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发布时间: 2017-08-17 07:08:59  |  来源: 湖北日报  |  作者: 肖擎  |  责任编辑: 申罡

专家名片

颜晓峰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专业技术少将,哲学博士。

提 要

■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是在封闭孤立的环境中形成的,而是在世界变革的大棋局中精准确定中国的定位和走势,以中国发展的大战略运筹国际关系影响世界变化。

■“两个最大”“两个牢牢”,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依据,是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决策基础。

■不把初级阶段当成一成不变的过程,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而是要认真考察党领导改革创新事业带来的新变化、生成的新内涵、造就的新实践,看到“岁岁年年人不同”。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其中之一。讲话强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如何理解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就此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颜晓峰。

重大发展成就证明了新的发展阶段

记者:我们如何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都有哪些?

颜晓峰:社会历史过程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既是在普遍规律支配下,持续发展、生生不息,又是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呈现阶段性特征,形成新的发展阶段。连续性由阶段性组成,阶段性与连续性一致。1938年10月,也就是全民族抗战进行15个月之后,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论新阶段》中,作出了抗日战争将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提出了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新的力量,渡过战争难关,停止敌之进攻,准备我之反攻,达到驱逐敌人之目的,是新阶段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了新阶段的性质及特征,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和最后胜利,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决策依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就要按照社会历史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要求,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新的发展阶段必然具备新的阶段性特征,新的阶段性特征表征新的发展阶段。这二者有着密切联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认识发展阶段性特征为前提,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基础。10年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党的十七大曾系统分析了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从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体制改革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状况、城乡发展状况、人民民主建设状况、思想文化状况、社会建设状况、国际环境状况等8个方面作出阐述,从而要求全党科学分析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新课题新矛盾,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5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重大发展成就证明了新的发展阶段,为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了可靠的实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正确认识世界、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未来的思想武器。这一科学的认识方法论,要求我们运用实事求是的观点、联系发展的观点、辩证统一的观点、实践标准的观点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改革创新动力的观点、人民主体地位的观点、政党领袖作用的观点等,认真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全面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看,已经从改革开放前的较低水平、改革开放后的中等水平,发展到现在和今后几十年的中高水平。从经济发展方式看,经济增长速度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国家治理方式看,全面依法治国从传统人治社会影响很深到推动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从人口脱贫程度看,扶贫开发从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到全部脱贫。从生态文明建设看,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社会发展目标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等。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

记者: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我们对阶段性特征又可以有什么样的思考?

颜晓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进行三个维度的思考,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

一是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历史和现实结合,就能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坐标作出精准定位,发现处于历史与现实汇聚点的时代特征。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要经历上百年历史过程中的特定阶段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彼岸的特定阶段性特征;同时又是处于历史与当代、当代与未来交汇点上的特定阶段性特征,具有新的时代气息和新的实践内涵。理论和实践结合,就能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成果,坚持实事求是,防止出现把握阶段性特征问题上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既不能将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阶段性特征、将西方某个学派的历史划分模式,照套照用为我国发展的现实性特征,也不能从想象、愿望出发,用臆断的阶段性特征替代真实的阶段性特征,防止判断失误、决策失据、发展失衡。国内和国际结合,就能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确定中国的发展方向、路径和重点。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是在封闭孤立的环境中形成的,而是在世界变革的大棋局中精准确定中国的定位和走势,以中国发展的大战略运筹国际关系影响世界变化。

二是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历史方位由发展阶段决定。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把握历史方位,就能从总体上把握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三大指出的我国初级阶段的“三个同时存在”,党的十五大指出的我国初级阶段是具有9大特征的历史阶段,都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就要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出发,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三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发展需求等,不仅是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正确反映和深刻把握,而且主导发展实践,融入阶段性特征之中,塑造新的发展阶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最大大局。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是为认识而认识、为把握而把握,而是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科学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从而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两个最大”“两个牢牢”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依据

记者:为什么说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怎么理解“两个最大”“两个牢牢”?

颜晓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明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以此为根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首先要将其放在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前提、大背景下来认识。现阶段呈现出的发展特征,都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中派生出来的,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特征的反映。“两个最大”表明了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必须摆在第一位的考量,必须作为最重要的基点;“两个牢牢”表明了在基本国情的认识上,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着力防止妄自尊大。即使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国人振奋、世界瞩目,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改变,在许多领域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两个最大”“两个牢牢”,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依据,是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决策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一定要牢记新的发展阶段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内的具体阶段,没有跨越、没有超越。不能无视基本国情、不顾基本国情,不能用部分代替全局、用主观代替客观。

初级阶段的性质、层次、坐标的发展变化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了哪些不断变化的特点?如何把握和应对这些特点?

颜晓峰:这就要求不把初级阶段当成一成不变的过程,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而是要认真考察党领导改革创新事业带来的新变化、生成的新内涵、造就的新实践,看到“岁岁年年人不同”。从而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使党的思想更符合变化了的实际,党的战略更适应新阶段的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最大特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鲜明特点,就是初级阶段的性质、层次、坐标的发展变化。当前,我国已经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化的衔接过渡期,处于走出初级阶段的酝酿加速期,处于初级阶段的质量水平提高期,处于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跃升期。

把握和应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推动发展。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准确把握初级阶段的新特点,就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体现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仍然要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