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09)开幕式

   第三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09)将于2009年6月20日—2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邀请到众多国内外经济专家出席,将以“世界经济动荡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为主题展开讨论。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09)开幕式将于20日8点15分举行。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09)开幕式

活动描述

  • 第三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09)将于2009年6月20日—2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邀请到众多国内外经济专家出席,将以“世界经济动荡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为主题展开讨论。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09)开幕式将于20日8点15分举行。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香港经济导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09)即将开幕,上百位中外经济专家出席本届论坛,专家们将围绕“世界经济动荡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的主题展开讨论。

    2009-06-20 08:03:15

  • 主持人 张连城: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早上好!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现在开始!今年的主题是“世界经济动荡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记得2007年第一次召开这个论坛的时候,当时的题目是“金融稳定与中国经济增长”,2007年以后,果然出现了世界的金融不稳定。去年我们的主题是“物价稳定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去年也是全世界的物价最不稳定的时候。今年我们的主题预示着虽然会出现世界经济动荡,但是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增长肯定是没问题的。

    2009-06-20 08:15:18

  • 主持人 张连城:

    首先,由我来介绍与会嘉宾: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老所长、论坛顾问张卓元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论坛顾问林兆木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论坛主席、经济研究杂志主编、经济所老所长刘树成研究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中国首席代表艾文耕;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先生;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论坛顾问杨圣明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学家、论坛顾问张曙光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李晓西教授;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书记沈越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永刚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论坛顾问胡乃武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主任李建伟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高级研究学者、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沈坤荣教授;国防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卢周来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文溥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研究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吴国华研究员;经济学动态杂志白丽建女士;人民日报理论部经济社会组主编、主任记者马宏伟博士;中国改革报理论版主编谷亚光研究员;湖南大学经贸学院陈乐一教授;香港经济导报记者、论坛副秘书长张立研究员;《经济纵横》杂志主编赵玉琳研究员;经济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子清编审;中国经济出版社刘一玲编审;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教授;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汪红驹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室刘霞辉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室主任杨春学研究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常欣研究员;首都经贸大学校长、北京市政府顾问、政协委员文魁教授;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郝如玉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附校长丁立宏教授;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朗丽华教授;首都经贸大学杂志总社编辑部主任焦建国;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田新民教授;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祝合良教授;首都经贸大学学院副院长徐雪教授。

    2009-06-20 08:23:20

  • 主持人 张连城:

    另外,还有许多来自学校、研究部门和机关学者。参加这次会议单位的有中国新闻社、中国网、中国日报、第一财经日报、上海政权报、上海经济通讯社、香港文汇报、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21世纪经济导报、南华早报,对他们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欢迎!其中中国网对我们的会议做全程直播,对此表示感谢!

    大会第二项,有请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论坛主席刘树成研究员致辞!

    2009-06-20 08:31:25

  • 刘树成:

    各位专家、学者,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主办的这次高峰论坛已经是第三届,我们论坛的名字是“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这一论坛的特色从名字上可以看出是带有增长与周期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经济形势、宏观调控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学科的角度,从增长和周期的角度,各位专家都有很深的建树。这次会议从前两届来看,无论是会场气氛、研讨深度以及会后的成果都含有一定水平。

    今天召开的第三届论坛的主题是“世界经济动荡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论坛仍然是由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香港经济导报社联合举办。我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向各位媒体记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我想说明一下我的看法。

    2009-06-20 08:32:54

  • 刘树成: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从美国次贷危机过来已经有两年时间,从金融海啸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将近一年。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来讲,从月度的动态角度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急速下滑阶段,经济增长进入这一阶段。从2008年7月开始,特别是从10月开始明显,一直到今年一季度。第二阶段叫起稳回升阶段,前两天国务院开常务会议,也是说进入了这一阶段。可以说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到今年年底,大概是这样的阶段。起稳回升的特点就是停止了急速下滑,或者是扭转了经济增长急速下滑的趋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初步见到了成效。第三阶段叫全面回升阶段,进入新一轮周期。大部分的行业,或者大部分的经济指标都进入了全面回升。而在起稳回升阶段并不是所有行业,而是部分领头的行业和部分领头的指标有些回升。进入2010年以后,我们可以进入全面回升阶段。

    2009-06-20 08:36:53

  • 刘树成:

    第二方面,按照这三个阶段来确定的话,我们现在处于起稳回升阶段,就应该把讨论的重心不是简单的归为复苏、U型、W型等等,我们的思维应该开始向下一阶段转移,就是在经济增长的速度,或者在周期波动过程中,逐步地进入起稳回升或全面回升时,我们应该更多的考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做哪些事情。

    2009-06-20 08:39:17

  • 刘树成:

    我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有两件大事需要特别强调。第一件就是推动科技创新,第二就是扩大消费。

    (1)每次重大危机都会推动重大的科技进步,或者说重大的科技进步也会推动着经济从危机中走出来,进入回升。雄彼特曾经说过,创新在危机恢复中的作用,雄彼特所指的创新是对经济生活产生实际影响的生产手段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指出五种情况:第一,采用一种新产品,或者采用产品的一种新特征;第二,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或新的商业方法;第三,开辟一个新市场;第四,控制一种新的原材料供给来源;第五,实现一种新组织,包括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原有的垄断地位。这五个方面都算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和创新内容。

    2009-06-20 08:40:13

  • 刘树成:

    (2)如何扩大消费需求。在当前,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外需大幅度下降,我们就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目前来看,起稳回升主要还是靠投资,而投资主要是靠政府投资。下一阶段,如何启动民间投资,特别是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来提高我们的消费,恐怕这个大题还没有破。事情大家清楚,如何做,如何通过有效提高居民收入来扩大消费,恐怕目前还没有很清晰的路线图。特别是在近期内,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很难有所改变。但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还要提出有利措施,这就需要大家进一步研讨。

    借此机会我就说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引用。最后祝高峰论坛顺利成功,祝各位专家学者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万事如意!谢谢。

    2009-06-20 08:42:12

  • 主持人 张连城:

    刘树成研究员每年参与政府总理报告的撰写工作,所以他的讲话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有指导意义。下面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文魁致辞!

    2009-06-20 08:43:36

  • 文魁: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香港经济导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我首先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此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中心的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2009-06-20 08:44:07

  • 文魁:

    近两年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给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带来了巨大挑战。“保增长、促就业、调结构”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的基础上,今年我校继续联合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香港经济导报社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云集北京,并以“世界经济动荡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为主题,分析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探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取向。我认为本次论坛的主题好,层次高,专家多,我们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相信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预期成果。

    2009-06-20 08:44:59

  • 文魁:

    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是我校联合国内一流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成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组委会每年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近三年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已经成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最活跃的品牌增长点之一,在国内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我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的高峰论坛开展下去,并衷心希望本论坛越办越好,尽早成为国内外知名论坛。

    预祝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09-06-20 08:46:36

  • 主持人 张连城:

    下面请中国税务专家、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郝如玉教授致辞!

    2009-06-20 08:47:23

  • 郝如玉: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个论坛,首先我向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我看了论坛专家委员会的名单和历次与会代表的名单,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聚集了国内研究宏观经济的大部分著名学者,还有老一代的著名经济学家,大家每年就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未来走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率等问题进行的深入讨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到今天论坛虽然刚刚举办第三届,但已经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9-06-20 08:47:48

  • 郝如玉:

    经济增长是世界各国永恒的主题,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客观规律。2008年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经过2000年—2007年的高增长后,于2008年也进入了收缩阶段。今年,中国政府要确保GDP增长率不低于8%,目前时间已经过半,从现在看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召开这次会议,更凸显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性。

    我注意到论坛在2007年第一次召开,主题是“金融发展宏观稳定与经济增长”,2008年的会议主题是“中国经济周期与物价稳定”,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世界经济动荡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仅仅从会议的主题看,论坛的每次会议都把握住了中国经济的脉搏,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同时,我还翻阅了你们出版的两本会议论文,发现早在2007年6月,你们就已经预测到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已进波峰,2008年将掉头向下,2009年将完成触底的事实。

    2009-06-20 08:48:40

  • 郝如玉: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非常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每个季度都要召开相关会议,研究宏观经济的走势,以及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益。作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我非常关注你们的研究,希望能够加强联系,使我们的论坛成为一个给政府机构提供决策、参考的智囊团。

    最后,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并且祝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越办越好。谢谢论坛主席刘树成研究员和秘书长张连城教授,谢谢大家!

    2009-06-20 08:50:34

  • 主持人 张连城:

    下面进入大会下一项,大会发言阶段。首先,请林兆木研究员给我们做学术演讲,他报告的题目是《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格局的影响》,大家欢迎!

    2009-06-20 08:51:28

  • 林兆木:

    同志们下午好!去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它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给我们提出许多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的问题。今年论坛的主题和前两届一样,出得都很好。研究世界经济动荡对于我国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我们应当采取的对策,这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讨论世界经济动荡对于我国经济近期影响,第二是对中长期发展,也就是对中长期增长格局,以及发展战略的影响。我想就最后一个方面,谈我的几点认识。

    2009-06-20 08:52:13

  • 林兆木:

    第一点,中国经济当前正在经历这次周期性的挑战,它的原因和特点。我认为国内经济的结构失衡引起的周期性调整和世界经济严重失衡引起的世界经济衰退,在时间上重叠在一起,而且互相影响。这是这次周期性调整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不断提高,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影响不断加深。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和我国的经济周期在时间上有一致的情况,也有不一致的情况,所以影响有大有小。

    2009-06-20 08:53:44

  • 林兆木:

    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业有很大冲击。但由于当时美欧等发达国家正在处在周期的上行阶段,所以总体看来,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冲击没有这次严重。又比如2001年,美国经济由于信息技术泡沫破灭导致衰退,后来又受到9·11事件的冲击,但当时我国经济正在开始新一轮周期的上行阶段,国内需求迅速上升,所以很快就弥补了对美出口所受的影响。

    而这次有三个过去没有遇到的情况:1、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和它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它的来势之猛、国际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都超过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任何一次危机,可以说是一次潮水大起大落。这是由于多年来世界经济严重不平衡引起的,因而必然引起世界经济的大挑战。2、国内经济正在经历大起大落,就是前些年高速度增长导致的失衡,必然经历一次深度调整。3、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两个大的失衡,导致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两个周期性的深度调整,在时间上正好重叠在一起,使得这两个因素互相加速和影响,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

    2009-06-20 08:54:46

  • 林兆木:

    下面我想具体分析一下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这次周期性调整的特点。

    从历史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们经历过两次周期性的波动和调整,但那两次的显著特点都是由于投资的膨胀引起了通货膨胀,与农业的波动,粮食欠收正好结合在一起,引起了国内经济的波动。

    这次虽然也有总量上的矛盾,但是和上次周期引起的通胀相比是不一样的。上两个周期的通货膨胀当时金融消费价格指数在1989年和1994年分别高达18.8%和24.1%,而这一轮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最高的是2007年和2008年,分别是4.8%和5.9%。之所以如此,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2009-06-20 08:56:40

  • 林兆木:

    第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绝大多数商品已经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价格由市场供求调节。

    第二,国内资金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和企业、居民的储蓄率本世纪以来就比较高,过去财政向银行透支,银行贷大于存,通货膨胀等问题很严重。

    第三,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和市场机会,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市场来调节国内供求的余地,机会多得多,余地也大得多。

    第四,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分流了相当一部分资金,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没有完全表现为商品价格,而是表现为市场价格。

    第五,中央政府从2004年以来针对经济高速发展当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宏观调控,把住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同时大力加强粮食五年丰收。这样就使得总供求的经济总量矛盾逐步得到释放和缓解,没有集中爆发,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2009-06-20 08:58:25

  • 林兆木:

    既然如此,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什么经济还会进行周期性调整?我认为这次经济周期性调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结构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成为引起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调整最主要的矛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段,已经是工业化、城市化,加大发展的阶段。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促进了重化工业的加快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但由此也引起投资和消费失衡,内需与外需失衡,三资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资源消耗过多、产品污染加重等问题。

    2009-06-20 09:00:38

  • 林兆木:

    本轮周期如果从2000年算起,到2008年,这九年当中GDP累计增长1.33倍,应该说速度相当快。但与此同时,在高速增长中确实积累了上面所说的结构性问题。这些结构性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由扩张到收缩。2000年5月我当时做了一个课题,就是关于经济周期和反周期的宏观调控。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关于经济周期的几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曾经写到:联系历史经验,现在制定深远规划也需要注意,由于近几年处于经济周期上行阶段就完全肯定未来五年不会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经济周期的上升期都只有7年,如果周期规律重复出现,2009年前后就有可能出现转折,也就是由上升转为下降。我认为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和它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我国这次经济周期性调整也迟早要发生。当然,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猛烈冲击,我国经济周期可能以平稳的方式来进行,而不会在短时间大幅度下滑。

    2009-06-20 09:01:53

  • 林兆木:

    第三点,我想说一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它引发的世界解决衰退的原因和特点。我认为这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世界经济严重失衡导致的一次周期性大调整。从2003年以来,美国经济摆脱2001年衰退,走向复苏和繁荣的带动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连续几年前进增长。但是在世界经济这一轮的增长中,世界经济不平衡加剧,国际金融体系潜伏的风险正进一步积累,最终导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作为金融海啸的发源地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难辞其咎。美国货币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从2000年初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从2000年的6.5%的高点连续13次,到2004年6月1%的最低,这就使得美国金融举措的杠杆率大幅度提高,金融机构、企业,政治和居民的债务大幅度增长。

    2009-06-20 09:04:36

  • 林兆木: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没有硬杠杆约束。我在文章里列举了很多数字,比如美国政府当年新增债务占GDP的比重,2001年是0.39%,2008年上升到5.9%。美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2001年是58.6%,到2008年上升到75%。据报道,新的财政年度,去年10月到今年9月30日,美国财政赤字将达到1.84万亿美元,为三个财政年度的4倍,占GDP比重大概13%左右。应该说这在和平时期,这种高的财政赤字是非常罕见的。

    在美国政府债务大量超过收入的同时,美国私人消费也是大笔下降,消费占GDP比重2000年到2008年达到了70%左右,比欧盟27国高出12个百分点,高出日本13个百分点。美国商务部的数字显示,按国民经济核算,美国经济超支率,所谓超支率就是私人和政府的总支出与GDP的差值占GDP的比重。这在2000年—2008年平均是4.7%,2006年达到5.7%。

    2009-06-20 09:06:38

  • 林兆木:

    美国为什么能够长期消费大于支出,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它利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作为主要的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通过发行美元向全世界借债,又通过以美元为主体的浮动汇率制度使美元持续贬值,让全世界为美国的巨额政府债务和经济透支来分担。正是因为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GDP在2007年占世界GDP的25%,据汇丰银行的报告估计它的消费占全世界消费37%。瑞士一个研究机构分析得更高,占42%。GDP占25%、26%,消费又超过GDP的10个百分点以上,这样一种超支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也使得全球经济不得不过分地依赖美国市场,因此美国成为全球商品和资本的净输入国。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高达8194亿美元,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7年全球49.2%的资本流向美国。正是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和政府债务加快了美元贬值速度,使美国大举向国外借债以弥补巨额双赤字的成本可以有效降低,从中获得巨大利益。

    2009-06-20 09:08:54

  • 林兆木:

    (二)利用华尔街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通过金融创新推出众多金融衍生产品,而又没有严格加以监管,导致全球虚拟经济恶性发展,产生巨大泡沫,最后闯出大祸。据国际清算银行披露的数据,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合计达到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2006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在1.5万亿美元以上,约相当于全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由于各国大量购买美国的资产债券和金融衍生品,使美国得以将巨额经济透支的国内风险转嫁给世界,而危机一旦爆发也就很快扩散到全球。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和美国经济严重隐患的发展,最终导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世界经济的衰退。

    2009-06-20 09:14:24

  • 林兆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次危机过后,我国经济增长格局不可避免将发生重大变化,像前些年那样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不仅在危机中已经改变,而且在危机后也不可能恢复。过去和现在美国当局总是要别国做负责任的国家,这次危机暴露出正是美国应当是实行负责任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做对全世界负责任的国家。因此迫于世界舆论压力和美国自身利益的需要,危机过后,美国不大可能再继续依靠无限制的经济透支来支撑过度消费。

    同时,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为应对危机而大规模增发国债和货币,必然带来新一轮的美元贬值和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带来新一轮石油、粮食等初级产品涨价,危机也将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竞争更加激烈。因此我国外贸出口在危机过后不和平再恢复到危机前那种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

    2009-06-20 09:16:11

  • 林兆木:

    从国内来看:1、随着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约束的强化,以及劳动力、土地、资本、外汇等要素成本的上升,过去那种依靠低成本优势支撑出口高速增长的路子已不可能再继续下去。2、经济前几年投资过度扩张,我国不少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加上去年以来实施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不少领域的投资在未来几年接近饱和或已经饱和,不可能像前些年有那么多的投资热点,也不可能像前些年保持那样高的投资增长率和投资率。

    2009-06-20 09:18:35

  • 林兆木:

    为了解决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并应对危机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格局的影响,我国今后在发展速度、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上需要进行重大调整。

    首先介绍有关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一、首先要看到2003—2007年五年的高速增长是有许多的特殊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为9.8%,因此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我国GDP潜在增长率在9%—10%,我曾经也赞同过这样的判断。由于2003年—2007年GDP增长连续5年在10%以上,也有观点认为我国GDP潜在增长率在10%以上。现在看来,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高估和在实践上追求过高的速度,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不利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2009-06-20 09:20:07

  • 林兆木:

    二、要看到我国2003—2007年高速增长,但是同时也付出了过大的成本,今后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例如美国上世纪中期,GDP潜在增长率为2.5%,其中包括每年新增劳动力1%的增长和劳动力生产率提高1.5%。这样定义和计算经济潜在增长率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假定社会总供求是平衡的,市场竞争是完全有效的,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外部约束包括经济、法律的约束是完备的、有效的。

    2009-06-20 09:23:26

  • 林兆木:

    从我国来看,这些假定的前提条件现在还不具备。因此,研究GDP潜在增长率,除了考虑新增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基本要素外,还要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容量,以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综合这些因素,我赞成刘国光同志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所讲的“就目前条件来说,我国潜在增长速度大约在7%—8%左右,这在中国是一个中速,但在世界却是一个高速。我们应当珍惜这个速度,不要再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为正常现象和实际的追求目标。”

    从我国“十五”规划提出的经济预期增长率是7%,“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预期增长率是7.5%,这也符合中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估计。如果能长期平稳保持这样的速度,特别是使这样的速度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是需要我们付出巨大努力的。如果要达到这样一种认识,需要全国上下各方面统一认识,更需要从发展战略、制度安排、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决策上作出相应调整。

    2009-06-20 09:24:27

  • 林兆木:

    关于另外两个方面的调整:一个是关于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调整,这两方面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讲得很多。问题是前些年经济形势好、速度高,部分把解决这两个方面问题的紧迫性掩盖了;而现在经济形势逆转、速度下滑,又使得政府、企业和社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投资、提升速度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能又会退居次要地位。虽然现在也强调要把当前扭转经济下滑和调整结构结合起来,但是在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结构失衡和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力度看来还是很不够的,所以需要有一个中长期的战略调整思路。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以下仅从调整需求结构方面谈谈我的一点思考。

    2009-06-20 09:26:07

  • 林兆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有效需求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而需求结构又是决定生产供给结构的主要因素。我国前几年结构失衡主要是需求结构,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因此调整结构需求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扩大出口和调整投资方面,最大的潜力、期望所在是调整需求结构,这当中重要的方面就是扩大消费。但是消费在GDP的比重在持续下降。我认为很重要的是要调整国民收入结构,一个是大的收入,一个是国家和居民的收入。第二方面需要调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结构。同时还有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增加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由此来逐步缩小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城乡、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差距。

    2009-06-20 09:28:15

  • 林兆木: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不仅要做减法,在危机来的时候,市场竞争压力会迫使一些企业退出市场,这是当前需要做的事情,加强政府行政力度。同时更要紧的是要做加法,同时要做除法。现在我们看到美国、日本、英国都是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今后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动力。所谓低碳经济,我理解一个是发展清洁能源,第二是在高碳排放当中解除一些危机。我国的能源和GDP总量相比,能源消耗过大,利用率较低,不符合能源结构比重。煤炭在能源消费当中占70%,去年是70.2%。因此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潜力很大。在这方面既要做减法,还要做加法,就是加大节能减排,使之成为在新形势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在经济结构调整做加法,还有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

    2009-06-20 09:30:44

  • 林兆木:

    我在文章里列举了一些数据,我国在财政方面的支出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多实践,包括发展和改革两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乘法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研发先进技术,抢占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

    谢谢大家!

    2009-06-20 09:32:25

  • 主持人 张连城:

    感谢林兆木研究员的发言。下面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研究员做《“十二五规划”应着力解决经济失衡实现持续较快发展问题》的学术报告,大家欢迎!

