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三场舆论之火除腐去弊
    当公共安全事故频发发生,形成聚合效应之后,舆论热度长期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下,舆论引导该做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灭火。而是要提供有效的出口,借助舆论监督之力除腐去弊。切忌站在舆论的对立面,试图战胜舆论,这样只会催化舆情的升级,将一切引向不可控的结果。
三场大火舆情分析

事件概述

六月三场火线段图

    事件一: 5月31日下午,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大火,共有78个储粮囤表面过火,储量4.7万吨。其中玉米囤60个,储量3.4万吨;水稻囤18个,储量1.3万吨。目前火灾已经被扑灭,无人员伤亡。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6月3日公布了“5•31”黑龙江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原因,系配电箱短路打火引发火灾。中储粮林甸直属库主任郜彦平等9人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6月3日被移送当地公安机关。

事件二:同日,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发生火灾,当班人员被困,共造成120人遇难。吉林省消防部门介绍说,本次事故系厂房液氨泄漏引发爆炸。 6月4日,李克强总理来到国务院应急指挥中心召开视频会议,了解救援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救援处置工作,要求彻查吉林火灾事故原因严肃追究责任。火灾伤者描述,事发时,车间总计有300余人,工人上班后,车间大多数门都会被锁上。 6月6日,吉林大火第三天,国务院调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长春召开,吉林省省长巴音朝鲁表示自责和道歉。长春市市长姜治莹做出检讨,表示不会文过饰非、回避问题,要处理好善后,配合调查组工作。

事件三:6月7日,厦门BRT快速公交车突发起火,事故造成47人死亡,34人受伤。厦门市政府新闻办权威发布,59岁的犯罪嫌疑人陈水总被当场烧死。经警方侦查证实陈水总因悲观厌世而泄愤纵火。

媒体关注度:六月初的舆论场烧起三把火

六月三场火舆论关注度

    5月末发生的中储粮大火为首,引发了6月的第一场舆论场风波。而在第一场火到达舆论峰值的时候,发生了吉林禽业公司的火灾。第二场火恰逢火灾讨论蔓延开来之际,并且死亡人数众多,事故发生第一天,舆论立刻转移,由于舆论叠加效果,媒体关注度呈现出井喷趋势。6月3日当天,就有超过3000篇媒体报道量。

到6月3日和4日,围绕火灾的讨论成为全社会最热门话题,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火灾相关新闻,评论版头条也在集体拷问公共安全。在两场大火的消息逐渐降温的时候,厦门BRT大火接过接力棒,舆论再次达到沸点,端午节假期的到来,使火灾舆论迅速降温。因为假期效应的影响,再加上安全事故偃旗息鼓,六月初舆论场的接力三把火才终于熄灭。

然而,虽然三个事件同为火灾安全事故,但是舆论发展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走向。

舆情发展走向:背景主体不同,舆情发展各有特点

六月三场火舆论走势图

中储粮直属库火灾因有其历史渊源,因而引发了阴谋论的探讨

首先是中储粮历年丑闻被扒出,包括: 2008年四川某粮库大火,扑灭后发现粮仓并无粮食。1999年2月朱镕基谈信访工作时谈到:“不久前我到安徽省南陵县去察看粮食仓库,在我没去之前粮库都是空的,后来他们把一些粮站的粮都搬过来,摆得整整齐齐。连我都敢骗,真是胆大包天!”

本次报道中多次变动的损失估值也成为人们质疑的理由,从最早6月1日新华网发布消息称损失过亿;2日央视《焦点访谈》中,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副主任罗洪权说,损失大约8000多万元。直至最后中储粮相关负责人称,火灾直接损失约307.9万。连配电箱短路引发火灾这一调查结果也难以说服民间舆论。最终成就阴谋论的“铁证”是:5月27日,中央第一巡视组进驻中储粮。

