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如何牵手深贫地区

发布时间: 2017-09-14 10:17:32  |  来源: 大众日报  |  作者: 邓线平  |  责任编辑: 申罡

深度贫困人口是扶贫攻坚中的“硬骨头”,他们大多分布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山区,传统的项目式扶贫很难发挥作用,而必须依赖现代技术,通过挖掘地区的生态、保健和景观价值,来实现彻底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6月23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深度贫困的问题已经成为扶贫攻坚的主要任务。现在距离实现现有标准下全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还有3年多时间,此时提出深度贫困的问题,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经过大规模的精准扶贫,到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4.5%,如果今年继续减贫1000万人以上,今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将只剩下3000多万。尽管剩余的贫困人口数量很少,但是他们大多处于深度贫困状态,脱贫难度很大,是扶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扶贫攻坚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一般认为,扶贫有个过程,从深度贫困到一般贫困再到脱贫到发展,或者对贫困地区而言,首先是脱贫,然后才是发展。与脱贫相对应的是,技术发展也有一个过程,从过去自给自足,到大规模资源开发,再到现代高科技发展。贫困地区很难一下子走到高科技发展阶段。

正因如此,传统的扶贫以项目扶贫为主,这些项目大多是大城市工业发展所淘汰下来的,通过转移到贫困地区,一方面,为大城市发展提供最初的原料加工;另一方面,大的项目能一下子解决大量贫困问题。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自给自足经济状态,对于个体来说,他们的生存技能往往是多样的,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现代技术难以深入到这些地区,长期以来,他们只能自己满足自己需求,间或进行少量的集市交易。大的技术项目进驻,他们要适应的只是从多技术生存状态,进入相对专门化生产状态,只需要经过简单培训即可。项目成功的话,这些劳力被充分组织起来,生产的产品受市场欢迎,脱贫是自然而然的。

然而,对深度贫困地区,技术逐步发展思路很难行得通。传统项目扶贫不一定能适应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要求。首先,深度贫困集中在一些生态条件极端脆弱的地区,比如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三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地区。上述地区中,四川88个国定贫困县中有45个属于深度贫困县,主要分布在四川藏区和大小凉山。河北省39个国定贫困县中有10个被列入深度贫困县,主要分布在坝上地区和深山区。

这些地区山大沟深,长期以来面临着产业发展的困难,大的项目难以进驻。之所以产业发展困难,并非国家没有投入,而是这些地区缺少一些发展产业的基本要素,比如一些高寒山区积温较低,很难进行大的现代农业、工业生产;一些干旱地方缺水少雨,甚至生存用水都很困难;一些地方生态脆弱,大面积被划入禁止开发区,不适合发展产业。

与此相应的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不适合大项目产品运输需要。一方面,基础设施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另一方面,投入回报不高,或者因贫困而支付不起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深度贫困地区大多地广人稀,东部地区的一个县人口都是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而深度贫困地区一个县往往只有数万人,甚至有些县的总人口只有万人左右,人口高度分散。修一条通村路,道路很长,投入很高,但一个村可能只有十几户人家。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需要技术跨越式发展。所谓技术跨越式发展,有两种内涵,一是引入相对高级的消费市场。高级消费市场对应高级消费技术。传统的大项目不适合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显然,深度贫困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也是不适合的。在此情况下,要么将贫困人口迁移。实践证明,将人口迁移出去,不利于人的幸福感提升,也难以真正脱贫。迁移也只是迁移到相对不发达地区。要么发展相对高级的消费市场,这些消费,包括生态消费、保健消费和旅游消费等。它们相对于一般的温饱消费是高级的。满足这些消费需求,深度贫困地区具有天然优势,生态保护好、无污染、景观奇特等。

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投入在不断增加,比如2014年以后,公益林的管护补助明显增加,通过设立生态公益岗位,生态脆弱地区的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了工资性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对生态环境脆弱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群众,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目前青海省有4万多生态公益岗位,大部分分布在青海南部的藏区,也是深度贫困地区,为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增加2万元收入。

二是要为高级消费提供技术培训。提供高级消费,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这些技术显然与传统的大项目技术有区别。一是满足基础的交通、通讯需要,这些交通、通讯需要不是针对大量产品外运的,而是针对人员基本活动的。二是满足高级消费的技术要求。生态、保健和旅游消费,需要一些基本的技术保证。当地人正可以提供这些技术,达到脱贫的目的。适应这些技术要求,对当地人来说,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随着技术发展,技术走向功能专门化和操作简单化,产品的组合功能增多。这些技术并不给当地带来环境和资源压力。

在很多国家,边远地区的发展,往往采取这种模式,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不但解决当地贫困,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相对优势的产业地位,为整个国家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经验借鉴。

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脱贫,等于是给予深度贫困地区以技术红利。现代技术发展,越来越注重技术对人力的替代以及技术的自我满足。传统技术也注重对人力的替代,但技术生产是满足一种社会性需求,人力需要组织起来,深度挖掘资源潜力。传统技术不适合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现代技术的自我满足,意味着技术的小型化,功能多样化,这些技术在大城市已经司空见惯。这些技术初期开发成本是较高的,随着大城市和大市场的广泛运用,技术开发成本相对较低,适合在深度贫困地区推广和应用。将这些技术运用到深度贫困地区,意味着这些地区将跨越传统发展路径,直接享受到发达地区的技术红利。

深度贫困地区的技术跨越式发展,意味着当地的资源价值随着技术利用而改变。在传统技术利用下,资源价值只简单表现为矿产资源或者水利资源,随着人们对生态要求的提高,这些价值消失。新技术发展,传统资源价值发生改变,由矿产及水利,转变为生态、保健、景观价值。这些价值的提升及兑现,需要现代技术支撑。人们长期生活在那里,与当地的资源早已融为一体,资源价值提升,理应为那里的人们带来实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