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一直以来,青海各民族兄弟姐妹并肩协力、友爱互助,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形成了改善民生打牢团结基础,壮大经济劲增发展动力,从而强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发展的态势,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在高原大地上唱得格外响亮。特别是近几年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下发生的喜人景象,听到了各族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感受到了干部群众始终心手相牵,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的精神。在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歇……

朝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

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子科滩镇泉曲村位于大河坝河谷地带。良好的气候条件让这里的种植业发展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耕地却十分有限,平均每人不足600平方米地。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全村超过一半的村民都选择了搬迁。

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穷则思变的泉曲村人依托河谷两岸草原畜牧业资源优势和封闭的小气候环境,开始从养殖业上下功夫,以养殖业为主的各类合作社渐渐兴起。

七年前,在外面打过工、跑过运输、做过虫草生意的刘文云听从州上和县里的扶贫包村干部的建议回到了村里,在农牧、扶贫等部门的支持下,与同村的18户村民联合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没有想到的是,第一年合作社就给他带来了很好的效益。

几年发展下来,刘文云成为众多农户中因产业结构调整而率先走向合作化发展道路的第一批人,而随着合作社占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如今,合作社已建有3900平方米的高标准大型牛棚3栋,注册资金已达到385万元,解决了80多个人的就业问题。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是筑牢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发展的根基。短短几年间,这个曾经在发展道路上缓缓前行的小村庄开始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而村民们的面貌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可以说,泉曲村的发展是海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一个缩影。

过去几年,海南州把经济发展作为“总钥匙”,将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全力推进具有地区特色优势的现代生态农牧业、新型清洁能源产业、高原文化旅游业三大产业科学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同步增长,使全州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项,就分别保持了12.1%和14.3%的较高增速。

朝着关注民生的方向迈进

提起2016年最让人开心的一天,对于就读于海东市乐都区乐都一中高二(11)班的黄国瑞和他的家人来说,莫过于春季开学那一天。

黄国瑞的家庭并不富裕,家里有两个姐姐,大姐挣着微薄的薪水,二姐远在湖北上大学,这个没有稳定经济来源全靠生病父母打零工的家庭,每年要负担他和姐姐3万元的学费,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黄国瑞拿着父亲凑来的800元学费,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就在此时,黄国瑞的班主任打来电话,告诉他不用交学费了。不敢相信的他还是拿好钱去了学校,当班主任把免除学费的通知读给大家时,黄国瑞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老师说我省开始实施教育资助惠民计划,对六州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学前三年、义务教育九年、普通高中和中职三年实施15年免费教育。”

2016年,海东市提出“十件民生实事”,其中一件就是对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实行15年免费教育。而这只是海东市关注民生的细节之一。

今年64岁的段光财家住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窑洞村。和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样,大家都居住在大山腰上,村落地理条件差,耕地均为浅脑山地,高差大,坡度陡,村民们长期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2016年11月,作为平安区三合镇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困难群众,段光财搬进了政府修建在三合镇的安置小区“幸福家园”。不仅家家有暖气,小区还接通了天然气。

“我的房子是127平方米,这几天刚刚装修好,今年我们就能在新房里过年了。你看这楼房里,不仅屋里宽敞亮堂,还有热乎乎的暖气,这种‘城里人’的生活我做梦都没梦到过。”段光财激动地说。

搬进楼房的不仅只有段光财一家人。2016年,平安区对三合镇最贫困的翻身村、邦业隆村、窑洞村和索尔干等村的贫困户采取“进镇上楼”的方式,统一规划建设扶贫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整村搬迁,集中安置411户。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为使创建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五个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几年来,海东市切切实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上。2016年,海东市民生支出142.3亿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86.6%;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引导各种资源向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配置,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面推进新一轮医改综合试点,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完善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和医疗救助政策,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朝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方向迈进

2016年夏天,一场名为“百家宴”的活动刷爆了格尔木市盐湖社区居民的朋友圈。手抓羊肉、酸奶、特色奶皮、青稞炒面等民族特色饮食;水煮肉、鱼香肉丝,红烧肉、素炒西芹、剁椒鱼头等大众菜肴,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让社区群众眼花缭乱、大饱口福。

原来,盐湖社区居住着藏族、蒙古族、回族、汉族等各民族的居民,一直以来,如何给社区居民创造一个交流思想、融洽感情、充实生活、增进友谊的平台,实现邻里间、汉族同胞与少数民族同胞间相知、相识、相助是社区工作人员最大的心愿。

在2016年6月,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和谐共奏邻里曲”首届“百家宴”活动迈出了构建和睦大家庭的第一步。

“活动当天,我们在社区的小广场里摆好了一排长长的桌子,43个家庭奉上了100道拿手好菜。各民族居民欢聚一堂,边品尝美食,边拉家常。现场还进行了厨艺比拼,大家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学会了做菜技巧,认识了朋友。”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摆“百家宴”时,她们还专门邀请了高龄独居老人前来品尝,感受社区邻里温情。

“我活了这么大岁数,那种‘百家宴’还真没吃过。其实,吃顿饭并不重要,难得的是大家聚在一起,让社区热闹起来!”年过八旬的独居老人李家保笑着说。

在格尔木,社区的“百家宴”让居民连连称赞,在海南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也在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共和县第二届圣湖杯民族团结进步赛马旅游节暨高原民族美食展,以传统体育竞赛为主线,开展了赛马、拔河、拉巴牛及民族歌舞表演等一系列富有高原民族特色的文化盛宴,全方位展示了共和县深厚的民族文化;同德县宗日文化艺术节暨民族团结进步和三年扶贫攻坚表彰大会的举办,让群众们欢聚一堂,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共同谱写各民族团结奔小康的美好愿望;贵南县举办第二届藏绣歌舞民族文化艺术节,用精美的藏绣作品和热情奔放的舞蹈展示了‘藏绣之乡’‘歌舞之乡’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风光;更有一年一度的贵德六月盛会及全省首届‘勒雪’电视大赛,使全县各族群众享受了一次难得的文化盛宴。”海南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洪斌介绍说。