    2009-06-20 09:33:39

  • 张卓元:

    各位专家、各位嘉宾,早上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十二五规划”应着力解决经济持续均衡较快发展的问题》。

    按照常规,明年也就是2010年,中央全会的主题是提出“十二五规划”建议,国家要着手制定“十二五规划”。国家发改委今年就应该为明年规划的建立准备系统资料,并提出初步意见。最近有文章对“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议,所以我个人也想对“十二五规划”提出一些想法。

    2009-06-20 09:34:24

  • 张卓元:

    第一、“十二五规划”应当着力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几次失衡问题,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较快增长。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经过2003—2007年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的为四大失衡。

    1、外需和内需的失衡,内需不足。1998年在东亚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是18%,但是到了2007年,已经上升到占36%,货币和服务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比例太高。如果外需一萎缩,影响就很大。

    2、投资和消费的失衡。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占的比重太低。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六五”和“七五”是占50%以上,“八五”和“九五”是45%多一点。在2001年的时候,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还占到45.2%,但是到了2007年已经降到占35.6%,2008年占到35.3%,比一般国家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到了60%—70%左右,低了一半。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强调扩大内需,但是实际上扩大的主要是投资的需求,居民消费需求一直在下降。

    3、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经经济持续增长的最主要瓶颈。1990年,中国主要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只占5%左右,这几年已经上升到50%,风险比较大。

    4、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经过五年到现在,还没有非常明显的改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使中国爆出四大失衡问题非常突出。在四大失衡中,特别是内外需的失衡和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更加突出。

    2009-06-20 09:38:53

  • 张卓元:

    最近,中国宏观经济消费通讯刊登了两位老前辈的文章,一个是国家计委的老领导,一个是国家体改委的老领导,他们说我们现在有两个失衡,一个是外需和内需失衡,一个是投资和消费失衡,结构调整首先要调整这两个失衡。我刚才说,我个人认为有四个失衡。

    现在看来,中国经济要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可持续较快发展的轨道,就要着力解决上述四大失衡。首先是前两个失衡的问题,调结构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因此需要做比较长期的规划,明确主攻方向,一步一步的推进。所以,我个人认为,“十二五规划”应该着力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几个失衡问题,使中国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009-06-20 09:42:37

  • 张卓元:

    第二、靠内需保增长,要同调结构相结合。面对过去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于去年11月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提出了到2010年投资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计划。在这同时,各地积极响应,很快制定了20多万亿元的刺激计划,这些举措使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大幅度提高。今年1—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万3千多亿元,同比增长32.9%,实际增长大概到40%,因为投资的价格在下降。而2008年,全国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只有15%,因为那个时候固定资产投资品的价格是在上涨的。也就是说,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1—5月的增速比去年快一倍以上,与此同时,信贷也大上涨,1—5月份,新增贷款达到5万8千亿,超过了今年两会期间提出的5万亿的设想。

    2009-06-20 09:44:09

  • 张卓元:

    由于这次投资刺激计划,特别是地方的投资计划,很多是投向基础设施和产能已经过剩的第二产业。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除了最后一个以外,都是第二产业。因此,一些经济学家担心,这些举动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促进经济的回暖,但是将弱化原来已经严重失衡的投资和消费的结构以及产能过剩问题。

    因此,呼吁政府应当把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为消费,把投资主要投向民生工程,实行更加积极的消费政策。这些意见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两会期间,4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就做了不小的调整,比如把廉租住房同户籍改造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从原来的2,800亿元增加到4,000亿。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方面原来只有400亿,后来加到1,500亿。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从1,600亿增加到3,700亿。将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从原来的18,000亿下调到15,000亿,做了不小的调整。

    2009-06-20 09:46:26

  • 张卓元:

    但是总的来看,扩大内需主要扩大投资需求,特别是有些地方还是上了两高一资和以前环评不合格的项目,以及加剧产能过剩的项目。按照现在的势头发展下去,今年投资和消费的结构不但不能改善,还要进一步恶化,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还会进一步降低。其结果就有可能是经济在短期刺激以后,不久又以最终消费需求跟不上,民间资本跟不上出现回调。因此,虽然大家都希望经济呈现微型的发展,有可能走向U型的走势。

    因此,我认为扩大内需、保增长一定要同调结构相结合,特别是同调整投资和消费的结构相结合,哪怕要走U型的发展轨道。这种轨道也许比W型的走势好,这可能有助于我国经济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目前的经济走势还有一个危险的,就是走向制造。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使中国的流动性过剩,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上原油和大宗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原油价格如果继续上涨,现在已经到了70美元多一点,如果将来涨到上百美元一桶,对中国经济极其不利,必然带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劳动力上涨。我们要求尽力防止一方面经济增速下行,比如下行到7%而又出现物价上涨4%的局面出现。总之,要把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同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009-06-20 09:48:56

  • 张卓元:

    我想讲的最后一个问题,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同深化改革相结合。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同深化改革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紧密联合起来,才能够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的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前几年,为了追求经济的超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中许多紧迫的问题要及时处理。比如当时煤电油运非常紧张,怎么样缓解它的矛盾,发改委恐怕花费了99%的精力。因此对改革问题不够重视,有的改革比如2006年有关部门已经提出了改革能源价格的意见,但是可能因为怕因此影响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速,就放下来了。因此,给我们的印象是对有些改革抓得不够紧,进展不大。现在看来,为了缓解经济收缩中的矛盾,为了更好的发挥财政政策在促增长中的作用,还是应当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比如理顺价格关系、价格改革,特别是能源和资源产品的价格改革。最近,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我认为这是很好的。相应的包括天然气、电价等等,也应该加快改革。

    2009-06-20 09:52:01

  • 张卓元:

    第二,是要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加快金融、电信、铁路、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保增长主要是要保就业,而要增加就业岗位,主要是要发展第三产业。因为我们增加就业岗位主要靠第三产业,要打破各种玻璃门,在可以放开市场的所有领域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机制。

    2009-06-20 09:54:13

  • 张卓元:

    第三,要尽快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要建立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

    第四,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向公共财政转移,要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就要使财政尽快的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应该将大部分用于民生工程,增进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这对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结构也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最近又提出,对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支持地方财政有重大意义的,比如物业税,这个问题现在应该进入议事日程。

    2009-06-20 09:54:59

  • 张卓元:

    第五,推进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第六,要推进各项有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助于扩大消费的有效改变,包括比较大幅度的提高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辅助金额。我一直认为,一个小小的感冒就要花一、二百元,农村一年的医疗合作资金才一两百块钱,太低了。要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继续推动家电和电子产品、汽车等大规模、低价格进入农村市场,提高最低生活补助标准,建立廉租房等保障性用房的稳定性资金来源,建立对农民工失业的援助等等。

    2009-06-20 09:56:36

  • 张卓元:

    第七,要改革规划体制。现在是各个省市的规划在先,国家的规划在后,使得国家的规划对各省市的规划没有发挥指导作用。各地规划加重起来,特别是经济增长的指标常常大大高于国家指标。建议从双模规划开始,应该先定国家的规划,再定各个省市的规划,使得地方规划和国家规划能够相衔接,同时要强化人大对规划执行的监督,不要使规划成为一纸空文。

    2009-06-20 09:58:49

  • 张卓元: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要素性指标,特别是节能减排,18亿亩耕地红线等等要素性指标,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十二五规划”要继续完善要素性指标,使“十二五规划”更好的发挥作用。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有些改革容易受到利益群体的阻挠和反对,改革非常难迈步。因此,必须要有党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有力推动,才能够使改革深入下去。当前,经济形势比较严峻,这也有利于大家努力从改革找出路,使改革有比较大的动力。重要的是要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推进必要改革,积极配合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早日实现经济复苏。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2009-06-20 09:59:45

  • 主持人 张连城:

    张研究员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下面,我们请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研究员做报告,许局长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最早的学者型官员,他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周期与通货膨胀周期的比较研究》,有请!

    2009-06-20 10:00:50

  • 许宪春:

    谢谢张院长,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周期与通货膨胀周期的比较研究》。我想谈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基本情况。第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周期与通货膨胀周期的比较。

    2009-06-20 10:01:27

  • 许宪春: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情况。

    首先,我们很清楚反映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情况的基本指标,反映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是经济增长率,不变价GDP增长率。反映通货膨胀的基本指标有两个,一个是CPI,一个是GDP缩减指数。CPI反映的是居民购买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指数。GDP的缩减指数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一个是总增加值的角度,它是反映增加一种隐含的价格变化。从最终产品的角度,它除了反映用于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的最终消费,还有投资产品的价格变化和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变化。所以这两个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范围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用处。CPI就是居民感受最直接的。GDP缩减指数更全面。所以这两个是被通用的。在我国经常用的是CPI,GDP缩减指数没有发布指数,最近发布不变价的GDP,所以这个数据可以算出来。

    我们通过这个表可以看一下(PPT展示),一是经济增长率,从改革开放1979年—2008年,年均经济增长是9.8%,累计经济增长是15.5倍。用CPI反映通货膨胀率,年均增长是5.7,累计增长4.2倍;用GDP缩减指数反映通货膨胀率,年均增长5.5%,累计增长4倍。我们可以看看,无论是用CPI反映的通货膨胀率,还是用GDP缩减指数反映通货膨胀率,两者之间比较接近,5.7%和5.5%,累计是4.2倍和4倍。所以我们常常用CPI来反映,至少对于中国来说还是有道理的,两者比较接近。从这个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无论是用年均经济增长率还是用累计的经济增长率,它都远远高于通货膨胀率,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比较突出的特点。

    2009-06-20 10:02:16

  • 许宪春:

    这张表中我们可以做一个国际比较,表中给了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大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指标。第一列是经济增长,第二列是用CPI表示的年均通货膨胀率,第三列是用GDP缩减指数反映的年均通货膨胀率。中国以年均9.8%的增长,年均通货膨胀率在5%多一些,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通货膨胀率。我们还可以看到日本是年均2.4%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在1%左右,它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高于通货膨胀。德国的年均增长率是2%,通货膨胀率也是2%左右,基本持平。英国和意大利,它的经济增长率比通货膨胀率低,最突出的是俄罗斯,1978年到2007年之间,俄罗斯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0.1%,而它的通货膨胀率在20%以上,主要是苏联解体之后,那段时间通货膨胀比较严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同国际主要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比较,我国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还处于比较好的状况。

    2009-06-20 10:05:26

  • 许宪春:

    第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CPI上涨率与GDP缩减指数上涨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做简要的归纳,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GDP缩减指数上涨率与CPI上涨率的变动趋势相同。CPI上涨率上升时,GDP缩减指数上涨率也是上升;反之,CPI上涨率回落,GDP缩减指数上涨率也是回落。第二个特点,GDP缩减指数上涨率与CPI上涨率的波动幅度有所不同。相对来说,CPI的波动幅度大一些,GDP缩减指数相对小一些。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情况。

    2009-06-20 10:08:21

  • 许宪春:

    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周期与通货膨胀周期的比较。

    这张图我们都看到过,特别是上一届的会议上也有这张图。黑色线是经济增长,是从1979年到2008年的经济增长。红色线是CPI上涨率,黄色线是GDP缩减指数上涨率。大家可以看到,CPI的上涨率和GDP缩减指数上涨率的变动趋势性幅度不同,经济增长率从改革开放以来,明显的表现出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是从1981年到1990年,第二个周期是从1990年到1999年,第三个周期是从1999年到2009年。这里隐含着一种推测,2009年新的一个摸底。

    第一个经济增长周期,1981年到1990年,谷值是5.2%,1984年是处于波峰,峰值是15.2%,1990年处于波谷,谷值为3.8%,从高到低再到高的周期。第二个周期是1990年到1999年,1990年是低谷,3.8%,1992年是波峰,峰值是14.2%,1999年又到了一个新的波谷,谷值7.6%点多。第三个周期从1999年到2009年,1999年是波谷,7.6%,07年峰值13%,2008年回落到9%,估计今年还会到谷底。

    2009-06-20 10:11:19

  • 许宪春:

    第一轮周期经济增长从波谷到波峰只用了三年时间,从波峰回落到波谷用了六年时间。第二轮周期从波谷到波峰只用了两年时间。这两个周期长度相同,都是9年,两个周期的经济增长都表现出陡起平落的特点。与前两轮周期不同,第三个经济增长周期从波谷到波峰用了8年时间,从波峰回落到谷底,估计仅有两年时间。这轮周期表现出平起陡落的特点。

    第一轮周期波动性最大,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从15.2%到3.8%。第二轮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10.4个百分点,从3.8%到14.2%。到目前为止,第三轮周期增长稳定性最好,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只相差5.4个百分点,也就是7.6%到13%。

    2009-06-20 10:13:44

  • 许宪春:

    我们从季度来看。90年代的周期,也就是第二轮周期中,从季度上峰值在1992年第四季度,那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是16.5%,但是峰值连续六季度回落,到1994年二季度回落到12%,累计回落4.5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季度回落0.75个百分点,这个回落幅度也是比较大的。第二轮周期中,从波峰到波谷经历了28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回落了接近10个百分点,从16.5%一直到6.6%,到1999年已经回落到6.6%。再看这一轮经济增长,在2007年二季度达到峰值,是13.8%,连续七个季度的回落,回落到6.1%,今年一季度是6.1%,累计回落7.7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

    这轮周期无论是连续回落时间长度和累计回落幅度都大于上一个周期,这是我们建立季度性结算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回落幅度最大的一次。这个周期从峰值回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因素,也包括我国周期性回落的因素。我们在经历了连续五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以后进入周期。所以经济增长率回落主要是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回落速度如此之快,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国际金融危机起到了主要作用。

    2009-06-20 10:14:51

  • 许宪春:

    我们再看通货膨胀周期。从数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也表现为三个周期。第一轮周期是1982年到1990年,比经济增长周期的起点迟一点,但是结束点都是一样的。1982年经济增长处于周期的波谷,谷值是2%,到1988年通货膨胀率达到峰值为18.8,1990年谷值为3.1%。第二轮周期是1990年到1999年,1990年是波谷,3.1%,1994年峰值24.1%,1999年谷值是负1.4%。第三轮周期是1999年到09年,1999年谷值是负1.4%,2008年峰值5.9%,2009年很可能形成新的谷底。

    2009-06-20 10:17:20

  • 许宪春:

    第一轮周期通货膨胀率从波谷到波峰用了6年时间,从波峰回到波谷用了2年时间,通货膨胀率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快速回落的特点。第二轮周期从波谷到波峰用了4年时间,从波峰回落到波谷用了5年时间,通货膨胀率呈现出从波谷缓慢上升然后加速上升,从峰值快速下降然后缓慢下降的特点。第三轮周期从波谷到波峰用了9年时间,从波峰回落到波谷估计只用1年时间,通货膨胀率呈现出在波动中小幅上升,从波峰快速下降的特点。

    2009-06-20 10:19:14

  • 许宪春:

    三个周期中,第二轮周期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性最大,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25.5个百分点;第三轮周期次之,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是相差16.8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第三轮周期的稳定性最好,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只相差7.3百分点。

    本轮周期通货膨胀率从峰值回落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减缓,从而导致需求下降,进而导致我国进出口产品价格下跌,也包括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回落因素导致国内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国内产品价格下降。其中,国际金融危机是主要影响因素。

    2009-06-20 10:20:45

  • 许宪春:

    我们把经济增长周期和通货膨胀周期做一个比较。通过对通货膨胀周期与经济增长周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以下特点,第一、通货膨胀峰值滞后于经济增长峰值。第一周期,经济增长率在1984年达到周期峰值,通货膨胀率在1988年达到峰值,滞后四年。第二轮周期经济增长率在1992年达到峰值,通货膨胀率在1994年达到周期,滞后两年。第三轮经济增长率2007年达到峰值,通货膨胀率2008年达到峰值,滞后一年。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通货膨胀峰值滞后于经济增长峰值。

    2009-06-20 10:21:43

  • 许宪春:

    第二个特点,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同时回落到周期谷底。第一轮周期经济增长在1990年回到谷底,通货膨胀也在1990年回到谷底。第二轮周期经济增长在1999年回到谷底,通货膨胀也在1999年回到谷底。第三轮周期,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很有可能在今年同时达到谷底。这些特点表明,经济增长率上升时,往往带动通货膨胀率上升,经济增长率回落时,往往带动通货膨胀率回落。但是经济增长率上升到峰值时,通货膨胀率滞后一定时期到达峰值,经济增长率回落到谷底时,通货膨胀率往往同时回落到谷底。这说明经济增长率回落时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力度要大于经济增长率上升时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力度。这一特点揭示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2009-06-20 10:23:21

  • 许宪春:

    通过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比较,我认为第三轮周期是比较好的。经济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额比较小,年均通货膨胀率比较低,通货膨胀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也比较小。所以从经济增长率的大小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稳定来看,第三轮周期是比较好的。可见三个周期具有共同特点,年均经济增长率大于年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的波动幅度。

    就这两点之间的关系相比较,第三论增长周期是比较好的,是难得的高增长、低通胀,经济运行比较平稳的时期。如果不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统计,这轮周期我国经济运行会更加平稳。当然,由于长期经济增长的积累,也积累了很多矛盾,我主要是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个数据来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至于经济增长背后的很多问题,可能很多学者都会进行揭示。

    谢谢大家!

    2009-06-20 10:24:54

  • 主持人 张连城:

    许局长的发言非常精彩,目前关于写经济增长周期和通货膨胀周期有两篇,其中一篇是许局长今年发表的文章,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谢谢许局长的发言!下面请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研究员发言!

    2009-06-20 10:25:36

  • 张燕生:

    非常感谢会议主办方能够给我一个机会,一方面是向在座的学长学习,还有一方面是把个人研究的不成熟想法在这里与同行们做一个汇报。我想谈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谈金融危机可能会给我们的中长期带来什么影响。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中长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大家很担心三、五年内,或者三、五年后,世界经济会不会进入滞胀?当前的国际环境更像1929年—1933年,还是更像1979年以前的两次石油危机的世界经济?如果像大萧条,扩张的货币和扩张的财政是对应的。如果是两次石油危机的滞胀,事实证明,紧货币、松财政的组合是不对应的。我认为我们面临的很重要问题就是当今的国际环境和未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宏观政策,我们会怎么选择。

    2009-06-20 10:26:05

  • 张燕生:

    第二个问题,去全球化的问题。在中期或中长期,全球化的趋势会不会出现本地化、区域化。比如美国的华尔街进行的一个投资,对亚洲人来讲就会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亚洲也要建立一个亚洲的华尔街金融中心。美国一个华尔街、伦敦一个华尔街、亚洲一个华尔街,这样的组合是不是能够更好的对冲全球的系统性风险。美国现在在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亚洲现在在扩大消费、减少储蓄。这样一个政策组合有没有可能,亚洲会通过增加我们的消费、减少我们的储蓄,促进区内的贸易、区内的投资和区内的货币合作,来减少最终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这样对世界经济的失衡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不是会更加的稳定?如果这样,会不会出现一个区域化的新浪潮。另一方面,会不会出现一个去虚拟化的中长期趋势。也就是说,在全球系统性风险上升的情况下,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偏离会不会重新转向。这些问题都会对未来的国际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2009-06-20 10:28:10

  • 张燕生:

    第二个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对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我个人有几个看法。我认为,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正在进入复苏的通道,从比较有代表替性的指标—PMI的指标看,我们会发现中国本轮调整的冰点可能是在去年11月份,中国经济走向止跌、起稳、复苏实际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个人有一个观点,世界经济的冰点可能在什么时候?世界主要国家的冰点会不会在今年5月份,也就是说,世界经济的冰点会不会比中国要滞后6个月到9个月,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变化?我们就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经济本轮到达冰点的时间比中国晚6个月到9个月。

    2009-06-20 10:32:01

  • 张燕生:

    我们经常会看这么一组数据,会发现2008年四季度是美国金融危机全面恶化的时间,但是我们会发现,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恶化之前的三个季度,中国对欧洲、美国、日本的出口增长的份额是下降的。对这个下降的解释,我个人解释为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成本上升导致的。全球性的油田、粮价、资源价和国内人民币汇率、劳动合同法带来的劳工成本提升,将接近20%所产生的成本上升的压力。

    第二个因素,从2007年底到2008年中,宏观调控开始了国内经济的调整。简单的说,就是紧货币、压投资、减顺差。

    第三个因素,我们很多地方所进行的产业结构性调整。

    2009-06-20 10:32:30

  • 张燕生:

    这样带来一个变化,就是中国本轮的调整比美国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外部冲击从时间上讲要早6个月到9个月。因此,我们通过这张图可以发现,当2008年四季度,美国经济全面恶化的时候,中国对欧、美出口产品的份额出现了持续上升的趋势。我们会发现,本轮的调整从时间上既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冲击,内部的因素所产生的变化从时间讲是早6—9个月。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实际上是不够稳定的。从数据看,我们会发现4月份的数据,包括工业增加值,从3月份的8.3降低到4月份的7.3,我们发现进入了复苏的通道,但是进入复苏通道的基础是不够稳定的。我们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模拟,我们发现4万亿目前的措施在今年所发挥的效益基本抵消美国金融危机全面恶化对我们所形成的外部冲击。如果结果是这样的,今年的GDP保8%,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城乡消费和地方、社会的投资。

    2009-06-20 10:34:03

  • 张燕生:

