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中国 > 2016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品牌蓝皮书: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

来源: 中国皮书网 | 作者: 王琳互动 | 时间: 2016-12-01 | 责编: 王琳_观点

     2016年11月21日,由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品牌蓝皮书:中国品牌战略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我们国家对品牌的重视从1983年恢复商标统一注册开始,经历了国家金质奖、银质奖、省优、部优、国优的评定阶段;经历了“实施名牌战略,振兴民族工业”(1996年《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提出),由此创立大面积评选中国名牌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十一五”期间,大力创建自主品牌,评定驰名商标、开展品牌万里行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的禁用,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进入了以提升品牌价值为表现形式的新发展阶段。

  但是纵观我国品牌战略的发展历程,无论名头如何改变,一个“评”字始终没变。由于“以评促建”缺乏制度性建设的保障,评价本身的目的和社会认同的价值逐渐引发质疑,相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完整的品牌战略思路和支持政策体系,我国对品牌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还很肤浅,宏观上侧重于质量的提升,微观上侧重于知名度的传播,尚未形成总览全局、内涵全面、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层次递进的品牌战略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尤其是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

  第一,内涵缺精神。相对于世界品牌大国而言,中国品牌并没有非常鲜明的精神特质,而恰恰是这种源自民族的精神特质正在成为品牌长盛不衰的核心。比如,“西门子”(Siemens)品牌背后蕴含着严谨、注重细节、强调质量、不服输的德意志精神;“松下”(Panasonic)身上蕴含着大和民族信仰、勤劳、精益求精、善于模仿和精明的特质;“可口可乐”是美国自由、开放、效率的最好代名词,还有具有艺术气质的意大利品牌“法拉利”(Ferrari)、“普拉达”(Prada)和极具浪漫情怀的法国品牌“兰蔻”(Lancome)、“迪奥”(Dior)、“香奈儿”(Chanel)等,而中国品牌却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词来形容,品牌内涵在精神层面是缺失的。

  第二,整体缺意识。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赶超战略是这些国家最优的选择,我们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更加重视的是解决短缺经济的数量,而非质量。当大面积温饱问题解决后,才开始考虑质量问题。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对中国品牌战略的认识,目前还停留在品牌战略的微观层面——产品品牌,着眼于提升产品或名牌的质量阶段。对品牌战略的认识和理解相当欠缺、模糊或很不确定。

  第三,赶超缺计划。后发国家要想赶上并超过先发国家,就要重视战略的计划性与市场化的结合。现在关于中国品牌发展的整体框架还比较模糊,对细分产品缺乏清晰的定位,对于中国品牌进入国际品牌的规模、路径、步骤都缺乏系统研究,目前所谓的赶超计划更多停留在口号的阶段,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实施的保障。

  第四,协调缺总览。从一方面看,今天的中国品牌发展和品牌建设可谓如火如荼,但明显表现为各自为战、缺少沟通、政出多门、钱出多家、题出多处的局面,从政府部门来看,九龙治水、热闹非凡,工信部主抓诚信品牌、商务部主抓外贸品牌、质检总局主攻质量提升和价值评价、商标总局侧重商标管理和知识产权、国资委推动“央企品牌”合并,从行业组织看,行业组织各自推优,“第一”满天飞、大小论坛层出不穷;从企业发展来看,大型品牌投入豪掷千金,效果无人问津,中小品牌热炒自媒体,真假难辨。中国的品牌发展和品牌建设,亟待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总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