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
标题图片
 

聚焦

  •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责任教授,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有关“随着带薪休假落实十一黄金周应取消”的言论以及针对现有春节、十一放假安排的建议,引来各方专家、相关企业、游客的诸多争议。

     
  • 黄金周的起源

     

     

     

    追溯黄金周的起源,类似“四万亿”刺激政策一样,本就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政策。2000年前后,东南亚金融危机,外贸受损,发展旅游产业稳增长,成了应时之需。要旅游,就要有时间,于是黄金周应运而生。考虑到黄金周集中出行带来的交通、安全等公共问题,国家还专门成立了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

     

    黄金周的弊端日益凸显。它就像一个暴饮暴食的人,正因如此,相关部门一方面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另一方面,自1995年带薪休假从被写入《劳动法》之后,国务院第一次颁布了关于带薪休假的细则性规定——《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一个共识日渐清晰: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靠黄金周这道甜点来充饥。详情

     

     

     

  • “黄金周”已经变成 “黄金粥”

     

     

     

    近年来黄金周的全民集中出行,加剧交通拥堵、景区爆棚、秩序混乱、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早已让人啧有烦言。但是,每年的假期就这么几天,黄金周期间你不出去,其他时间你就没法出去,大多数人只能一边抱怨,一边照样出行不误,活生生把黄金周挤成一锅“黄金粥”。

     

    如果带薪休假制度能早日落实到位,每个人都能分散、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假期,即便国家没有明文取消黄金周,它也将变成一种正常、“消极”的存在,几万几十万人同时涌向某个景区的“黄金粥现象”,自然将淡出历史舞台。详情

     

     

  • 期待带薪休假早日落实

     

     

     

    正式因为不少公众正常休假权和更多的加班工资得不到,不是因为法定节假日太少,而是因为休假权落实、执行不到位。落实不够的主因,一方面带薪休假并非法律强制性规定。虽然1995年,带薪休假制度就被写入中国《劳动法》,但目前为止,国务院并没有颁布带薪休假实施条例;另一方面在一些人看来,带薪休假会对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企业的用工成本造成一定影响。客观而言,中国的法定休假时间,在国际上不算长,落实休假权不至于对企业竞争力造成多大的伤害。更何况,休假权是一种权利,不该动辄侵犯。

     

    不管怎样,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带薪休假,增加了全民的福利和幸福指数,有利于社会健康稳定。还是那句话,正视中国带薪休假等休假权,落实不够的事实,并致力于早日改善,这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包括蔡教授在内,公众和社会关于法定节假日如何放更科学的建议很多,并具可操作性,相关部门应该考虑。同时,也应尽快兑现带薪休假,不再是选择性兑现,早日普照所有劳动者。详情

     

     

  • 告别黄金周也不是什么坏事

     

     

     

    数字胜于雄辩。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今年国庆黄金周的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将创历史新高;但出境游增幅将大幅超过入境游,今年中国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已成定局。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旅游收支自2009年由顺差转为逆差,2012年逆差额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旅游收支最大逆差国。

     

    这些数字说明几个道理:一是逆差太大,拖累国际收支平衡,影响旅游产业转型;二是逆差的背后,揭示了一个真问题:中国旅游业的红火,是有钱有闲人的游戏,而更多工薪阶层,并没有成为旅游内需的主力军。从数值和国际标准来看,中国人均GDP已进入中等偏高国家行列,旅游业按理不应该是外热内冷的状态,那么,“有钱无闲”显然是重要肇因。于此而言,转变集中放假模式、走向分散休假状态,这是经济转型或权益落地的必由之路。详情

     

     

结束语

告别黄金周也不是什么坏事。当然,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自上而下的带薪假能从纸上画饼兑现为民生实权;二是国内旅游业能摆脱门票依赖,不以暴利嘴脸恶心游客。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黄金周还是带薪假更适合旅游业发展,确实是焦点议题。当然,也许告别经济思维、回归人权属性,告别黄金周与否的辩论,才会洋溢着应有的人文温情。

调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