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变迁两代人的售票记忆(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8-10 发表评论>>

  发黄荣耀

  80年代董秀云家家训:“你们替我接好班”


  让小女儿接班做售票员,是董秀云由来已久的想法。小女儿长大后,曾经最想从事的却是当一名歌唱演员。

  小时候的杨本莉声音嘹亮,酷爱唱歌。高中毕业后,她到一家街道办事处工作,负责艺术品加工。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让她一度迷茫。

  此时,董秀云因身体原因已不再担任售票员,而是从事站工,为奔波的售票员服务。看到杨本莉的现状后,她决定提前退休,将工作机会留给女儿。

  母女两人有了一番长谈。“妈妈告诉我,舞台上的歌唱家可以赢得大家尊重,平凡岗位上的售票员也一样可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杨本莉说。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杨本莉并不抵触售票员的工作,她痛快地同意了。

  让董秀云意外的是,从小调皮的儿子杨本胜也提出想做售票员。因为工作名额只有一个,杨本胜将机会让给了妹妹。随后,他参加当年的社会招考,考入公交系统。

  1980年,兄妹两人同时进入北京公交系统,开始从事售票员的工作。董秀云嘱咐儿女们,“认真服务,替我接好班”。

  此时,董秀云一家已经从国强南巷搬至安定门附近的一栋简易楼。那是继父单位分下来的房子,两室一厅,虽然面积狭小,但已远胜当初的平房。杨本胜的继父酷爱电子技术,业余时间,他用电子元件“攒”了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电视机里的笑语回荡在狭窄的居室中,生活开始向前奔跑。

  杨本莉负责10路公交车,这辆公交车从北京站开往南菜园,其间横贯十里长街。

  第一天当售票员时,杨本莉站在售票台上,喉咙发紧,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她努力保持微笑,却感觉“笑容很假”。车开过西单站,她才想起报站,张口却报成王府井站,引来车内哄笑。

  下班后,杨本莉哭了,她回家向母亲讨教经验。此后,兄妹两人借来双卡录音机,开始一句句练习服务用语。闲暇时间,两人按照母亲的命令,走访沿线各站,了解地理民俗。

  随后,兄妹两人的优质服务赢得了乘客肯定。《人民日报》一篇报道记载了杨本莉当年的服务场景,“车过西单,她会介绍餐馆,车过电报大楼,她会提醒乘客对表,车过天安门,她会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

  和董秀云做售票员时相比,此时的北京公交已有长足进步。1984年,北京已有3369辆公交车,运营线路150条,遍布北京城区。

  上世纪80年代初,公交票价虽仅一角,但仍有人逃票。杨本莉开始练习分辨“逃票者”的本事。她很快学会了从神情、动作,以及座位位置,发现逃票“嫌疑人”。

  渐渐地,逃票者越来越少,对应的是,乘客们的服饰越来越丰富多样,腰包越来越鼓。

  车厢内的外地乘客越来越多,并开始有了外国人的身影。为此,杨本莉特意学习了上海话、粤语和外语报站。

  10路公交车沿长安街一路前行,杨本莉丰富的介绍内容让乘客们惊叹。广东的乘客拥上前去,用录音机录下她的介绍语句,老外翘起拇指,主动要求与她合影。

  岁月留给兄妹俩一串发黄的荣耀。杨本胜多次被评为公交系统先进个人;杨本莉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公交系统劳模,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她所在的车组也成为北京首个“青年文明号”车组,她的事迹被写进了公交系统的培训教材。

  多年之后,李素丽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以前,北京公交战线上宣传了一个劳模叫杨本莉,名声很响。我的师傅教育我:人家和你差不多的岁数,她是劳模,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劳模?这句话对我触动极大”。

公交变迁两代人的售票记忆(组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实习生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