    我们现在的研究,包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城乡消费和地方、社会的投资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包括我们的审计署最新的审计报告,地方资金的配套率低于50%。而且我们的调查研究也发现,银行存在息贷,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和对制造业的信贷,而且城乡的消费不排除在下半年可能会出现波动。从这个角度讲,在宏观政策上,我们的一个基本建议就是目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需求端的问题。因此,用总量政策不如用结构性政策更加有效,用货币政策不如用财政政策更加有效。

    2009-06-20 10:35:04

  • 张燕生:

    最后一个问题,我谈一下中国经济长期变化有三个因素,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因素,未来的15年,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可能会告一段落,我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预计在未来的15年基本上会转移完毕。那么,低成本的优势如果在未来15年告一段落,新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它可能会对我们的宏观经济产生什么影响?我们认为,它将可能对我们的加工贸易的贸易方式产生严重的影响。因为加工贸易的贸易方式是过去30年,国际资本和中国的农民工结合的一种重要贸易方式。我们会发现,加工贸易的顺差在去年基本等于贸易的总顺差。

    2009-06-20 10:35:34

  • 张燕生:

    如果中国的农民工基本转移完毕,如果低成本的劳动力基本告一结束,那么加工贸易的贸易方式和这一部分的国际资本会不会留在中国,会不会转移到其他地方,有着更加年轻的劳动力,有着远远便宜我们的劳动力资源的地方。如果发生了转移,就意味着今后的贸易顺差还会不会有这么大。甚至我们会提出一个问题,未来的15年,我们还能不能够保持贸易顺差?这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2009-06-20 10:36:33

  • 张燕生:

    第二,我们长期的因素就是未来的15年可能会面临巨大的调整,就是前面学长谈到的,就是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移,这个调整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现在的研究有三个比较极端的观点:

    第一个极端观点,我们现在的工业企业基本上不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我们研究所研究发现,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93%的企业很少有研发创新的投入。我们的研发产出,就是发明专利,高度的集中在少数的技术型企业和央企,其中华为这一家公司就占了比较高的比重。

    第二个极端观点,目前的自主创新环境很难支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第三个极端观点,目前,前30年的招商引资在直接的技术外溢方面的效果并不很显著,但间接的效果是很显著的。这和我们目前的要素比重的结构和优势有很大的关系。

    2009-06-20 10:37:02

  • 张燕生:

    第三个长期变化的因素,是今后15年面临着从外向型经济战略向国际化经济战略的转型和调整。外向型基本是一个比较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鼓励为主的一种贸易激励机制方向,这在未来的15年也面临着巨大的调整。也就是说,未来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我们有15年的过渡期,这15年能不能够顺利的完成这三个转变,对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们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方向提出了几个挑战。第一个,当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80%的外商投资企业会不会发生重大的跨境转移?第二个,当国际资本发生了转移,而港澳台的资本如果不能够成功的实现转型升级,本地的企业又很难进入,那么加工贸易的生产体系未来的前途是什么?第三个,我们以保税加工所建立起来的加工贸易的生产体系如果转成内销体系,就是用巨额的财政资源建立起来的体系是否有利于下一步建立起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2009-06-20 10:37:48

  • 张燕生:

    最后,我们下一步的加工贸易发展方向,核心的问题是提高本地的增值,提高本地的配套,以及提高本地企业作为主体的新方向的转型。在这个方面,我们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谢谢大家。

    2009-06-20 10:38:49

  • 主持人 张连城: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机构,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构成了国家发改委的政策导向,所以张燕生所长的讲话给我们的今后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下面进入茶歇。

    2009-06-20 10:39:03

  • 主持人 刘霞辉:

    论坛第二节现在开始,我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刘霞辉。下面有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中国首席代表艾文耕先生做主题发言,他的题目是《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大家欢迎!

    2009-06-20 10:46:54

  • 艾文耕:

    谢谢,非常感谢能够邀请我出席今天的论坛,我非常高兴能够出席今天的论坛,成为今天上午第二阶段的第一位演讲者。我想简单的介绍一下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目前世界经济的状况,再谈一下中国的经济状况,对于中国经济状况我只谈一部分。

    大家都知道,对于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个背景大家非常了解,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开始下滑,蔓延全球。关于全球经济的总体状况,似乎全球的经济目前的走势还比较弱,2009年将会是非常困难的一年。在最近几个月,有一些指数,尤其是在美国、日本的一些指数比2009年第一季度已经有所好转,但这些都是初期的迹象,所以总体的状况并不是很乐观。

    2009-06-20 10:47:48

  • 艾文耕:

    关于中国的状况,大家都知道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好象影响并不是很大。对于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到了中国的出口,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从2008年中期开始大幅下挫,一直延续到2009年第一季度。在4、5月份的时候,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数甚至已经不是正的,像工业产值没有之前那么强劲,我想之前的演讲者也谈到了经济复苏还没有到成熟的时期。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状况比其他的国家要好,中国对于全球的经济增长还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之所以没有受到其他国家那么严重的影响,是因为中央政府作出了及时的政策回应,他们的政策回应非常重要,因为来得非常及时。政策非常正确,非常积极,规模非常大,我认为这个政策落实得比较好,所以相信中国的经济状况比2008年上半年好,同样比世界其他地方好得多。但是现在完全谈复苏不是很合适宜,在任何情况下,我想中国还是面临很多的挑战。

    2009-06-20 10:49:20

  • 艾文耕:

    2009年和2010年以及短期时间,主要的挑战是随着世界其他地方经济开始复苏,那种复苏的状况肯定也是各国有各国的状况。尤其在消费层面,在发达国家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所以对于中国的出口需求也会下降。即使世界复苏之后,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就是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小。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如何能够实现平稳较快的发展,因为现在的出口状况比原来差很多。

    同样,我们还要扩大内需。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促进内需,是否能够有一个创新的方式,较快的实现这个目标,来提高消费。尤其是私人消费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这个挑战非常的明显,中央政府也一直认真应对这一挑战。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国内的需求如何能够快速的提升。从长期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人口还是较大,在未来的10年中还会继续增长,这对于像养老金、公共财政和GDP增长都会有一些影响。

    2009-06-20 10:51:36

  • 艾文耕:

    第二,随着经济实现重新平衡,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可能对于出口和国内的市场有一些影响,所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同样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资源问题,中国如何能够更好的利用资源,以及未来资源价格该如何把握,可能也会成为未来增长的一个因素。我想这也是三个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些都是长期的挑战。今天论坛的主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周期论坛,所以我今天对于长期的效果不会谈太多,还是主要谈短期的效果。

    2009-06-20 10:53:19

  • 艾文耕:

    我们来看一下2009年的GDP增长,在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负增长。现在的问题是始于美国两年前的次贷危机,逐步蔓延到全球,这也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于70岁以下的人来说,这也是我们一生中所见到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衰退。对于整个世界来说,现在我们预测整个GDP的增长在2009年是负1.3%,2010年能够实现复苏,但是非常弱。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长有所萎缩,这可能也是二战以来的第一次,全世界的经济在萎缩。

    2009-06-20 10:55:08

  • 艾文耕:

    首先,罪魁祸首就是发达国家。美国的GDP可能会下滑3%,欧元区大约会下滑4%,日本大概会下滑6%。这个预测是在4月份做出来的,因为在4、5月份有一些指数刚刚出炉,可能对于美国和日本有一些较好的因素。对于发达国家经济确实在不断放缓,在萎缩,所以他们对于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需求也在下滑。目前,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资产出现了问题,所以他们需要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改变这种状况,所以就是始于发达国家。现在没有一个所谓的脱钩现象的发生,所以在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包括一些新兴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都会受到影响,在2009年的经济会出现放缓。

    2009-06-20 10:56:33

  • 艾文耕:

    金融危机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现在中国虽然经济有所放缓,但它仍然是世界增长的一个最大的贡献力量,所以从过去到今年中它一直如此,今年它可能会出现更加重大的作用。就像我之前所说的,人们可能把现在的状况和大萧条时期对比,在某情况下有相似之处。

    这是我们一生中面临的最严重的衰退,是一个全球同步衰退的状况。但是这个和大萧条时并不是完全一样,有两点不完全一样。第一,在债务方面,第二在政策方面。在大萧条时期,主要国家的GDP萎缩超过30%,有的可能是20%,所以那个时候全球近乎崩溃。虽然这次经济有所下滑,但是下滑的速度远没有这么高,原因是因为我们作出了政策回应,这些政策在此次下滑时期非常的积极。总体来说,这些政策也非常的正确。

    2009-06-20 10:58:16

  • 艾文耕:

    大萧条时期没有国际合作,因为在那个时候他们可能对其他国家提高关税,调整其货币,货币贬值,这就使得全球的贸易近乎崩溃。那个时候生产在下滑,就业率在不断下降,所以这是那一次大萧条的主要原因。现在虽然有一些贸易壁垒,但是和大萧条时不一样,所有国家的合作程度比以前高得多,他们可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其他组织合作。这次我们在政策上作出的回应比大萧条时好得多。

    当然,中国在这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我也期待中国在未来起到更好的作用。中国的政策不仅对中国非常重要,对其他地方同样重要。在2008年中期,带动全球的经济下滑,这可能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就业、收入。同时我认为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房地产行业,还有一个就是产能过剩问题,在2008年显得尤为突出。在2008年,大家知道消费者的销售开始大幅下降,房地产有所下降,所以对于土地和房地产的投入会有所减少。同时,在很多其他领域,过去几年可能投入也非常多,像汽车,这些可能会造成一些产能过剩。在这个时期,对于这些产品的需求可能没有这么多,这就造成了产能过剩,也导致了经济有所下滑。

    2009-06-20 10:59:28

  • 艾文耕:

    关于工业生产,占到中国GDP的一半。随着工业生产在2008年早期同比增长20%,但是在2009年降低到15%,所以中国GDP同2007年比有所下降,在2009是6%。现在我们看到一些最初的复苏迹象,可能在4、5月份有一些行业已经复苏,但是并不是很成熟。如果这些行业能够延续复苏的迹象,对中国还是一个好事。对于需求方面,这也是在显示出微弱的复苏迹象,比如在零售领域,最近几个月有所提升。

    2009-06-20 11:00:46

  • 艾文耕:

    固定投资主要来自于2008年11月份政府的刺激机制带来的,在去年9月份可能只占到20%,但是在中国的4万亿宣布以后,这方面大幅上升,甚至到50%左右。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来,趋势是非常重要的,具体的数据并不是很重要。从2008年第四季度,在很多数据方面有所上升。对于零售也是如此,你会看到这样一个趋势,但是在实际的销售额2009年涨到17%,比2008年有所上升,贸易盈余也有所上升。中国很多都是加工贸易,由于外国的需求减少,所以中国的出口也有所减少,但是2009年的状况可能会好一些。

    2009-06-20 11:02:38

  • 艾文耕:

    除去总量的下滑,还有一个货币影响,很多都是以美元结算。从这个考虑进入的话,在2009年前几个月净出口有所下滑,总体的贸易2009年第一季度比2008年好一些,原因:第一是政府的积极政策回应,最主要的就是中国的财政刺激计划。实际上中国政府还采取了很多其他措施,比如说较为宽松货币政策,这是从2008年8月份开始实施的,甚至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到中国之前就开始实施了。在2009年前5个月的投资甚至达到了5.8万亿,这在2008年只有4.9万亿。所以信贷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2009-06-20 11:03:54

  • 艾文耕:

    大家也可以看到,这些政策确实产生了影响。虽然它可能有一些危险和风险,但是我认为不至于导致大规模的通货膨胀。虽然它可能会在长期产生不良资产或者是产能过剩,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政策非常好。大家也可以看到,中国在很多领域进行了改革,比如说教育、医疗、社保、住房、金融体系,所有这些都做得不错。我想重点提一下财政政策,中国政府和其他政府不一样,它出拳非常快,那个时候很多国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但是中国的政策非常及时,出拳很重、很快。所以这种措施在中国很正确,没有犯其他国家的错误。

    2009-06-20 11:05:16

  • 艾文耕:

    这个措施非常及时,规模很大,主要在基础设施,这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比较重要。另外一个投资领域就是人民的福祉,提高人民的养老金等等。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中国在中短期内会遇到一些挑战,就是如何提高私人消费。因为在之前,尽管出口在未来有可能回升,但是不可能回升到危机之前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看看如何能够促进私人消费,财政政策会做出什么回应,在税收方面有什么会促进私人消费,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009-06-20 11:06:46

  • 艾文耕:

    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政策,来促进消费,来减少产能过剩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消费过低,工业产能有一些过剩,所以从中长期角度来说,这两者需要协调。如果过多的产能不被使用,就相当于浪费掉了,还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资产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财政政策如何采取其他的措施来提高私人消费,同时,财政政策和其他的政策如果再加上减少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话,可能效果更好,这样人们会更舒适的消费,不会有后顾之忧。

    2009-06-20 11:07:40

  • 艾文耕:

    关于改革,我认为是必要的,要解决不平衡和消费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种改革:第一,改革是要减少普通人民生活的不确定性,这可能会在老龄化或养老金,或者是医疗等方面进行改革,因为人们现在对医疗交了很多钱。同时,另外一个领域就是教育。现在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也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在中国有很大的养老金规模,但是从长期角度来说,这些改革对中国是长期的挑战,所以总体的目标是减少人们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

    2009-06-20 11:08:51

  • 艾文耕:

    同时,中国的储蓄也是一个问题。在中国,除去家庭储蓄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储蓄。对于一些中小企业,主要是像一些家庭作坊和家庭型的企业,他们并不是很好的获得一些金融服务,因为银行更愿意借给一些大企业,而中国的资本市场目前并不够成熟。总的资本市场能够融到的资金很少,所以他们唯一能够找到自己的资金就是通过储蓄。我想在很多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被中国所借鉴,比如银行应该更多的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如果这一点能够改善的话,中小企业就能够得到融资,不管是通过资本市场或者是债券等等,这样大型企业就可以直接去资本市场融资,就能够给银行更多的空间贷给中小企业。

    2009-06-20 11:10:08

  • 艾文耕:

    我觉得大家理解起来非常的容易,但是在这方面我们正在采取更多的措施,比如我们可以支持中小企业,让银行更多的支持中小型企业,并且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贷款,他们可以有更多的资金。因此,这些措施是我们正在采取的措施。同时,对于居民来讲,我们要增强居民的消费。

    2009-06-20 11:11:05

  • 艾文耕: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一定影响,但是这个影响还是没有影响到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影响到中国的金融体系。但是对于其他亚洲国家造成了很多影响,中国政府对这个现象应对非常及时,也是非常正确的。中国现在有非常积极的财政政策,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那么严重。但是我们现在的经济回暖不是那么的好,因此我们在中短期的时候还面临很多挑战,而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就是怎么样能够重新促进经济发展,在同时我们要推动国内的消费,而不是完全要依靠于出口。因此,我们的财政政策要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采取其他措施,包括养老金的政策,在教育、医疗方面进行更多的投资,以及建立起一个更好的金融体系。

    2009-06-20 11:11:39

  • 艾文耕:

    我们也许在2009年或2010年的时候能够消除金融危机,但是还有其它风险和危机,也许这些挑战比这一次金融危机的挑战更加严重,但是这只是在其它的研讨会上要讨论的问题。

    我非常感谢大家的倾听。

    2009-06-20 11:13:06

  • 主持人 刘霞辉:

    谢谢艾文耕先生的精彩演讲。下面有请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重新平衡经济,实现持续增长》。

    2009-06-20 11:13:53

  • 杜大伟: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我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出席今天的研讨会,同时也能够和其他的各位嘉宾、学者在一起。今天我想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重新平衡经济,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2009-06-20 11:15:02

  • 杜大伟:

    在去年,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情况,我们发现几乎在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出现了箫条,比如在美国和欧洲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在长期的经济繁荣时期,他们的经济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后,这些主要的发达国家的GDP都遭受了重挫,包括在日本也是这样,它的经济开始有一个急剧的下滑。

    但是在中国,中国对于这三个主要大市场的出口开始骤减。在这之前,它对三个大的市场的出口大约占10%,这种出口也是非常好的。但是当这三个主要市场发生了金融危机时,它对这三个主要大市场的出口骤减了大约25%。这是一个巨大的影响,对于中国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和影响。

    2009-06-20 11:15:27

  • 杜大伟: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出口和中国的进出口状况。红色线是中国的出口,中国的出口一直在不断上升,从2001年开始的经济繁荣期,一直在不断上升,在过去的10年之内也是不断上升。在去年秋天的时候,月出口额度达到了一个顶峰,但是之后,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也是大幅度下挫,在短短几个月就下降了1/3。因此,这种情况导致了上千万的人们失去了工作,特别是在广东以及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也遭受重大影响。

    2009-06-20 11:16:34

  • 杜大伟:

    我们来看进口状况,也就是蓝色线代表的状况。它也是在全球经济的下滑期间有了大幅度下降,中国的进口主要都是由加工业所产生的。中国的情况不仅仅是由外部的影响所产生的,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2007年的时候达到30%,但这之后就有了一个下降。下降是在2008年前半年,主要是由于中国房地产内部的市场情况造成的。

    2009-06-20 11:17:15

  • 杜大伟:

    从我的角度来看,在那个时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过热了,因此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有一个下降,然后在2008年下半年时出现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外部影响。这个下降大约是在2009年中的时候下降了14%,一直到2009年第一季度从13%下降到6.1%,这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占GDP的增长比重。实际上,6.1%的数字和其他国家的情况相比还是比较高的情况。刚才国际货币基金的演讲人讲到,在日本以及在美国,在2009年同期下降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

    2009-06-20 11:18:05

  • 杜大伟:

    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情况相对比较好?是因为我们采取了经济的刺激措施,这个经济刺激措施能够使中国的经济保持在健康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它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有很多的经济刺激政策都是针对于基础设施行业的。比如在建筑行业、钢铁、水泥等行业。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受到影响的时候,这些行业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经济刺激的措施直接帮助了这些受到严重影响的行业。但是,这种经济刺激措施不能够缓解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的冲击,因此有上千万的人们失去了工作,有很多的企业、工厂都关闭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措施实际是不能帮助所有的人来渡过这段困难时期的。

    2009-06-20 11:18:55

  • 杜大伟: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们要花更多的投入,投入到社会支出和加强安全网的建设。因为现在有很多的工人,有很多的企业,他们在2009年以及2010年的这段日子会过得比较艰难。但是现在有一个比较好的消息,就是中国的财政实力还是比较强大的,中国的强大财政实力可以保证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有些人可能会想,中国的经济刺激措施会比较大,但是我觉得,中国还是有这样的实力可以提供资金来支持这样一个大规模的经济刺激状况。因为中国的贸易盈余还是比较大的,是在经济繁荣时期已经积累了比较大的经济盈余。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到,红色的线就是财政盈余,在后期是大幅度下降,也就是说,中国的财政收入和其它几年相比是负的。但是因为中国有比较大的财政盈余,同时它在这段时期还可以有一定的财政支出。虽然2009年前几个月收入低于预期,但是政府在今年头一个季度的支出还是增长了35%。通过这种状况,我觉得中国可以有实力支持经济刺激状况,有更多的政府支出。因为中国的收入开始下降,所以中国的财政状况不是那么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可以支持中国的经济刺激状况。

    2009-06-20 11:20:25

  • 杜大伟:

    我们来看经济刺激措施对于工业的影响,这是工业的经济增加值。红色线是工业增加值,在2008年时达到了顶峰,在2009年开始下降。这是因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下滑,因此从这开始,中国在工业增长附加值方面有所下降。蓝色线是工业消费,工业消费也是在下降的。但是从2009年开始,这种状况又有了一个转变。从2009年3月开始,这也就是经济刺激的措施开始有了一定影响。但是,中国经济还是有疲软的状况。

    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政府的投资对于拉动经济复苏的状况。这是政府的投资,还有一些金融市场的投资,以及私有部门的投资,这是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我们看红色线是政府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开始有所下滑,因为当时经济过热。现在,中国的经济开始有了下滑,中国政府就会觉得这是比较好的机会,在这时开始进一步对固定资产进行它们所需要的投资。现在我们有更多的处理污水的计划,比如对于地铁、修建交通轨道的计划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

    2009-06-20 11:22:43

  • 杜大伟:

    在另一方面,有更多的私人投资。当然,私人投资是比较慢的,可能这些私有部门非常关心,他们的私有投资在当今的金融危机状况下是不是会得到一定的回报。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私有部门的投资还是有大幅度下降。在经济繁荣时期,对于私有部门的投资非常多,非常快,但是从2009年初,尤其是2009年前半年,私有投资开始有所下滑。比如对重工业,一年之前达到50%,后来开始有一定的下滑,企业可能会关心是不是产能有些过剩,因此他们的利润就会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就不会在这方面进行投资,他们也不会对他们的公司进行一定的扩张,因为他们的产能已经具有了。这是过去十年的一种情况,因此在某些企业、某些工业产能是过剩的,在未来,在这些过剩的工业当中就不可能会有更多的投资。

    2009-06-20 11:24:37

  • 杜大伟: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复苏。在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复苏。我想中国应该考虑一个新的增长模式,就是现在的出口不能够像以前扮演的重要作用,比如日本、美国、欧盟区的市场就不一样了。我们看红色线,这是整个的工业情况,实际上他们有了赤字的情况出现,所以这些国家想吸引更多的投资。从2007年开始,这个达到了顶点,美国的贸易赤字现在越来越多。GDP7%、5%的状况实际是不可持续的,美国市场现在正在向其它国家大量举债。这种情况使我们有了经济危机,所以美国要采取具体措施以应对这种情况。

