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发布时间: 2017-09-19 09:12:26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  作者: 郑欣淼  |  责任编辑: 申罡

人生总会有许多起承转合,而与诗相伴、有诗同享,使我们的生命更多一些光彩,灵魂也更多一些分量。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

第五届诗歌节是在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喜庆气氛里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背景下召开的。党和国家的文化战略调整,为中华诗词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新诗百年纪念的重要历史节点,也使我们拥有了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更广泛的研究课题和思考空间。风雅中国,弦歌不断。抚今追昔,心潮澎湃。可以说爱国主义传统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也是一条串联诗歌史的红线。

中华诗词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爱国主义传统则是其中最高亢、最悲壮、最激昂的心灵脉动。传承至今,光辉依然。围绕这个题目,我想先分享两首今古绝句。

一首题目是《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首题目是《香港回归口号》:

七月珠还日,百年耻雪时。

老夫今有幸,不写示儿诗。

前一首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后一首的作者则是我们诗歌节举办地湖北省的诗人贺苏。两首诗一者以悲,一者以喜,写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而炽热的爱国情怀却是遥相呼应的。

我们还可以来回忆《诗经·无衣》中的声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郭沫若先生在抗战爆发后写下过“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这样的慷慨悲歌。两者相距的年代更久远,但展现的同样是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冲天豪迈,同样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和精神冲击。

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秋瑾说:“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孙中山的“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毛泽东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正所谓戛玉敲金有慭遗,爱国主义传统充分体现了诗人们的高远境界和时代情怀,同样也提升了当代诗词的美学空间和人文精神。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吟颂伟大的时代、歌唱新生活的创造、鼓舞人们奋发前进,又成为爱国主义传统的悠扬回声……大家熟知的湖北诗人聂绀弩先生的诗词创作,尽管打印着深厚的个人生活印记,同样也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对祖国和民族命运的真挚热爱和深沉关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华诗词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爱国主义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我们当中的许多诗友都有幸见证乃至参与其中,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从一代一代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伟大的民族精神、高尚的社会风尚和炽烈的报国深情。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爱国主义诗歌传统不一定都是颂体诗,讽喻现实、鞭挞丑恶、针砭弊端、谴责黑暗的作品,同样可以弘扬正气、激发斗志、砥砺精神、陶冶情操。古人在这方面有过很多成功的经验,当代诗人也有不少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创作实践。高尚的人格、远大的理想、深刻的哲理,都可以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诗词中得到完美的表达,从而使阅读者得到心灵的震撼和启迪。爱国主义诗歌传统绝对不是简单地贴一个政治标签,喊几句标语口号。当代诗词怎样更好地发扬中华诗词的爱国主义传统,怎样求正容变,怎样避免概念化,怎样提高艺术性,怎样研究和推广新韵,怎样从高原走向高峰等等,都同样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当代诗人志存高远,存正气,弘美德,积极创新,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努力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精神,下大力气打造和推出诗词的精品力作。

因为我们的中国诗歌节是新旧体诗人共同的节日,所以当代诗词借鉴新诗和外国诗歌营养的话题也值得探讨。

无论怎样风雨如磐、怎样曲折坎坷,当代诗词总是在社会律动的第一时间传递心灵的火焰和思想的光辉。一篇篇闪耀着光辉的诗歌,为我们保存下民族奋进道路上的一份份精神标本和感情档案。诗体虽有新旧之别,诗心却是相通的。柳亚子先生在1942年8月曾经预言:“再过五十年,是不见得会有人再做旧诗的了。”柳亚子先生的忧虑,也不是没有依据的。旧体诗词格律在反映当代社会方面,的确面临自我束缚和制约的诸多困境。而新诗,则因其口语化和大众化而更加容易得到现代读者的审美共鸣。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诗词向新诗学习时尤其应该着意加强的。

1.学习新诗灵动的语感和鲜活的句式。新诗的语言接近口语,轻快自然,可以吸收众多新鲜的当代语汇,适应更多的当代读者。新诗的重要特点,是不受一切束缚,即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等。这种自由活泼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状态,确实值得旧体诗词作者认真思考。最重要的是克服古奥生僻、醉心用典等等毛病,在每行每句都限定字数、整齐划一的形式之外,尽量突破窠臼,学习借鉴新诗明白晓畅的灵动语感和新鲜句式。

2.学习新诗的创新思维和敏锐思想。新诗本身就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洪流而诞生的。新诗在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方面已经有着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从新月派、七月派、九叶派到朦胧诗等等,新诗一直处在一种无拘无束、求新求变的探索过程。相较而言,旧体诗词则面目相似度比较高,缺少众声喧哗的自由氛围,确实面临着革新和提高的时代任务,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多元化的审美生态。

3.学习新诗的现代转型和表现技巧。新体诗人们用现代精神和时代目光体悟生活、感应现实,善于从立体思维方式进行打破常规的现代发现。新体诗人们采用现代蒙太奇、时空变换、视角转移等等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也常常令人有耳目一新的阅读喜悦。目前诗词界不少诗友们开始注重在诗词创作中借鉴新诗的表现技巧,尤其是不少中青年诗人,也包括不少的网络诗人,在这方面取得了很突出的成就。

4.汲取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艺术营养。学习新诗,也不应该忽略向民间歌谣和外国诗歌进行学习。民歌清新活泼,接地气,近民心,是百姓喜怒哀乐真实心声,也为新诗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张力、艺术想象力和意境空间。民歌大胆的表达方式,泼辣的语言风格,赋比兴的民间升华,都是思想和艺术俱佳的诗歌珍宝。而优秀的外国诗歌,同样给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丰沛营养,无论是深刻的意蕴,还是灵动的意象、鲜活的表现手法,都为我们的诗词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厚的营养沃土。

从《诗经》《楚辞》到李杜苏辛,都有不少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名篇佳作。即使是陶渊明、谢灵运、李清照这样注重内心表现和个人情感抒发的诗人,爱国主义也是他们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诗歌的爱国主义传统不但融汇了先贤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而且凝聚了前人对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省察。爱国主义诗词是人们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砥砺民族气节、培养爱国操守的精神食粮。爱国主义传统是历代诗人心头互相传递的熊熊圣火。相信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我们当代诗人的手中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放声歌唱。

(本文为作者在第五届中国诗歌节的发言,略有删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