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标题图片
 

聚焦

  • 丑闻曝光本无理可解

     

     

     

    每当关于高校教师的丑闻被曝光后,当事人或一些人似乎总能找到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比如,厦门大学博导诱奸女学生,从其所发短信内容来看,他可以把这种骚扰看成一种喜欢,有些人也会把这种骚扰看成一种盛行的权色交易——认为既然这样的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在高校教师身上出现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川美某副教授所谓“性骚扰”女生事件,在回应舆论时,当事人居然把这种外人看来的“骚扰”看成一种带学生的独特方式,并认定即便是与女生亲密接触了,也是一种师德以外的生活,因为他已经退休且是单身老男人。更为吊诡的是,这两起事件发生后,都有学生或同行在某种程度上予以声援,似乎这两名教师都是被冤枉的。

     

    诚然,一些时候,某些不良风气在社会上俨然成为一种明规则;诚然,高校也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某些社会法则在高校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但一个必须厘清的价值判断是,师德弱化甚至沦丧是不该被容忍和被接受的,否则教师在教书育人时就难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就无法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心角色。详情

     

     

     

  •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显得苍白无力

     

     

     

    类似的事件,同样的问题,高校每次发生这样的问题,舆论的呈现基本上都是师德败坏、这样的老师分明就是“叫兽”、大学精神沦落等内容,可要解决具体的问题,道德的谴责显然是很苍白无力的,高校的类似丑闻不能就单指望着去提高师德,还应该找到问题的根源。而在这其中,最应该倾听的就是受害者的心声,即处于受教育者地位的高校大学生。

     

    毫无疑问,在当下行政化严重的高校,学生处于极端的弱势地位,女生还要更加严重。当然了,要规避类似事件的发生,当事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呼吁相关方面的立法是很重要的,可在这过程中,假如遇到了一些师德极其败坏的老师,无所不用其极地对学生进行威逼利诱,恐怕自我保护意识也是很无力和骨感的。

     

    众所周知,当下的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基本上异化成了打工仔与老板的关系,自己能否拿到学位证顺利毕业,甚至是以后的工作和前途,这些都与导师有很大的关系。在这种师生地位极其不对称的情况下,面对一些禽兽老师的侵害,不少学生都选择了忍气吞声,而反过来讲,恐怕也正是这种大权在握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着师德败坏行为的发生。详情

     

     

     

     

  • 遏制高校性骚扰应有可操作性

     

     

     

    教育部9日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针对高校教师师德行为划出七道红线,其中包括禁止“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有人认为,禁止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发生不正当关系,不仅理所应当,有的行为也为法律所不容许,何必多此一举。

     

    在这些问题上,教育部有关意见并未给出明确答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无法明确“性骚扰”程度,因此(对应处罚措施)由各高校视情节而定。这就意味着,如何界定性骚扰、不正当关系,以及如何视程度进行相应处罚,“自由裁量权”在各高校。这样做的好处是,各高校可以根据“红七条”推出“个性化版本”,因地制宜采取措施规范师德行为;弊端却在于,这可能给高校带来不必要困扰,导致相关意见难以落地。

     

    仅就性骚扰而论,大致可分为身体接触与非身体接触。身体接触到什么程度可视为性骚扰,这本身就是个问题;非身体接触包括语言、声音、文字等方面,这些该如何界定,也是一个问题;一旦发生性骚扰,是采取学校主动介入,还是援引“不告不理”原则,又是一个问题。若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厘清、界定,而由各高校自行处理,就可能出现各高校规定不一致、不规范等情形,进而损及相关意见的严肃性与可操作性。针对“不正当关系”的师德规范,也存在类似问题。详情

     

     

  • 面对师德“出轨”要零容忍

     

     

     

    诚然,一些时候,某些不良风气在社会上俨然成为一种明规则;诚然,高校也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某些社会法则在高校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但一个必须厘清的价值判断是,师德弱化甚至沦丧是不该被容忍和被接受的,否则教师在教书育人时就难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就无法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心角色。

     

    这样的教师即使业务上再优秀,也只是可能误人子弟的教书匠,其言行甚至会起到反面示范作用。师德弱化后,教师就很可能做出有损学生利益甚至侵害学生的事情详情

     

     

  • 不被信任的师德就要靠监督

     

     

     

    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还依靠过去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少数教育工作者面对诱惑迷失自我,当旧有的价值观不再奏效,靠道德自律的软约束逐渐失去作用,依靠外力重建师德底线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然而,出事之后的惩处,更多的是震慑作用,对作奸犯科之徒再严厉的惩罚,也不能让已经发生的伤害消失,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因此,应该像《意见》中提到的那样,“坚持改进创新,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规律特点,善于运用高校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的建立,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自然是要靠长期的不懈坚持和扎扎实实的落实工作。就目前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的师德评价和监督机制,让学生以及第三方机构真正地参与到对师德的评价和考核中来,而非流于形式,那么制定操作性强又科学合理的细则就非常考验执行者的智慧和水准了。详情

     

     

结束语

高校改革正在有序推进中,这其中,关于“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的呼声最高。但这两项改革要想取得实质性的成效,离不开一个前提,既高校必须具备一支德才兼备、学术造诣与个人修养皆堪称完善的教师队伍。否则,如果都是一帮无良无德的“叫兽”来治校,那么后果恐怕还不如现在。

调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