    2009-06-20 11:26:50

  • 杜大伟:

    现在美国需要有更多的储蓄,必须要进行更多的出口,美国的市场就像中国市场一样,美国的市场应该出口更多的市场,而且要进行更多的储蓄,这样才能够保证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它的出口模式和以前是不一样的,他们不能够像以前一样,把他们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这对于很多的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是一样的。

    我了解的中国更多是依靠国内消费。现在我们有一个比较好的状况,中国的消费水平还是比较好的,尽管中国的经济有一定下滑,有的消费是由于国民的核算或零售等等,但是中国的消费率还是在上升的。尽管中国经济有一定下缓,但是中国的经济还是比较健康的,而且中国的消费也在不断上升,中国在未来会是继续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

    2009-06-20 11:27:52

  • 杜大伟:

    现在中国政府也在这方面做更多的投资,中国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振兴居民消费。比如我们在公共教育、卫生、安全保障方面做更多的投入,政府要让人们坚信他们非常安全,他们可以把现在的储蓄用来进行消费和采购。同时,还有城乡人口流动,通过城乡人口流动,我们可以促进消费,并且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通过调查发现,城镇人口的生产率比农村人口的生产率高三倍,同时他们的消费水平也比农村的消费水平高三倍。因此,当农民要流动到城市的时候,他们的消费水平就比以前在农村的时候高三倍。当然,他们在城市的收入也会比较高,他们也有更多的技能,他们可能会把家庭带到这个城市,同时他们也可以在城市接受教育。因此,这是中国的增长源、增长点,它可以提高整个的利润率,同时也能够提高中国整个的消费水平,因为他们想去城市,想买房子,想买真正的公寓。因为中国人口比较多,所以在这方面,他们的消费支出也会比较多。

    2009-06-20 11:29:05

  • 杜大伟:

    另外,政府要采取的措施就是要提高居民储蓄的收益率,这要在金融部门进行一定改革。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国的利息率经常是负的,实际上它的利率经常高于CPI、通货膨胀数。我们要把这个利率变成负的。在其它的情况下,可能会有很多人把他的钱投入到更多的消费中,比如买汽车等等。但是我想,我们应该提高居民的储蓄收益率,这一点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平衡。因此金融部门要有一定的改革,在未来要完全开放中国的金融部门,也许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步骤,可以让我们的居民储蓄收益率更高。

    同时,我们要减少一些壁垒。比如大银行应该重新分配他们的市场份额,小银行能够有竞争力,这样中小银行能够进一步扩张,开一些新的分行,甚至建立一些其它的银行。金融改革可以给普通家庭更好的收入,并且能够为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2009-06-20 11:30:13

  • 杜大伟:

    另外,重要的改革区域就是物流和零售。在很多方面,中国和美国非常相似,比如国家的土地面积。中国的物流支出占GDP的20%,也就是说,把货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并且把它存储出来,这部分占中国的20%,而美国只占10%,这就使得美国的物流领域更具竞争力,他们提供的服务更加高效。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国家物流公司,在交通和物流方面,中国的行业还是比较分散的。所以如果中国要更多的依赖国内市场,就必须要有好的物流公司。一周前我在广东,我也和很多的私人公司谈过,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在国际上销售,他们的物流做起来更容易,比在国内的物流做起来要容易多了,这对于他们也是非常头疼的问题。相反的来说,他们在国外的订单非常少,在国内的订单非常多,但是在国内的物流做起来却非常困难。

    2009-06-20 11:31:46

  • 杜大伟:

    最近还有一些趋势,就是购买本地货,很多政府都出台规定及一些刺激项目,必须用当地公司的比如钢铁、汽车,这些相当于本地保护主义,这也不利于中国发展更具竞争力的市场。

    最后,我想过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也非常好,但是现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很快就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另一方面,日本和美国的进口会进一步下滑,所以中国一定要改变其发展模式,从而改变全世界的变化。如果你更加专注于国内消费,可能会有更加成熟的发展模式。我们称之为“良性周期”,在每个国家消费都是指服务业,在我们谈到中国如果能够更多依赖于消费的话,也就意味着中国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更多的来说是以劳动力密集型,并不需要很多的知识,所以随着中国不断发展服务业,也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给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如果这样,人们的收入也能够有所提高,也能够加大人们对于服务的需求。

    2009-06-20 11:33:57

  • 杜大伟:

    这样的周期如果能够把它开始起来,在服务领域就能够发展,消费也有所提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循环。当然,出口对于中国仍将重要,但是我想在未来可能出口不会像过去那样重要,因为过去中国过度依赖出口。在未来,我认为出口领域增长速度不会像过去那么快,所以仅靠出口不会维持中国8%或9%的增长速度。在未来,如果中国不采取新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能实现8%—9%的增长速度的。

    中国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得非常好,但是现在的增长很多都是基于政府的支出。在下滑时期,不可能所有的增长都依靠于政府支出,比如将赤字维持在5%,尤其在这样一个下滑时期,这是个非常明智的决策,但是赤字不能增长过快。比如今年过后,中国就需要寻找其它的增长源泉,我认为出口不会是下一个答案。但是中国的消费很有可能成为使得中国实现快速增长的新的源泉。

    谢谢!

    2009-06-20 11:36:30

  • 主持人 刘霞辉:

    谢谢杜大伟先生的精彩演讲。下面是本届论坛的两个主题发言,第一个主题发言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经济周期的形成与中国的经济复苏》。

    2009-06-20 11:38:26

  • 张连城:

    我主要从经济周期的制度特征和形成机制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复苏的条件和政策选择。我把经济周期的形成分成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经济周期形成的直接原因,这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失衡。总需求的冲击和总供给的冲击都会导致经济危机。形成经济周期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周期的根源,根源于经济制度本身的某些特征。经济周期的根源应当根源于制度本身,我所说的制度是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在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下都存在一种自然本能,这种自然本能要么把经济自动推向过热,要么把经济自动推向过冷。什么叫自然本能?按中国的话说,自然本能类似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存在一种自然本能,计划经济当中存在一种力量和机制会自动的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经济推向扩张。这种自然本能形成的制度特征就是传统的公有制,机制就是企业的预算约束。在软预算约束条件下,企业的扩张和消费会形成两种驱动,在很短时间内就会把经济推向到过热的状态。

    2009-06-20 11:38:58

  • 张连城:

    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一种力量和机制,这种力量和机制既能够把经济推向扩张阶段,也能够推向收缩阶段,但常态是自动把经济推向到收缩,一直到谷底。形成这种力量和机制的根源就是财产和私有制条件下的硬条件约束,还有公有制条件下产权制度安排所形成的企业的硬预算约束。在硬预算约束条件下,企业需求利润由于一种自然本能,只要企业追求这种本能时不受到政府或其它部门的特殊约束,或者没有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机制,那么每隔一段时间就一定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自动把经济推向箫条。

    资料证明,在本轮经济周期当中,把经济自动推向收缩阶段的机制已经形成。比如在本轮的扩张阶段之前,雇员收入占国民收入当中的比重是59%,而到2007年10月,雇员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只占47%,所以每隔几年,由于企业追求利润,就一定要把利润限制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这样就一定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2009-06-20 11:43:05

  • 张连城:

    由于经济当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机制,它就一定会使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出现不同的特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一种自动把经济推向过热的力量和机制,扩张期一般很短,最多两三年。但是它的收缩期在政府控制经济过热要费很大的力气,在这种情况下需要5到6年的时间,或者5到7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收缩期。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着另外一种机制,所以扩张期一般比较长,通常要长达6到8年之久,而收缩期通常只有1—2年的时间,甚至更短。比如美国的收缩期平均是11个月,最长17个月,最短7个月。

    中国经济的经济运行情况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从1956年到2009年的中国经济运行可以看到,每次从谷底到波峰只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而从波峰到谷底在计划经济年代都需要5到6年的时间。即使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特别是市场化的成份比较低的计划经济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变。我们看1981年到1984年只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扩张期,而压缩这个收缩期却长达6年之久。从1992年到1999年到谷底,用了6、7年的时间才完成收缩。但是1992年以后,中国实行市场化的改革,市场经济成分越来越大,所以当中国经济基本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以后,扩张期已经延长至8年之久。

    2009-06-20 11:45:12

  • 张连城:

    依此类推,如果经济周期的过长规律不变,那么收缩期一定会很短,一到两年就可以完成。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目前处在下降的阶段当中。我们看这张图,从1992年—2007年,从上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周期长达15年之久。15年是不是破坏了中国经济波长9.5年的规律性?我认为没有,这刚好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转换的一种必然结果。因为计划经济的收缩期长,而市场经济的扩张期长,所以在这里形成了15年的V字型的大缺口。

    根据我们对经济周期规律的认识,如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张期长、收缩期短,我们可以预期下一个经济周期的扩张期一定会长达7、8年之久,而下一个周期的收缩期也会只有1—2年之间。这就是平起陡落,这很可能是今后中国经济周期的一个最大特点。这是第一个问题,理论部分在人民日报6月16日第七版理论版也发表了这篇的文章。

    2009-06-20 11:47:12

  • 张连城:

    第二个问题,中国经济复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复苏都要具备一定条件,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触底阶段,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尽快复苏,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如果除去外部条件,国内需要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积蓄足够的能量,特别是目前,政府在孤军奋战,进出口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来积蓄复苏的能量。而居民的购买力增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但是在经济箫条阶段,要大幅度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几乎不可能。在现阶段要积蓄能量,增加购买力的主要措施和手段就是大幅度的降低物价水平,只有物价水平的大幅度下降,才能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

    2009-06-20 11:49:00

  • 张连城:

    经济复苏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地区进行结构调整,没有结构调整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复苏。因为经济的衰退和箫条本身就是调整,实质就是调整,并且在经济箫条阶段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好时期。因为在经济扩张阶段,大小企业,不管效率高低的企业都能赚钱,要进行结构调整不太可能,而现在是最好的时期。所以调整既包括存量调整,也包括增量调整,这就意味着必须允许相当多的企业倒闭、破产,国家没有必要保护那些效率低的企业不破产、不倒闭。

    2009-06-20 11:50:34

  • 张连城:

    根据我们上面说的两个条件和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我想提几点尽快促进中国经济复苏的政策建议。

    中国今年要确保经济增长率8%,要完成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我认为,如果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5%—8%之间就是非常成功的,要想达到8%以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够实现我们的经济增长目标,我想第一个政策建议就是要积蓄经济复苏的能量,来增加有效需求。其中,第一,要利用这种可能的有效手段,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增加有效需求。比如通过继续减税,包括所得税的起征点,增加转移支付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和完善教育制度的方法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第二,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放开价格,允许价格向下调整,甚至是大幅度调整。这是促进经济复苏的首要条件,因为它是增加居民购买力的首要条件。例如中国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中国政府利用各种手段在托举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我想托举房地产市场价格对于中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复苏绝对没有好处。目前房地产市场价格绝不是正常的。其次是资源产品的价格和资源要素的价格,还有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也是居高不下,这对经济复苏也没有好处。所以在这个方面,政府应该放弃对市场的过多干预,而对于垄断企业要进行更多的干预。

    2009-06-20 11:51:24

  • 张连城:

    第二个政策建议,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建议。建议政府进一步出台新的调整政策,这些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经济结构调整还有一个内容,就是上一轮经济扩张期表现出的瓶颈企业应该给予政策支持,但是必须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坚决淘汰技术含量低的落后产能。

    另外,为使下一轮的经济扩张在新的技术基础之上,应该出台新的固定资产制度,这些制度和政策应该有利于企业进步。目前发达国家固定资本折旧率在20%—25%,意味着4、5年之间他们就可以完全更新自己的设备,而且对于提前更新设备政府要核减所得税。而中国企业的固定资本折旧率只有10%—15%,这不利于技术进步,所以这个政策应该有一些改革和新的政策出台。

    2009-06-20 11:53:53

  • 张连城:

    建议三,反周期的经济政策的取向问题。在这个方面,中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有一种存在把经济自动推向过热的力量和机制,所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控制经济过热是最大的难题和主要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不同的机制,所以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是它的主要难题和任务。但是中国现在既是市场经济,但是也存在计划经济成份,所以在中国,无论是刺激经济增长,还是抑制经济过热,无论是抑制通货膨胀,还是实现充分就业,都是艰巨的任务。我想,在反周期的政策取向方面应该重视第一点。

    2009-06-20 11:56:46

  • 张连城:

    第二点,根据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宏观经济政策的转换要及时。原则上说,当产能出现正缺口,特别是处于繁荣阶段,就应该使用紧缩性的政策。而当经济向下调整的时候,就应当终止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要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这个方面,我们有两次是失误的,一次是在2007年和2008年。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跌到趋势线的下面,出现负增长;2008年,经济已经跌在圆圈的下面,缺口越来越大。而且在2007年,中共十五大上,我们还在提“要继续实行适度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到2008年上半年,还在提“要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直到2008年下半年,有一千多万人下岗失业以后,才说要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显然这种转换是滞后的。

    2009-06-20 11:58:10

  • 张连城:

    第二个是2008年中国经济掉头向下,因为2007年的波峰在第一季度,实际上2007年下半年经济就开始下滑了,到2008年下滑的幅度很快,但是我们仍然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比如说在2008年上半年我们依然6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显然是不对的。在2008年下半年9月25日以后才开始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说明政策是有滞后性的,这种滞后性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个不可估量的负面代价。

    从分析和经验的角度看,政府在制定宏观政策时要注意两个9.5%。第一个9.5%是中国经济增长趋势,我们用HP率和其它方式计算,结果是中国从1978年到现在,还有以后一段时间,中国正常的经济增长率都在9.5%左右,当然不同的学者对这个看法不同,但是大体上都是这样看的。只要经济接近9.5%附近,这个时候的政策应该是中性的,越过9.5%说明经济要热,低于9.5%增长率,说明中国的经济要冷,所以政府要注意这个9.5%的边界。

    2009-06-20 11:59:44

  • 张连城:

    第二个9.5%是中国经济波长的规律。按波峰年计算,1978年到2007年三个周期平均波长是9.66年,按波谷年计算1981年到2009年也是三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33年,一个是9.66,一个是9.33,我认为是平均是9.5年中国就完成了一个周期。如果这个判断是对的,根据这两个9.5%进行宏观调控就可以避免经济政策的滞后性。

    谢谢大家。

    2009-06-20 12:01:33

  • 主持人 刘霞辉:

    谢谢张教授非常简短而精彩的发言。下面有请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做主题演讲,他的题目是《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复苏》。

    2009-06-20 12:02:18

  • 张晓晶:

    谢谢主持人。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各位前辈,非常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向大家汇报社科院经济所的课题组做的有关世界危机和中国经济复苏的课题,我是代表课题组来发言的。

    我们这个资料在会议资料里面有,是在2009年的第五期。记得在去年6月20日左右,我们也有这样的论坛,当时我在论坛上提到了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时候落下来。记得当时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是6月份,其实这根稻草就是在9月15日雷曼兄弟倒闭时落下的。我们到9月25日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才采取了措施。现在来看,首先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个危机是怎么产生的。其实之前很多专家和前辈都已经提到了,有很多原因分析,我们主要是从货币的霸权角度来分析我们的危机是怎么产生的。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失衡与危机的关系,第二是危机冲击下的中国经济有什么反映,第三是复苏的条件。

    2009-06-20 12:02:51

  • 张晓晶:

    首先来看失衡的问题。之前失衡的问题讨论很多,但是很多外国专家认为失衡可以持续,慢慢的大家就忽视了这个问题。实际这个问题很严峻,如果不解决,未来危机还会发生。我们来看失衡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可以从这张图上看到1970年以来的全球失衡,从这个图上看到中国是在不断上升的,美国的逆差是不断扩大的。这中间有一个特点,在80年代初的时候,美国开始出现逆差,70年代没有出现逆差,90年代的时候它接近平衡。在80年代的时候,日本、德国,主要的顺差国家支撑美国的逆差,到90年代,特别是中后期,中国来支撑美国的逆差。到了新世纪,支撑美国逆差的国家就更多了,中国、日本,也包括德国,还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

    2009-06-20 12:04:26

  • 张晓晶:

    我们来看失衡到底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我们说货币霸权是核心因素。可能在座的IMF专家不一定认同我的观点,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包括我们的报告中的模型,我们认为这是比较核心的因素。这个核心因素怎么来看,它的影响机制是什么?首先,美元霸权本身可以导致:第一,美国要向世界注入流动性,因为是美元本位,它必须保持逆差。而其它国家,为了持有美元,“原罪”因素,所以它必须保持顺差。这样就显然出现失衡。

    这个失衡的局面在全球的经济状态下,如果是一个平等的市场交易,它本身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总要互通有无。美国因为它的货币霸权会过度使用它的特权,为什么?因为它不面临硬约束,而面临软约束,而这个约束来自于国内政策。而国际上在1999年就有了IMF项目,是FSAP的项目,就是金融部门评估项目,希望IMF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来评估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稳定情况。有很多国家已经加入了,美国绝对不加入,美国不希望有别的国际组织对它的金融政策、货币政策指手划脚,更不允许其它国家怀疑自己的金融稳定情况。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现在出现危机,很多人开玩笑说,如果我们当时强制美国加入这样的组织,有可能会监控它的金融状况。在不面临外部约束的情况下,美国通过自己的美元霸权,更多的向全球征收土地税,当然还可以获得很多其它好处。这是基本的机制。在这个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流动性自然会推动市场价格、金融市场泡沫,最后会导致危机。我认为这是核心因素。显然不解决失衡问题,危机还会发生。美国有一个著名的组织叫“31小组”,很多有名的官员和学家都是他们的成员,他们也得出这样的结论,显然这样的判断不是课题组的一个判断,而是大家的共识。

    2009-06-20 12:05:43

  • 张晓晶:

    第二,我们想说这个危机对中国是什么样的冲击。我们通过一个计量分析来看一下,其实外部冲击对中国的影响很大。我们这次难逃这样的命运,所谓的脱钩不存在。我们从2006年一直到2008年,通过季度数据来看,GDP的波动在2001年之前,在加入WTO之前只有3%,我们假定它是全球波动因子,比如说是次贷危机的因素,只有3%。那么到现在,特别是2001年以后,减少了一半。

    举个简单例子,从13%到9%的4%,比如说波动是4%,很可能2%就是次贷危机导致的,也就是说,一半因素可以由国际因素来解释。接下来通过相关系统分析也会发现,在2001年,我们受到的公共因子影响是很微弱的,是负的0.049%。但是2001年之后我们受到的影响是0.766%。所以我们现在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计量分析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我们不能够脱离国际的形势去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想复苏,如果外部环境不发生真正的好转,也是很困难的。这是非常基本的判断。

    2009-06-20 12:09:03

  • 张晓晶:

    中国经济看起来出现一些好的迹象,国外用一些绿芽等提法,确实很好。但是,我认为复苏的基础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复苏是由政府的力量所带来的。首先是投资方面,是政府主导的投资。当然,近期我们看到所谓市场面的投资也有所回升,但是总体来讲,政府投资仍然占最重要的比重。第二是消费,现在消费增长用的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这中间包含政府消费,也有人说包含企业消费,政府消费显然占很大比重。另外有很多刺激消费政策起了作用,家电、汽车下乡,还有地方消费券等等。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随着我们面临的经济外部环境,包括自己的复苏比较微弱,我们的老百姓收入的增长是缓慢的,甚至是有所回落的,特别是农民工的收入是下降的。显然,没有收入支撑的消费增长是很困难的。第三是出口增长,大家都在考虑出口退税起到很大作用。如果我们想在未来保持比较好的,出口能够起到作用的话,我们有没有财力支持出口。这些都是问题。

    对此我们给出一个重要的判断,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带动经济增长是有很多问题的。这里概括三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没有社会投资的跟进,光有政府投资这是光杆司令,没有杠杆效益。4万亿的投资有很多是配套的,政府没有那么多,我们需要地方政府,需要银行,需要社会投资来配套。现在来看,这个配套怎么样,特别是地方政府没有钱了,我们的资金到位只有48%,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2009-06-20 12:11:07

  • 张晓晶:

    第二,过度的依赖政府力量会压抑市场本身的力量。比如国进民退的问题,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个趋势,特别是我们希望提高产业集中度来对抗所谓的外部风险,这里面很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第二个是挤出效应。

    2009-06-20 12:14:07

  • 张晓晶:

    第三,过度的政府推动会带来财政风险。这里有四个方面,1、投资计划落实。如果我们看投资增长和信贷发放,这两个非常吻合,也就是说银行的钱来自于政府。如果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未来坏帐是不可避免的。2、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关于地方债务我在网上看到已经达到4万亿,但是这个数据肯定是比较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没有房地产第二次财政收入,显然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有问题。3、财政收入在遇到危机时急剧下降,而公共债务会大幅上升。有两名专家研究表明,危机之后的三年中,它的债务增长达到86%。4、未来财政支出的进一步增加。我们总说支出多,收入少,会有困难,其实很多方面还没有支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支出占的比重很低。我们还有哪方面没有支出?比如遇到危机,国有企业把工人都保住,不能推向市场,因为我们没有社会保障、工作保障。西方是可以直接减弱的,因为它有大量的社保,有大量的工作保障。

