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转变

发布时间: 2017-10-20 07:21:39  |  来源: 求是网  |  作者: 王鹏  |  责任编辑: 申罡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有一段论述引起海内外媒体、专家的广泛关注,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最新表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经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伟大的政党一定是与时俱进的政党,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制定新方案、提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过去,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对比前后两种提法,我们不难看出党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上的认识的转变。

首先,矛盾的主体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两种表述看似相同,其实有着微妙的差别。前者明确提出物质和文化两种需求,而后者则更显包容、综合与亲民。要享受“美好生活”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也需要青山绿水、空气清新,需要政治清明、健全法治,需要巩固国防、保障安全。可以说,这个主题的跃迁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思想的具体体现。而且,相较于生硬的“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的表述在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亲和力、接地气,让老百姓读了眼前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获得感,才更有信心信念撸起袖子加油干。

其次,我们看到矛盾的客体已经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它主要是从资源和收入分配合理性的角度来讲,它体现在不同层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所指出的,“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缩小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内陆省份、城市相对于农村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成为新时代的新课题。

一句话,要解决“不平衡”的问题,关键就是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总要求。

可以说,有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转变,体现了我们党在过去“砥砺奋进的五年”中,总揽全局、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治党理念。一方面,我们清楚认识到中国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早已告别过去“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但同时,新时代的新发展也会带来新问题。对此党中央不仅有清醒的认知,而且不畏艰难、不怕碰硬钉子、不畏惧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秉持着对每一个人民负责任的态度,在继续一如既往关注民生问题的同时,将焦点对准了分配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五年之后的中国社会,无论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还是不同职业、人群之间过高的资源分配、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能够得到极大的缓解。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到2020年,必将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