5月31日,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严重火灾。受众很快将其与中国历史上溥仪时期故宫失火等相似情节相提并论。新京报在6月3日社论《中储粮大火与巡视组进驻有关系吗》中直言不讳:将火烧连营与巡视组进驻联系到一起,也反映了民众对中央巡视组的高期望值。一直以来,囿于现实的、固有的利益格局,在反腐败、监督官员、改变作风等事关全局的问题上,民众更愿意相信“中央来人”。

民营企业火灾的关注点则是在资本获利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博弈

禽业公司的火灾因其伤亡惨烈震惊全国。随着媒体报道,细节增加,舆论矛头指向了企业罔顾职工性命,忽视安全生产。因而媒体评论也最为纯粹,指向了最根本的问题:经济增长与生命安全的关系。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早已不是新鲜事。而这一次火灾也具有一场灾难所应当具有的所有典型特征:企业安全意识的缺乏、安全设施的缺位、安全制度的缺失以及监督的缺失。

但仍有媒体试图在就安全问题泛泛而谈之余,追根溯源,找寻现实解决途径。中国青年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何易出现重大伤亡事故》一文中认真探讨了这一问题。文中采访了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程承坪,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征: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就要压缩成本,在厂房、设备等其他成本短时间内难以缩减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是最容易压缩的。

长江日报则在《从吉林大火反思底层劳动者的处境》中,极力将伤亡数字还原成个体,借机提醒人们关注底层劳动者的处境:我们能够看到,职业病、工伤事故等,如何给工人带来维护自身权益的痛苦,工人的人身权利如何在一些劳动场面中遭到丧失文明底线的践踏。进入工厂的人们,如何面临与父母、孩子长期离别的苦楚,工人的身体如何成为社会伤痛的忠实记录者。

厦门BRT火灾因其人为的因素,复杂的事故背景,舆情状况最为错综复杂

近年来,公交车火灾时有发生,网民对逃生手段等并不陌生,事故发生之后,社交媒体平台即时反应。舆论聚焦于公共交通的安全性,因为早先厦门BRT立项等环节引发过争议,网民扒出2012年本地市民的帖子,质疑BRT公交的行车安全,其中包括涉事车辆安全以及公共交通规划问题。更有甚者称这与官方政策有关,认为BRT网络系统是为轨道交通线路探路,因为安全方面没有考虑周全。对于官方的质疑在随后也导致了阴谋论在互联网上的不绝于耳。单纯涉及交通安全的舆论议题,可以新京报的《厦门BRT公交车安全五问》为例:BRT安检措施是否得力?高架BRT是否存安全隐患?无人阻纵火?载客量多少合适?伤亡多因为车型?

随着纵火嫌疑犯陈水总的腾讯微博等线索相继被挖出,警方也将这一事件定性为人为纵火的刑事案件,舆论开始发生转向。陈水总在微博中提到的内容相继得到了媒体确认,当事人的遭遇和行为动机引起部分人的共鸣,但更多人认为对恶行应该采取不宽容的立场。尤以厦门本地报纸《厦门日报》的社论最为极端:《如此丧心病狂,全社会共诛之》。而以于建嵘为代表的一部分民众相对而言,比较理性中立客观:“对厦门访民在公交车纵火死伤数十人事件,我的态度是:其一,强烈谴责任何针对无辜民众的暴力行为;其二,政府应深刻检讨目前民众利益诉求机制,切实进行司法改革,让独立而有权威的司法成为社会的底线。其三,要追究冤假错案的责任人,要给事件伤亡人员关怀;其四,社会应建立上访等特殊人群关爱机制。”

不再孤立的风险社会:被遗忘的安全月

即使连续发生三场大火,也并没有多少读者会记得每年6月例行举办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在这早已经常化、制度化的运动式社会管理制度之下,重大恶性事故并未杜绝,值得深思。

