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大厅现在灯火通明,来自中外媒体的几十名记者已经来到这里,正在观看主席台两侧大屏幕播放的介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展史的记录片。
2006-09-27 09:40:51
- 中国网:
参加发布会的嘉宾正走进大厅,会议即将开始。
2006-09-27 09:42:21
- 主持人胡邦胜:
尊敬的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举行的招聘专职驻外记者新闻发布会。
我先介绍一下参加发布会的各位领导,首先是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秦刚同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副局长鲁广锦同志,国家广电总局人教司副司长王富强同志,国际台台长王庚年同志,副台长赵铁骑同志。
首先请大家观看介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电视短片。
2006-09-27 09:43:37
- 中国网:
[记录片]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增进友谊,促进和谐。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办于1941年12月3日,是中国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广播电台。其宗旨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
2006-09-27 09:44:17
- 中国网:
[记录片]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拥有近30个驻外记者站,遍布世界的五大洲。在中国境内各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都建有自己的记者站,在国内外各重大新闻现场都活跃着国际台记者的身影,以庞大的信息网为基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时、准确、全面、客观的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
2006-09-27 09:45:18
- 中国网:
[记录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报刊、图书等多种方式,集中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社会生活等情况,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最直接、最便捷的窗口。
2006-09-27 09:46:17
- 中国网:
[记录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使用43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其中包括38种外语和汉语普通话以及4种方言。截至2005年底每天通过本土发射、海外发射、卫星有线及在线累计播出节目时数已达1035个小时。
详实的内容,众多的语种,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拥有了大批的忠实听众。
2005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收到来自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电子邮件等217万封,遍布世界的听众组织已达到3600多个,海外的听众称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友谊的使者,沟通的桥梁。
2006-09-27 09:47:26
- 中国网:
[记录片]2006年1月28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海外开设了第一家调频电台,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播,该调频台每天使用英语、斯瓦西里语、汉语普通话播出19个小时的节目。2006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将在境外建立多家调频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在线网站是中国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有43种文字,48种语言音频节目组成的中国语种最多的网站。根据美国X网站统计,以最具知名度指标排序,国际在线网站跃居全球国际电台首位。
2006-09-27 09:51:25
- 中国网:
[记录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的全球资讯广播、英语综合广播、国际流行音乐广播、奥运广播以及外语教学广播等多套对国内广播的节目,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几十个大中城市播出,向听众提供最新时事新闻、国际资讯和流行音乐,深受听众喜爱。
2006-09-27 09:54:08
- 中国网:
[记录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1999年10月开始制作并通过亚洲二号卫星向全国传送国际新闻电视节目,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视中心每天制作和传送上星的电视节目已达5个多小时,用户遍及全国300多个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倾力打造的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将主题定位环球奇观,并将大力发展IP电视、网络电视、手机音视频等新媒体业务。
2006-09-27 09:55:21
- 中国网:
[记录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世界新闻报》,以报道国际新闻为主,内容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科技、社会等方面,面向全国发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办有《国际广播影视》杂志以及英文《信史报》、德文《信息与回声》、西班牙文《友谊花坛》、瓦尔多文《友谊之声》等38个文种的外文报刊,读者遍布世界各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办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和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2006-09-27 09:56:16
- 中国网:
[记录片]在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逐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目前共有38种外语干部1000人,编辑、记者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等近600人,外籍工作人员100余人。经过65年的发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在努力实现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转变,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对外广播向国际传播的转变,一个集无线广播、在线广播与新媒体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媒体,正一步步向您走来!
