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中国 > 2016智库中国 > 智库动态

新型智库体系的内涵特征与建构思路

来源: 《智库理论与实践》 | 作者: 刘德海 | 时间: 2017-11-15 | 责编: 毅鸥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专题研究之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先后两次强调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第一,体现在指导思想中,“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第二,体现在总体目标中,“到2020 年,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前者强调了建设新型智库体系的性质和目的,后者指出了建设新型智库体系的特征和路径。

1 构建新型智库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1 从当前研究的现状,看加强新型智库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国内学者对我国智库(思想库)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主要有薛澜、丁煌、任晓、朱旭峰、王莉丽等。以智库或思想库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17 年8 月13 日)。2003年以前,年文献量均在100 篇以内,到2009 年上升到600 篇左右,2013 年为1174 篇,2014 年、2015年、2016 年分别为1,747、3,038、3,712 篇,2017年8 月以来为1,796 篇。这充分表明,自2013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以来,新型智库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并被研究,这些奠定了中国智库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初步显现出探索中国情景下智库发展模式的学术自觉。

以智库体系或思想库体系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2012 年以前每年的检索文献结果都是2 篇、1 篇或0 篇,2013—2016 年分别为7、15、31、67篇,2017 年8 月以来为29 篇,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内容为科技智库、战略智库、语言智库体系、智库评价体系等,真正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系统研究的论文较少。这表明,尽管2014 年底中央《意见》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但仍然没有得到学界和智库界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综合少数专家对智库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任平认为,新型智库体系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全国缺少统一的智库建设总体规划,缺少统一的管理机构,许多应用决策研究机构正处在向智库型机构艰难转型过程中。刘德海认为,由于地方智库的主体相对独立且比较分散,特别是各类公共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形成高效能的“集成电路”,资政辅政、启迪民智等作用发挥得不够好,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推进协调发展,完善智库体系,形成强大合力。李军、李侠从哈尔滨市智库建设的基本状况入手,针对加强智库合作、大力培养和网罗智库人才、重视智库信息网络建设和加强顶层设计等方面,提出建设现代新型智库体系的对策建议。王学俭提出,从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加强智库之间的合作、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加大智库投入等4 个方面加强新型智库体系的机制创新。袁莉莉、杨国梁提出,优化智库布局的思路,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市场化,推动一些官方或者半官方性质的智库实行体制改革,使其在研究经费、组织管理上逐步实现经营自主化,使得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统筹发展。

1.2 从当前新型智库发展的态势,看加强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据不完全统计,2013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智库建设作出的重要论述、指示、批示等达50次以上。总书记对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积极探索智库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我国智库发展还相对滞后,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各类智库加强自身建设,积极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第二,统筹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随着形势发展,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国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第三,智库建设的重点是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智库热情很高,成果也不少,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同时,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从《意见》的出台,到2020 年建成新型智库体系,当前时间即将过半,完成建设新型智库体系目标的任务相当急迫。

伴随智库发展,智库研究不断深入,成果质量和数量都明显提高,但智库发展尚处在粗放式的数量快速增长期,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走上质量型的发展轨道尚需要一定的时间,新型智库体系的构建仍面临一些瓶颈。第一,新型智库体系构建的前置动力不足。地方党委政府对智库的重视程度不一,部分地方党委政府用智库的主动性不强,智库与决策部门的接口不畅。智库管理部门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不够,纵向上缺乏有效的指导,横向间缺乏制度化的沟通机制,地方上分层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第二,新型智库主体发展不够平衡。从智库的主体看,我国智库目前以官方和半官方智库为主,党政军智库、社会科学院智库、高校智库占据绝大多数,仅5% 左右为社会智库(民间智库),在一些地方存在“只有国家队、没有民间队”的现象。全国各地社会智库活跃程度不一,但真正以服务公共决策为己任的仍然比较少,政策咨询能力不够强。第三,新型智库主体的活力和合力不够。智库边界不够清晰,智库机构与母体、建设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不清,实体化运转的步伐缓慢,智库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各类智库主体相对独立,比较分散、各自为战,再加上各类公共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智库间的合作与协作明显不够。第四,思想产品供需对接机制不畅。运行机制“囿于陈规”,缺乏“时代特征”,智库参与决策的机制不完善,社科类研究组织参与应用研究的力量不够强,且存在多头组织、力量分散、课题重复、成果质量不高的现象。所有这些都表明,建设新型智库体系,是中央的明确要求,形势的迫切需要,推动新型智库健康有序发展的不二选择。

