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条路径提高作风建设信息化水平

发布时间: 2017-11-01 08:22:43  |  来源: 检察日报  |  作者: 杜治洲  |  责任编辑: 申罡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副主任 杜治洲

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重要法宝,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作风建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坚定的政治决心推进作风建设,出台了“八项规定”,提出了“反四风”“三严三实”等重要观点,作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党风政风民风有了明显好转,在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不得不承认,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当前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特别是基层作风建设的改进空间还很大。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作风建设的信息化程度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面较窄。相关应用主要集中于工作作风建设中,而思想作风建设和生活作风建设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作风建设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尚不能特别精准地将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言行的细微之处约束在规范高效的轨道上;作风建设执行力方面的信息技术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如行政审批信息化程度不高,对行政权力中的自由裁量权的限制尚未达到合理水平;作风建设中公众监督渠道的信息化程度不足,制约了作风建设的公众参与度,从而影响了作风建设的信度。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效果。要突破作风建设中的信息化制约,笔者认为可以遵循以下四条路径着手工作。

一、扩大信息技术在作风建设中的应用范围,拓展作风建设的广度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在作风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较窄的问题,需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工作作风建设上的应用范围,并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工作作风领域拓展到思想作风和生活作风领域。

首先,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工作作风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要改变当前工作作风建设畸轻畸重的状况,在那些公众关注度较低的部门也要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工作作风建设的影响面。因此,不仅要在那些“热门”的领域用信息技术规范作风建设,在那些所谓的“清水衙门”,也要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其次,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思想作风领域。在大数据时代,党员的思想状况,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等堡垒作用,将不再是抽象、模糊的“印象分”,而是一套可以通过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评测进行辅助判断的党建指数体系。目前国内已研发出一套解决党员思想问题的智能系统,该系统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步是数据收集,收集党员和党组织的基础数据、活动数据,还有参加“三会一课”及讨论发言等精准数据;第二步是数据画像,运用“党员数据精准画像引擎”对党员和基层党组织进行精准而全面的“画像”;第三步是提出方案,系统针对“画像”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新研发的系统,对于提高党员思想作风建设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再次,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领域。除了思想作风之外,党员的生活作风状况也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和评价。例如,党员的奢侈消费信息、在本地的住宿信息等等,都可以成为衡量党员生活作风的重要指标。当然,这些信息的收集可能越过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边界,因而需要认真研究,谨慎推行。

二、通过信息技术推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精细化,延伸作风建设的深度

在信息化条件下,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精细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推动。当前信息技术在作风建设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制度和程序的支流被固化的程度较低,工作作风的细微之处还没有通过技术手段捕捉和改进。因此,未来要从两个方面延伸作风建设的深度。一是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将“子制度”和“子程序”固化起来,让规则在作风建设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均发挥作用。二是用电子技术捕捉那些不易记录和评价的作风状况。通常情况下,党员干部的工作态度、敬业程度不太容易测量,这也是作风建设的难点所在。未来可利用电子监控、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思想动态进行总结和预测,从而推动作风建设的精细化,使作风建设的深度得以延伸。

三、构建作风考评信息系统,强化作风建设的刚度

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如果离开了测评,作风建设就会失去真正的执行力,最终流于形式。对作风建设的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应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当构建统一的干部作风考评信息系统,将所采集存储的大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分析,从“德”“能”两方面对干部作风进行合理评价。干部作风考评信息系统应包括两个子系统:干部德行信息系统和干部履职信息系统。前者可建立涉纪涉法部门信息主动传递与共享机制,通过精准的大数据分析,掌握党员干部的思想品质、价值取向、工作态度、网络舆情、人际交往、诚信记录等情况,以此作为党员干部职务晋升、工作调动的重要依据,避免出现口是心非的“两面人”。后者可将各级党组(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对党员干部作出的工作、业绩和成效等“硬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构建干部作风建设的量化管理和考核大数据平台,为检验干部是否“为官不为、为官乱为”提供重要依据。

必须强调的是,要构建有效的作风考评信息系统,必须打破传统数据源的界限,构建齐抓共管、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作风建设工作格局。

四、以信息技术提升公众参与度,提升作风建设的信度

公众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风建设的信度,要提升作风建设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就必须强化公众参与。在信息时代,可借助信息技术推动公众参与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近年来,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网民数量的井喷式发展,网民在监督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笔者统计,自2011年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影响面较大的此类网络监督事件,每年都有40件以上,2014年达到了120件。毋庸置疑,这体现出网民对党员作风建设的高度关注。因此,必须重视网民在干部作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要顺应网民迅猛增长的势头,建立畅通便捷的公众参与平台。例如,中央纪委监察部已有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三种方式接受群众对“四风”问题的举报,其中微信公众号还设置了“四风举报”和“微信大厅”等功能,让公众只需轻轻地移动手指就可以对党员干部违反“四风”的问题进行举报,大大提高了公众参与的广度。目前“微信大厅”中设有北京、天津等21个省级行政单位以及南京、杭州等9个副省级城市的微信公众号,未来应该进一步扩大“微信大厅”成员的范围,让更多的公众在更大范围内监督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

另一方面,要将作风建设信息向公众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例如,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定期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公布各地查处“四风”问题的情况,既对党员干部产生了震慑作用,又及时回应了公众对“四风”问题的关注,与公众形成了良好互动。这项工作应持续不断向前推进,抓得越紧,作风建设的信度就会越高,效果就会越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