2006-09-27 09:58:26
- 主持人胡邦胜:
刚才大家看了介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短片,下面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赵铁骑同志发布招聘专职驻外记者信息。
2006-09-27 10:03:49
- 赵铁骑: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下面,我来发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招聘专职驻外记者的启事。
2006-09-27 10:08:28
- 赵铁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级的对外广播机构,拥有面向境内外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等传统媒体的业务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型的媒体业务,目前在世界各个重要地区建有32个驻外记者站。
为了适应我国构建“大外宣”格局和我台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要求,建设一支更高水准的专业化、国际化的驻外记者队伍,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0名专职的驻外记者,这其中条件优秀的还可以担任首席记者,户口不限。
2006-09-27 10:09:56
- 赵铁骑:
担任专职驻外记者的条件和待遇有以下内容:
一、基本要求:
1、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有新闻媒体工作经验,熟悉国际新闻传播规律,对国际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中文功底扎实,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精通一门外语,口语熟练,熟悉两门外语者优先;
4、年龄45岁以下,身体健康,能胜任长期驻外工作的在职人员和有工作经验的应届博士毕业生。
2006-09-27 10:11:27
- 赵铁骑:
二、待遇:
1、享受国家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工资福利待遇;
2、驻外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驻外机构人员待遇;
3、担任首席记者的,驻站期间享受处级待遇;
4、京外人员解决本人及家属子女(未成年)进京户口(但不负责解决家属工作和住房)。
2006-09-27 10:12:48
- 赵铁骑:
三、报名:
1、报名时间:2006年9月27日至11月15日;
2、报名方式:分为网上报名、来函报名和推荐报名。
(1)、网上报名:应聘者可登录国际在线(www.cri.cn)在线填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公开招聘驻外记者报名表》。相关资料另行邮寄。
(2)、来函报名:应聘者登录国际在线下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公开招聘驻外记者报名表》,填写后连同相关资料邮寄至——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事办公室干部管理处,邮政编码为100040。
(3)、应聘者在报名时需提供的相关资料:
①本人身份证、学历、学位、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复印件1份;
②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业绩(成果)、作品、相关证明材料(留学归国人员应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③近期2寸彩色证件照片两张。
(4)、联系电话:010—68892761 68892721
联 系 人:肖德光 郭 丹
2006-09-27 10:13:24
- 赵铁骑:
四、其他事项
1、2006年11月30日前未接到考试通知者,视为未通过资格审查,个人资料封存,恕不退还;
2、2007年2月18日前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网站(www.cri.cn)公布招聘结果。
2006-09-27 10:14:44
- 赵铁骑:
整个的招聘工作、招聘活动接受广电总局人教司和台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
以上是招聘活动的一些报名环节,也是我们招聘启事的主要内容。
在招聘报名之后,还有资格审查、考试、考察、公示、聘用等若干个干部调配的常规环节,凡是通过资格审查的报名者,我们将直接与本人联系,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告知做好下一个环节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不再细述了。
同志们,欢迎具备条件的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界的朋友们积极报名,我们期待着!
2006-09-27 10:15:18
- 主持人胡邦胜:
此次招聘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支持,下面请国家广电总局人教司副司长王富强同志讲话。
2006-09-27 10:16:09
- 王富强:
各位来宾、媒体界的同行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招聘专职驻外记者新闻发布会,我谨代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人事教育司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我国惟一的国家级对外广播机构,在65年的发展中始终以“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宗旨,在整个外宣工作格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在打破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斗争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主力军、主战场、主阵地,为推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有效载体,已经成为海外人士了解中国、中国人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2006-09-27 10:16:57
- 王富强:
在建设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才立台、人才兴台、人才强台的理念,把加强队伍建设放在全台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从2001年开始,国际台就开始实施岗位考核制度,先后设立了非通用语播音主持特殊岗位津贴、建立了以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分配机制,并即将设立首席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现已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人才激励机制,用伟大的事业、真挚的感情和必要的条件吸引和凝聚了各类人才。在改善和优化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国际台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返聘已退休的高级专业人员回台工作,同时还加大了国外智力引进的力度,外籍工作人员和归国华侨,已经成为国际台人才队伍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2006-09-27 10:18:20
- 王富强:
这些制度的建设,为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驻外记者是对外宣传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十分重视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驻外记者队伍。
这次公开招聘驻外记者,是国际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设高素质外宣队伍,提高对外宣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举措。国家广电总局人事司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公开招聘工作将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的暂行规定规范运行。国家广电总局人教司对公开招聘工作进行指导、监督、管理,保证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
谢谢大家!
