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发布时间: 2017-11-09 08:04:25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  作者: 雷海基  |  责任编辑: 申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的指导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新时代的新是新在中国特色、新时代、社会主义这三点,我个人认为,这是这一时代的三个基点,这三个基点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会呈现不同的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也进入了新时代,其指导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中华诗词是以汉字为工具、流传了数千年、拥有广大群众、适应东方人吟读的文学艺术。其声律、节奏、押韵、美感都符合中华民族甚至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诗词的繁荣和复兴,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典型例证。用中国文字写给中国人看的诗,如果不注重民族传统性,不顾及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仍以中华诗词为例,为适应当代读者的文化需求,中华诗词界提出了求正容变的科学理念,在声律、押韵、体式等方面实行多元化。同时,大力倡导创造新体式,用新语言写新题材、新生活,利用新媒体等书写、宣传科学的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遍布城乡的诗词爱好者每年创作数以万计的诗词,他们写自己的生活,歌颂新时代的新生活,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首播、重播,累计吸引4.8亿多观众。社会上不仅涌现了大量诗词报刊,还有数十家诗词理论刊物。无论是参与人数,还是诗词创作数、诗词报刊数,都可谓盛况空前。

民族传统性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华文化的原点,自然是新时代文化继承的基石、发展的出发点。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民族,其历久不衰的根源在中华民族文化,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中华民族文化既有五千多年的传统,也有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时代先进性是中华优秀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衡量优秀文化的标准。具体来说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的、文明的、站在历史前沿的、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习近平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我们现在处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精神?他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所以“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坚持时代先进性是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也是历史使命。人民大众性是文化的归宿点,也是文艺创作源泉和服务对象。习近平说过:“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他更指明了文化艺术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他阐述的文化艺术与人民大众的辩证关系提示我们,在新时代发展文化艺术必须坚持人民大众性,以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单位: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