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催生世界型国家

发布时间: 2016-05-09 09:25:1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义桅  |  责任编辑: 毅鸥

作者:王义桅

全球分工体系,从低端迈向高端

“一带一路”建设构成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格局和周边外交战略新框架。“一带一路”翻开对外开放战略历史新篇章。从开放的内涵上来讲:“引进来”转向“走出去”, 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从开放的广度上来讲:为发展中国西部地区,实施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从开放的深度上来讲,顺应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然而,绝大多数企业将“一带一路”等同于“走出去”,把走出去的目标集中在沿线64个国家。其实,一带一路不只是产品、企业、投资走出去,服务、标准也应走出去,而且还要“走进去”——关键是产能、服务要走进去,走进“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一带一路”也非转移所谓的过剩产能,本质上是国际产能合作。原来我们想法子把西方发达国家技术、规则实现中国化,现在是将中国技术、规则当地化,将中国企业内化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不少沿线国家尚没有完善的法律规范,我们还要帮助当地立法或制订行业标准,更好实施法律对接、标准对接。

中国正从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低端迈向高端,从劳动力优势向技术、资金优势转变。通过中国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造各自硬、软基础设施,以开拓欧亚非大市场,以技术、资金优势争取标准优势,就是“一带一路”的战略考量。尽管迄今中国的GDP占据世界的才13%,离开史上最顶峰时期的三成还有巨大差距,但是中国在世界大三角——“中俄美”军事大三角、“中欧美”经济大三角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一带一路”就是在世界制造业中心(北美、欧洲、东亚——世界制造业的90%集中在这三大温带地区),地区一体化三翼(NAFTA,EU,EA)的三分天下中,中欧合作开发欧亚非第三方市场的国际合作倡议。这可谓21世纪的“隆中对”。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格局中,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拥有处在世界中端的工业生产线和装备制造水平。在这方面,欧洲发达国家处于高端水平,而“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尚处在工业化的初期。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是全球产业链首尾相顾。将中国的中端装备与欧洲的先进技术和核心装备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前欧洲殖民地国家)的第三方市场,弥补了中国在语言、法律与运营等环境不熟的短板,使三方优势都得以很好发挥:于中国而言,意味着存量资产得到盘活,产业链迈向中高端;于欧洲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出口与就业;于第三方市场而言,则意味着获得更高性价比的装备与工业生产线,满足自身工业化的需求。因此,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是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桥梁角色凸显,以南北合作推动南南合作,实现从“双赢”到“三赢”。

外交战略布局,时空并举、陆海联动,超越中国古代塞防-海防,北上-西进之争,找回发展中国家,收功于欧洲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过去,中国的大战略往往是“以时间换取空间”,这固然与“天下”观下空间不是选项有关,也表明中国未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改变了这种局面,表明中国统筹时间与空间、统筹内陆与海洋,统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中国正在成长为世界大国。

“东方物之所生,西方物之所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史记·六国年表》这句话,虽然不能直接套用今天,但喻义颇多:改革开放发端于东南,收获于西北——正如“一带一路”所喻示的;改革开放主要向西方开放,尤其向东南方向开放,但随着美国“重返亚洲”,传统开放模式考验重重,开放重点从东南转至西北,这就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站——欧洲。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地理范围。 “一带一路”地理覆盖范围广,贯穿欧亚大陆,辐射沿线,将欧亚非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中国外交重视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特色,体现“时空并举、陆海联动”的战略思路。“一带一路”同时从陆上、海上推动,将带动中亚、西亚等内陆丝绸之路及全球化洼地国家走向海洋,因此受到欢迎。

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从中国崛起到文明复兴,推动其他文明复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成功了,一定鼓励其他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化,开创共同现代化局面。近代西方开创的现代化是竞争性的现代化,各国竞相追求现代化,造成个体理性而集体非理性的结局,给地球与人类社会造成不可承受之重。究其原因,现代化掩盖了人类的共同性——和平与发展,文明的复兴与人性的回归。现代化逻辑下的和平绝非持久和平,亦非共同发展;现代化掩盖的文明冲突,更令人痛心。在传统以民族国家为主要单元、以国际关系为主要思维的国际体系,常常将中国崛起视为威胁,必须改变这一逻辑。

“一带一路”还在修正全球化的畸形发展,推动实现包容性全球化。世界银行报告表明,全球产出的八成来自于沿海一百公里地带。“一带一路”以欧亚非大陆的互联互通为途径,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通过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

当然,建设“一带一路”须遵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理念,开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新文明(绿色丝路)。“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国是世界最大贸易国家,却奉行不结盟政策,提出与作为海上霸主的美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这就要求中国提出21世纪海洋合作新理念,创新航运、物流、安全合作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权、共建共享港口等方式,推进海上与陆上丝路对接。

总之,世界应该是通的,而不是平的。各民族应该成为自己,而不是淹没在全球化中失去多样性。“一带一路”将人类四大文明串在一起,通过欧亚非的互联互通,推动内陆文明、大河文明的复兴,推动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推动新兴国家持续成功崛起,正在纠偏传统全球化逻辑,以文明复兴的逻辑超越了现代化的竞争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21世纪是从“一带一路”开启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