2006-09-27 10:24:23
- 主持人胡邦胜: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发展一直得到外交部的支持和指导,下面请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秦刚同志讲话。
2006-09-27 10:25:32
- 秦刚:
首先代表我们外交部新闻司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举办招聘专职驻外记者这样的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今天讲话外交部没有给我准备口径,我就自己简短的讲讲自己的感想。
其实正像刚才主持人讲的,多年来外交部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几十年来我们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协助,从我本人来讲,我既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忠实听众,也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读者。从我这两层意思里,大家可以感受到,这65年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以及取得的非凡的成就,它已经从一个单一的对外广播的媒体逐渐地发展到一个多层次的、多领域的一家媒体,不仅包括广播,还包括平面的媒体以及网络的媒体,所以,我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所取得的这些成就也感到由衷的高兴,也感到自豪。为什么?因为它毕竟是我们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2006-09-27 10:25:57
- 秦刚: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参与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全世界对中国倍加关注,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而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时代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前所未有的紧密,世界发生的事情也能够更直接地影响到中国国内的方方面面。所以说,如何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所追求的一样,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也是摆在我们新闻工作者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给我们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认为这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能够举办——据我了解是在国内的媒体第一家,开了先河——能够招聘在海外的专职的记者,这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它有助于一家新闻机构建立起一个高水平、高素质,无论是政治上、业务上、能力上都过硬的一支队伍,有利于适应好时代的变化,有利于我们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的“营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样一个大的目标。所以,我认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这个举措,既非常及时又非常重要,是我们台领导和全台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
2006-09-27 10:27:17
- 秦刚:
我相信,随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个举措的启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能够以更强大的阵容、以更宽广的视角来报道国际事务,同时,向世界报道中国,能够更加活跃的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台里面的实力,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最后,我祝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招聘专职驻外记者的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也衷心地祝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事业蒸蒸日上。
谢谢大家!
2006-09-27 10:29:43
- 主持人胡邦胜:
谢谢秦刚司长。接下来请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人员,国际台台长王庚年同志讲话。
2006-09-27 10:30:29
- 王庚年:
各位来宾、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在这个发布会上我们正式地公布了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举措,就是招聘专职驻外记者。所谓“专职”,我的理解就是职业化,把我们的驻外记者打造成一支专业化的、国际化的职业记者队伍。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我们举措的初衷,我再介绍一点补充材料。
2006-09-27 10:30:53
- 王庚年: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和来宾,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不一定完全陌生,但是究竟是什么样的规模或者从事什么样的活儿不一定完全清楚。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办于1941年12月3号,今年是65周年,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级对外广播机构。我们几十年一直使用43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这其中包括38种外语和汉语普通话和4种方言。截至2005年底,每天累计播出节目时数已达到1035小时。衡量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听众来信,到去年年底我们收到一年的听众来信是217万件,听众来信是国际广播机构用来统计广播效果的一个指标。
