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 2016-09-28 10:26:40  |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 蒋新宇  |  责任编辑: 蒋新宇

   绚丽多彩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真实写照。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如何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的是一种关于认同中华民族为统一的命运共同体的自觉自知性。”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张先清表示。

  我们为何能够形成独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毅松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维度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共同体。近代我国各族人民在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斗争中凝结了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统一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和制度基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凝结了全中国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和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认为,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得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多元一体结构在政治上、理论上的归纳、概括以及新的提炼。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王延中表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存在民族分离主义倾向,地区、民族之间发展仍有差距,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体现的是全国发展“一盘棋”、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愿望。

  张先清认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紧迫性。尤其是目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最大限度地代表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感与中华民族认同感,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谈及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受访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袁祖社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王延中表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现代化的民族文化的一个必经环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和核心。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化的民族文化建设的方向才能更加明确,才有主心骨。

   开展集中攻关

  学界十分重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的研究。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伍雄武著《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等众多著作,都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标志性成果。

  对于今后如何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尤其是推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发展,受访学者基于各自研究领域提出建议。王延中表示,国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民族史领域,也涉及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法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成果丰硕。但整体而言,围绕这个新命题开展的集中攻关还不够,推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在袁祖社看来,着眼历史、当下与未来,推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要立足世界文明转型,应具有全球性视野,要着眼于人类未来的愿景。

  毅松表示,要深化培养全体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践行的研究,从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维度上,认清中华民族分与合的辩证关系,坚决抵御国内外分裂分子妄图瓦解和分裂中华民族的图谋,树立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