    所以,我们一定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或者说经济体的弹性。我们知道一个力量来了,你有了弹性,受的损伤会比较小。富有弹性的经济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更好的完成复苏的任务,第一是最快的速度,第二是最低的成本。速度方面光靠市场的力量,不考虑政府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现在说只要是政府投资,我们肯定能保8%,甚至保9%,我不太认同。因为这样会带来很多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成本。如果我们要考虑成本,必须要强调经济体的弹性。经济体的弹性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应变能力、商品劳务的顺畅流通,行业准入限制的取消,这些提法本身并不是很新鲜的提法,其实更多的是利用市场的力量。

    2009-06-20 12:14:34

  • 张晓晶:

    我们看大萧条的教训就在这里。大萧条出现以后,很多国家开始动用政府的力量,发现没有政府的市场更糟糕。政府的力量应用过度,特别是胡佛新政和罗斯福新政都采取了很多的管制措施,比如说贸易保护,提高关税,限制国内竞争,限制移民等,所有措施的结果是使得箫条时间进一步延长,这里都是有数据的。

    很有必要的是,在劳动力市场、行业管制、资源能源价格等很多方面都应该推进我们的改革。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的弹性,这次中国经济遇到这么大的问题,而没有真正出现混乱,最主要的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中国有那么多的劳动力,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具有弹性,这些农民工返乡以后到城里来能够接受稳定的工资,在这个情况下实际上使得农民工的问题并没有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他可以接受稳定的工资了。如果说要提高劳动力的弹性,还需要做的就是取消户籍制度,只有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才能够更好的使得劳动力价格不会因为某种情况的限制而导致劳动力价格提高,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另外,非正规渠道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我们要注意在地方有保护主义,比如不允许外地农民工到本地来,这些都是有问题的。

    2009-06-20 12:19:12

  • 张晓晶:

    第二,商品劳务市场流通,我想强调一点,购买本地货的规定确实有,这是某些地区的保障措施,我觉得这个措施不适合全国的情况。我想特别强调内外贸易问题,其实它是分割的状况。现在外面遇到问题,我们需要把外销的产品卖到国内,但是因为以前外销厂商面对国外市场,并不面对国内大商场,其实它并不知道怎么样进入这样的领域。这里有很多的障碍,显然要实现内外贸对接。向国外卖不出去的产品可以销售到国内,怎么样形成这样的一个好渠道,应该说中央政府正在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2009-06-20 12:21:19

  • 张晓晶:

    第三方面就是提高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对于打破垄断,在2009年的改革部署中已经强调了这一点,但是怎么样落实,这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一些金融、电信、铁路等垄断程度比较高的,而且实际上利润比较高的行业,能不能在非常时期向民营经济进行利益分配,这个不是很容易落实。

    2009-06-20 12:22:04

  • 张晓晶:

    最后,尽管汇率问题比较敏感,最近刚刚看到一篇文章,是IMF的经济学家6月18日发的文章,说要解决失衡问题,人民币还是要升值。我觉得这里的问题不是升值贬值的问题,重要的是要在危机时提高汇率的弹性。大萧条就是现实,只有那些更早脱离了金本位制的国家才能够获得了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能够更好的促进国内的经济政策。我觉得中国也应该在这样的时候逐步改进汇率机制,使得汇率机制能够形成对抗外部风险的第一步防线。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09-06-20 12:22:36

  • 主持人 刘霞辉:

    谢谢张教授视野宽广、有心得的分析。下面有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胡乃武教授做“中国经济的反危机政策与复苏前景”的发言。

    2009-06-20 12:24:34

  • 胡乃武: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反危机政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经济的复苏前景”,主要讲三个方面。第一,讲一讲反危机政策的国际经验。第二,讲一讲中国应对危机的政策取向。第三,讲一讲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景。

    2009-06-20 12:25:06

  • 胡乃武:

    第一点,反危机政策的国际经验。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的反危机政策回到了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凯恩斯提出了反危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扩大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同时,他认为,货币政策对反危机作用是有限的。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虽然认为财政刺激和金融救助要花费巨大的财政成本,但是如果放任市场自发调节,花费的社会成本就会更大,调节的时间就会更长,甚至有可能陷入长期的箫条之中。

    与凯恩斯的反危机政策主张不同,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就实行了零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美国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普遍实行了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低利率货币政策的作用,它能不能刺激经济增长?正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伯南克所指出的,日本经济之所以走不出危机,主要是因为单纯依靠扩张性货币政策,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又主要是依赖货币供应量的扩张。

    美国吸取了日本的经验,实行了零利率政策条件下的扩张性信贷政策。虽然在零利率条件下无法降低利率水平,但是能够扩大信贷,刺激经济增长。通胀紧缩预期是对零利率政策的主要威胁。就在我们担心美国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后果时,美国担心的却是可能发生的通货紧缩。在通货紧缩预期的条件下,零利率政策是扩张性的,而在通货紧缩预期的条件下,零利率政策是紧缩性的。

    2009-06-20 12:26:53

  • 胡乃武:

    第二点,谈谈中国应对危机的政策取向。国际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主要归结为两点。第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应该与需求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当然在面临大的经济危机时,我们应该以财政政策为主,以货币政策为辅。第二,通货膨胀预期有利于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复苏。而在危机中,通货膨胀预期来自对经济不足的信心。

    为了应对这次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积极促进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首先,在危机发生后,我国迅速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地说,通过增加国债发行规模,扩大中央财政体制,推行税率改革,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增长和优化信贷结构等措施来积极扩大内需。

    2009-06-20 12:29:55

  • 胡乃武:

    在消费方面,大幅度增加保障投入,提高城乡之间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努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大幅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在投资方面,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4万亿的投资计划,总体用于加快建设保障项目工程、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保护、自主创新和结构态度等等。同时,进一步扩展投资的渠道和领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政府项目的建设。

    其次,树立信心,目标明确。在去年年底时,胡锦涛主席提出“对于经济危机的治理,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信心要比黄金还重要。”这样的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政府的调控水平逐步提高。尤其是通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取得了促进经济增长的经验,并且在这一次危机中和其他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体系比较健全,比较稳健,财政赤字规模较小,宏观调控具备较大的操作空间和回旋余地。

    2009-06-20 12:30:51

  • 胡乃武:

    二是去年四季度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这些经济刺激规模大、力度强,政策效果已经充分显现。居民的消费预期接近目标,市场信心不断增强。但是,与其它发达国家不同,中国除了面临金融危机的压力外,还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每次大的危机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这种结构调整对企业和区域与国家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机遇。因此,我国政府出台了调整和振兴的规划,把调整和振兴结合起来,通过调整产能结构和落后生产能力可以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还通过税收形成经济杠杆,支持各种要素,向加强自主创新方面来集聚,促进技术进步。

    2009-06-20 12:31:55

  • 胡乃武:

    第三点,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中国经济的复苏将会经历三个阶段和三个转折点。1、经济增长速度由下降转为回升。2、经济增长速度恢复到正常水平,产业缺口不再扩大。3、产业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产出缺口完全消除。根据我国前3个月份作出的数据,CPI同比下降1.4%,低于上年的1.5%。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增长的幅度快于10月份的14.8%。除去附加因素以外,实际的消费进一步攀升到17.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增长速度明显快于4月份的7.3%。广义货币供应同比增长25.7%。当月新增贷款额高达6645亿元,高于10月份的5918亿元。长期贷款比重上升到73%。这反映了有更多的流动性进入了实体经济。从各种宏观经济数据看,我们预测第二季度GDP增长率将超过第一季度。但是这只是标志着经济复苏过程的第一点。

    目前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定,出口下降、企业经济效益下降,财政压力和就业困难,使我们感到很难实现缓解。扩大外需的比重一时难以实现,所以经济的持续复苏依赖于国际环境的好转。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球经济持续走弱,主要发达国家何时走出低谷尚不清楚,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又使得我们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5月份我国进出口额同比下降25.9%,进口和出口同比的经济幅度双双扩大,其中出口的经济幅度增加到5.9个百分点,这就显示了中国的外部需求没有达到根本的好转。

    谢谢大家。

    2009-06-20 12:33:22

  • 主持人 刘霞辉:

    谢谢胡教授的精彩演讲。在这里,我代表与会的所有代表和老师以及学生,感谢上午给我们做精彩演讲的各位专家!上午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

    2009-06-20 12:35:13

  • 主持人 郎丽华:

    下午的会议现在开始!首先欢迎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原所长杨圣明教授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当前经济危机显露的特殊规律性》。

    2009-06-20 13:46:13

  • 杨圣明: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当前经济危机显露的特殊规律性,实际是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讲经济危机是一个大学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第二个问题是讲这次经济危机我们应该学点什么东西,其中有四条。

    2009-06-20 13:59:41

  • 杨圣明:

    首先,我开始讲第一个问题,经济危机是一所大学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现在读书、看报,博士、硕士天天都在学习,但是我认为现在对年轻人来讲,这次经济危机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从这个学校学的东西在书本上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次学习的机会。有的人说,一个人一辈子也就经历过一次,经过两次的人都很少。那么我们在这方面能学什么?在80年以前,1929年发生了一次大危机,这个大危机震动了全世界,而且全世界的经济下降了很多。但这次的危机给人们的教训是什么?从危机当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怎么样管理经济?80年过去了,有两点重要的收获。

    2009-06-20 14:01:10

  • 杨圣明:

    第一点,总结出凯恩斯主义。1936年出版的《就业和货币通论》,没有1929年的这次大危机,就没有这本书。这本书从理论上一直延续到现在,上百年的时间,这个理论成果可以说是很好的。这是学习和总结的结果。

    2009-06-20 14:02:02

  • 杨圣明:

    第二点,在世界上出现了所谓“罗斯福新政”,美国的经济从那时候彻底发生变化。经过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大变样。虽然它经受危机带来的损失,但是罗斯福新政可以说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从危机中得出的两条,这两条从理论来说,是对雅兰斯彼(音)的自由市场,就是所谓市场自由主义的一种反动,从雅兰斯彼(音)所谓自由主义发展到凯恩斯主义,这个危机是一个转折,是一个里程碑。

    2009-06-20 14:02:22

  • 杨圣明:

    第二次大危机是1973年—1979年的世界性石油大危机。这个石油大危机确实很沉重,像匈牙利一年的GDP几乎都因为石油涨价给吃掉了,那个时候各个国家损失都很大。这次的大危机又有什么经验,又能学到什么东西?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所谓里根和撒切尔的“新自由主义”,甚至包括弗里德曼的自由主义,他们的自由主义和之前的不一样。为什么这是新的自由主义?因为美国弗里德曼,以及后来的里根,包括撒切尔,他们所提倡的是新自由主义。这个主义到了政治上起作用是从里根上台以后,撒切尔上台以后,里根上台是1979年大危机结束。这30年来,从中国和全世界来看,是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比较兴旺的时期,包括各国的政治决策、经济决策都在其中。这是第二次经济危机给我们的收获和经验、教训、理论上的新东西。

    2009-06-20 14:07:39

  • 杨圣明:

    当前,这次危机也不亚于前面的两次,比第一次弱一些,但是比第二次强。它的影响也是全世界的,损失也是巨大的。这次我们从经济危机中应该学点什么?我希望在座的,包括我和年轻人经常说,这是你们一辈子经历一次的大危机,应该从中学点什么。这是全世界的人都在思考的,政客思考,学者在思考,大家都思考,看看从中究竟有什么经验和教训,今后有什么收获,究竟怎么做,这是一个新的题目。各国和各界都在总结这个问题。

    2009-06-20 14:09:31

  • 杨圣明:

    第二,当前的危机应该学点什么,我认为应该学四条。

    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适应规律。上午的同志发言叫“去虚拟化”,我觉得这个不准确,你把虚拟化去了行吗?你把增长去了行吗?中国的“去”字是不准确的。我是说两个东西要适应,而不是把那个去掉,而留这个。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哪个都需要,哪个都不可缺少。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没有虚拟是不行的,关键是两个的分寸,两个的关系要摆正,要考虑协调。

    我认为,现在的问题是两个不协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尤其在美国,美国的虚拟经济膨胀得很厉害,它的实体经济在走下坡路。过去的实体产业现在都不行了,钢铁、汽车、建筑、IT产业,还有房地产产业,它的实体产业现在就是军工和高科技,但是它的军工和高科技又不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所以它的实体经济的优越性发挥不出来,总是搞虚拟经济,所以它的虚拟经济超过了实体经济,这是我们应该吸取的。

    2009-06-20 14:10:06

  • 杨圣明:

    2、商品与货币相互适应规律。市场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商品,一个是货币,缺一不可。我们总说市场,市场就是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从而形成了市场,买卖发生了市场,不管是什么市场,由于买卖东西,两个东西一交换,形成了市场。这两者关系在当前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美国重要的是生产和发放货币。这个货币是广义的,除了美元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衍生品,包括他们的国债、股票等等发到全球。而它的商品发不到全球,它的商品发到全球的没有几种,航空母舰不能发到全球,F16战斗机、卫星也不能发到全球,它只有拿货币,所以它的货币可以大量生产。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只有生产商品,到那儿换为货币,也就出现了美国逆差,发展中国家的顺差。把他们的产品换成美国的国债、股票、美元,一动几千、几万亿美元,有多少的股票和期货都放在那儿。美国也不出口石油,最大的就是出口货币。这就说明,这种商品与货币的市场分工是一个重要的思考对象。这种分工继续下去行不行?我们过去研究国际贸易,我不知道这是国际贸易还是水平贸易,我认为这是新兴的国际分工。这是我讲的第二点,商品和货币的关系要适应。

    2009-06-20 14:14:31

  • 杨圣明:

    3、政府与市场互补规律。这两个是贸易对立体,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谁也离不开谁,过分强调哪一个都不对。过去说要政府,不要市场;那么反过来说,要市场,不要政府行吗?也不行,所以市场和政府必须要适应。怎么样适应,各个历史时期有各个不同的重点,怎么去适应,我的论文里面都有,不再强调了。

    2009-06-20 14:17:09

  • 杨圣明:

    4、公私互融规律。国有经济、公有经济和私人经营是公私的关系,公私关系我们这次也要好好思考。这两个东西也不能走极端,说一公就灵,一私就灵。我的这篇论文就很好的说明了,说一公就灵吗?也不灵,一私也不灵。现在的私有制在全世界都灵,私有制在中国、在世界存在着几千年,如果说一私就灵,那么全世界的所有国家早就成为了发达国家。非洲、亚洲、拉丁美洲都有私有制,但是为什么问题成堆呢?我们改革开放30年也不是一私就灵,我们是把公和私联系在一起,所以它才有好的效果。

    这一次我们从美国来看,从西欧国家来看,他们过去强调的是私有制多一些,这一次他拿出了公有制的东西向私有制来注资,救那些私人公司。这就是他们把私有制的经济也不行,也暴露出了问题,为什么私有银行不能自救啊,为什么要政府拿钱,美国政府拿出了多少?有人说光救市发达国家拿出了94000亿美元,这是一个很大数字。

    我们从美国的经济来看,过份的强调私有也不行。我现在提出第四条,就是公私互融。可能有人说,你这是折中主义,但是你说的这个在我这里应该是和谐主义,我们现在是建立和谐社会,所以应该是和谐主义。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2009-06-20 14:18:01

  • 主持人 郎丽华:

    谢谢杨圣明教授提供了新的思考。下面有请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教授做发言,他的题目是《妨碍以改革和调整保增长的理论误区》,大家欢迎!

    2009-06-20 14:22:14

  • 张曙光:

    大家下午好!从这一次源于美国而具有世界规模和性质的经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刺激经济的政策,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当前的经济,大家可能意见比较一致,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在触底回升。但是未来的状况会怎么样,很多人还有很大的分歧。我想对未来的经济走势提两点看法。一个是许宪春局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言,里面讲到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他说:当经济增长达到高峰以后,必然有通货膨胀也达到了高峰;而当经济回落到低点,通货膨胀也回落到低点,而且以三次周期来证明,我觉得有很好的依据。

    当前的经济增长我不担心总体反弹,但是根据现在咱们的形势来看,总体反弹以后有可能同时出现通货膨胀。因为一方面是现在贷款增长很快,到5月份,原来是4.58万亿加上1.2万多亿,全年大概是10万亿,而且现在政府还在讲,“要坚定不移地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一个10年的时间,现在是不是应该给市场一个新信号的时间了?我觉得未来回升以后,这才是我们可能遇到的风险。

    2009-06-20 14:23:10

  • 张曙光:

    第二,如果是这样话,有可能政策又会要减。结果是什么?大家看1998年以后咱们执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从1999年到2000年上升了,但是到2001年又掉下去了,到了2002年、2003年才上来。为什么上来?因为有两项非常重要的改革措施出台了。一是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第二,中国城市商品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以至于在2003年咱们出台了第一个要紧缩房地产的121号文件,因为房地产成为了中国推动经济增长新一轮中很重要的因素。

    但是现在来看,也许在国外,最近围绕着G20的会议有一些政策出台,比如说要建立世界独立货币的打算,还有就是同一些国家进行货币互换,还有贸易向下的人民币结算,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结算进程。我觉得这是对的。但是在国内来看,没有什么像样的改革办法。

    2009-06-20 14:27:11

  • 张曙光:

    你可以看到现在发达国家遇到了危机,裁员、减薪、关门,咱们现在的口号是不能裁员,不能减薪。要调整,不能裁、不能减,怎么个调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为的是保增长易,调节度难。形势好的时候,我们不用改,形势不好的时候改不了,所以从资源要素价格的改革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两个理论上的误区在影响着我们的改革和调整。一个是所谓的国家经济安全,一个是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经济安全确实是个大问题,是个重要问题,应该关注,应该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但是问题在于怎么来实现国家的经济安全,我觉得这才是更重要的问题。也许在很多事情上,目标并不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它的手段。

    2009-06-20 14:29:35

  • 张曙光: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咱们怎么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要建立几十个国有大集团公司,在很多重要领域要占到主导地位。围绕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很重要的办法,一个是对这些国有垄断部门进行利益输送。前几年大家可以看到,企业利润增长很快,而最重要的是国有部门,特别是国有垄断部门的利润增长很快。为什么它们增长那么快?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大家都在讲的,现在的产业经济学的教科书里面也讲的,它可以利用它的市场垄断地位,把价格定为均衡价格之上,这个好理解。但是中国不光有市场垄断的问题,而且有行政垄断的问题。也就是说,咱们的政府把很多重要的资源低价给了垄断部门,把大量资源要素的租金变成国有部门的垄断利润。租金有多少?有人说,如果把统计、矿产、各式各样的资源算起来,大概每年有上万亿。大家想一想,垄断部门占有的资源也就垄断了租金,这才是中国垄断部门的高额利润的一个秘密。

    2009-06-20 14:30:48

  • 张曙光:

    第二是给这些国有部门注资。最近听说要给三大传媒集团注资450亿,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因为西藏事件和去年的地震以后,咱们在对外宣传上不得力。所以你可以看看,其实这些垄断部门垄断了大量的资源,现在还要给他们注资。中央电视台缺钱吗?不缺钱。咱们过去是国退民进,现在是国进民退。

    2009-06-20 14:32:18

  • 张曙光:

    第二个例子是粮食安全,13亿要吃饭,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一个是传统的粮食会不会出现饥荒,第二个是现在的粮食安全会不会出现毒奶粉事件。我主要讲传统粮食安全。13亿人要吃饭,当然要保证粮食安全。围绕着粮食安全,就要有耕地保护,问题在于要保护多少耕地,要怎么保护。现在的18亿亩,据说是前几年的会上有人随便说了一句,就变成了现在的18亿亩红线。这样一个政策是一个利益不相融的政策,你是把保护耕地的全部成本放在农民的身上。这个政策的结果就是最能保护耕地的人—农民不保护,因为农民的平均收益太低。地方政府也不保护,地方政府要扩大城市的建设用地,要为城市建设融资,就要征地。开发商也不保护,当然开发商是要扩大他的用地面积。

    现在这个政策只有中央政府在保护,要通过一层一层的制度来保护耕地,下面和上面的利益不一致,下面不保护。所以政策执行出现了以下结果:法律不允许,农民却非要盖小产权房,农民是无法无天的暴民。地方政府为了扩大城市建设从农民那里征地,所以他成为了地主、恶霸。开发商唯利是图。中央政府是不是好一点?也不好,言行不一、出尔反尔。你可以看看,利益不相融的政策就是这样一个结果,所以说耕地是保护不了的。要使得利益相融,就应该逐步使种粮的收入达到平均收入的水平。

    2009-06-20 14:33:12

  • 张曙光:

    第二,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把这个说成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于是使得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处于不适的状态。其实,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任何一个集权企业的行为方式。从咱们现在来看,该集中的没有集中,不该集中的集中得太多。比如说集中力量办大事,咱们要做一个大工程,要圈哪些地,官员一圈就开始征地,里面发生的问题很多。这个结果违背了基本的道理,虽然说集中力量项目办成了,但是你侵占了别人的产权,而且没有办法去维权。现在的维权主要是上访,是合法的,但是但是要通过上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很难。要集体维权也很难,所以是没有维权的可能性。