2006-09-27 10:31:48
- 王庚年: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到目前在世界各大洲,包括港澳地区已经建立了29个记者站,在今年年底我们还将完成驻伊朗、驻波兰和驻哈萨克斯坦站,这样的记者站将达到32个,同时我们在国内的各省、区、市以及其他的一些直辖市以及一部分的地级市建记者站。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两年来一直贯彻“两条腿走路”对外的传播方针,开办了国际在线网站,这是我们国家重点外宣网站或者新闻网站。目前,已发展成为由43种文字、48种语言音频节目组成的中国语种最多的网站。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的“环球资讯广播”、“英语综合广播”、“欧美流行音乐广播”、“多语种奥运频率”等多套对国内广播的节目,深受听众喜爱。
2006-09-27 10:33:25
- 王庚年: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视中心每天制作和传送上星的国际电视节目已达5个多小时,用户遍及全国30O多个频道、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世界新闻报》,以报道国际新闻为主,面向全国发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办有《国际广播影视》等多种报刊杂志。另外,国际台还办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和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2006-09-27 10:34:25
- 王庚年:
人才方面,我们已经有38种外语干部近1000人,编辑记者以及专业人员等近600人,外籍工作人员100余。我们还聘有近120位专家。
应该说经过65年的发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成为面向境内外集音、视、网、报这样多种媒体手段的综合媒体。这是我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基本情况。
关于国际台的发展规划,我想再做一点介绍。
2004年1月16号,中央领导视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明确提出国际电台要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这是明确的一个战略目标。在我们国家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全台同志围绕着“构建现代国际广播电台”这个战略目标,本着“开放办台、改革立台、创新强台、人才兴台”的理念积极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个是舆论阵地进行扩大。除了传统的手段之外,我们的“环球资讯广播”开办于去年的9月28号,到明天是满一周年,昨天我们在钓鱼台开了一周年的研讨会,特聘一批国际问题的专家作为我们的顾问,现在这个频率已经初步形成了“第一资讯”的品牌效应。今年的8月8号我们开办了“多语种的奥运频率”是AM90.0, 这是为2008年奥运直接服务的多语种的全天候信息咨讯平台,有9种语言。再加上英语的综合频率,FM91.5和FM88.7,这4个频率已经形成一个具有一定优势的频率区,今年5月8号还开办了第一个数字频道“环球奇观”。这是第一个特点。
2006-09-27 10:37:39
- 王庚年:
第二,境外的落地工作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来无线广播的手段只是我们境内的短波发射,现在短波发射效果在减弱。为了加强我们的工作,我们开始了境外的落地工作。境外原来是以租用个别的比如时段为手段,今后我们的重点将转向在境外的整频率落地,一个标志就是今年的1月28号,我们在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建成了我们国家在海外的第一家调频台。我们规划将来陆续发展,有可能在境外达到100个调频台。目前BBC是145个,再加上其他境外落地时数现在达到370小时,这是在境外的直接落地。这是第二个特点。
2006-09-27 10:40:26
- 王庚年:
第三,多媒体业务全面发展。我刚才讲我们除了无线广播和其他的手段之外,我们想打造一个综合的频率,其他的媒体频率,包括数字付费电视”环球奇观“,包括我们正在准备的新媒体,包括IPTV,包括网络宽频电视包括手机电视。
第四,在线广播已经达到了一个超常规的发展。根据国际统计国际在线在继续保持世界主要的国际电台网站第一的同时——这个第一我们应该保持了近两年,一直是第一,又在全球2547家网络电台的网站中排名位居第一,这是美国一个专门评价网站的一个排名。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在致力实现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转变, 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对外广播向现代传播转变。争取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建设成为集无线广播、在线广播和多媒体广播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媒体,增强我们的外宣力量。这是关于我们的发展思路。
2006-09-27 10:41:39
- 王庚年:
为了实现这个发展思路,今天的发布会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其目的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国际新闻的广播队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没有一支队伍是很难做到的。根据中央的外宣精神,为了完成我们国家的“大外宣”的工作任务,配合“大外宣”格局,我们要建设视野独特,业务精良的驻外记者队伍,国际台是我们国家专职外宣的媒体,所以,这对我们极为重要。
我们过去的驻外记者是兼职,将来现有的记者当中,一部分人转为专职的驻外记者,除此之外我们向社会招聘符合条件的,有志于国际传播的人才加入我们的队伍。所以,刚才我们铁骑台长宣布了这个决定,今天等于是正式向社会公布,希望社会各界有志于国际传播事业的同志加入到国际台,共同为营造我们国家的外宣媒体努力。
我就介绍这些情况,谢谢大家。
2006-09-27 10:43:26
- 主持人胡邦胜:
感谢王庚年台长,下面欢迎大家提问。
2006-09-27 10:45:27
- 人民网记者:
我想请问,这次为什么国际台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招聘驻外记者,另外在多年的驻外记者的外派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我们分享?
