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不合格的高温“大烤”

标题图片
 

聚焦

  • 截至7月29日,全国有43个市县日最高气温超过40℃。7月30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预计高温还将持续一周,部分城市可突破高温历史极值。有网友悠扬吟诗道:“我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我和扇贝之间,只差一头大蒜。”这并非玩笑话,在如此酷热下,热死人的现象已经频频出现,如何保护高温下劳动者的权利,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 莫让高温补贴随高温“蒸发”

     

     

     

    据媒体报道,就在“柏油马路煎鸡蛋,人工湖边洗桑拿”的高温下,全国多地的高温补贴却“人间蒸发”。不少常年从事户外作业的劳动者,多年未领到一分钱的高温补贴,有的甚至不知道还有高温补贴这回事。

     

    整天坐在办公室内吹着冷气的劳动监察人员应该知道,投诉电话不响,不等于万事大吉。因为无法领到高温补贴的劳动者,大多是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一线劳动者,有的甚至还是“临时工”。在用工方形形色色的“霸王条款”面前,在饭碗和维权之间,他们常常别无选择,这就更需要劳动监察部门的关注与关怀。【详细

     

    公务员基本都在办公大楼里上班,办公大楼里有空调,办公环境不是高温环境,何况有些地区高温季节公务员每天上班只有6小时甚至5小时。所以公务员不享受高温津贴,似乎合理。但交警虽然是公务员,却例外地工作在高温环境下,也应该例外地享受高温津贴。【详细

     

  • 高温立法不要“模棱两可”

     

     

     

    早在1960年,当时的卫生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了《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然而,实行53年以来,由于在具体如何采取措施上比较模糊,很多细节难以落实。2012年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也沿袭了“模糊战略”,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高温立法”缓滞,并非火候未到,差的是决心。基于此,不难想见,当补漏式立法迈出步子,是怎样的慰藉人心。尽管它只是迟到的关怀,可照样是滋润民心涸土的一抹甘霖。当高温劳动保护,跳出“冒高温、战酷暑”的蒙昧阶段,多了烙印着关怀的法理依撑,权利亏空与呼吁立法的“拉锯”,才能渐次消弭。

     

    高温劳动保护,之所以总是疲软,症结在法规的“千疮百孔”:此前的暂行条例,多侧重防暑的技术措施,忽略了停工、补贴等软关怀;针对的,只是冶金等特殊高温作业的行业,其他室外施工行业成了“盲区”;粗线条的规约,给了企业钻空的余地;究责乏力,也让违规成本过低。在此情境下,权利庇护只能是“纸面上的美好”。对权利真空的填补,体现了立法分寸的到位。在“恒”法之下,我们可期待,“高温停工令”会避免成虚置,“违规企业黑名单”上不会徒留空白;规划者“吹空调”与工人“汗流浃背”的霄壤对比,也会逐渐消减。【详细

     

  • 法律当为“热死”撑腰

     

     

     

    安全生产法,应当为“热死”的职工们撑腰。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属于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法第37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第44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关于责任追究,安全生产法第74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经调查确定为责任事故的,除了应当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并依法予以追究外,还应当查明对安全生产的有关事项负有审查批准和监督职责的行政部门的责任,对有失职、渎职行为的,依照本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详细

     

    环卫工人、交警、建筑工人等,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应该成为高温保护的重点。问题是,对环卫工人们的高温保护习惯于发高温津贴。虽说这是一种保护,但领到高温津贴的高温工作者还要“冒酷暑、战高温”,精神虽可嘉,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却仍然受到挑战,容易引发劳动者中暑等伤亡事故。毕竟,机器在高温环境下运转尚且需要有良好的冷却系统,而高温下作业的劳动者乃血肉之躯,更需要有良好的“冷却系统”。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出台高温预警机制和保护规定,制订刚性奖惩机制,该放“高温假”就放“高温假”,为高温下作业的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撑起“遮阳伞”,真正让高温休假成为劳动者避免在危险环境中工作的一种权利,从而体现社会的文明和时代的进步。【详细

     

  • 差距,并非只在法律层面

     

     

     

    与其他国家相比,为何我们的夏天格外的热?这似乎不仅仅是法律问题。

     

    降温成本不同。北美国家的电是非常便宜的,而且发电量很大,买一台空调机所占收入的比例又很小。这一切决定了降温的成本,同样遇到高温的时候,中国人使自己周围的温度下降一度所支付的代价,与美国人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面。

     

    人们享受的机会不同。过去中国拉闸和跳闸现象都很严重,现在已经明显地有所改变,但是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等现象,经常听到宣传说力保某某地区的供电,某个地区一个人享受空调,可能会引起另外一个地区上百人不能用电风扇。这一点是中外的最大差异,人与人之间的机会不平等,也就是说假如你生活在某个区不属于重点保护,即便是有钱也买不到电。

     

    人口密度不同。在炎热的情况下,每一个单位空间所拥有的人数不一样,每个人都在散发热量,人口的拥挤也给人的心理上带来压力。中国对于公共设施的应用更是捉襟见肘,比如说海滩、公共游泳场所,大型购物中心等等,中美两地人均所能享受公共降温的条件也不在一个数量级上面。

     

    劳保规定不同。在美国这样的社会里,周边的温度只要到达一定的数值,很多工人就回家休息了。中国经常是以官方的天气预报为准,那么报低一点呢,人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在高温补助上面中国和美国更不是一个数量级。

     

    二次污染的结果不同。众所周知,发电会产生排放,那么可以说人们在降低温度的同时会产生污染。中国支持GDP高增长的很多产业都是高能耗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百姓用空调能用多少电?【详细

结束语

面对高温,全社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政府要拿出可行的方案并监督实施,各单位要将防暑减灾提到自觉,舆论要鼓吹呐喊,司法要为那些受害者做主,卫生部门要做好应急准备,全社会应共同携手,打好抵抗高温的攻坚战。

调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