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中国 > 2016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国家智库报告阐释“总体法治宣传教育观“

来源: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 | 作者: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 | 时间: 2016-12-07 | 责编: 王琳_观点

2016年12月4日是第三个国家宪法日, 2016年又是“七五”普法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12.4”国家宪法日当天下午组织了以法治宣传教育和弘扬宪法精神为主题的“总体法治宣传教育观“国家智库报告发布会。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北京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苗林,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燕,等来自北京市政府部门、北京法学会等单位的领导和代表约40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宪法学会会长韩大元教授,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胡建淼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北京市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会长李树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智库成果出版中心主任、编审王茵,等来自兄弟院校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百余人参加了活动。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战略研究部主任李忠研究员主持。

主题为“总体法治宣传教育观”国家智库报告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法治战略研究部联合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智库成果出版中心主任、编审王茵致辞。王茵主任介绍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根据党和国家新型智库建设的需要,快速响应,大胆创新,及时推出了国家智库报告这一新的出版形态,得到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迅速打响了品牌,产生了积极的国内外影响。2016年进一步推出“中社智库”系列产品,包括国家智库报告、地方智库报告、智库丛书和年度报告四大出版系列,为智库丰富的研究成果畅通了发表渠道,对增强智库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成为国内首家系统、密集、公开出版智库成果的重要出版机构。

国家智库报告发布揭幕仪式随后,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苏军,北京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北京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苗林,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燕,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李林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主任王茵共同主持了揭幕仪式。

五本国家智库报告会上发布了《“总体法治宣传教育观”的理论与实践》、《党内法规建设研究》、《省级地方立法研究报告》、《健全宪法实施监督制度的研究》和《文化传媒法治建构研究》这五本国家智库报告。这五本国家智库报告都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法治战略研究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宣传教育与公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撰写的。这些新书,有理论,也有实践,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作为法学研究领域的“国家队”在深入研究法治宣传教育与普法工作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方面最新的学术成果,是科研单位介入普法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法治战略研究部副秘书长刘小妹以国家智库报告作者身份先后上台介绍了《“总体法治宣传教育观”的理论与实践》、《省级地方立法研究报告——地方立法双重功能的实现》的主要观点和内容。莫纪宏副所长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仔细归纳总结从“一五”到“六五”历次普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把握我国普法的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炼出我国三十年来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趋势特征,提出了“总体法治宣传教育观”这一理念,并明确了八大特征:普法主体的“精细化”、普法对象的“全覆盖”、普法内容的“系统化”、普法手段的“现代化”、普法领导体制的“统一性”、普法运行机制的“高效性”、普法效果的“指标化”、普法工作格局的“法治化”。这对于转变普法工作方式,实现从被动型“受法”到主动型“学法”、从重视普法工作中的数量指标转而关注普法工作的质量和实效的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将充分发挥每一个普法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形成稳定可靠的全民尊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刘小妹副秘书长将省级地方性法规分为实施性立法和自主性立法(含先行性立法)两类,采取点面结合、内外兼顾、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方法和视角,既对地方立法内部的体制机制建设及其成效予以细致阐述,分析地方人大在提高立法质量方面的制度性创新与成效,同时又关注地方立法产生的外部结果,通过对5637件省级地方性法规的大数据分析,呈现省级地方立法的总体规律和特点,并精确考察各省级地方主动制定实施国家法律细则的情况,及现行有效的253件法律被省级地方立法具体化、配套化的情况。报告对于加强省级地方立法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