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网:人民的期待 制度的自信

发布时间: 2017-04-25 16:00:11  |  来源: 理论网  |  作者: 理论网  |  责任编辑: 蒋新宇

有人说,好看与主旋律作品之于观众的距离,就像动画片与说教之于孩子的距离,曾经被认为是难以逾越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却成功解决了这一矛盾。自3月28日开播以来,该剧迅速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无论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无论观众的身份年龄职业,几乎是一边倒的赞扬之声,剧中人物也迅速成为“网红”。据制作方称,这是一部“裸播”剧,即不买收视率,不买水军等。一切的“热”,都是由电视剧本身点燃的。

热点题材的写实呈现

“反腐”是近年广受公众热议的话题,也是网络流行度不减的热词。无论是反腐新闻还是专题纪录片,甚至是有关部门用词严谨的会议报道,都会引起大众的关注。反腐的进程,正如一部纪录片的片名所示:永远在路上。对一个反腐案例,公众渴望见到冰山全貌,既有探询“打虎拍蝇”背后故事的欲望,更有对家国命运关注的情怀。这两种心理需求交织,产生强大的心理期待,电视剧正是满足观众这种期待的最好的形式。

真实的案例时时上演,相似的新闻天天播报,纪录片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尺度,反腐如同一个沸腾的炉子,电视剧却一直欲说还休,无法满足大众的期待。贪腐与反贪腐,曾经是现实题材作品的禁区,编剧也往往自我设限。而《人民的名义》中,多条线索交错并行,其中最吸引人的,无疑正是反腐这条主线。

《人民的名义》得到一个广泛的评价是“接地气”。所谓接地气,首先是题材的鲜活与真实,是真材实料。该剧写实的尺度之大,程度之深,可谓入木三分。无需编剧解释,观众已将剧中人物故事与现实一一对应。比如,开场戏中“小官巨贪”的赵德汉,原型是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出逃的汉东省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原型则是潜逃美国两年之久的辽宁省凤城市原市委书记王国强;还有李达康、祁同伟,甚至那个只出现过一次背影的“副国级”,都与现实中人物有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对应关系。网民甚至扒出剧中人物和原型对照图,不难看出,有些人物不但经历、连形象都颇为一致。

该剧是以写实的方式讲出了好看的反腐故事,同时写出了官场众生态,写出了非正常状态下的“官场规矩”和“官商”交往,暴露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完成了对于人性的揭示。这也是电视剧的优势所在——它不但可以讲故事,还可以让主要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得到全方位展示。

典型人物的灵魂透视

电视剧毕竟不是新闻或纪录片,区别的一个重要之处、也是该剧火热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剧中人物形象的典型丰满。不得不说的,就是侯勇饰演的“小官巨贪”赵德汉。有人说这里的剧情并不真实,因为反贪局已经掌握了赵德汉贪腐的事实,却在他家里和办公室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小说中,开篇也确实只用了不长的时间就拿下赵德汉,而电视剧第一集通过家和办公室两个场所给足了赵德汉戏份,也铺垫出了一个大大的悬念:这样一个小官,他会给观众带来多大的“惊喜”呢?

从赵德汉家老旧的普通居民楼到简朴的办公室,再到帝豪园奢华的别墅,三个场景如同三个切换的电影镜头,侯亮平与赵德汉的三场对手戏,侯亮平始终是胜券在握,赵德汉却从坦然地吃炸酱面到心虚地拍桌子,再到两腿瘫软靠办案人员扶着上楼,最后面对一面钞票墙时失声痛哭。这是电视剧的情节,同时又是现实中的真实案例,演员的情绪到了极致,观众的观剧热情也被带动到了极致。尤其是面对满冰箱钞票时,赵德汉声称“我是农民的儿子”,侯亮平说:“农民怎么这么倒霉,有你这样的坏儿子。”这句话是对很多贪官的回应,它是剧中人的台词,更是无数观众的心里话。

剧中精彩的台词还有很多,有正面也有反面。陈岩石老人总是强调“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而身为公安厅长的祁同伟却调侃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谁不知道啊,从娘胎中来,到坟墓里去”。如果说陈岩石的台词让观众满意地笑,祁同伟的这一句则会让人不禁苦笑,这是一些腐败分子心态的真实写照。与陈岩石老人不同,他们把“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看作官话,而在私人场合、在内心,他们推崇的是庸俗的官场哲学,他们以“人民的名义”干着危害人民的勾当。

