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影响力指导力若干断想

发布时间: 2016-12-09 13:25:57  |  来源: 《新闻战线》  |  作者: 张小平  |  责任编辑: 蒋新宇

   摘要: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为重要。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影响力、指导力的充分实现,首先取决于它能否秉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时代、直面现实的精神品质,是否具有发现、解释、回答新闻传播面临重大问题的能力;同时必须努力把基本理论、基本观点说准、说清、说透、说全;此外还要善于把自我辩护与自我批判结合起来,在建设性的自我批判中吐故纳新、扬弃发展,并有效防范和抵御破坏性的外在批判。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创新发展 影响力 指导力

  面对社会的深刻变化和媒介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理论交流交融交锋中,怎样保持并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现实的解释力、批判力,防止其指导力弱化,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在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彰显时代活力

  每一种历史性的社会思想运动,都是以不同时代的社会问题为动能为牵引为导向的,对各个不同社会问题的发现、解释、回答也构成了“社会思想运动”的基本内容。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强调,必须从现实的历史条件出发去解释现实存在和当下问题,将其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全部思想活动的中心。全神贯注地关注社会历史问题,致力于对时代重大问题的求解,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的基本特征及精神特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形成,就是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以报刊为武器的斗争实践中,针对进步思想传播中各种问题思考探索的结晶,他们所提出的每一个重要理论观点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问题和矛盾背景。正是在对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报刊活动种种问题的回答及与统治者的交锋中,得出了他们对人类传播活动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人民报刊、无产阶级报刊以及无产阶级政党报刊的思想,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者们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运用其中蕴含的基本立场、科学方法和理论精神,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实践中的不同问题,进行新的探索,总结新的经验,提出新的思想,既建构着解决理论问题的理论,也建构着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范畴及思想体系在追随时代、回应现实、回答问题中不断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成果就是这样丰富、完善和发展的。时代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的深刻性已被大家所共知,并正在被人们所热议。新媒体技术所引发的传播革命,使媒体不只是既有功能的延伸、拓展和增强,而且作为社会的构成性要素,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搅动人类社会的基本方面”①,正在颠覆着人们既定的生产关系、生活关系和交往关系,并进而开拓了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崭新尺度。由此,媒介作为社会工具,也是社会统治性力量,这一观点引起高度关注。②这种“百年之未有”的时代之变、社会之变、媒介之变,使得如何重新定义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功能作用、基本规律;如何重新认识媒体与社会、媒体与政治、媒体与文化、媒体与技术、媒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如何创造新的新闻信息生产机制、模式和方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横亘在了我们的面前。

  与此紧密相连的,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遇到了在新形势新挑战之下怎样更好地坚持党性原则,更好地坚持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更好地坚持新闻真实性、更好地进行正面宣传、更好地创新新闻表达形式和话语等问题,需要去回答、去求解。正是在这点上,显出了我们的薄弱和不足。在我们的学习和研究中,理论与现实“两张皮”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理论归理论,现实为现实,提出问题蜻蜓点水,研究现实浅尝辄止,没有深刻的分析,鲜有新颖的观点,未能形成结构性、系统性的解释力,难以为实践提供新的启发和富有前瞻性的引领。大家都对当下新闻传播理论创新乏力表示出了深切的焦虑。离开实践的土壤,没有问题引领,不能从问题切入,回答解释问题不力,何来理论创新呢?缺乏问题意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如果你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问题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当然也应如此,必须深入对现实的介入,强化与社会的互动。紧随时代,贴近实践,解决问题,防止其间的隔膜与断裂,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也不能从书本到书本地研究。理论家、思想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研究问题的专家。只有针对具体问题入手,着眼于发现、解释、回答当下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新的话语,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对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和“有效供给”,才能推动促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充分的当代性中保持活力,实现其引领和指导实际的功能作用。追求理论的彻底性,赢得掌握群众指导实践的话语权

  有专家指出,公共领域的形成造成公民自主意识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挑剔眼光。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照单全收所有的社会劝诫和理论教导,这必然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教育带来新的困难。③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和研究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塑造和维护它的公信力说服力,才能提高其指导力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核心观点、重要思想,只有获得人们充分的系统的信任,被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认同,无障碍地、十分顺畅地走进大众的心中,其影响力、指导力才能实现。先要说服人,才有影响力;只有让人真信,才能让人真用。

  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公信力和说服力呢?这就必须在追求理论的彻底性上下工夫。马克思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的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当然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④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换句话说,理论必须彻底,才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特质决定了它具有内在的彻底性。它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顺应人类传播健康文明发展的要求,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信息传播行为的观察和总结,对信息传播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和发现,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任务的阐述和规定。

