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中国 > 2016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警惕国有企业绩效指标的逆转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瑞明 | 时间: 2017-03-30 | 责编: 毅鸥

刘瑞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在中国长达三十八年的经济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处于经济改革的核心位置。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扩大自主权、两步利改税、拨改贷、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改造、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战略性重组、国资委监管等一系列改革,国有企业的绩效在总体上已经有了明显的起色,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国有企业的迅速扩张,国有企业的一系列绩效指标又有所回落。在“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绩效指标的回落对于当前宏观经济产生了一些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重新认知国有企业的最新动向,以便更好地推进改革。

1、国有企业数量先降后升,08年经济危机后逆势增长

从《中国财政统计年鉴》披露的数据来看,国有企业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首先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从2002年的15.9万户下降到2008年的11万户,但是在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国有企业开始出现逆势增长,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16.7万户。从管理主体来看,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呈现出分异化的趋势。中央直管企业和中央部门管理的国有企业从2002年的1.8万户上升到了2015年的5.6万户,地方国有企业在进入新世纪后首先呈现出下降态势,从2002年的14.1万户下降到了2008年的8.8万户。中央国有企业2008年之前的扩张速度较为缓慢,从2002至2008的6年之间仅增长了0.4万户,但是在2008年之后,中央国有企业的扩张速度迅速加大,从2008至2015的8年时间增长了3.4万户。地方国有企业则在2009年的低谷8.6万户以后,也扭转了之前的下降趋势,呈现出迅速上升的态势,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增长了3.5万户。这一趋势与2008年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紧密相关。这说明,在当前中国,国有企业是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执行刺激政策的主要经济调节工具之一。

2、国有企业的资产数额持续上升,08年金融危机后加速上升

从国有企业的资产状况来看,也是呈现出不断的上升的趋势。根据《中国财政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国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从2002年的180218.9亿元上升到了2015年1406831.5亿元,短短14年间,约7.8倍。中国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总额从2002年的66543.1亿元上升到了2015年的482414.4亿元,约7.3倍。中国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总额从2002年的65476.7亿元,上升到了2015年的378101.7亿元,约为5.8倍。从时间节点来看,国有企业的资产状况在2008年之前并未受到数量减少的影响,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2008年全国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和国有资产总额分别是2002的2.3、2.5和2.1倍,但是在2008年之后,全国国有企业的资产额度加速上升,2015年间全国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和国有资产总额分别是2008年各指标的3.38、2.9和2.8倍。这也进一步说明,国有企业在经济危机中扮演了国家刺激政策的主要工具,在数量扩张的同时,也加速了资产数额的扩张。

3、国有企业的盈利情况呈现出两极分化,08年后极化效应更趋严重

从总体情况来看,全国国有企业的盈利状况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呈现持续向好的局面,全国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3786.3亿元,上升到了2015年的24970.4亿元,2015年的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2002年的6.6倍。但是,如果从国有企业的亏损和盈利状况来看,则呈现出两极分化、喜忧参半的局面。一方面,盈利企业的盈利额在持续上升,盈利企业的盈利额从2002年的5588.8亿元上升到了2015年的42281.7亿元,2015年的盈利额度达到了2002年的约7.6倍。但是,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也是在持续上升,由2002的1802.5亿元上升到了2015年的17311.3亿元,2015年的亏损额度达到了2002年的9.6倍。盈利企业盈利额和亏损企业亏损额的“喇叭口”在不断扩大,并在2010年之后不断加剧。从逻辑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在国家“抓大放小”的改革背景下,处于下游的产品市场基本实现了竞争,并且由于民营企业的强竞争力,下游市场的国有企业竞争力变弱,企业亏损严重,亏损额度逐渐加大。但是,在资本、金融、石油、电力、电信等一部分上游市场领域,国家依然维持了明显的垄断特征,在这些领域,往往是以少数大中型国有企业为核心,维持垄断或者寡头垄断。这种“非对称的竞争”使得一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在上游市场的维持了垄断能力,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利润巨幅增长。

4、国有企业的绩效指标呈现出逆转趋势,值得警惕

从国有企业盈利面、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销售利润率和已获利息倍数等指标来看,国有企业的绩效指标在进入新世纪后总体上升,但在近年来呈现出逆转趋势。

第一,从盈利面来看,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10年之前,盈利企业占全国国有企业的比重在一直上升,从2002年的50.1%上升到2010年的60%,说明这段时间全国国有企业的盈利状况在不断改善,亏损企业不断缩减。但是,从2010年开始,盈利面持续下滑,2015年,国有企业的盈利面下降到了57%,说明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虽然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资产总额都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但是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冲击,在“四万亿”等一系列刺激计划下,国有企业扩张太快,并且在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没有得到理顺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效率并没有改善,反而呈现出一种恶化的态势,这在最近的几年里表现的尤其明显。

第二,从回报率和利润率来看,也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全国国有企业的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销售利润率在进入新世纪后都呈现着显著快速的上升态势,分别从2002年的3.7%、5.7%、4.4%上升到2010年的4.6%、9.2%和7%,这说明,自上个世纪开始的抓大放小改革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国有企业的绩效指标,国有企业的利润改善,促进了国有企业在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销售利润率方面指标的进步。但是,由于金融危机之后,国有企业扩张太快,国有企业的回报率指标从2010年后开始迅速下滑,至2015年,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销售利润率这三项指标分别只有2.9%、5.2%、5.6%,其中总资产回报率已经接近“三年脱困”时期1999年的2.7%的数值。

第三,从“已获利息倍数”这一指标来看,也呈现出逆转的趋势。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又称利息保障倍数,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在进入新世纪后,全部国有企业的已获利息倍数持续攀升,从2002年的2.2攀升到2010年的峰值4.8,这表明,2010年之前的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变好,偿债能力变强。但是,在2010年之后,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2015年的相关数值为2.9,已经接近于2002年的情形。这也说明,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陷入债务高企、难以还债的“软约束危机”之中,一部分成为了“僵尸企业”。

总体而言,基于新世纪以来的数据,可以发现,国有企业数量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先是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和“战略性重组”而不断下降,但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出于执行国家刺激政策的需要,其数量开始逆势增长。伴随着国有企业数量的扩张,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量、净资产总量和国有资产总量等指标也开始加速上升,截止到2015年,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量、净资产总量和国有资产总量分别达到了1406832亿元、482414.4亿元和378101.7亿元。在2008年之前,国有企业的微观效率指标呈现出不断改善的趋势,但是,在2008年之后,随着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扩张,也引发了国有企业盈利面、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销售利润率和已获利息倍数等绩效指标的下降。伴随着国有企业绩效指标的回落,势必会影响到国有企业改革成果的守护和新常态下经济的健康发展,值得高度警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