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是咖啡暴利

还是媒体暴力?

标题图片
 

聚焦

  • 一杯咖啡应该多少钱?对于这个问题,经常在北京的咖啡店消费的白领人士们可能没有想过。但是,央视今天上午的报道称,每杯星巴克拿铁的物料成本不足5元。央视上午的报道称,央视记者采访并对比了北京、伦敦、纽约、孟买的星巴克同款拿铁咖啡的价格,北京最贵27元,孟买的最便宜,只有人民币14元多。虽然在纽约和伦敦,这样一杯咖啡也卖到了人民币20元以上,但星巴克在中国的高价格,同样带来高利润。

     

  • 是什么让咖啡价格偏离成本?

     

     

     

    我们都知道,生产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或其他生产资料,对于该商品的再生产虽然是必要价值,但却不是该商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星巴克咖啡的生产也是如此,不仅包括上述列举的咖啡豆、一次性纸杯,还应该包括员工工资、门面店铺租金等成本。

     

    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杯星巴克咖啡时,除了看其原料成本外,还要想到其真正为顾客所消费时,必须经历哪些必要的环节,其口感饮用方面冲调的成本,其品牌的价值、销售费用等等,而这些,都是造成星巴克价格偏离成本的重要原因。[详细]

     

  • 消费者维权可以用“脚”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面对这样的情况,消费者的权限,不是像个侦探一样,深入到商家的采购环节,看看人家卖给你的商品原料成本到底多高,并以此作为指责商家甚至向商家“维权”的依据,而是充分地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用脚投票”的权利——既然你的商品定价高,你有定价高的自由,我也有不买的自由。正如你不能强迫我必须消费一样,我也无权指责你定价太高,或者要求你按照我认可的价格定价。

     

    应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生活中的常识,而且也是一个经济学的常识。甚至不需要多么高的学历,只是一个学习过政治经济学的中学生,也会明白这样的经济学道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这样的经济学道理,鲁迅先生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过,“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详细]

     

  • 星巴克并没有歧视中国人

     

     

     

    早已有人指出所谓“暴利说”缺乏财务学常识,比如毛利高不仅由售价高决定。重要的是,星巴克中国的价格高,可能和消费习惯有关。中国消费者喜欢一泡几个小时,当然会增加店方的运营成本。对欧美人来说,喝咖啡是家常便饭、大众消费,而对中国人来说,喝咖啡却被定义成了小资行为。越是大众化、普及化的产品,价格当然就越便宜。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星巴克在中国未必就贵得离谱,中国自己的一些咖啡连锁店其价格也不便宜。

     

    但是,在价格和成本问题上说一千道一万,恐怕都未必能让有些人心悦诚服。没关系,说到底,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制定产品价格完全就是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利,旁人毋庸置喙,跟公平与否无关。星巴克爱定多高就定多高,能卖1000元一杯,也是人家的本事。当然,星巴克没有那么蠢,因为在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潜在的竞争者虎视眈眈。如果消费者因此觉得不公平、受歧视,用脚投票好了,没有必要愤愤不平,弄得好像受到伤害。[详细]

     

  • 央视辜负的是民意期待

     

     

     

    舆论的普遍不满并非来自对星巴克高过全球各地平均水平的咖啡定价,咖啡喝不起,我可以不喝,哈根达斯吃不起我可以不吃,奢侈品的皮包买不起我可以不买。在非垄断行业中的消费需求应该更多交给市场。有买有卖,就算是周瑜打黄盖,只要合理合法双方乐意,都碍不着别人什么事。

     

    更多的争论已经早已不是经济领域的成本利润讨论,也不包含什么文化消费和区域发展战略的褒贬,而是集中在了央视——作为一个官方权威媒体,它的关注点应该是什么,或者说公众对其的期待关注点是什么。

     

    在央视发布星巴克定价过高的新闻后,有网友评论,央视更应该关心关乎民生的实际社会问题。公众看到了权威媒体的影响力,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当我们必须抬头仰叹才能看到入云的房价时、当空气变成毒雾笼罩全城让人心惶惶时,当贪污受贿变成官员的既定属性围绕在我们身边时,一杯对于国人可有可无的咖啡定价是否过高好像就没那么重要了。[详细]

     

    (编辑:杨公振)

结束语

星巴克的价格也许定高了,但只要不违法,就应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况且,咖啡不是生活必需品,嫌贵可以不喝,可问题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比这更离谱的高价又有多少?房价、上网费、进口车价等等,为何就不问责不算细账呢?

调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