其实,无论是“百家宴”还是“艺术节”,都是我省创建活动中一个个亮点。2016年我省全面启动创建活动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寺院、进军营“八进”活动,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示范社区、示范单位和跨区域的示范区不断涌现。

同时,把城市作为推进创建活动的重要阵地,召开全省城市民族工作会议,构建了少数民族的服务管理的新格局,努力以创建活动打造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新途径。

就这样,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脚步的不断加快,全省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

不难看出,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全省各地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如今,色彩艳丽的民族团结之花也已绽放在三江源头、盛开在河湟谷地、飘香在雪域高原……(咸文静)

以民族团结进步凝聚力量

经济社会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依托和载体,而民族团结进步则是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根基和不可或缺的抓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我省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滞后、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要推动经济社会后发之势实现赶超,与全国一起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入场券”,惟有依靠民族团结进步,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路,才能不断迸发活力与希望。因此,任何时候民族团结进步都是我们推进事业发展的不竭资源,任何时候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

靠着民族团结进步这面猎猎大旗的一路招引,凝聚产生了力量,团结诞生了希望,我省各民族群众手挽手,心贴心,以共同的信念和愿望,以矢志改革开放的情怀与风貌,推动我省在逐步摆脱贫困中,经济社会发展迈出了前所未有的步伐,踏上了一个个新台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各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了巨大改善……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无一不与我省持续推进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浪潮息息相关,无一不是我省奋力谱写的民族团结进步乐章的激昂音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同样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要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毋庸讳言,我们还有相当的差距和若干“短板”。许多“山大沟深”的农牧区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等幸福指数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没有青海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确保我省全面小康征程上与全国一起“冲线”,挺直腰杆担负起建设“三区”、铸就青海精神高地的使命与任务,我们肩上的担子依然繁重,前行的道路依然坎坷。这同样需要我们奋力奏响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旋律。在精心培育民族团结进步这块充满勃勃生机的绿茵中,把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力量,汇聚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汇聚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地生根上,汇聚到省委、省政府的整体部署上。

新一轮朝阳,正播撒在我省各民族兄弟携手共进的大路上。(刘法营)

温暖幸福的汇通家园

正值天寒地冻的三九时节,天气寒冷得仿佛连空气都要凝固起来,本想着这么冷的天,不会有太多的人在外活动,可是在西宁市城中区福禄巷北社区的汇通家园小区内,却充满着热热闹闹、欢乐祥和景象。

“这个地方的队形还是有点散,还得变换。”“卓玛,你带领大家再好好练练舞蹈动作。”在小区广场上,舞蹈队的负责人朱兰英正在指导大家排练舞蹈。

舞蹈队的队员们,有的是退休职工,有的是母女,还有一些藏族群众。平时白天大多数人都要上班,只能利用周末的空余时间排练。朱兰英告诉记者,每次排练几乎没有人请假、缺席,大家都很团结,积极热情地参与社区活动。通过参加社区的这些活动,增进了居民之间的友情,把一个个温馨的小家庭串成了和睦的大家庭。

队员刘桂英说:“前两天,一位老师生病了,我们还主动买东西去看望她,希望她把身体早些养好,在表演当天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50多岁的卓玛,是舞蹈队的主力,她在汇通家园居住已有10余年。她介绍说,这些年,小区里几乎没有打架闹事的事情发生,邻里间各族群众团结友善,互帮互助,大家共同营造着安定祥和、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住在卓玛家隔壁单元的白卓改,四年前入住到汇通家园。她患有严重的气管炎,老伴也常年受糖尿病的困扰。平日里,卓玛没事就会去帮她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不时送去一些化隆老家的特产。有时白卓改回格尔木办事,便会把钥匙交给卓玛保管,这其中,信任最重要!

在汇通家园,共居住着858户2145人,其中,藏族同胞有258户645人。2016年,汇通家园小区被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区,居民群众对小区东门附近的六个雕塑及沿路喷绘,还有小广场凉亭和民族团结长廊的改造交口称赞。

小区道路两旁的宣传栏里展示着一些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的民族团结信息,包括文艺简报、民族团结等内容。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小区里还有一些热心群众,他们在报纸上看到其他社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都会收集好相关报纸刊物,交给物业或者社区,让工作人员及时更换宣传栏的内容。

福禄巷北社区党委书记李峰伟说,“我们坚持以家庭和谐促社区和谐,以社区和谐促社会和谐。今年我们还将成立民族服务驿站,主要开展物流服务、维修、矛盾调解等,同时为辖区群众提供多形式、多领域的便民服务。例如,开展手工艺制作培训班,收集大伙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统一向辖区群众展示,以增强群众的民族自豪感!”

不论是从普通群众的笑容里,还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言语里,我们都能读到大家为社区发展和民族团结添砖加瓦的热情,每一个人都把心中所有的温情化作冬日的暖阳,倾洒在发展民族团结事业的沃土上。

我们读懂了他们幸福团结的生活,而这又是广大城中区市民群众生活的缩影。(刁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