2006-09-27 10:46:12
- 王庚年:
刚才我介绍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新闻工作者1600人,应该说很优秀,过去这么多年任务完成得很出色。但是,随着事业的发展,人才应该说也出现了短缺,应该是多多益善。一个是培养我们自己的优秀人才队伍,使他们脱颖而出。另外就是开拓事业,广纳贤才,公开招聘是一个见效快、成本低的措施。
过去我们的人才基本上一个途径,就是分配,一个大学生分配来,当然也很优秀,也是择优录取,但是经过若干年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些同志都可以成为优秀人才的,但是,急需人才不可能一下子从大学里出来,面对社会应该是可行的方式,我想也是打破原来用工制度、用人制度、进人渠道狭窄的思路,应该是我们的一个尝试。
2006-09-27 10:46:43
- 王庚年:
另外,过去的人才更多的是兼职。社会发展强调分工,越来越精细的分工。术业有专攻,兼职也能够做好,但是很难做精。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外交官都是职业外交家,工作就是做的好。所以,我们的工作为什么还欠缺?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多职业化,将来我们的队伍应该是职业化。过去我们都是轮流出去,两年,你想,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还没有搞熟就回来,回来就是做和驻外记者不是直接有关系的工作,必然影响业务的提高,
所以,一定要专职。通过这样广纳贤才的方式,招聘专职的有志于驻外和国际问题的报道的记者。凡事要有兴趣,驻外记者有时候挺风光,有时候很辛苦。去一次行、去两次就不行,有些地方想去,有些地方不想去,平安的时候想去,危险的时候不见得想去,这样专职有利于克服这些问题。既然是这个职业,我就要承担这个使命,就应该为这种使命去奉献,要有兴趣,要投入。所以招聘专职驻外记者,就是要专职,职业化,不做别的。将来我们的首席记者都是四年,不是两年,四年如果合适的话,可能是若干个四年,四年回来以后休整一下再四年,所以,必须面对社会招聘,弥补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弥补人才的短缺。
我就做这些回答。谢谢。
经验由我们的驻外的有经验的记者杨雷做补充。
2006-09-27 10:47:56
- 杨雷:
国际台的海外记者已经经过几十年发展,归纳起来有几个好处:第一,首先,在我们国家的国际报道利于我们国际台占一席之地,除了向社会,还向其他的媒体提供稿件,这是我们驻外记者的主要的经验。
第二,驻外记者也为我们国际台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国际台这几十年的驻外记者站的发展,我们所有的业务骨干,我们从事的是对外宣传工作,在向国内介绍世界,向国外介绍我们中国的桥梁的构成过程中,驻外记者的力量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驻外记者在国外,在那儿生活,与当地的同行、媒体、政府以及民间都建立了这样、那样的一些比较紧密的关系,这样的话促进中国和驻站国的沟通,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主要是这三方面的意思。
2006-09-27 10:50:37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我问两个小问题,一个是这次招聘的专职驻外记者,是否都派往热点地区?另外,随着国际台事业的发展,面向社会海选招聘专职驻外记者是否会成为国际台发展的常态?
