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新时代的文艺科学研究的战略部署和根本指针

发布时间: 2017-10-23 06:51:56  |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 张炯  |  责任编辑: 申罡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高瞻远瞩,内涵丰富,理论深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为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强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他还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上重要论述不但是对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而且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包括文艺科学创新发展的根本指针。

文艺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昌盛,关系到文艺如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艺需求。习近平同志一向重视文艺,他在文艺座谈会和全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重要讲话所阐明的文艺思想,不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里程碑,也为我国新时代文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导向。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些重要论述既体现习近平同志文艺思想的精辟见解和精髓要义,更体现新时代党对文艺工作和文艺科学的殷切期望和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工作和文艺科学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创作了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并借助现代各种媒体的传播,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影响;文艺科学方面的著作,包括文艺史、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著作,也涌现大量的成果。但瞻望未来,对照党的要求,我们仍有许多不足。我国文艺科学面对新的时代,必须更高地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更密切地加强与我国历史和现实文艺实践的联系,更广泛地汲取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深入地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从而攀登文艺科学的理论高峰,正确引导文艺创作的繁荣昌盛,对世界学术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西文化的大规模交流与撞击,我国文艺科学工作者对西方现代各种文论的汲取与移植,下了很多功夫。这自然是必要的。但国际上掀起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也使学界某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与动摇。因此,重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各项工作包括学术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在文艺科学领域尤其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领导下高歌猛进,令人信服地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它具有宏观视野、基于高度综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品格,理应成为文艺科学研究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包括我国长期的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积累了丰富的文艺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如何将传统的文艺实践的经验转化为社会主义文艺科学的血肉,我们仍然有差距。习近平同志在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深刻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还强调:“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应该说,我国当今的文艺科学在转化中华民族文艺经验、文艺理论和美学精神、审美风范方面,在揭示文艺历史发展规律方面,特别是在总结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成功经验与失误教训方面还需要下大功夫去做,才能把历代文艺实践的经验和历代文论的精华更多纳入当代文艺科学的体系之中。我们的学科由于分得过细,许多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所作出的积极成果,还很少被当代文艺理论和批评著作所充分吸纳和转化,这不能不说是重大的缺憾。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在汲取外国、特别是西方文艺科学的成果以建构自己的文艺科学,这对于长期闭关锁国后的一定时期是需要的,也是难于避免的。而革命文艺实践和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中产生的经验教训,尤其需要我们认真去反思、去总结。今后对于外国文艺科学的新成果,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有分析地汲取,但这毕竟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创造。习近平同志所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无疑非常重要。

时代的新发展已使文艺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影响广泛的重要家族。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到音乐、美术、舞蹈、曲艺、书法、杂技和民间艺术,从传统的文学艺术到借助电子网络媒体传播的各种数码视像和音响艺术,其影响可以说无远弗届。文艺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都产生前所未有的变革。文艺的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大众性不断强化。传统文艺学已不能很好解释种种新的文艺现象。它必然也给文艺心理学、文艺语言学、文艺社会学带来新的冲击。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和边缘学科的建立,文艺科学扩及文艺人类学、文艺伦理学、文艺教育学、文艺思维学、文艺传媒学等也势所必然。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还会被不断开拓。传统的文艺史、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自然也要在新的征程中有所发展和创新。习近平同志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我们理应遵循习近平同志的教导,努力迎上新时代,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努力使我国文艺科学密切联系实践而推进,成为更具真理性,更具中国特色,传承中国美学精神和风范的文艺科学。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广纳博取,去粗取精,做好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深信,在广大的文艺学术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文艺科学一定能够产生超越性的推进,为繁荣昌盛新时代的文艺并使自己大步走向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曾担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