    2009-06-20 14:41:20

  • 张曙光:

    第三,咱们建立十个名校,用合校的方式建名校。大学的合校有几个成功的,怨声载道。现在大学的钱多了,以为拿钱可以堆出名校了。结果可以看到211、985,985一期不行就二期,二期不行还有三期,钱有,学校的面貌变了,但是教学质量提高没有?我觉得很值得怀疑。因为我们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把教育完全拿到行政上,使得教育变得商业化、官僚化,而学校里面的自主权利基本上被剥夺。如果这样,想建立10个名校基本上不可能。

    所以我觉得,要推进中国的改革,要推进我们的调整,通过改革和调整来保障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恐怕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要重新的思考。

    2009-06-20 14:43:28

  • 主持人 郎丽华:

    感谢张曙光教授。下面有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教授做演讲,他的题目是《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9-06-20 14:45:24

  • 田国强: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朋友,下午好!我连续参加了三届论坛,收获不小,因为我对宏观具体的经济形势有一些数据和想法,我非常受启发。我们谈经济周期,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既有它客观的原因,也有它的主观原因,还有中国的特色。参加首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的时候,我就谈到中国的经济周期同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有峰谷,也有低谷,只要是市场经济都会有。因为有一些不确定性,造成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一个波动。

    中国的经济周期是有它的客观性,也有它的特殊性。我要谈的是从第一次到今天第三次重复的一个观念,就是政府行为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并且加大了它的不稳定度,于是高峰和低谷加大了。

    2009-06-20 14:45:48

  • 田国强:

    我在第一次论坛上讲到,中国有8次经济周期,到现在是第9次。1954年、1957年、1961年、1967年、1976年、1981年、1990年、1998年,这几个日期,如果与中国政府行为加在一起,不妨就得出一些结论,绝大部分低谷,除了1954年、1981年、1998年,其他情况下与中国当时的形势有关系,和政府行为有关系。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用小平同志的两句话来开头,有非常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就是“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稳定不光是谈社会、国家和政治的问题,还包括政策性的稳定。政策不稳定,麻烦特别大。去年我提交的文章,当时对中国的大起大落,对大幅度的打压,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感到犹豫,提出了一个十八字的方针。看看这一次中国的情况,就会感觉到政府的行为确实很大。因为经济形势就像中医,应该进行综合治疗,在身体不太好时应该是一种协调。中国的政策是什么?上半年是大泻药,下半年是大补药。我特别喜欢上午几位嘉宾的讲话,许宪春先生对三个周期进行了比较,我非常赞同。一方面,是经济周期自身的原因,另外一个是有国际上的影响。

    2009-06-20 14:48:06

  • 田国强:

    外部的因素是不可控的,但是应该有潜在性。经济学不可能拿社会做实验,最需要的是前瞻性,而不是马后炮,不是说问题出现了才解决,而是说有一个事先的机制,靠的就是经济学的逻辑,但是我感觉到我们在这个方面有所欠缺。

    美国导致的世界经济危机从根本上说是市场剩余,而政府过度的相信自由经济市场所导致的。大家知道金融不仅是一种商品,同时还是一种强大的外部团结性。经济学家说得很清楚,政府必须归责。除了这两个因素以外及,一个是经济周期本身出来的,另外一个是外部的情况,那么能不能够在事前做一个最坏的估计,而不是根据数据。我经常说,数据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我认为,数据不是完全的,不能完全依赖数据。去年上半年的情况就是过度依赖数据,而不考虑经济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从投入到产出有几个月的滞后。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经济问题的成因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

    2009-06-20 14:52:07

  • 田国强:

    中国经济在2000年到现在有一个下降,又使得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中国经济的进一步下滑,我觉得这些都能理解,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个幅度有这么大。因为中国的经济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和世界经济有很大关系。我刚才说几次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低谷,1957年有三次负增长,这几年的低谷都是由政府的行为造成的。这一次从这么高的比例下浮到这么大,我觉得政府的政策缺乏前瞻性。中国经济要发展,怎么样让中国经济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就是制度的原因,政府应该尽可能的减少经济大起大落,用政府的行为带动经济。我想谈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政府行为加深了经济周期的波动性。这是第一点。

    2009-06-20 14:55:03

  • 田国强:

    第二点,我们应该怎么做。要让中国的经济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平稳的发展,首要的一点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对策,就是增加政策的稳定性和前瞻性。这方面需要对经济学的内在逻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根本来说就是对经济的分析,对当前的状况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和学者专家更加深入到第一线,深入到各个阶层、农村和企业里面去,了解这种情况。包括同时了解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最坏的情况,这样把它的上曲线和下曲线找出来。从短期来说,中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上海也是这样,第一季度只有3%,如果没有股市和房市,上海只有1%。

    我想从上海推到全国的话,解决当前最大问题的办法,首先就是要增加老百姓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这一点至关重要。我还是非常赞成这次政府用4万亿,使得中国的房市和股市稳定下来。绝大部分中产阶级能够可用的钱由于房市和股市下降,使得老百姓不敢用钱。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重新崛起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美国的弱点从根本上暴露出来了。

    2009-06-20 14:56:30

  • 田国强:

    还有一个是老百姓的信心问题,这是和政府的政策、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紧密相关的。当然,还有一个就是要保护外贸的稳定性。因为中国的经济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具有较大的依存度,腾笼换鸟的做法不可以,不符合客观现实。我们需要产业升级,但是产业升级需要有步骤和有序,因为任何一个政策都在约束下做事情。我想这是短期的。当然,保持外贸和出口贸易的稳定,对人民币的升值,中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有一些政策是不是能够适当的调整,比如说劳动法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经济波动。

    从长远来看,就是从制度层面、市场来规范。因为市场经济可以有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和一个坏的市场经济,我们如果要得到一个有效的市场,就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政府。政府的大规模主导经济,在出现为难的时候是很有效的,但是在长期情况下,不应该这么大的一个幅度,而应该建立一个制度,从根本上、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2009-06-20 15:00:24

  • 田国强:

    我觉得,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许多问题,包括教学的问题、农村的问题、不平等的问题,我有一篇文章谈到了。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解决教育公平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合理的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是过度的崇尚市场,以为市场是万能的。政府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早就想好办法,就会很好的解决。中国度过了几次真正的转换,就是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能不能够比较理性的,前瞻的解决问题,这是很重要的。

    2009-06-20 15:03:13

  • 田国强:

    第二点,就是能不能有步骤的产业升级。我说中国的经济在30年之内活力是非常大的,在30年内超过美国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产业升级应该是有步骤的,既不能够完全停下来,也不能够是一刀切的产业升级。因为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劳动力成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提高人力资源的力度。

    第三点,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这是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现在中组部、教育部,包括中央都在谈高层次的人才。我觉得中国必须要有前瞻性,是我们向技术性含量行业迈进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大幅度提高高层次人才。

    这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2009-06-20 15:04:37

  • 主持人 郎丽华:

    谢谢田国强教授。下面的演讲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李晓西教授,题目是《短期与中长期分析结合的思考》,大家欢迎。

    2009-06-20 15:06:17

  • 李晓西:

    很高兴参加这个会,我是第二次参加。我觉得从这个会议受益很大,准备得很充分。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短期与中长期分析结合的思考》,短期和中长期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因为我们在当前的情况下,解决这个问题会从各个角度来考虑,但是最后会选择一个综合的考虑。我参加麦肯锡的会议时发现,讨论消费的时候会讨论到储蓄问题,也会涉及到投资和内外需的问题,这些东西要综合起来考虑。如果不结合的话这几块的考虑就更难。

    我想在最近几个月的讨论中,有两句话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不要用中长期的分析来否定短期政策”。因为我们现在做短期政策,行政性东西很强,如果是应急,可能有些公司要容忍。第二,用中长期的战略思考或战略安排来调整短期的措施。

    我在前几次会议上提出政府双重化的经济职责的想法,我想一个是正常的观点,一种是紧急事件,这两种都是存在的。当政府在一个方面做应急管理时,像美国动用了国有化的力量,但这仅仅是政策措施而已。反过来讲,我们希望政府界定好危机时间和范围,明确应急手段和管理的转化,控制行政手段干预并长期化,适当的联合正常管理,这对我们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2009-06-20 15:06:49

  • 李晓西:

    下面我围绕主题谈一下。如何从中长期角度来制约和修正短期措施,第一点是更加重视城镇化,缩小二元经济。第二点继续工业化,但要强调新型与均速。第三,坚持制度改革与创新。第四推进国际化促进内外需的协调关系。

    在城镇化中,城镇化对于我们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大,对于我们应急当前的累计也是非常大的。我们根据一般国际上的说法,比如城市竞争力S型曲线,我们的水平虽然低,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全世界提高的平均水平比我们慢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不要加快城市化?在2010年,我们的城镇化有可能到46%,到2014年可能到50%。关于城市化,我们自己也出过一本报告,那里的指标更多一点。

    在当前,围绕应对金融危机,很多同志提出城市化的发展,王建同志提出一个想法,城市化是走出当前低谷的唯一通道。他提出几句话,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城市化和工业化是需要配合的,而我们这么多年来,工业化快一些,城市化虽然比较快,但是比例还是小一点。他认为如果以城市化为打手来做应对金融危机的设计,有可能比振兴十个产业更有效。

    2009-06-20 15:10:19

  • 李晓西:

    中国城镇化要既快又实的进行。我们不要轻易提扩大城市化,提高速度,我们要把城市化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把城镇化推得快一点。我看到一些科学院同志做的报告,他们对城市化中的假城市化、坏城市化做了很多批评,说明我们的城市还有很多问题。有些城市化做了以后,农民问题都没怎么管,以后社会隐患非常大。因此我们特别要防止损害农民利益的城市化。

    另外在城市化中,要关注并有选择地推广成都城乡统筹的经验,促进城镇化更能健康发展。“城市化就是农民是要被消灭的阶层,农业是最没有前途的。”这种提法让人感觉不舒服。虽然我自己不是农民,但是我的祖先也是农民,农民创造中华灿烂的文化,我们不要把农民搞得脸上无光。因此我想城市人的利益和农民利益要统筹考虑。另外很多专家提新兴城市化,我比较感兴趣,我觉得新兴城市化界定了城市化中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2009-06-20 15:15:08

  • 李晓西:

    前一周我参加了成都市的城乡统筹会,他们提出了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四大特性等等。我在大会发言主要谈了几点,农民作为个体时缺乏市场竞争力,他们怎么样组织起来。我调查成都和都江堰,我提出农民自办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联办企业,这些企业走进市场,提高竞争力。而不是靠农民单打独斗支撑市场,这个现在非常困难,这在城乡统筹中提出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研究。

    这是我去看都江堰农民的新居(照片展示),农民现在有了国家的支持,全国各省的支持,他们的房子在很快的恢复,灾后重建,但是有一个问题,这些农民能不能再组织起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是非常关键的,否则他们越来越过份的依靠政府,这对他们的长远是不利的。特别要给大家指出那张图是非常有意思的,这是我在农村发现的一个文件,盖了3个章,第一个是中共中央,第二个是国务院,第三个是中央军委,主要是针对抗震救灾的。我说我在国务院待过八年,还没见到文件有这样三个大章,所以我看到这个以后,这说明从中央到国务院对灾后重建高度关注。

    2009-06-20 15:18:00

  • 李晓西:

    工业化和当前的金融危机是有必然的联系的。比如说金融危机中的产业结构,传递的产业链条怎么样?比如通过金融环节影响中国的金融,通过贸易环节影响中国的贸易,金融渠道和贸易渠道又是什么关系?我们推出十大产业振兴,想通过工业化方式走出困境。工业化和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肯定有关系。昨天我们讨论,提出产业结构与消费率提高相关,其中三产比较高有利于提高消费比率,三产比重越高,就业和消费水平就越高。

    2009-06-20 15:21:18

  • 李晓西:

    这是政府提出的十大产业振兴、钢铁、汽车、船舶等等,有部分服务业,也有部分二产。我想从中引出一句话,当正常的经济发展时,我们想到工业化,当出现金融危机时,我们同样想用工业化对付金融危机,可见中国发展工业化不管在什么时期下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我们的报告里仅仅与美国对比。也就是说,中国现阶段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双重期中间,它的很多特征在中国是异军突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肯定要完成我们的规划,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完成工业化是不可否认的。

    2009-06-20 15:23:00

  • 李晓西:

    从今年的新情况可以看出,工业在中国经济的主导作用还是很大的,今年5月沿海省份的重工业有一定的起色,这是一个亮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前一季度的经济是3.8%的增长,到5月份是8.9%。1至5月份,一产、二产、三产的投资增长也是很快的。从这些东西引出一个思考,如果我们仅仅从二产为主搞工业化,中国投资率偏高的格局是无法调整的。我曾经有一个说法,中国30年代9.7%的增长,全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的模式多么棒,但是中国储蓄率低,中国人勤劳、节约,中国人饿着肚子要把经济搞上去,这个全社会都在关注。那么现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大家说中国人的勤俭、节约反而不对,就是消费搞不上去。我们现在在反思,我们的道理对还是不对。是因为美国不对,引出中国人也不对。

    2009-06-20 15:24:12

  • 李晓西:

    消费肯定有合理的消费,低消费肯定有合理的低消费和不合理的低消费,高消费有合理的高消费,也有不合理的高消费。按照美国的消费,美国的经济学家说需要用9个地球来支撑美国的能源需求,如果中国要达到美国的消费方式,那么全世界要达到18个地球,因此是不可能。反过来讲,中国的低消费是不是完全是对的?也有很多不对。中国的储蓄率高、和消费低合理部分就在于中国处于工业化的阶段,工业化的阶段肯定投资高。中国正处于转轨阶段,收支两方面都是不稳定的。有很多原因造成消费低。因此我想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还是要用更加复杂的说法,不能简单说。而且如果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它的工业化要求更不一样,节能、环保、资源,这些非常重要。在这种前提下搞工业化,工业化的速度就不会像以前那么快,好煤挖了,坏煤不要马上转换。这种概念下去,中国是要破产的。所以我们想在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制约条件下,走新兴的工业化,这样的速度明显低一点。我说要匀速,不要是超高速的,而是按照市场规律、合理的比例来做。

    2009-06-20 15:26:04

  • 李晓西:

    第三点,我想简单讲讲坚持制度改革和创新。这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从市场来看,危机是市场长期非理性繁荣的产物。欧美市场经济的出现情况会不会走向社会主义等等,现在的讨论非常多。现在来看,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确实很重要。

    2009-06-20 15:29:40

  • 李晓西:

    前不久,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给奥巴马写了一封信,说奥巴马你不怕社会主义者,但是怕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我在看奥巴马上台演说的时候,这句话都没有提到,都没有看到奥巴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谴责,包括对新兴的国家。他的信很有意思,说政府干预又在给银行支持贷款,不要害怕搞工程、搞就业,不要怕别人说你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做的。我们请哈佛大学的Cooper教授来做一个报告,说应对危机的美国银行国有化是短暂的现象,就几年时间,金融危机一过去它就会把金融机构资产出售。我们从香港政府应对1998年金融危机的举措看得非常清楚,当年香港政府采取的措施非常厉害,很多人都说香港的自由主义经济已经复苏,其实它就是政府管理的应急手段而已。

    因此我想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市场改革的成果。一方面,不要让市场化绝对化。十七大提出五句话,把市场化放在中间统筹考虑,非常好。任何一个东西绝对化都是错误的,市场化也是这样。我们很多人一说市场化,教育改革改坏了就是市场化,怎么办?教育、卫生要公益性,公益性就是财政拿钱,财政能拿那么多钱吗?财政的效益怎么评估?现在教育的课题费他们正在评估,非常闹心,这么多钱下去哪个评估,怎么好,怎么坏?

    2009-06-20 15:31:16

  • 李晓西:

    我的建议是,如果学校的钱有70%来自于人民、市场、企业,还有30%你爱怎么评怎么评,70%不用你们评。一个企业家给我们捐钱的时候就会考虑,我也希望他们不要这么累,我们要多渠道的得到资金。但是现在学校越来越难,大家都眼巴巴的希望政府给点钱。这个格局究竟好还是不好,这就是减少市场化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这里,公益性的背后有财政性。医疗产品有很多是非市场化的,比如SARS、猪流感当然是公共产品,你镶牙政府凭什么给你买单,那是你的私人产品。

    2009-06-20 15:34:15

  • 李晓西:

    合理的消费和储蓄率,这个我就不多讲了。我们在扩大内需时不要让外国人过度解读我们的扩大内需,这个解读我们不能接受。我们在全世界是一个内外协调,全球化是双方共同形成一定的经济关系,中国出口虽然多,但是你们的资本市场大,中国是难以应付的。在国际收支上,资本向下和贸易向下加起来是一个概念,你不能光看贸易是向下。因此,我现在觉得,我们一定要保护自己出口的利益,不要轻易说我们要扩大内需,把出口转过来。

    最后简短的结论就是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联系起来,是一种短期与中长期结合的观察视角或方法。当前中国的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投资扩张明显,对经济有较大拉动。同时也要进行过渡,必须要统筹考虑,对于投资、消费、储蓄、外需做一个综合评价。

    谢谢大家。

    2009-06-20 15:35:56

  • 主持人 郎丽华:

    感谢李晓西教授。下一位演讲嘉宾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文溥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转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比保增长更艰巨》

    2009-06-20 15:37:42

  • 李文溥:

    我来自东部,可能更多的是对东部情况的观察而得到的思考。大家都知道,导致我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两个,外部是外部需求的萎缩,另一方面是结构失衡。关于结构失衡很多人讲了很多,我归纳为两高一低,实际就是高进出口、高投资和低消费。我的担心是这样持续的两高一低可能使再生产难以为续。我们可以发现两高一低是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到2007年,进出口是8.9%,投资是42.1%,消费降到了49%。

    我现在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两高一低的国民收入支出结构是源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所导致的。所以两高一低的根源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没有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所以我说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的,这是有时间界限的。我认为在经济水平发展较低阶段,依靠加工贸易、杂项制品出口比较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和比较优势。但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资源的相对价格会发生变化,原来很便宜的东西开始贵起来,原来很稀缺的东西逐渐变得不稀缺了。

    2009-06-20 15:38:14

  • 李文溥: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们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有可能自己逐步转向集约型增长。但是我们发现,这个转向的过程在中国非常缓慢,30年转向基本没有发生。政府主导型经济阻滞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革开放分层制导致各级政府对增长率的追求,就是GDP挂帅。要想增加经济增长率,就必然需要高投资,要高投资,在资本短缺的情况下,就必然不惜一切代价的吸引外资,要吸引外资就要优惠政策,要优惠政策,就使本国要素的土地、劳动、银行居民存款被严重低估。这样的话,就使得资本报酬偏高,使劳动、土地报酬偏低。本国要素:报酬、劳动、土地、居民存款、利息、环境,这些报酬都偏低,国外要素报酬偏高。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本国要素报酬偏低就导致了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差距扩大。

    2009-06-20 15:40:16

  • 李文溥:

    我们最近做了一项研究,发现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速度,这个相对速度与本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低于中部,中部地区低于西部。这样的话又发现一个关系,就是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速度与人均FDI呈负相关关系。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经济增长了,但是增长的红利被国外要素夺取了。

    与此同时,我又注意到一个问题,近15年来,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前15年出现了相反的变化趋势。前15年,我们说基本是朝着市场化的国民收入结构的演变过程,但是近15年来,国民收入结构出现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大幅度下降。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制倾斜,劳动力报酬所占份额不断下降。我们可以发现1990年到2005年,企业所得增加了8点几个百分点,同期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

    2009-06-20 15:42:33

  • 李文溥:

    近10年来,我们发现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上升10个百分点,也就是每年一个百分点。这张图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所占的比重变化,大家可以发现,变化的拐点发生在1994年的税制改革,由于税制改革使中央税占整个财政的比重从原来的22%提高到56%,地方税从原来的77.98%下降到44.3%。这样就导致一个问题,地方政府一下穷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无法对抗,地方政府原来有花不完的钱,现在得罪不起中央。那么马上采取一个措施,马上向老百姓要钱。我注意到地方财政收入这些年在东部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土地的招配。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以厦门为例,厦门在2005年土地集中收入80亿,2006年160亿,2007年260亿,2007年本级财政收入只有160亿。与此同时,厦门的房地产价格马上腾飞。2003年,厦门的房价均价不过3000元,到2007年均价已经到12000元。这样导致一个问题,政府的隐性税收通过房价转嫁给了老百姓。

    2009-06-20 15:43:53

  • 李文溥:

    城市化并没有使农民致富,也没有城市居民获得受益,相反是他们承受了沉重的税收负担。由于这样的结果,老百姓不能不存钱,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如果以1990年为一个数,1990年到2007年,从15.3%增加到27.5%,农村储蓄率在22.6%。这样就导致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就更持续下降,如果以2000年为顶点,是46.4%,到2007年只剩35.4%。不到十年时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还不止。

    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有关民生的公共品供给不足,居民消费不振,消费对增长拉动能力不足。增加只能靠投资,投资形成的庞大工业生产能力,在国内由于居民消费不足无法消耗,结果就只能依靠国外市场来实现。于是,经济增长率形成了投资推动出口拉动的格局。如果我们还是以国内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压低国内要素价格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增长永远都是粗放型的,因为不要钱的资源谁不会粗放型的使用呢?如果我们还是希望大规模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必然的结果就是国内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不可能调整,因为要素价格过分低廉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2009-06-20 15:46:45

  • 李文溥: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是导致两高一低的国民收入支出结构失衡。我们问一下,每年居民消费下降一个多百分点,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这样的一种格局还能再维持几年?第二,危机过后,中国还能不能维持目前的出口份额?我们的进出口8.9%是建立在美国的逆差7.8%基础上,美国如果回到逆差3%—4%,中国剩下多少出口额?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很显然,大家都清楚,两高一低失衡结构的调整,建立在居民收入、居民消费的增长。这恰恰是谁也没有办法的事情,为什么?大家可以发现,现有的保增长措施实际是在加剧既有的失衡。当然有人说是暂时的,我也承认该这么做。但是为了中长期,我们能做什么?很多人告诉我说,可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我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收入的增长是建立在国内要素报酬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这是市场决定的,只有你到市场上拿到高收入,你才能够根本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所以现在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政府可以做一点事,但是根本的格局改变是我们怎么样才能提高国内要素的报酬。

    2009-06-20 15:49:21

  • 李文溥:

    实际上很简单,提高国内要素,提高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毫无疑问,提高它获取报酬的能力。但是大家都知道,做鞋子的劳动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变成做原子弹的劳动,而你没有这个本事,你就拿不到这个收入。所以,我现在只是提出问题,我没有办法解决。而且我很担忧,因为国际经验表明,出口导向型经济在国外需求萎缩之后,调整需求结构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2009-06-20 15:50:45

  • 李文溥:

    我们来看一下。这是日本GDP构成,日本从1990年之后,陷入经济衰退。在十年的衰退期当中,大家可以发现它也一再努力要扩大国内需求,要调整结构,但是15年过去了,它的消费仅仅上升了3个百分点。再看韩国,自从1997年之后,它也陷入了这一困境。大家可以发现,1997年—2005年,接近十年的时间,它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基本上是维持不变的。我不希望中国成为步日本、韩国之后的第三个国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靠什么来解决中国现有的问题。

    刚才李晓西教授讲得很好,他说靠城市化。但是我很担心,现有的城市化只会使我们的消费越来越萎缩,因为现有的城市化是政府在一边剥夺农民,同时又剥夺城里人的城市化,这样的城市化是不可能提高消费的。没有任何答案,只是希望在座的给我答案。谢谢大家!

