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中国 > 2016智库中国 > 头条智库

CCG举办“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研讨会”

来源: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 作者: 王琳互动 | 时间: 2016-09-26 | 责编: 王琳_观点

2016年9月18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办“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研讨会”,CCG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CCG主任、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CCG副主任、前驻纽约、旧金山商务参赞何伟文,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卢进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办事处首席代表胡援东,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孙永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查道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王志乐等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CCG启动新一轮关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关趋势的系列研究。

目前,全球各国的逆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提出美国主义而非全球主义的口号,英国脱欧,多个国家的极端党派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TTP、TTIP等排他性的区域化出现,经济全球化处于关键转折阶段,全球化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不久前结束的G20杭州峰会是今年我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本次峰会主席国,积极维护和拓展经济全球化成果的决心。CCG在此背景下举行本次研讨会,从什么是真正的全球化、逆全球化的表现、逆全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全球化的走向、中国如何应对逆全球化潮流等方面展开研讨,针对世界政治、经济动荡下“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力量的博弈进行深入剖析,探寻两股力量的本质、全球的未来以及中国在其中可发挥的作用。

CCG秘书长苗绿博士首先介绍了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嘉宾。

CCG主任王辉耀博士介绍了举办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和目的。他表示,全球化对于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进程。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的全球化,加入WTO进一步加大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他指出,布雷顿森体系建立以来的第一代全球化的体制,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等正在面临新的挑战;第二代的全球化机制也在逐渐形成,包括中国现在推动的亚投行、“一带一路”和RCEP以及美国推动的TPP和TTIP。美国大选呈现对全球化的发对声浪以及德国9月17日万人游行反对TTIP等案例说明逆全球化的思潮也正在发生。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的新兴经济体,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对全球化非常支持,这点从G20峰会的公报也能够看出来。国内领先的致力于全球化战略研究的智库,CCG将会进一步推动研究全球化进程和完善全球化机制。

CCG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进行了主旨发言。他介绍说,CCG是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应就当前议题提出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鲜明观点,本次会议将以经济全球化为讨论范围,对“特朗普现象”、英国脱欧等影响全球化的事件进行解读,向公众和决策者提供较科学深入的解释。他指出,目前亟需解答的问题之一是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及区域合作之间的关系--区域自贸协定究竟是通往全球化的一个步骤,还是导致现有贸易体系碎片化的消极因素。他对此的观点是,如果WTO无法发挥制定全球国际贸易规则的作用,包括TPP和RCEP在内的区域贸易协定是有助于推动全球化的;在当前黯淡的世界经济形势下,TPP这一高水平的区域自贸协定不失为一个亮点。鉴于美国当前的国内政治,TPP在短期内获得美国国会批准的机会较为有限,谈判各方应该考虑TPP与RCEP在某种意义上衔接起来的可能性,形成一个覆盖亚太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CCG特邀高级研究员霍建国认为,发达国家并不是全球化过程中的“输家”,“特朗普现象”代表了机会主义的政客借民意捞取政治资本的意图。从经济角度来说,全球化使发达国家成功实现了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移,摆脱了环境破坏的困扰,同时依旧在国际分工中保留了核心价值部分。他指出,全球化的问题在于相对于全球贸易投资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协调治理是滞后的。因此,针对多变体系和区域合作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回到多边:多变体系代表了全球化治理的方向;区域贸易协定虽然有利于在规则创新,但其封闭性和排他性很可能导致军事和政治结盟,带来可怕后果。

CCG副主任、前驻纽约、旧金山商务参赞何伟文指出,英国脱欧、“特朗普现象”、近期德国十万人大示威是三个差异甚大的事件,不应简单地将其与逆全球化划上等号:英国脱欧根源在于难民问题与欧盟政策中缺乏的普惠性,特朗普现象反映了美国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后果,德国的大示威则是对TTIP谈判中美国标准的反对。这些看似趋势性的事件仅仅是各种矛盾的结果,而全球化作为一种自然的经济规律,未来走向并没有改变。他认为,未来中国在全球化中处于什么位置,将取决于如何找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关于跨境贸易、跨境投资、跨境人员流动的发展规律。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办事处首席代表胡援东认为逆全球化只代表了一种思潮,并非值得担忧的普遍现象。他指出,尽管中国通过参与全球化世界地位稳步提升,作为全球化主要动力的中国企业却缺乏西方跨国公司的金融和法律支撑体系。此外,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常常在竞争规则上就已处于下风。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成功经验,多培养一些像华为这样能参与到国际规则制定中的企业。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卢进勇谈到,中国是全球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机制的建立,自信、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都得益于全球化。他表示,中国应继续高举全球化的旗帜,继续推进落实“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加快国际产能合作以及继续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和体制调整等。卢进勇还指出,逆全球化的出现符合事物波浪式发展的规律,其原因主要在于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部分社会群体就业岗位流失和对国家主权让渡的反感。同时,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化,国际投资自由化步伐也将快于贸易和金融领域,全球化趋于局部受阻,但全局发展。

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孙永福表示,中国参与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进行时。全球化过去对我们来讲比较陌生,因为我们闭关锁国,跟世界的接触很少。但是开放后中国需要学习的有很多,已经参与了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利益关系。他认为现在之所以出现了逆全球化这种不同的声音,就是因为利益的不平衡。他以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反对TTIP,认为美国占主导下担心欧洲利益受损和英国脱欧为例,进一步指明,推动全球化,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包括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其中最核心、最基本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国家利益如何通过这样的战略能够实现,同时也要考虑如何使各国利益相互平衡。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查道炯首先谈论了全球化跟中国的关系。他不太赞成历史上把中国和全球化分开来说。他认为不是说中国要不要参与全球化或者怎样引领全球化,中国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没有中国,全球化也走不到这一天。他还提到为什么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经常被拿来说事。他指出,我们现在要做两件事。一是通过做一些统计和基准分析来回答外国对我们的指责;二是“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全球有贡献的,它的良好实施需要耐心,不能激进和极端。最后他提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能够对老百姓带来什么样的实际好处也是全球化研究中需要回答的问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王志乐指出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对于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如何应对此思潮,他提出了三方面建议。一,理论创新。我们亟需理论创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理论。尽管逆全球化思潮在一定时期有一定市场,但以全球公司和全球产业链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发展不可阻挡。二,观念创新。亟需实现从投资输入国思维转向投资输出国思维,从过去跟随先进国家已有路径融入经济全球化,转变为与先进国家一起推动经济全球化。三,政策创新。同时需要创新内向型对外开放(引进来)和外向型对外开放(走出去)政策,包括提高对外开放新标准,战略积极与战术谨慎结合,从优惠政策到落实国民待遇。

CCG秘书长苗绿认为,全球化趋势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精英的普遍共识,但是如何处理好普通大众百姓、媒体三者与全球化的关系越来越重要。对大众来讲,尤其看重短期利益眼前生活质量,加上媒体宣传,夸张了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出现了现在的逆全球化潮流。媒体在引导大众看待全球化方面避免轻易否认全球化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对外,面对逆全球化潮流,中国要积极向世界解释中国既是全球化受益者,也同时益于他国百姓,带给他国就业和税收,对内,需要引导大众正确看待全球化安排给中国带来的利益。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前驻加拿大多伦多总领事馆领事谢沛鸿,CCG副秘书长王欣、李卫锋等。

作为国内领先的致力于全球化战略研究的智库,CCG近期启动了关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关趋势的系列研究,围绕此话题举办系列研讨会和出版相关报告,并以建言献策形式上报国家相关部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