同赵德汉一样,祁同伟是个“苦孩子”,他在上大学前没有吃过一天饱饭。他的才华曾经被学弟们景仰,却被命运捉弄,无论是成为缉毒英雄,或是回校读了研究生,都摆脱不了“命运之手”。祁同伟既渴望“命运之手”的垂青,有时又非心甘情愿,但对成功的渴望和出人头地的欲望最终战胜了初心,他成为弄权的获利者,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人的棋子。命运之手,在不正常的社会时期,是权势之手。这位曾经的英雄试图“胜天半子”,最终却成为人民的敌人;他曾为保卫人民利益身受重伤,最终却自杀在当年救他的“人民”的家里。

如果说祁同伟贪婪罪恶得理直气壮、理所当然,高育良则是自始至终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认为自己“无罪”,在剧中最表面的原因,是因为高育良曾是汉东大学法学教授,他知法懂法,自以为可以游走于法律边缘。他让前妻“离婚不离家”,自己暗度陈仓,与曾经的情人、已为香港居民的高小凤结婚生子。他认为自己无罪,并非因为无知,而是习惯于自欺欺人,习惯于高高在上地看到别人的问题而从不自省。正因为如此,他在所作所为已经暴露时,还在欣赏自己在电视里的高谈阔论,幻想不被组织识破。高育良是典型的、隐藏很深的“两面人”,其危害性恰恰在于他几乎不觉得自己还有罪恶,这对组织、对人民也有着极大的欺骗性。

表现手法的理性节制

“育良书记”到底有什么问题?这是该剧一开始就给观众留下的一个大悬念,高育良在剧中的一系列表现和他振振有辞的“官话”,曾让观众疑心他只是长于人情世故,而非拉帮结派,更不是犯罪分子。《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采用的侦探、悬疑剧手段无疑有着不小的功劳。该剧从第一集开始就铺陈下许多悬念,如:赵德汉到底是怎样的结局,丁义珍到底能不能抓到?其后,给丁义珍通风报信的是谁,制造车祸、伤害陈海的是谁,李达康的妻子和李达康有没有问题,一系列悬念勾着观众往下看,而“育良书记”的悬念一直到接近剧终才完全揭开。

悬念牵引着观众,编剧却没有被这些悬念羁绊,是该剧的另一个高明之处。丁义珍逃跑之后,观众的期待是开始追逃,追逃的戏份却并不多。陈海车祸之后,观众的期待是揭开车祸与蔡成功举报电话之间的关系、抽丝剥茧破获伤害陈海的黑手,车祸牵出的却是更大的阴谋。《人民的名义》没有写成追逃剧,甚至丁义珍这个人物到后来失去价值而丧命于非洲。

该剧在很多吸引眼球却会降低电视剧品位的元素上,对尺度的把握也是非常到位,比如祁同伟与高小琴、高育良与高小凤,背后都是赤裸裸的权色交易,表现出来的却是一对显得惺惺相惜,一对显得真爱无敌。再比如剧中的“大师”只在高育良与前妻谈话时提到过,更多的则是通过陈海的儿子小皮球的角度揭示出来。小皮球为了避免惹事,听从同学中的“大师”之劝贴耳朵,这里的“大师”只是个10岁的孩子。这种剧情设计,既有对“大师”的嘲讽,对社会阴暗面已经渗透到孩子身上的隐忧,更引起对“大师”这一现象的反思,它背后是某些人群信仰的缺失,是腐败官员对于名利的贪婪和对于罪恶暴露的恐惧。

社会问题的大胆反思

《人民的名义》正是通过领导干部之外的人物故事,突破了反贪剧的题材限制,扩大到广泛的社会题材,社会各阶层人物粉墨登场,社会众生态得到充分描摹,各种现实社会问题也得以大暴露。比如大风厂工人股权纠纷背后的工人与新兴企业家之间的矛盾、强行拆迁背后的警民冲突,以及信访难、官员唯GDP论和不作为的问题,甚至还有大龄剩女、不独官员才有的中年婚姻危机,甚至中小学生课外班的问题。这些颇具时代特点的矛盾冲突无一不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前电视剧对现实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矛盾的回避,大概是害怕揭露太多阴暗面之后,动摇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与信赖,但从该剧来看,其结果却恰恰相反。剧中的腐败分子形象下自处长上至“副国级”,他们贪婪阴险狠毒,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都造成极大的伤害,让观众深切认识到反腐的正确性、迫切性。

剧中还塑造了一批不忘初心、富有正义感、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形象,他们最为难得的共同点是可信可亲。年轻一代曾经质疑英雄故事的真实性,如今却在朋友圈里表示“最粉陈岩石爷爷”,李达康的“表情包”更是红遍网络。令人动容的,还有郑西坡这样一个底层民众形象,他正直善良、肩扛责任,活在当下、心怀诗意。使主流价值观能够在年轻人当中,在各年龄段、各社会阶层当中引起强烈共鸣,这正是制作方的预期,其效果可能远远超出预期。此剧的播映,透露的恰是一种制度的自信和文化的自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