热状元的冷思考
    从1977年到2008年32年间我国的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由此可见,“高考状元”不过是看上去很美,在中国应试教育的摇篮里,分数再高的“状元”也不过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走出温室即有被现实摧残的危险。
栏目条
高考状元热并非“一头热”

    在公众关注、媒体引导、中学热推、高校争抢的多重追捧下,“高考状元”这一符号延伸出更多的利益链条,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当社会都在关注状元时,也不妨听听状元自己的心声。山东省2010年文科状元高天艺就曾经说,如果再经历一次高考,自己不一定能成为状元,状元只是代表着高分考生这个群体。只要选拔人才的标准仍然“唯分数论”,高考成绩依然是升学的唯一依据,就容易出现对高分群体的追捧,这恰恰与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因此,为高考状元热降温,还需要在源头找出路。【详细】

热炒状元偏离了教育的使命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但一个十分明白的现实是,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已明确提出叫停“炒状元”,高校也不得对新生成绩进行排名。当年高考录取期间,教育部针对一些媒体和网站对所谓高考“状元”进行炒作发表意见,希望各媒体和网站停止此类宣传,在网站上公布的立即删除。但教育部的要求并未得到多少响应,因而今年提出的“新要求”,能否得到多大程度的贯彻,还需要观察。【详细】
栏目条
高考状元≠人生成功

    诚然,高考的“状元”们,一般说来,比普通学生学习更勤奋、更有方法。但是,“状元”就其身份说,只不过是考试的一种排名而已,他们的所谓成功经验并不完全可以复制。何况,人生不是只有高考,更不是只有学习和考试。在这个多无化的社会,“状元”们的激励作用其实已经式微。据一份资料数据统计,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历年的“高考状元”可谓“多如牛毛”,而那些名垂青史者,却有几个是状元?也许正应验了王安石“小时了了,大时未必了了”的谶语。
    战场上没有常胜的将军,一次考得好,不等于次次考得好。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上电视、上报纸,鲜花与掌声都献给了“状元”们。而大多数的没有考取好分数的考生,或者落榜生,与“状元”相比,他们承受了如何的心理落差?!“状元”本人,只是商业链条中最核心却也最受人摆布的部分。过度的炒作,伤害别人的同时,也极有可能把自己落得个伤仲永的下场。【详细】

高考状元不是顶尖人才很正常

    高考状元的作文不会是零分作文,零分作文的作者不会是高考状元,高考状元没有成为顶尖人才,零分作文只是能博人一笑,这两者本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这么放在一起,就发生了联系,是中国教育之痛。
    在我看来,学校只是贩卖旧知的地方,新知是不会或来不及进入课本、进入课堂的。在校期间,学生充其量是一根记忆U棒,如果认为这就是人才,还不如说U棒、硬盘就是人才。
    学校教育有助于人才成才,但不可能使蠢才变成天才。哈佛、剑桥出了不少政界、商界名人,但是同样出了更多的毫无建树的人,这情形与清华、北大相类似,不信的话你可以把学生花名册拿出来看看,有多少叱咤风云的名字,又有多少从未听说过的名字。所以,名人多,相对于其他学校,只是一种高概率现象,并不能证明名校出来的都是名人。
    回过头来,看中国社会对高考状元成顶尖人才的期待,是否有点像缘木求鱼?【详细】

结束语

    热炒状元,是个应试教育的大问题。但是问题的关键不是状元能不能宣传。而是如何宣传,如果一位状元在所谓的宣传中,告诉大家他是一位环保爱好者,或者他准备义务献血来纪念自己的成年,或者他是一个感动天地的孝顺孩子,或者,他什么都不是,他就是一位爱唱歌爱旅游爱看电影爱看书的普通孩子,这样的素质教育的现身说法,又有什么不好呢?

中国网观点中国出品 | 责任编辑:杜雯 | 电子邮件:duw@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