2 新型智库体系的内涵特征

2.1 新型智库体系的中国特色

智库对于当下中国来说,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名词。从词源上讲,智库是一个舶来品,但探究中国古往今来,智库所包含的核心涵义却始终有迹可寻,这也注定了当下中国建设新型智库无法完全按照西方智库发展之路。一般来说,西方智库源于启蒙运动所解放的科学精神和理性观念,成长于工业革命以来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环境,专业化思维在经济发展和公共治理中受到更多的重视,这两点是现代智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现代智库而言,其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国家的思想文化软实力。

从西方智库的发展经验来看,智库更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社会主体而存在,并与各国政治经济体制紧密相连。欧洲智库的发展与技术革命紧密相连,普遍在市场领域的咨询策划、企业管理方面发挥了专业作用。美国智库则在社会政策领域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智库高端人才在研究机构、跨国企业以及政界“旋转”流通,不仅智库自身运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且在公共政策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长出不少全球智库中的“巨无霸”。在长期的发展中,欧美智库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行业管理措施,政府方面也制定了相应的行业制度。在这样的政策环境和行业自律中,各类智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竞争。可以说,欧美智库是在市场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自律下,智库个体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竞争力的培养。与西方发达国家智库发展相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处于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环境。就中国智库发展的现状看,体制内和体制相关智库组织是新型智库建设的主体。与西方发达国家智库的市场化生存策略不同的是,我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行政导向更为明显。因此,我国新型智库建设更应该将着眼点放在构建一个包含多层次、多领域,且规模不一、各具特色的众多智库和智库类研究机构在内的完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实践需求。

建设新型智库体系,是当前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从智库到智库体系,并不仅仅是从个体到群体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契合了目前我国各层次、各种类研究机构并存的现状,更是对结构重塑和资源整合的明确要求。对新型智库建设来说,单体智库的质量和水平固然重要,但如何优化整合现有智库资源,形成体系完善、分工明确、导向清晰的运行体系,更加值得深思和谋划。

2.2 新型智库体系的主要内涵

所谓体系,一般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智库体系首先是一个智库个体到智库群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智库体系中的智库并非是市场化主导的竞争性运作,而是有分工、有合作,层次清晰、运行有序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单个智库在智库体系中更能够有效发挥自身作用。从地方新型智库体系建设来考察,更容易厘清智库体系所包含的结构内容。在横向上,智库类组织分布在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高校、企业、专业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各领域,彼此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和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横向的智库体系。在纵向上,与我国行政管理层级密切相对应,以上某些智库类组织在省、市两级也存在对应的机构和部门。这些智库组织虽然存在着松散的行政隶属关系,但由于其承担的科研职能,使其在上下协作方面有着相对优势,形成一个纵向的智库体系。

从内涵角度分析,新型智库体系首先是一个系统体系,是一个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相对应的,与党委政府决策和民众需要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系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是一个集成体系,由不同的智库主体、平台、要素构成,具有专业性、系统性、整体性和集成性。中国新型智库的建设重点不在于数量、甚至也不在于个别智库的水平高低,而在于整个智库结构分布分层的合理性,在于有一整套关于智库入市达标、咨询行为合规、政府采纳咨询意见程序规范合法、评价和追责体系完善等制度。由此,我们尝试对新型智库体系进行概念界定:新型智库体系,是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基本要求为遵循,在各智库主体和智库平台功能定位基础上,突破区域、单位、学科、身份本位的界限,促进智库人才、经费、课题、成果的优化配置,实现智库主体的合纵连横、智库平台的联动互通、智库要素的优化重组和智库管理的机制创新,培养一批相互关联的高端和专业智库,形成定位明晰、特征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能够彰显地方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的有机整体。

2.3 新型智库体系的主要构成

根据以上分析,新型智库体系主要有智库主体、智库要素、智库平台三大维度。各维度包括一系列的内容,构建新型智库体系,首要的就是将每个维度内的主体、要素和平台,在功能上科学界定,在职责上合理分工,在横向上互相贯通。

第一,智库主体维度。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任务,加强宏观规划,对各类智库主体的功能进行科学调整和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大对智库的投入,推动党政机关、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社会智库和社科联的联合、互动与协作,推动他们协调发展,实现决策咨询功能效用的最大化。