据媒体最新报道,厦门将对全市BRT车辆(快速公交)安装自动爆玻器,以提高车辆安全性能。厦门市的这一举措被视为灾难发生后的技术补救,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认为是“亡羊补牢”之举。而禽业公司大火之后,路透社文章分析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工作场所安全方面的记录很差,工厂消防通道经常被锁上或封锁,以阻止工人偷空休息或进行盗窃。” 事实上,任何安全问题,都会涉及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两个方面,任何一方成为短板都会酿成苦果。而陈水总的纵火,则暴露出了社会风险已经脱离了个体事件,而形成了一个恶性的令人恐惧的循环。尤以下面这一句流传甚广的网民之语可为代表:“那辆被毁的公交车很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大家都在同一辆车里,如果一个人绝望,那么所有的人都不安全。”

舆情分析:事故产生聚合效应,舆论引导宜疏不宜堵

正是在舆论走向的关键时期,不透明的信息引发了舆论场的多种猜测。围绕着这些信息的挖掘和曝光,舆情的扩散可能与事件本身关联性并不太大。而是演变成为落后的社会管理手段和陈旧的体制等历史欠账“买单”。

在中储粮大火事件中,在大众看来并不熟悉的中储粮系统,存在太多的迷雾,而其历史上也“劣迹斑斑”,并未有根治性的查处,因而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中储粮的管理问题、定位问题,乃至整个粮食系统的问题皆被媒体进行了充分挖掘。而厦门BRT大火,更是典型的案例,事件牵连到的时间跨度,部门跨度等都非常具有典型性。此后的舆情应对,不能就事论事,要深入分析引爆点,如果只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是将可见的火苗变成地火内燃,那么必然不可持久地压制舆论走向。

以本期舆情为例。当公共安全事故频发发生,形成聚合效应之后,舆论热度长期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下,舆论引导该做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灭火。而是要提供有效的出口,借助舆论监督之力除腐去弊。切忌站在舆论的对立面,试图战胜舆论,这样只会催化舆情的升级,将一切引向不可控的结果。

观点中国 张林

吉林禽业公司火灾
吉林禽业公司火灾
观点中国:两场大火的关键词
环球时报:火灾暴露安全隐患的冰山一角
浙江日报:安全生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红网:厦门快速公交起火留下的“焦灼味”
新京报:厦门公交起火安全警钟摄人心魄
王传涛: 生命的价值重于财富——这是以人为本时代里,最需要普及的常识性价值理念。流水线的劳动者,不是机器,而是人。而人的生命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是最宝贵的。而维护生命的尊严,只处理企业相关责任人,或是问责负责安全生产监管和劳动权益保护的官员,都是不够的。
张田勘: 由于存在劳动强度大、收入微薄和工作安全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打工者最知道他们的生存状况,也是最反对延迟退休的群体。如果真要谈延迟退休,首先得倾听劳动密集型企业打工者的心声,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解决他们的养老保险,保证他们工作环境的安全。
练洪洋: 说到底,事故处理是检验人民群众在一些官员眼中位置的试金石。要真是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面对120条人命,他们会内愧,会落泪,负有直接责任者甚至应引咎辞职以谢天下。反之,则难免无动于衷,将新闻发布会开成“答谢会”。
厦门大学教授文城: 近期短短不到十天的四起大灾、事故,造成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当前安全形势非常严峻,这四起大灾、事故应该倒逼我们进行安全管理体制的革新,面对这种“大灾”频发的被动局面,应采取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借施,推进安全管理的改革,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毛承之: 厦门惨案,让人痛彻心扉。对于公共安全事故,我们要警钟长鸣,加强防范,更为重要的是,要从陈水总之外找找原因,要把问责、追责、负责三者结合起来,杜塞一切安全漏洞,早日改革不合时宜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才能真正造福于民,打造一个平安幸福美丽的中国梦。
火灾频发谁之过?
第五十一期
H7N9防控战中政府管理日渐成熟
H7N9防控战中政府管理日渐成熟
第五十二期
中国灾难应急已进入科学程序
中国灾难应急已进入科学程序
第五十三期
农夫VS京华:舆论场上谁都输不起
农夫VS京华:舆论场上谁都输不起
第五十四期
高官落马是对民间反腐的极大鼓励
高官落马是对民间反腐的极大鼓励
中国网观点中国出品 | 责任编辑:张林 |电话:010-88828215 | 电子邮件:zhangl@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