  马克思恩格斯对信息传播精神交往本质的认识以及对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新闻舆论的功能、出版自由的真正实现、无产阶级党报的使命等问题的论述,其深刻性、通透性是同时代的思想家们难以比拟的。奠定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闻理论基石之上,紧随时代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特性、新闻传播实践、新闻传播变革同样具有强大的概括力和解释力。因此,它赋予了我们坚强的自信。我们在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特别是中国化成果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创新时,在用它指导当下实践时,也要高度注意并努力贯彻彻底性原则。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诠释解读,必须抓住根本,揭示本质,充分展示它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释放它内蕴的说明现实、改造现实的强大能量,用不容置疑的科学性维护其合法性。特别要注意遵从理论阐述的逻辑规则,无论证实还是证伪,都要保证理论在逻辑上的自洽性,把道理讲准、讲清、讲透、讲全,让人无懈可击,不能犯逻辑错误。

  如前所说,现在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开放透明思想观念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主流思想主流价值的推广传播不像过去那样顺畅,常常会遇到一些质疑和挑战。如果我们讲理不充分,论证不周密,绕着难点走,躲着疑点行,解不开人们心中的扣子,拉不直人们心中的问号,不仅发挥不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解释指导现实的巨大力量,甚至还会给那些怀有成见、偏见甚至有敌意的人留下把柄,他们会利用我们阐述论证中的某些不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点到面,大做文章。毋庸讳言,当下社会的思想理论供给不足与理论的不彻底性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这里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千万不能被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牵着鼻子走,掉进西方的话语陷阱不能自拔。现在有的同志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特别是阐发一些核心观点重要理论时,常常感到难以把道理讲通,似乎不太容易实现理论的彻底性。何以会如此呢?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总在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话语圈子里转来转去,被他们“套”住了。看不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传播理论在价值立场上的根本区别,迷恋于、深陷于西方理论框架之中,以它们的立场为立场,以它们的标准为标准,以他们的范式为范式,来诠释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功能任务、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新闻出版自由、舆论引导等问题,这怎么能把我们的理论讲通讲清讲透呢?只能越说越是犯糊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自己的理论框架、研究立场、研究范式,不能用西方的新闻传播理论来“套”来“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不能指望用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来解释解决中国的新闻传播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成果的理论彻底性,必须根植于中国特质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之中。对西方新闻传播理论必须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既汲取西方新闻传播学的优秀成果,又不能在西方新闻传播学的笼子里跳舞。把自我辩护与自我审视自我批判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在质疑、责难和反对声中形成和发展的,它具有很强的为自己的真理性科学性辩护的能力;同时,它作为一个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的过程,也具有很强的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完善的能力。马克思主义不仅批判世界,而且提倡自我批判。就如马克思所说:“无产阶级革命……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作一遍;它们十分无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企图的不彻底性、弱点和不适当的地方。”⑤也正因为有了这种自觉的自我批判,使它有效地抵御了破坏性的外在批判。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其发展历程中,同样始终贯穿着自我审视、自我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从激进的自由主义、人民报刊思想到无产阶级报刊思想再到无产阶级党报思想的演变,就是一个不断地扬弃、修正、完善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成果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我批判精神的伴随。比如对媒介功能认识从政治功能到多元功能的拓展、对报刊指导性描述从工作指导向全方位指导的延伸直到今天的指导与服务并行,等等,都是在对既有理论观点的自我批判中一步步地走过来的。数十年来我国新闻传播领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每前行一步都伴随着深刻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修正。善于自我批判,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充分自信,另一方面它也使我们更加自信。

  今天,面对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交融交锋,面对意识形态安全存有挑战性力量的局面,我们当然要大力提高自我辩护的能力,对那些违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基本纲领基本原则的理论观点,对那些无视我们的价值立场,可能导致改变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和方向的思想观念,一定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大胆发声,敢于亮剑。

  同时,也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内蕴的自我批判性思维对理论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认识到分析批判功能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珍贵的功能和方法,用好自我批判这一法宝,防止自我辩护有余而自我批评不足。我们面对的是前无古人的全新技术、全新实践,必须通过主动自觉的自我审视、自我批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与那些不合时宜、有碍实践的思想、观念和理论相区隔,用新的理论驾驭新的技术,指导新的实践。同时,积极主动地对自身进行反思、批判和修正,把理论更新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让那些外在的破坏性批判没有可乘之机,没有缝隙可钻。

  当然,唯物辩证法批判功能的科学性在于,它的任何批判性否定都是以对现存事物的某种肯定为前提的,它是扬弃而不是否定一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自我批评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对一些过时了的、已经难以指导当下实践的理论观点进行审视修正,要充分考虑它形成的历史条件,正确评价它在历史上产生的作用,并要精心萃取出其中的科学因素,加以继承和利用。

  (作者张小平系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讲师、博士;蔡惠福系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