第二,智库要素维度。新型智库体系的建立,关键是将不同系统、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智库要素聚合在一起,实现跨界合作、协同创新。这些要素主要包括智库研究人才、研究经费、各类课题、研究成果等。特别是对于研究人才和经费资源,要打破部门区域本位,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配置资源,提升新型智库的职业化、专业化和高端化水平。

第三,智库平台维度。智库发展要有信息共享平台、课题研究平台、成果转化交流平台等,需要加强平台之间的协作,实行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之间平台的协作。要注重发挥国家在地方设立的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探索更好发挥省协同创新中心、各类研究基地智库作用的途径。新型智库体系,主要是指各类智库主体的协作与协同,同时也包括通过各类智库平台的搭建,促进系统与行业智库体系的形成,形成系统合力和专业优势。

总之,要实现体系内的智库主体之间的协作协同,需要对智库3 个维度中各类主体、要素和平台进行功能界定和优化组合,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局限,统筹推进各类智库协调发展,按照智库发展的客观规律优化配置研究资源,真正发挥智库的整体性、专业性思想库功能。

2.4 新型智库体系的基本特征

从以上内涵界定出发,新型智库体系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发展导向上旗帜鲜明。新型智库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筹推进新型智库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突出改革取向和问题导向,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二是组织结构上统分结合。智库体系不同于智库群体。建立智库体系,不是机构和人员的简单叠加,而应通过对各类智库主体功能的重新定位和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传统智库向新型智库的转型升级。要突出重点高端智库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其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强大智力支撑作用。各类智库主体之间应该以分为基础,重在突出优势,界定功能,明确分工,错位发展;以合为目的,重在资源整合,突出专业化、职业化,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团队,实现有机融合,发挥最大效应。三是在整体体量上规模适度。新型智库体系的协调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党委政府的决策咨询需求相适应。要打破本位意识,建立各管理层级智库纵向贯通、各智库主体横向协作的发展体系。强调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实行小核心、大外围,培育一批高端和专业智库,形成核心竞争力。从功能上看,目前,智库以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为主,今后在继续强化这一功能的同时,还应更好地发挥启迪民智、引导舆论、影响社会、影响民众的功能。四是在发展战略上统筹推进。新型智库体系建设,应重点解决目前各类智库主体同质化问题,需要在战略上统筹推进各类智库发展。可探索建立领导协调小组、联络推进机构、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智库联盟等方式,注重发挥党政部门内部智库的引导作用和社科联组织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联络协调作用,更加注重智—智互动、智—政互动、智—社互动。五是在运行管理上改革创新。新型智库体系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价值实现,坚持科学精神,鼓励大胆探索,促进规范发展,以决策需求、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为智库发挥作用提供更加宽松有序的环境和更加畅通便捷的渠道。

2.5 构建新型智库体系的实践探索

从国家层面看,主要是实行高端智库带动。2015 年,深改组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遴选出首批25 家单位组建形成新型智库建设的“国家队”,组建了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从地方层面看,根据《意见》要求,各地区开始着手制定地区和系统内部的智库建设实施方案。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 年6 月至2016 年12 月,围绕《意见》精神,江苏、湖南、河北、广西等地相继出台了新型智库建设实施方案。一是从管理机构看,主要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如江苏、湖南、吉林、浙江、黑龙江。江苏成立了新型智库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江苏省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合署办公,具体承担全省新型智库建设的协调指导与管理服务工作。但也有部分省市区由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牵头,四川提出以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为骨干和领军, 加强“五位一体”和智库建设,构建新型智库体系, 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广西则提出“1+1+6+4”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即以1个决策咨询委员会为统筹、1 个智库联盟为协调、6类智库建设为主体、4 种服务平台为支撑的智库体系。河北专门成立了智库建设领导小组并由省委分管领导担任组长。二是从被管理对象即省重点建设智库看,绝大部分是体制内智库,社会智库数量极少。例如,江苏重点推进建设9 家重点高端智库和15 家重点培育智库,初步形成了“9+15”的“雁阵”布局。湖南省重点建设智库有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7 所;河北省重点建设智库只有河北省社会科学院1 所;四川提出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研究领域19 类主题新型智库,但没有明确智库名录。三是从管理协调机制看,大多为以一级管理机构牵头成立新型智库联盟或者智库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在协调政府各部门,促进智政良性互动,如江苏、吉林、浙江建立了智库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广西、湖南、黑龙江则成立了新型智库联盟或论坛;河北、辽宁、四川由省委政策研究室承担主要的协调组织沟通功能。在管理和发展平台上,江苏构建了“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一体指江苏新型智库建设理事会,“两翼”分别是南京大学建设的“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和省社科联建设的“智库研究与交流中心”。