    2009-06-20 15:51:24

  • 主持人 郎丽华:

    谢谢李文溥教授。下一位演讲者是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沈坤荣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的现有格局与两难困境》。

    2009-06-20 15:52:17

  • 沈坤荣:

    刚才主持人讲的论文具体化了一点,我想还是向李文溥老师学习,我还提供了另外一份论文。实际也是接着李文溥院长的话题来展开。我提供的题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难困境与政策选择》。我同样来自于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在地方上观测经济运行的现实和前沿,最近也在企业和地方做了调研,在这里向大家做一个简短的汇报。

    2009-06-20 15:52:42

  • 沈坤荣:

    实际上,从经济危机产生的,从现有的经济增长和格局来看,我想出现了一个两难的困境。我想外需的减少,由此带来的就业问题都是与国家所走过来的传统发展模式相关。我想把刚才李院长讲话的内容延续下去,他刚才讲到了两高一低,就是高投资、高出口和低消费,带来了30年的快速增长。应该说这个成就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走上了这条道路也是很合理的。到目前来说,成就也是很大的。但是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增长方式给现有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带来巨大的压力。我记得十四届五中全会之后就提出了两个发展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实际也在悄悄的试行。比如东部有些地区提出腾笼换鸟的政策,东部沿海地区提出来是不是产能分解的过程。在地方政府做的时候有它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过程,在局部可能是可行的。

    2009-06-20 15:53:27

  • 沈坤荣:

    去年4月份之前,比如东部的广东省提出腾笼换鸟的政策,产业升级,带来了很多原来劳动力跟不上和企业搬迁、转移带来的社会成本。在局部问题不是很大,我们说经济学很难实验,但是这次全球的经济危机给我们的产能升级带来了现实的考验。本来想小部分的搬,比如东莞搬,转到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再转到其他地区,但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让这些人无处不转,所以腾笼换鸟的结果是鸟是赶走了,但是凤凰也没有飞进来,变成了空笼子。这样一来的结果,进一步增长很难,难以为继,但是事业一直在做。所以我想从操作层面来说,维系现有的增长模式和增长格局很难,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提出来要转。

    2009-06-20 15:54:37

  • 沈坤荣:

    我们确实面临很大的问题。最近和地方政府在“十二五规划”前期时就遇到,我们是低社会保障制度,我们面临社会压力,还有低人力资本,让我们做鞋子的人不可能编软件,所以服务外包这种产业的发展,充其量是部分的利益,没办法解决几千万,甚至半个亿的大量转移。这实际和低产业结构是捆绑在一起的。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退出来,退的过程是民生问题凸显,让我们走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退也难的境地。中央政府走到了一个境地,要超过11%,但是如果低于8%,社会的群体性事件、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这些都是和低社会保障、低人力资本、低产业结构有关。所以我们是进退两难的境地,这是我国现有的经济格局。怎么办?出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刚才李院长说没有答案,当然很难。比如要应急,应急的措施很多,保增长有很多,比如4万亿的投资。

    2009-06-20 15:55:38

  • 沈坤荣:

    我再讲一个问题,就是长远,刚才讲的是制度安排。我们现在必须把问题往前走,基层还是有很多的办法。这里有一个问题,首先是要调整财税制度的改革。1994年中央和地方的分权制度改革,它的边际效应释放完毕,它的改革已经走到了尽头。过大的中央收入和地方之间的博弈关系进一步扭曲了我国的经济行为。我曾经在2004年经济研究上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税收竞争、地区博弈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绩效》。当时在2004年讲到我国为什么走上空而不实,一放就乱的局面,这与资本形成、投资效益和地方政府的行为有关。去年也发表一篇文章,就是辖区间的竞争和FDI的引入走到尽头的关系,这种关系必须让我们放弃原来的东西。到了现在,进一步扭曲了,这种关系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让我们看到了它的捉襟见肘。比如为了体现政府的责任,因为我们要转移支付,救更多的下岗职工等等,所以需要税收。但是沿海地区是税收大省,为了税收,政府紧张得不得了,这两天拼命压政府,地方政府喘不过气。压到最后,是走向误区。比如地方政府用贷款来交税,逼得很多企业没有办法,只能放弃在中国的经营,或者离开了中国的投资环境。这种东西使得政策走向了反面。

    2009-06-20 15:56:49

  • 沈坤荣:

    我觉得财税体制的改革,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钱来自政府,其实最后企业的福利很有限,还有政府主导的刺激经济政策,所有的钱都到了地方政府层面、国有经济层面。最近发现,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额度在不断萎缩,感觉到这次危机让他们生存的空间更小,而中小企业恰恰是就业的载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所以我们好象走到了政策的对立面了,这是要思考的,要调整这样的关系。

    2009-06-20 15:59:33

  • 沈坤荣:

    第二是关于竞争机制的改革。我最近在做这个研究的时候与前面是联系的。另外,要素市场的构建,加快创新。怎么样鼓励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企业的成长,怎么样鼓励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怎么让他们能够促进增长,这些是政府要思考的,而不是高高在上,我扶持你,最后是搞死它。当然,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的骨架确实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以在现有的环境下,还要抓好全球化的分工体系,怎么样抓好新兴工业、装备产业、能源产业,这些产业确实要做好。我最近参加一个调研发现,这些问题如果放弃了以后,尤其是重化工业,虽然它很先进,但是这是国民经济的骨架,我们怎么样合理的推进,确定布局,这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这是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

    2009-06-20 16:00:37

  • 沈坤荣:

    当然,短期的东西不要背离长远的方向,尤其是值得考虑的是政府的边界。有些政策本来非常好,但是因为它为了上交,所以扭曲了它的行为。这是我要提交给大会的一个基本内容,我想讲的东西就是这些。还有一点,关于地区差距和很多技术分析都在其中。谢谢大家!

    2009-06-20 16:01:47

  • 主持人 郎丽华:

    感谢沈坤荣教授。下一位演讲者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胡永刚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此轮经济调整的性质与政策反思”。

    2009-06-20 16:02:21

  • 胡永刚:

    首先感谢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我想借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一下我对这次中国经济调整的性质,以及对我国财政政策和措施的一些思考。我们讲经济周期,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内生周期,一类是外生周期,还有一类是政治周期。在外生周期中,我们比较多的运用了技术冲击。外生周期也包括政府支出、税收等等的冲击,也包括货币政策的冲击。所以这一类属于外生冲击造成的经济波动。第三类就是政治冲击,在美国比较明显的就为选举有意识的调控政策,使得他在选举之前,把经济调整到最好的时候,他就容易再当选。

    2009-06-20 16:02:51

  • 胡永刚:

    许多发言者谈到,中国的经济周期大部分是属于政治周期。在90年底末,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的周期大部分是由政策和外部的冲击造成的。这次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自己的看法是由两个效率:一个是政策造成的。我们知道在2007年,由于我们国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已经全面过热,所以我们在2007年6次上调利率,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且在2008年继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样一些政策,在2007年完成这么大的宏观调控政策,即使没有外部的负面冲击,中国的经济在2008年的时候,这些紧缩支持的效益也会在2008年下半年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即使没有外部的负作用,也会在2008年的下半年开始放大。

    增值效益和制度效益发生作用的时候,我们遇到了罕见的国际经济危机,这样使得加速了中国经济的下滑。如果中国的经济没有这么高的对外部的依存度,我们对世界经济的依赖达到了64%。由于这么大的外部依存度,这就使得国际金融对中国的影响加大了。这是中国这次调整的主要原因。

    2009-06-20 16:05:27

  • 胡永刚:

    这次危机发生之后,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从去年开始下降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到了一个拐点,这是一个大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去年12月份,我和人大的一个院长交谈的时候,他说10%的增长率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历史了。我去年参加这个会议的时候做了一个发言,我现在仍然是乐观的,所以我说这一轮调整不是中国经济的长期拐点,甚至不是周期性的拐点。

    在经济的波动里面有的比较短,有的比较长,世界上认为低于三年的波动,比如说雪灾、地震等也会引起经济波动,三年的波动是一种暂时的干扰。为什么说不是长期的拐点,为什么说甚至不是周期的拐点,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观察。这一次增长率的下降能够持续多长的时间,如果持续三年以下,并不是一个周期性的调整。虽然政策可以造成经济周期,但是这次的调整是不是周期的拐点,这还需要观察。

    2009-06-20 16:07:30

  • 胡永刚:

    我自己的看法是,中国正在快速的上升,这是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这里有几个原因。我们说中国的增长之所以比较快,主要是由投资拉动。为什么中国有这么高、这么大的投资率,一般在30%的投资率,因为中国的资本比较少。也就是说,中国的资本回报比较高。我去年说,中国资本的回报率和美国差不多,大概是10%。

    我想,只要中国的资本仍然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那么中国的增长率就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高速增长才能维持。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大概处在世界的中下层,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说虽然投资已经投到很多了,但是由于13亿人口一平均,我们的平均资本还是少。我们从模型和实际经验上都可以看到,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比以前多了10倍,人均收入就会比以前高10倍,人均收入就是人均资本的函数。

    2009-06-20 16:09:25

  • 胡永刚:

    由于中国人均资本相对比较少,就是人均的住房面积、拥有的车辆和世界有一个距离,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投资还会高速的增长。所以,很多观点说要两高一低。在我看来,投资并不高,而是正常。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中国的投资过热了,但是我去年讲了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的投资并不过热,主要是看判断的标准什么。我们说它是不是过热,它的标准就是投资的回报率是多少。对于高达10%的投资回报率,我们很难说你的投资过高了。所以中国未来的投资拉动还会发挥作用,这就是中国还会高速增长的原因。

    2009-06-20 16:10:49

  • 胡永刚:

    第二点,消费量。这里写的是居民消费占GDP的38%,这是全亚洲最低的数据。我思考的问题是,中国的消费是不是因为传统原因,始终是在存钱。2007年我在美国参加一个会议,当时有一个美国学者告诉我说,美国并不是历来就是高消费的,中国人也不可能永远有这么高的储蓄率。我说中国是由传统文化决定的,他说传统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学者说,你的下一代和你的消费是不是一样,下一代的下一代的消费水平是不是永远这么低,他的储蓄不是永远这么高。他的话使我改变了想法,就是中国不可能永远存这么多的钱。中国的消费是会增长的,是会向世界的平均水平收敛的。美国比较高是70%。从现在的数据来看,中国的数据开始增长了。

    我有一个图,我观察到中国的消费开始有超过GDP增长的可能,就是说如果真的消费从38%上涨到60%,这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增速有一个拉动作用,这是并不悲观的第二个作用。

    2009-06-20 16:12:39

  • 胡永刚:

    第三个是改革开放。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够带动中国经济增长,我们的高速增长就是从1978年开始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和苏联不一样,他们是渐进的,我们的改革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农村的承包,然后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现代企业制度等等,不断的向前发展。横面也是这样,先是东部沿海,后来是东部地区,现在中部也是这样,也在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也有特区和改革等等。如果东部的增长开始慢下来,中部和西部,包括东北地区能够跟上去,那么它对经济拉动还有一个持续作用。从去年的数据看,中部、西部和东部的增长不仅是GDP,而且消费增长都已经超过了GDP。这可能是暂时的,但还需要观察。

    所以我们讲,从今年1月度的数据,我很吃惊,中国大中企业的利润下降到39.9%,而民营企业的利润增长3%。这里面显示了两种机制的效率完全不一样。这个数据可能不准,我都不信,在经济条件这么不好的情况下,民营经营还能增长。但是它显示了两种制度之间的效率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改革开放还能继续,那么中国的增长潜力就必然存在。

    2009-06-20 16:14:05

  • 胡永刚:

    对此轮经济调整的政策反思。我国在这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后,采取了比较果断的措施,我觉得这些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通过这样一些措施也使我们思考一些个问题。第一,这种投资是不是有效,是不是应该这么大的规模。因为中央宣布了4万亿投资以后,马上各个地方在1个月以内宣布的投资超过20万亿,到现在已经是40万亿。我们知道美国增加7500亿美金的投资,相当于5万亿人民币,他们做这样一个举措,是经过上面的反复辩论,经过了两个领导的辩论才决定的。那么这些钱占GDP是中国的20多倍,也就是说,他的GDP比重是很小的。但是我们200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7.6万亿,4万亿是我们GDP的六分之一,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的,一个常务会议就可以决定一个国家国民收入六分之一的支出。所以这样一种支出是不是可行的。比如十大振兴行业等,钢铁行业需不需要振兴。也就是说这些投资投下去会不会造成生产的过剩,将来有更大的危机来纠正。

    2009-06-20 16:17:28

  • 胡永刚:

    我们说美国的危机产生于房地产,然后是金融的衍生品。在这个危机当中,实际上市场经济有它的作用,美国经济过热了,房地产过热了,你不纠正,让市场纠正。让房地产的价格下跌,卖不掉,衍生品发得太多了,就是让在你危机当中发不掉,这是市场的调解作用。

    那么我们国家靠什么来调节,我们的政府如果不能够利用这次市场给你的约束,而且在这个条件下你不断的加大投资,对经济影响到底是好是坏,我觉得应该打一个问号,就是政府采取的是对的,但是它量度和约束是不是合适的。

    2009-06-20 16:19:09

  • 胡永刚:

    第二,中国政府的支出是40万亿,不考虑城市,它相当于200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就是在5年当中能够完成。我在去年12月份开会的时候谈到这个观点。这些支出在5年之内完成,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相当于国内增长按照14%的速度增长,这个高的增长是一个好事情,并不坏。但是大家知道有一个数据,2007年我国生产的总值占世界GDP的5%,但是消化的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就意味这我们如果翻一番,消耗能源可能是30%,这可能吗?世界把30%的能源给中国消耗,这不可能。

    还有一个是财政问题,现在是以政府支出为主,我主张是减税为主,美国就是先减税,然后是政府支出。这里面的区别是,减税就是把钱给企业,给个人,他们花的方向就是国家应该花的方向。如果是大家拿钱去买房子,那就是房地产业发展,如果是买汽车,那就是汽车业在发展,而政策是没有办法确定方向的。计划经济搞了这么几十年,是政策的失误。所以财政的政策是减税,而不是增加政府支出为主。我们连续17年税收的增长远远高于GDP的增长。

    2009-06-20 16:20:37

  • 胡永刚:

    第二,我主张加大货币政策的力度。现在主要是财政政策,我们现在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什么呢?我们说现在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时间实行吗?现在不实行什么时候实行?我认为下调利率最优的时机过去了,如果我是央行的行长,一定是下调2个百分点,现在我们是全世界最高。就是说这两个的目的就是增加持续性。

    2009-06-20 16:23:13

  • 主持人 郎丽华:

    谢谢胡永刚教授。按照会议日程,现在是茶歇时间。下半段由主办单位之一,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教授主持,并做总结发言。下面开始茶歇!

    2009-06-20 16:23:55

  • 主持人 张平: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会议现在开始!第一位发言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建伟,他的主题是《我国经济增速深度下滑的影响因素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2009-06-20 16:24:13

  • 李建伟:

    去年开会,我们的主题是有关通货膨胀的问题,主要是与国内猪肉价格有关系。今年主题是全球经济动荡,虽然发生了猪流感,但是和猪的关系不大,最终的原因还是美国的原因。这个问题前面几位嘉宾谈了很多,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个人的看法。

    2009-06-20 16:25:08

  • 李建伟:

    第一个方面,怎么来看待当前经济运行的态势。我听了前面几位嘉宾的演讲,我很赞同,但是我有一个结论,就是你不能轻言经济已经触底,也不能轻言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为什么?从这轮经济的原因来看,我从四个方面做了分析。第一方面,从周期回调的角度来看,没有美国的金融危机我们也会回调,因为我们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中长期的回调阶段。我也赞同许宪春上午分析的,我们已经进入了中长期的微调阶段。从短期波动、中期波动、中长期波动和中长期趋势四个方面看,2008年以来平均是28%,其他的是中期因素,与美国金融危机有关。当然,这里有一个因素,中长期因素对回调的影响从2008年三季度以后开始加强。从这个角度来说,你不能说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回调到了6.1,你就说它已经见底了。

    2009-06-20 16:26:47

  • 李建伟:

    回调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中期回调,中期回调还在加重,后面还有出口的东西。2008年四季度回调的程度很大,从中期来看我们还没有回调到底。即使有价格回调,陡降,我觉得也没降到底,所以你不能说它已经见底。

    从第二个方面来说,为什么不能轻言说复苏?美国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确实很大,但是除了回调以外,还有内部因素、产业结构需要升级等等。我们要回调,最重要的原因是出现深度回调,主要是因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出口。出口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也做了简单的估算。大家可以看到,第四季度大概是同比降幅47%是由出口导致的,一季度是2.06%。如果没有我们没有消费旺盛,投资在政策下出现了快速反弹,2008年一季度我们的GDP增长率还不到1%。第二产业的增长值是负的,就是有可能出现像美国、欧盟、日本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我们的经济出现了向好,这种向好是一种什么样性质的向好?比如说投资,5月份是38.9%,这种速度的提升很重要的是刺激性政策的作用。无论是政府直接投资还是3月份以后各级经济恢复较快,这些都是政策性层面。第一个是项目审批,过去不批的现在批了,从银行来说,过去不贷的现在贷了,从支出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支出力度比较大。下一步,这种政策力度还能保持吗?特别是应用投资方面,它还会持续增长吗?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消费增长速度很高,实际增速是1992年以来最高的时期。已经够快了,你让老百姓再去拿更多的钱,保持消费更快的增长,可能吗?我觉得不可能。因为在收入预期下降的情况下,你让老百姓扩大消费不现实,能保住现有的消费额就已经不容易了。消费需求又不行,你让老板投资,他投吗?老板都是计算经济利益和回报的。所以现在你只能说,目前的好转是政策性的反弹,而不能说是复苏。复苏之说的情况到现在是不确定的。

    2009-06-20 16:28:51

  • 李建伟:

    当然,还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初级产品价格方面,这几年初级价格产品价格上涨,每年都要花很多钱买原油和铁矿石。2008年多出了6万亿美元,相当于GDP增速下降1.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8年8月以后,价格下降很快。前期搞原材料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钢铁和石油化工这一块,把这个问题搞得很突出,但是这个问题是因为前期的价格,高价进口原材料造成的损失而显现的结果,并不是说价格下跌以后对我们的经济有负面的冲击。

    还有企业去库存化的问题。去库存,是增加值的构成部分,但是无论怎么说,去库存化是一种需求变化,是经济合作的结果。所以这方面过度的管它,是本末倒置。当然,我们也做了一些评估,对2008年的影响是不大的,同比降幅5%,今年一季度存货出现问题,比2008年一季度多回调了2000多亿。这也是需求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2009-06-20 16:33:11

  • 李建伟:

    总的来说,从原因来看,我们现在的好转只能说是一种政策性的反弹,能不能转换为经济的回升,还需要观察。需要观察下一步经济到底怎么走,我们也做了一个判断。应该说,下一步经济的回升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国内政策的力度和持续性,这是我们可以调控的,我们现在调控的空间余地比较大。另外就是取决于美国金融危机的走势,这是我们不能调控的,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2009年到底,有人说2010年开始复苏。我觉得,对美国金融危机的看法,我们一直比较悲观,现在说2009年见底的说法太多了。就像2008年9月份之前,美国人总是告诉大家没事,9月份以后狼来了,现在又告诉我们狼走了,谁相信?反正我不信。从根源来说,美国金融危机就是来个方面,一个是房地产泡沫破灭了,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基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信贷的经验不行,它的泡沫也破灭了,这是双重泡沫破灭的结果。

    2009-06-20 16:34:36

  • 李建伟:

    在1989年的时候,京津房地产泡沫的回调需要5、6年的时间,这次双重泡沫破灭危害更大,你说经过一两年就到底了,正常的回调也得到2012年。如果说这种判断,这种回调见底不见底有两种说法,一个是说从增长周期的角度来说是不是见底,比如4%、5%已经见底了,但是以增长速度角度来说见底,它持续的速度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我们有一个判断,美国的金融危机不到2012年很难说见底。

    2009-06-20 16:37:16

  • 李建伟:

    基于这种判断,下一步我们的经济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态势。短期来看,在政策的拉动下,二季度、三季度会出现反弹,但是随着政策力度的弱化,现在的商业银行也不是傻瓜,在前三季度快速增长以后,现在信贷规模在收库,这是正常的。那么我们财政支出的力度,1—5月份已经完成50%多,还剩下一点,随后可能会慢慢的弱化。也就是说,前期扩张性政策的作用可能会导致二、三季度的经济反弹,如果美国、欧盟不再进一步弱化,四季度有可能再度回调。从长远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的外部环境没有大改变,我们强有力的政策也不可能连续持续几年。所以从中长期来看,即使在经济短期内,也不排除出现再度回调的可能。这是我的基本看法。谢谢大家!

