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一名中医在为患者诊脉。(新华社记者朱旭东/图)

2017年2月28日,医学媒体“丁香园”发布的一则消息,在医疗圈内引发热议。消息称,浙江某三甲医院决定,将全院各科室的中医建设纳入绩效考核。

通知规定,每个科室平均每月请中医会诊次数必须达到6次以上,出院患者的10%必须有中医药服务(含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

此外,通知还明确了奖励机制——凡邀请中医药科室参与本科室会诊(包括全院会诊、病历讨论等),邀请科室无需支付会诊费用,同时给予10元/人次奖励。

并非该院首创

“全国中医药示范单位的评审指标而已,没什么奇怪的。”成都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对此并不惊讶。几个月前,她所在的医院刚迎来上级检查。

南方周末记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上发现,《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评估细则》确实存在相关规定。评估细则中,“加强中医药业务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这一大项占据了55%的权重。

“诊疗工作中能够开展不少于4种中医药服务,服务项目每少一种扣3分;全院日均中药处方占全部处方比例超过10%,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扣1分。”评估细则规定。

在“中医临床科室与西医临床科室的会诊、转诊制度”部分,评估细则同样明确:全院平均每个西医科室申请中医会诊次数每月要达到6次以上,低于该指标将扣1分。

《评估细则》总共分为两部分,分值均为100分,每部分低于75分代表未能通过审评。

在一些中医界人士看来,邀请中医临床科室参与会诊,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使用方面的规范。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原院长杨传华,就曾对15家医疗机构降压中成药的临床使用进行统计。在一篇名为《西医院使用降压中成药不规范的问题》的文章中,他提到,“西医执业医师在使用降压中成药时很少遵循 ‘辨证用药’ 原则,一般是根据说明书 ‘辨病用药’ 或根据患者需求。”

不过,也有业界人士持有不同看法。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教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学西”、“西学中”无可厚非,该校中医专业的学生也学习西医课程,“但把中医医疗项目纳入硬性考核指标,明显带有行政化色彩。”

中医药迎发展春天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的发展十分重视。2月24日,人社部公布了新版医保目录。目录中,中成药部分1238个,新增品种285个。无论是新增的数量还是总数,中成药都成为绝对主角。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中成药所占比例过高,许多中成药的疗效并不确定,“无效就是浪费医疗资源,这样的比例更刺激企业无序发展。”

与此同时,中医医师的地位也提高了。1月9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特别提出“鼓励西医师全面、系统学习中医。”不仅如此,规划还“支持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2016年12月25日,国内首部《中医药法》获得表决通过。《中医药法》放宽了中医药准入制度,中医类诊所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项目,将被纳入医保定点机构范围和医保支付范围;符合条件的经典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业界人士分析,随着中医药发展被纳入国家战略,或将有更多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文件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