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观智库】我国边疆治理应总结哪些经验和教训?
在近期举办的国观智库•新书“智享”会第一期活动中,“智享”嘉宾围绕本期主题书目——马大正的《中国边疆治理通论》,从各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不同角度,就“边疆治理的经验和教训”这一议题各抒己见,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对话;在最后的“智享”互动环节,现场的来自文化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国防大学等院校的二十余位优秀的硕士生、博士生参与互动。
“智享”嘉宾观点
马大正 国观智库边疆研究院院长、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边疆治理》这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贯通古今”。大家都知道,搞历史研究一般都到清末,原来再早一点的到近代,到鸦片战争以前,后来好一点了,一般都到清末。民国时期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点,当代是不敢触碰的。这套丛书从边疆治理这个视角来看是古今贯通的,尽管当时我们也说过写当代部分是“吃螃蟹”,写不好,就会挨批,但是最终我们还是努力地去尝试了一下,这是我们这套丛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具体到《中国边疆治理通论》这本书,从两汉到清代,实际上是我编写的《中国边疆通史》丛书里面《中国边疆治理经略史》有关内容的一个浓缩和提炼,不是我个人的研究成果,而是《中国边疆通史》丛书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我只是把它做了些改变。从治理的角度,国民政府的治理我请了云南民族大学的一位年轻教授来写的,它的特点是站在国家治理这么一个高度,对国民政府的边疆治理的成功和失败作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记述。
关于这套丛书的价值和意义。从中国边疆研究的传统来看,就是以史为鉴。我们通过研究古代、近代、当代的边疆治理,来通过对边疆治理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看看哪些可以作为以史为鉴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史学前辈给我们留下来的一个比较好的传统。
对于有些可能已经形成定论的学术问题,还可以再深入研究,比如说中国的治边政策因俗而治,大家都认为因俗而治是我们祖先治边政策的一个英明创举,而且效果也很好,但是我们现在再深入研究发现因俗而治的这个度如何掌握,如果因俗过度的话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我们可以再细细推敲一下清朝的因俗而治政策,有些地方是过度了,因俗而治过度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教训可以总结,这样研究会很有意思,可以静下心来思考,如果我们能够跳出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把我们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再扩大一点,从政治学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的边疆治理可能还会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思考。所以从学术研究的价值上讲,从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上讲,这套丛书还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孙喆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边疆史从开始出现就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是为国家来服务的,这是毫无诲言的,它是和政治结合的非常紧密的一门学问。我们所做的学问是要从国家大的方向出发的,尽管我们做学问要有自主性,但是从大的方向来讲,我们毕竟做的是国家的学问,这也是我们边疆史的学者始终要保持的一个底线。
许建英 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
这套丛书论述了对当代边疆治理的定位和思考,我个人觉得这套丛书对于国家的建构和繁荣复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说的复兴不是内地的复兴,而是边疆的复兴。对于边疆治理的定位和思考,包括软实力方面、硬实力方面和文化方面都有所涉及,对于我们后辈研究边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边疆史研究到边疆学的构筑,新疆治理是马老师近几年来的一个切入点,我认为这套丛书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对于边疆学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户华为 光明日报理论部史学版主笔
我们对边疆学和边疆治理的研究确实是非常的紧迫。这些年来,无论我们经常提及的海疆方面,比如南海的危机,还有陆疆的新疆西藏,有许多的话题,由于通讯如此发达,这两个地区经常成为引领舆论的一个话题。
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如何把边疆问题处理好,就显得非常的急迫了。我们经常说历史是老师,历史是很好的教科书,我想在边疆治理方面体现的更为明显。
"一带一路”的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是要把边疆说清楚,把历史上的进贡体系讲清楚,如果这一系列的问题说不清楚,单纯的从概念的角度把“一带一路”进行推进,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对于边疆学构筑和边疆学的治理的研究是非常紧迫,而且意义非常重大。