2006-09-27 10:52:55
- 王庚年:
我们选择记者站,肯定不仅仅是热点地区,包括热点地区,在这些重要的周边国家,重要的大国都有我们的记者站,这也是招聘记者要工作的地方。而且将来记者是轮流的,四年一换,有可能从亚洲到欧洲,从欧洲到美洲,有这种可能。当然,还有机动采访,比如说突发事件,如果驻站记者人手不够的话,我们会派出临时采访力量,这些记者会优先,因为他们有语言的优势,有新闻报道经验,同时对国际问题有所研究,他们是首选,这些记者将会承担这样的使命。
2006-09-27 10:53:52
- 王庚年:
至于这种方式,今天是第一次,我想将来会成为一种经常的方式。当然,不一定是固定的方式,固定多长时间招聘。随着我们事业的发展,工作的需要,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还会采取类似招聘的方式,不仅仅是驻外记者,我们其他的急需人才,也会用招聘的方式。招聘方式我刚才讲是见效快、成本低的方式,我们愿意把我们的经验和思考公布出来和大家分享。如果更多的单位能够采用这种方式,对我们整个人事制度的改革是促进,我们自己会继续做,凡是我们急需的人才都有可能采用,包括分配、包括选调,包括招聘,包括交流各种方式使我们的人才队伍血液常新,使我们的机制更活,将来还会有这种方式。
2006-09-27 10:55:39
- 海峡之声记者:
国际台的公开招聘,有没有面向港澳台地区的人员进行招聘?而且对于他们的报名条件有没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另外,包括了像在大陆或者是在台湾地区的台胞他们报名的条件有什么区别?
2006-09-27 10:56:54
- 王庚年:
这次没有考虑在境外或者是我们的港澳台地区招聘,将来我们有可能,因为什么?我们将来的记者站的职能也在调整。我们已经和总局进行了口头汇报,将来会有正式的报告。现在的32个记者站,职能会进行调整,不仅仅是报道的问题,还有节目的落地问题,随着落地的增加,还有节目的制作,在境外招聘国际台的工作人员将来也会开展。我们现在肯尼亚的节目制作室就招聘了肯尼亚的新闻工作者,将来在香港、澳门的记者站也可能招聘当地的工作人员,但是这次没有考虑。将来随着国际台海外事业的发展,我们还会继续,也可能不需要太长时间,就招聘进境外的工作人员。比如说我们在欧洲已经有合作单位,我们的业务委托当地人制作,当地的媒体制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006-09-27 10:58:13
- 人民日报记者: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记者,这是新闻界的用人制度上的一个重大举措,请问在重大决定的时候,是否得到中宣部的认可?另外,其他的中央新闻媒体也是缺乏驻外记者,是否也参照国际广播电台的做法。现在不太了解这个行业的人,觉得驻外记者是非常风光的职业,但是事实上现在在各大新闻媒体都缺乏这种人,的确是驻外记者很辛苦的、很艰辛的。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说这次招聘10名驻外的专职记者,如果理论上考试非常好,但是实践的工作不出色,工作平平,国际广播电台是否会解聘他?另外,这次招的专职记者在国外工作三四年,甚至于半年左右就觉得自己不适合这样的工作,而且觉得可能会有更好的工作在等待他,他是否可以解职,自己辞职不干?这样的问题不知道国际广播电台是否考虑过?另外,国外的华侨华人是否也可以应聘专职的驻外记者工作?
2006-09-27 10:59:44
- 王庚年:
关于这次招聘驻外记者的工作,我们已经正式报告国家广电总局,已经得到总局的批准。人事司王庚年副司长在座就证明它是合法的活动,至于更多的部门我们不必一个一个请示,我们主管部门是国家广电总局,得到总局的认可,这是没有问题的。
经验我愿意公布和同行共享,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创新,对我们应该是有价值的。驻外记者的聘用,既是公开的也是透明的,它是一个双向选择,是我们在选择愿意有志于国际广播事业的优秀人才,他们也在选择我们。从一开始是双向的,自愿的,一旦大家有认定就应该有一个合约,现在社会是契约社会,法律就是契约,在我们彼此相中之后,应该有一个契约。契约会有相关约定什么条件、什么待遇,任职年限,包括考核标准,这个按照约定来做,刚才您说的问题都可以在约定当中明确,合格不合格,不合格肯定可以解除。当然得约定,不能随意解聘,他不想干也可以,但是也有约定,不能就放下了。所以,肯定有约定,依法做。
2006-09-27 11:00:59
- 中华新闻报记者:
前不久看到中俄文化之旅组织的活动,我感觉到国际台在增强中华声音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今天听了您讲的国际台关于以后事业发展的三个转变,看来确实是这样的。本次对外专职记者的招聘,我想肯定会有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我觉得具体的,我们这里面写的就是中文功底、英语、请您介绍一下,具体在比如说音频水平、视频、图像这方面知识水平,你们有什么样的要求?最看中的是什么?
