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稳健”依然是中国货币政策主基调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成功地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而且复苏的力度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有一定的负作用,就是说物价指数会有所上升。为了应对通胀压力,我们决定采用稳健货币政策,这是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复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密切相连的。
韩立岩
韩立岩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离岸市场的压力,人民币市场化在2012年会有大的步骤,人民币在岸市场的基准利率将形成。
稳健货币政策不能变
面临复杂局面,稳健而留有余地
面临复杂局面,稳健而留有余地
    管理层要紧密观察欧美经济的稳定性和复苏中的波动,这直接关系中国外贸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事实上,欧债危机的变数依然很大,很难预料今年没有大冲击出现;而美国在复苏迹象出现后,失业率改善止步,房地产指数又有下探的可能。这就为出口的增长设下障碍。而就国内而言,通胀治理是主要目标。

“稳健”取向,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具体情况

    2012年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还将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货币金融的经济职能在于保障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要实现“稳增长”的目标,货币政策就必须提高对经济运行中各种现象的追踪监测程度,根据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灵活地选择适当的工具及时予以应对,以减弱负面因素对“稳增长”的影响程度。

谈CPI下降就可放松货币政策为时尚早

    过去多年时期里的负利率存在,事实上已使市场对宽松货币政策形成了一定的依赖。如果在当前利率刚刚转正就急于作出放松货币决策,不仅会强化市场对宽松货币政策的依赖预期,还会对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的转变造成不利、甚至阻碍性的影响。

“调数量”与“调价格”

货币放松趋于谨慎

    未来在对流动性的调节上,央行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仍持谨慎态度,相较而言,更倾向于使用逆回购这种短期调节工具来调节流动性。由于物价暂无通胀和通缩之虞,短期内利率工具或仍将按兵不动,而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波动幅度实现自我调节。

央行“货币鸡汤”旨在经济维稳
    央票与存准率是央行调控货币数量的主要手段。中国没有债券市场控制利率市场,在利率市场化传导机制建立之前,央票与存准率是目前央行最直接、最有效的调控手段。如果银行间拆借利率出现大幅度飙升,央行将通过减少央票发行或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向市场释放更多的资金;相反,当银行间拆借利率急剧下降时,可以肯定央票的发行将会增加。
货币政策不必过于依赖“调数量”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对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为“稳增长”增加一定的扩张动能。但是,我们同样必须承认,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仅限于“宏观总量”,而起不到“微观质量”的作用。也就是说,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所形成相对扩张的信贷规模,这部分由此相对增加的信贷供应量,因缺乏货币价格层面的信号,导致银行和企业均难以基于财务成本进行评估。从而信贷规模相对增加的结果,仍将以大中型企业受益为主,而很难流到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

金融改革步入深水区

利率市场化改革僵局该如何打破
利率市场化改革僵局该如何打破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是条件成熟不成熟的问题,而是如何突破现有的利益与制度障碍的问题。因为,扭曲了基准利率的制度不仅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严重无效率,也是一种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财富转移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利益关系的路径相依已成了推进利率市场改革的最大障碍。

金融改革,“三化”问题环环相扣

    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新一轮深水区,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都包括其中,不能说谁是核心谁不是核心的问题,只能说这“三化”问题环环相扣,需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尽管从纵向来看,我国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相比,目前我国金融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处于“需求追随”阶段,为了促进金融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未来我国金融改革的大方向应该是继续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的深化和广化。

见微者,知天下微 评

往期回顾

    从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来讲,各国的货币政策通常都是针对国内情况的。但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货币政策和整个国际经济形势,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复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在最近这五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中,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主要取决于国际经济形势。

中国网观点中国  |  编辑:戴丽丽
中国网专家博客  |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