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 2017-12-18 07:17:24  |  来源: 光明日报  |  作者: 王辉  |  责任编辑: 申罡

作者:王辉(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连接中国梦和世界梦,实现人类共同美好未来的思想指南。全面协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12月12日至13日,第十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召开,主题是“深化合作,创新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据悉,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各类学员累计达916万人。10年来,全球孔子学院和课堂累计举办文化活动22万场,受众达1亿人,全球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数超过1亿。语言文化交流在推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语言文化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世界各国语言文化不同,人文景观多样,价值观念各异。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各国及各国民众之间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尊重不同的文化理念,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各国语言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和融合发展可以增强各自文化的包容性和活力,从而形成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世界文化共同体,构筑人类包容和谐的精神家园。

语言文化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器。语言文化交流能增进国际理解,促进民心相通。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经贸合作、民间交往与语言文化交流密切相关。语言文化交流具有“五通”作用:通言、通讯、通识、通情、通心。各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可能不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有异,通过语言文化交流,可以引领方向,增信释疑,求同存异,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更坚定,支持更广泛,方式更多样。

语言文化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语言文化交流是各国之间的合作纽带,也是各国民众之间的情感纽带。全球化和信息化使人类同处一个地球村。人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有机会了解他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交流。语言文化交流的便利性和超越性使各国在应对经济低迷、恐怖主义、生态恶化等共同挑战时,更有可能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打造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文化交流的主体是人,各国民众以语言文化交流为纽带,沟通情感,缔结友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

语言文化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软支撑。加强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依靠经济、技术等硬实力的参与和推动,还需要语言文化软实力的支持。软硬实力匹配起来,才能拓展全球治理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协调发展。语言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外交手段,通过语言文化交流的软支撑,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软组织”,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更均衡、更健全。

当前,“一带一路”是中国进行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要深化“一带一路”上的语言文化交流,发挥孔子学院的公共外交功能,提升孔子学院的塑造力和辐射力,创新语言文化交流的体制机制,释放语言文化交流的魅力活力,为新时代构建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7日 12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