本套丛书对于民国和近代的边疆治理写得比较少,如果能再展开来写,这套丛书会更加的好。刚才有老师讲到本套丛书是从中央的角度看边疆,这也是我一个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我们不仅要看中央对于当地边疆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还要看到这些措施在当地起到了哪些效果,当地老百姓如何看待中央采取的举措,这些举措给当地百姓的生活,给当地文化的传承带来的一系列的变化。
成崇德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随着边疆概念的淡化,族群、民族、地域的概念的在强化,民族情绪、贫富差距、当地政府和中央关系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每年我都去边疆地区做一些调查,通过和当地人的攀谈,发现他们对于中央把他们当作边疆是非常排斥和反感的,所以,我认为出现这些新问题是时代的变化。
“智享”互动
现场提问一:
在边疆治理问题上,我认为边疆具有两个概念,一个地理上的边疆,一个文化上的边疆,刚才有的老师已经说过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上的边疆概念正在逐渐的弱化,但是对国家安全和对国家控制边疆造成困扰的是文化边疆,也就是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造成的对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的主流文化怎么进入边疆,在主流文化进入边疆的同时,如何维护当地的民族文化?
马大正观点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各方面都在努力的探索,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明白的。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如何共存,各民族文化应认同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也应尊重各民族文化,两者之间是一个辩证关系,但是现在各个边疆地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搞一刀切是不行的,从我们整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文化的软实力是最重要的,国家机器的强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是治表,真正治本的是文化,文化的认同才是政治认同的基础。为什么我们同样的民族区域自治,同样的民族政策的实施会在蒙古和新疆治理的过程中发生那么大的差异呢?外因我们可以先不用说,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蒙古的兄弟姐妹们从他们内心已经认同这个国家了,认同我们的中华文化了,这是最重要的。而且相反的是我们新疆的有些民族对于中华文化是有距离的,甚至可以说是有抵触的,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一点。但是新疆的各民族也不能搞一刀切,一刀切也不现实。虽然哈族的文化内涵和中华文化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主动向中华文化靠拢,和中华文化进行交融。有一些民族对于中华文化是排斥的,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所以,我们治理新疆,除了强制外,还可以通过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逐渐完成文化间的认同。
现场提问二:
我觉得新疆边疆的问题和其他边疆的问题都还不一样,新疆的民族特点、宗教特点非常突出。我觉得新疆边疆问题基本上是无解的,也许我说的是一些比较悲观的看法。唯一的解决之道有可能就是在集权统治之下的高压政策能够暂时的解决这个问题。
许建英观点
我建议你可以转变视角看待这个问题。第一,从历史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所取得的成绩都大,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不会太悲观。第二,从现实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人口的流动可能会改变新疆的现状。第三,新疆问题的有解与无解应该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动态的,不应该是静态的。新疆的稳定不可能出现像内地一样各省份之间的自然融合。所以,我们不能理想地看待新疆问题,也不要悲观的看待新疆问题。
国观智库
国观智库创立于2013年5月,是一家独立的产业智库,致力于产业发展研究和国家政策研究,为产业领军企业、行业投资机构以及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专业的数据研究、市场研究、政策研究、战略研究服务,研究领域覆盖“一带一路”战略及海外投资、边疆治理及边疆投资、海洋产业及海洋战略、全球军工贸易、环保产业等。
国观智库坚持“应用型研究”思路,在权威的数据采集、严谨的数据分析、多元的跨界研究基础上开展决策研究。目前为清华控股集团、中航集团、中铁建集团、保利集团、北控集团、五粮液集团、屈臣氏集团等国内顶级企业的最高决策层提供决策研究服务,为中央“一带一路”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安部、环保部、中联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海洋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相关决策机关提供决策过程中的研究支持。
国观智库是国家“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中唯一的一家民间智库代表,也是国家海洋局、国家贸促会历史上聘请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民间智库服务机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