2006-09-27 11:02:28
- 王庚年:
刚才铁骑同志公布了我们的应聘条件,应该说我们的应聘条件都是硬件,比较明确的,应该说是基础条件,必须达到的,这是门槛,进来肯定是有这个门槛。其他的业务专长,肯定是一个艺多不压身,凡是多一门手艺的优先,至于会什么手艺,越多越好。有些东西,技能型的还可以培训,比如说摄像、玩儿电脑,恐怕现在玩儿电脑没有问题,但是在电脑上进行语音视频的加工,进行编辑、传输,直播的本事都需要做,有些选拔的时候就有这些技能更好,如果没有可以培训,技能性的东西都好,但是基础性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进了门槛以后,很多东西可以学的。
2006-09-27 11:03:28
- 光明日报记者:
我也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热心听众,每天晚上几乎都会听你们的节目,比如说《环球资讯广播》、《档案揭秘》,我觉得非常好,我希望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越做越好。我的问题是,当前的国际报道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国外媒体具有非常强大的记者队伍,现在国际广播电台打造专职的驻外记者队伍,是不是你们和国外竞争的战略之一?
2006-09-27 11:04:16
- 王庚年:
谢谢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希望在座的都成为我们热心的听众和读者,将来我们还有奖收听。您刚才提的问题正是我们考虑的,我们之所以实现这样一个转变,就是深深意识到在国际的舆论竞争中,我们还处于弱势,这个国家处于弱势。如果想争得一席之地,如果想在竞争中能够压住别人或者压倒别人的声音,必须自身的功夫要强。自身的功夫要强,首先要有人,人的素质是决定因素。我们多少年来习惯于第一,但是,都是关起门来的第一,关起门来我们是老大,我们都是一家,电台是一家、电视台也是一家,如果没有竞争我们都是老大,就不需要努力了。但是,开放不行,舆论已经没有疆界,在这种竞争中想发挥作用,使我们的声音变得强,就得有同台较量的本事。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不可能的。我们自己都是记者出身,我们在国内采访什么状况?最好的位置给你,甚至开会等你,国际舞台上有这种事吗?没有。那是抢、那是争、那是玩命,如果没有一支职业化、有奉献精神的人才队伍是不可能竞争的,怎么能立于不败呢?关起门来称老大的局面持续不了多久。我们国际广播电台也意识到这种压力,我们更多的有一种感受,我们是外宣的力量,我们怎么样和西方的媒体,比如说美国之音,比如说BBC,同台竞争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人才是关键,我们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样才有可能去竞争。
2006-09-27 11:05:01
- 王庚年:
我们的驻外记者,在国外同行面前不能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也不能让人这么看我们。我原来也驻过,但是不是驻外,是驻香港,当时有一种感受,香港记者,别的不谈,在精神里,问题对不对不管,就得问。我们开玩笑,香港记者什么问题都问,人家说你们内地记者什么都不问!这之中的差距在那?什么都问未必见得好,但是什么都不问肯定不好。所以,我们的记者必须具有真正的记者素质,这是我们公开招聘的一个出发点。
2006-09-27 11:07:08
- 主持人胡邦胜:
大家肯定还有很多的问题要问,但是时间关系可以会后采访。
今天上午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光临,谢谢大家!
2006-09-27 11:07:54
- 中国网:
本次直播到此结束,谢谢关注!
2006-09-27 1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