3 建构新型智库体系的组织模式和制度设计

构建新型智库体系,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实践需求和智库发展现状,用新的视野审视构建支撑新型智库体系的网络组织,完善新型智库运行管理政策制度。

3.1 构建支撑新型智库体系的网络组织

3.1.1 新型智库体系要逐步打破科层制,建立与知识生产相适应的组织体系

科层制适用于生产车间管理,也适用于传统的行政机构运行,但与智库知识生产的要求不完全适应。要让权力与知识保持一定的距离,把知识生产和智库运营分开,保持知识生产的相对独立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管理体制要力戒科层制、官僚制,建立适合智库特点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形成既相对稳定又比较灵活、有利于思想创新和知识生产的组织架构,不断提高智库管理和运行效率。

3.1.2 新型智库体系要逐渐打破圈层式封闭结构,建立网络式开放结构

所谓圈层结构,是指智库与决策者之间的亲疏关系以及“智政渠道”通畅与否,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和社会关系。一般而言,党政军直属的政策研究机构处于内圈层,它们与决策者之间保持着天然密切的联系。社科院、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智库处于中圈层,与决策者之间的距离不及内圈层近,但沟通渠道仍较为通畅。高校智库处于外圈层,主要开展基于基础理论的决策咨询研究。一些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社会智库(包括接受社会资金的体制内智库),非均匀地分布在各圈层中,但处于最外圈层的居多,在活跃中国思想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鲶鱼效应”。

3.1.3 建立在智库管理机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的组织架构体系

一是加大对新型智库体系的统筹推进力度。党委政府要着眼于新型智库发展大局,加大对新型智库建设的领导和统筹力度,进一步强化智库管理部门的责任和力量,在智库发展资源和平台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支持。二是增强党政机关所属政策研究机构决策服务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研究机构在做好自身研究的同时,要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定期向社会发布决策需求信息,引导相关智库开展研究;加强与其他智库的沟通联系,高度重视、充分运用各类智库的研究成果,拓宽转化渠道,提高转化效率。在决策咨询服务中,党政机关智库要切实起到凝聚力量、提升内涵、拓宽渠道等核心主导作用,引导各类智库有序发展,推动新型智库体系形成既整体多元又合理分工互补的特色。三是发挥社科联组织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纽带作用。各级社科联是社科工作者的联合组织,是党委政府联系社科界的桥梁和纽带,在新型智库体系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发挥着牵引、枢纽和平台作用。在新型智库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注重把社科联的作用发挥好、积极性调动好。

3.2 完善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

建设新型智库体系,需要加强相关政策设计,不断完善和创新智库建设的机制,突破原有科研及转化机制的束缚,实现多层次、多领域、多架构的运行,构建完善、高效的智库体系。

3.2.1 推进智库供给侧改革,增强智库体系的政策制度供给

智库界也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问题,存在思想产品碎片化和脱实向虚问题。智库业也需要像产业一样转型升级,发展智库集群,壮大智库发展链条。通过制度设计,激发释放决策部门的决策咨询需求,出台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意见等后续配套文件,明确购买的范围、程序和双方的责任义务。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参与论证机制,畅通专家参与重大决策的方式和渠道,形成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后全程参与机制。

3.2.2 共建共享数据平台,增强多方智库的有机合作

搭建政府实际工作部门、政策制定部门和相关智库部门有效沟通渠道,实现跨领域、跨部门、跨智库的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党委政府和实际工作部门主动设议题,引导智库聚焦现实开展研究,及时发布决策咨询需求和供给信息。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将自然科学的模型设计、沙盘推演等运用到智库研究中,增强决策咨询研究的现代色彩和科学性。

3.2.3 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完善智库成果交流转化机制

畅通智库与各级党政部门的交流合作和沟通联络机制,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智库在有效利用内参、专报等方式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的同时,还要积极创新载体、形式和发布渠道,综合利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特别是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强化议程设置和塑造公共舆论,切实提高决策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4 结语

加强对新型智库体系的研究,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来,伴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进一步发展,智库体系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新的特征,这就要求对新型智库体系开展持续跟踪的动态研究,不断理顺新型智库体系的运行机制,实现智库从个体壮大到群体崛起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路径,造就各有所专、各擅所长的智库群,满足党和政府多层级、多领域的决策需求,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日趋现代化。

(作者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研究员,文章出自《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4期。参考文献见该刊官网全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