    2009-06-20 16:38:28

  • 主持人 张平:

    谢谢李建伟的精彩发言。下面有请商务部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吴国华为大家做讲演,主题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

    2009-06-20 16:41:29

  • 吴国华:

    我主要是把今天听会的学习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增长,我想在这里讲一个问题,就是三驾马车的组合法,包括有些人写了一些话进去,把依赖什么为主转为依赖什么为主等,其实这种转变是组合的转变。对于这个东西怎么看待、怎么把握很重要,这涉及到具体的政策走向,弄不好会误导决策。

    2009-06-20 16:41:56

  • 吴国华:

    我的理解,这个东西不能一刀切,一定要不同国家、不同阶段、不同组合,采取不同的原则。不同国家,中国、美国、欧盟,这种不同国家不能套用一个模式,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在不同阶段,三驾马车也是不同的主要方式。刚开始工业化的时候,它就是出口,以工业化为主。然后是德国。我们有一个数字,美国完成经济贸易顺差是100多年,德国是70多年贸易顺差,日本是20多年贸易顺差。正因为他们有这样一种模式组合,所以才实现了经济起飞,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但现在人家到了后工业化时代,就不一样了,特别是美国,它可以以消费为主。如果时间倒退两百年,它不敢这样说。

    2009-06-20 16:42:54

  • 吴国华:

    我的这个观点上午有些教授做了论证,张教授提出了15年我们才能完成劳动力的转移,这是阶段性的。在这个阶段中,我们不可能超越,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中国13亿人口,有人说做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好,我们的13亿人口都做原子弹吗,美国也不可能都做。还有的老师论证城市化,杜大伟的资料也在印证这个,农民工到城里来,他的消费比在农村高三倍。一句话,中国现阶段不能套用美国的模式,我们的愿望是好的,一块钱顶八块钱,但是现在不是时候。

    2009-06-20 16:44:10

  • 吴国华:

    我们的专家、学者经常到欧美做学术交流,我觉得应该有机会到非洲做学术交流。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它的三驾马车或者经济拉动模式很简单,就是消费拉动,没有基础建设,政府老是更迭,所以非洲的很多国家经济增长非常低,安贫乐道式的。第二,有些国家是封闭式的,做一点基础设施投资,也有一点消费,但是干了几十年还是发展中国家,老是落后。光靠内需拉动,撑死是7%的增长。但如果是跨越式的发展,比如像中国的奇迹,那就要另外想办法。实际是有机会的,主要看你能不能把握,愿不愿意把握,就是外需带动内需式的三驾马车同时拉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外需培养内需,通过外需带动投资,就有可能实现10%的增长,如果离开这个,它绝对达不到。

    2009-06-20 16:45:03

  • 吴国华:

    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中国来磋商,他们研究了一个成果,不是按照我们进出口的表来算,他只算了一下中国的三驾马车对经济的贡献,他算的是出口的贡献,出口带动消费、带动投资的贡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成果算下来是1/3。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以外需带动内需,主要有两个途径可以发挥作用,一个是基本收入,首先要有消费能力,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现在我们有一个发现,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受害最深的是农民工。因为金融危机来了之后,沿海地区的一些农民工收入降低了,无班可加,有的地方的农民工打出静坐的标语是“我要加班”,按照新的劳动法有双倍的工资。这样的话,因为农民工自己不干活就会影响他的消费能力。

    2009-06-20 16:47:07

  • 吴国华:

    外需会影响企业收入,企业的利润来源,如果他觉得有市场有利润就会自动提供投资。所以我们为什么着急,4万亿投下去,民间投资好象没有见到什么气色。因为民间投资不会拿他个人的钱,他会有一个风险,根据风险和利益再作出决策,如果没有市场,他是不会投资的。所以一呼百应的是地方政府,真正的民间投资要取决于企业的收入。

    2009-06-20 16:48:32

  • 吴国华:

    我们做了今年的数据,发现增长较快的行业不用政府号召,投资效果一直不坏,投资很积极。我们有很多数据研究,发现2001年到2008年出口和财政收入的关系非常大。表面看出口要退税,其实这是以退为进,退得越多,财政收入增长越快,这就是外向型经济的奥妙。我们发现,先把财政搞起来,就是政府的投资,4万亿下来怎么办,还有政府的消费能不能发挥作用。

    关于出口对经济的贡献有两种方法。有人经过长期研究,每10个百分点增长2.5个百分点,如果用三驾马车的方式来计算,后面是1.5个百分点。这个问题争论太久了,到底哪个重要争论太久了。我们也认识到这是法治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体现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第66次会议,在新闻公报中说国务院作出判断,扩大内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关键词在“长期”两个字,而外需的作用是可以增加就业、促进企业发展,拉动内需。外需的间接作用是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条件。这与前两年的说法不一样,说明我们在螺旋式的上升。

    2009-06-20 16:52:08

  • 吴国华:

    关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其实这也是这次论坛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但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作出回答,答案是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减少。这在新闻公报上明确作出了判断。三驾马车中,投资目前不用操心,它的增长将近50%。为什么说不是我们最大的困难?因为它不是我们的主要依靠,不可长期依赖,主要是因为赤字。第二,如果靠目前的投资方式来加大投资力度,会造成产业结构扭曲。最近我们办了一个行业协会座谈,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4万亿拉动了谁,谁受益最大?以钢铁行业为例,钢铁行业受益最大的不是那些好的、大的钢铁企业,而是唐山的那些农民企业家,因为他生产落后的产品,而我们的4万亿是铁路、公路、机场,需要的是钢铁、水泥,过去要调控的东西,这回他占便宜了,国家救他了,这些农民企业家挣钱了。而我们造船运钢板、汽车钢板的企业还是苦不堪言,因为4万亿拉动不了他们。这样造成了结构扭曲,这是我们投资面临的问题。所以到目前,这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

    2009-06-20 16:56:28

  • 吴国华:

    第二是消费。大家用消费弥补出口,其实我们从调出来的数字可以看出,这段时间消费本身增速回落,那么它怎么能弥补。尽管政府做了很大的工作,包括商务部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大概有300多亿,但它到底有多大的空间?因为整个消费真正要启动,是取决于输出分配比。外贸对接问题很重要,我们也在研究。

    最后的结论,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的判断上来。

    2009-06-20 16:57:54

  • 主持人 张平:

    下面,我们请沈越教授做精彩演讲,他的题目是《当前我国经济保增长的几点思考》。

    2009-06-20 16:58:43

  • 沈越:

    谢谢主持人给我这么一个机会。我没有系统的研究,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其国内外因素分析。第二个问题,关于消费问题。第三个问题,关于投资问题。第四个问题,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关系的问题。

    2009-06-20 16:58:58

  • 沈越:

    当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次贷危机我给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次贷危机阶段,对中国基本没有影响。金融危机阶段,对中国的影响不大。当这个危机涉及到实体经济的时候,对中国的影响就越来越大。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实体经济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而金融市场是相对封闭的,所以出现这样一个情况。

    2009-06-20 16:59:41

  • 沈越:

    在分析中国经济下滑问题时,中国人习惯把外国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分开,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应该联系起来。实际上,中国的这次经济下滑或者经济调整是和前几年的泡沫有关,而这个泡沫又和美国、发达经济体的金融泡沫有着密切关系。在发达经济体金融泡沫的支撑下,中国实体经济高速增长,2002年到2007年超过10%,到2007年达到13%,利润大幅增长,财政收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对此我们还可以开出一系列的单子。

    2009-06-20 17:00:22

  • 沈越:

    由于出口增长明显快于进口增长,贸易顺差就像井喷式的。2001年的外汇储备只有1600多亿,到2007年是16000多亿,接近2万亿。中国的外汇储备又不得不去购买美元的资产,这就推进了美国的金融泡沫。所以说,尼尔·弗格森用Chimerica描述的现象,G2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解铃仍须系铃人。中国和美国两者都需要对结构进行调整。美国的结构调整应该是少消费、多出口,而中国的结构调整应该是多消费、少出口。

    目前,面对危机有一个问题,就是救市和顺市而行的问题。不是所有的下滑都可以救,属于金融泡沫的,实体经济产能过剩的,它会伴随着发达国家的金融区泡沫化、虚拟化,中国也有去产能过剩化以及结构调整的问题。我很赞成前面学者的发言,可能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中国未来的相当长时间里不再会出现,因为以前超过10%的增长速度是和发达国家的金融泡沫有密切关系的。

    2009-06-20 17:00:55

  • 沈越:

    第二个问题,关于消费拉动的问题。这次经济下滑主要是由于外需的下滑而引起的,在国际经济短期内得不到恢复的情况下,怎么来保住增长,就只有靠内需,靠消费和投资。当然,大家都赞成靠消费,但是靠消费可能愿望很良好,但是短期内很难做到。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消费增长实际很快,如果从绝对数来看,今年1—5月份,如果扣除物价因素,增长速度会达到17%。

    中国消费的比重之所以比较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微观的角度讲,是消费的习惯不可逆和消费习惯的刚性。因为现在的消费主体大多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他都有一个储蓄的欲望,储蓄趋向很高。可能到80后、90后,甚至2000年后的“月光族”的孩子们成长起来主导中国以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才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2009-06-20 17:02:47

  • 沈越:

    目前刺激国民消费的措施最有效的就是减税和财政直补的项目。比如家电汽车下乡、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下调、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措施,这些是比较有效的。而其它的很多关于刺激消费的建议都是带有长期性的问题。从短期来讲,效果不明显,有点疑似“黑板经济学”的味道,至少从短期来看是这样。

    2009-06-20 17:04:17

  • 沈越:

    我觉得大概有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认为现在消费比重比较低,是因为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的分配结构上向国家和企业倾斜,居民的收入结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很低,因此要提高消费在三驾马车中的地位,就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比重。但是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短期内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经济结构问题,还涉及到政治结构问题。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经济体系在日益现代化,但是我们整个的社会结构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结构,在三大权利体系中,资本的权利、政府的权利和公民的权利严重失衡。资本的权利和政府的权利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不断扩大,而公民的权利、劳动者的权利在递减,因此就决定了这种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

    当然,这一现状的改变可能和公民消费的建立、居民权利、劳动者权利的增长有关,和政治体制改革有关。我很赞成李文溥老师的发言,可能功夫还在经济学的文章之外。这是我的一个观点。还有,通过健全社保制度来改变预防性储蓄动机来拉动消费。但这也不是短期的。

    2009-06-20 17:04:53

  • 沈越:

    第三个观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来增大消费选项。我做了一个具体的说明,大多数要缩小差距,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做到的。比如城乡差距和工业化、城市化的长期任务有关,行业差距和完善市场组织结构有关,抑制腐败更不容易。

    我有一个结论,在目前的体制结构和经济结构下,刺激消费可能只有财政直补与减税措施才具有明显的快速效应。要使中国经济结构作出重大调整,包括下一代的消费习惯养成,以及这一阶段调整要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为先,否则这一结构很难有根本性的变化。

    2009-06-20 17:06:27

  • 沈越:

    第三个问题,关于投资需求的问题。由于消费需求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改善,因此我们目前的保增长可能还主要依靠投资扩张,尽管大家对投资增长的评价不是很高,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却只能依靠它。去年11月,中央4万亿的计划出台,扩内需的计划使投资的增长有了明显的改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从26.1%提升到今年5月份的32.9%,但是增速结构却不乐观。

    2009-06-20 17:08:21

  • 沈越:

    中国的投资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主导的投资,1—5月份,这部分的增长速度达到40.6%。中央一动员,国有控股企业就投资。另外,受政府较小的民间投资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民间企业的投资,它的投资需求可能会受到政府主导投资的拉动,但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市场前景的恢复,尤其是我们的民间投资大量集中在加工工业,这一点和出口、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民间投资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居民的住宅投资,这方面非常不乐观。1—5月份,房地产投资仅仅增长了6.8%。

    2009-06-20 17:09:15

  • 沈越:

    当前要调动投资需求的关键是启动民间企业投资尚需时日,取决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我们整体经济。房地产投资主要取决于房价泡沫的挤出,只有在房价泡沫适当挤出,房价下跌以后,消费者才会把自己的储蓄转换为投资,购买住房,才会带来房地产的繁荣。目前的格局仍然处于房地产商、地方政府和消费者抗衡的阶段,互相扛着。在这一问题上,我很赞同张曙光老师的政策建议。目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从根本来讲,是政府的权利和资本权利勾结的一个产物,既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又伤害了城市居民的利益。低价从农民那里拿地,高价出售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又以高价从城市居民那里获取利益。之所以形成这种勾结,原因是因为政治权利垄断了土地独家供给,所以我赞成张老师的观点,我说18亿亩先别动,把农民的宅基地允许入市,打破政府权利垄断土地供给的现状,房价可能下跌,房价下跌就可能拉动消费者购房的需求,从而引起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对保增长作出贡献。

    2009-06-20 17:11:00

  • 沈越:

    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问题。我觉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者是对称的,对于扩张性的政策来讲,财政政策最有效;对于紧缩性的政策来讲,可能是货币政策更有效。因此在当前,我主张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谨慎的、配套性的货币政策,关于这一点我不太赞成胡永刚老师的观点。

    我的结论是保增长在短期内主要依靠投资增长来弥补外需不足;在政策选择上要多依靠财政政策,辅以必要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讲,较高的增长将依靠调整两高一低的结构,这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问题,还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为先导。谢谢大家!

    2009-06-20 17:12:35

  • 主持人 张平:

    谢谢沈越教授的讲演。下面有请蔡志洲教授给我们做精彩讲演,大家欢迎!

    2009-06-20 17:13:33

  • 蔡志洲: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是国家统计局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共同组建的研究机构。国民核算,统计局的专家在起作用,后面是我们在做,我们的研究带有明显的统计特点。所以说,我的发言主要是统计表,与大家看看中国的统计数据,从统计数据中看看能不能得出一些结论。

    2009-06-20 17:14:01

  • 蔡志洲:

    我们首先看一下,这是中国2000年—2008年的GDP。2000年的数字,不到10万亿,到2008年已经到达30万亿,真的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每次站在讲台上和我们的学生讲经济增长的时候,真的是充满自豪,这是中国这些年的变化。被我们这一代人赶上,真的是很大的幸运。

    第二个表是中国各个年份经济增长的数据,我们只要看最下面的一栏,2001年—2008年,平均增长是10.2%,2003年—2007年是11%,30年平均是9.8%,基本上保持10%左右的增长。10%是一个等比级数,特别厉害。我们看2000年还是10万亿时候,现在已经是30万亿,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2009-06-20 17:15:14

  • 蔡志洲: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数据,最后一栏,2000年中国的数据是占美国的12.3%,到2005年占17.9%。看2000年我们是日本的4倍,到2005年我们就变成它的一半。后面的表是最新发表的非正式数据,我们相当于美国的29.46%,接近30%,是日本的87.16%。中国经济增长如果能够实现8%,日本再衰退,中国就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只是按照汇率来计算的结果。按照购买力来计算,中国是日本的两到三倍,所以中国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力量,真的不容易。

    2009-06-20 17:16:26

  • 蔡志洲:

    我们再看看中国出口的经济增长情况。从2000年开始,我们是27.84%,到2001年变成26.78%,到2003年达到34.59%,然后是35%、28.42%,每年在递减。但是这些都是非常高的增长率,这个增长率虽然是按照现在计算,刚才的10%是按照固定价计算,但是这也是不得了的事情。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出口依存度在迅速提高。

    2009-06-20 17:18:19

  • 蔡志洲:

    现在我们来看中国在世界上的情况,只看2007年的数据,中国仅次于德国,在2007年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出口国,而且出口数量和它非常接近,这说明中国的出口比美国还要大。所以再往下发展,中国很可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出口大国。不过,中国出口的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德国出口的是什么,大家也知道。出口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学过基本论,是一个总产品的概念。总产品里面有增加值,就是V+M,它所占的比例我们就比人家小得多,但是在总量上我们超过它,这说明我们对世界贡献的影响在加大。

    2009-06-20 17:19:56

  • 蔡志洲:

    那么是谁在推动着出口的迅速增长?这里有一张表,我们看看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增加了3%,从54%到57.10%。国有企业从31.49%降到18.46%,而私营企业的比重从7.93%涨到20.32%。所以说,主要是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在推动着中国的出口发展。反过来,经济如果衰退了,受到冲击影响最大的也是民营企业。

    2009-06-20 17:20:46

  • 蔡志洲:

    再来看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在1978年是9.74%,现在是66.82%。同样,外贸依存度,或者是出口依存度,实际是一个强度指标,这说明中国的出口规模和GDP的比重与德国差不多。但是真的要比的话,它不是同量的统计量,因为这边是总产品,那边是净产品。所以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也是我今天发言的重点,就是中国的出口产品中,把一个企业的出口产品扣除中间投入,生产出来的增加值,这个增加值按照投入产出表计算,计算中国一般的行业,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所占总产品的比重大概是在60%—75%之间。我们用70%来算,把出口的总产品扣除70%的中间投入,剩下就是增加值。计算出来以后,出口产品创造的增加值,把这个增加值和历年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出口产品中间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9.4%、10.7%、12%多,最后到13.1%。我们的结论就是出口产品的增加值大概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是10%—15%左右。也就是说,30万亿的GDP中,出口创造的增加值大概有3万亿到4.5万亿之间。现在我们讲它的影响,出口每增长10%,对GDP的增长贡献就是1%。你增长20%,那么就是2%。我们不从支出法来讲,我们从生产法的角度来讲。

    2009-06-20 17:21:29

  • 蔡志洲:

    这样我们得出几个结论,第一,从生产法角度讲,出口产品增加值占GDP比重大概在10%—15%之间。第二,以2008年我国30万亿GDP计算,外向型经济所创造的增加值约在3—4.5万亿之间。第三,出口产品每变化10%,对GDP变化的影响在1%以上。这样一来,就像5月份如果GDP下降26%,那么对GDP影响应该是在2.6%以上。因为我们是在经济下降的通道中,从百分之十几掉到9%是正常的发展速度,那么现在掉了26%,实际你应该掉2.6%以上,大概是3%左右。这确实对经济产生了一些影响。

    2009-06-20 17:23:59

  • 蔡志洲:

    这个影响就按我们的生产能力没有办法消化,现在一下降了20%,出口的情况就严重了。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世行对世界经济有一个估计,每次估计都在调低对各国经济增长率的估计。世界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但是实体衰退才刚刚开始。这样的话,你就不知道26%到什么时候。当然,我们的26%明年再往下巨跌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今年要想抵御金融危机,要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就要加强内需,就是短期的内需。比如给我们大学老师提工资,你提了不能降下来,不是短期内的,发消费券好不好?好,这是短期内需。买电视机好不好?好,是短期内需。以后还可以把规模搞上去。所以加强短期内需以后,把国外的关度过以后,我们把政策再调回来。

    谢谢大家!

    2009-06-20 17:25:26

  • 主持人 张平:

    感谢蔡志洲教授精彩的演讲,而且把关键的数据给我们讲述得很清楚,让我们有了深刻理解。下面请卢周来教授演讲!

    2009-06-20 17:27:54

  • 卢周来:

    大家下午好!论坛的主题关于经济增长,所以我想讲军费开支与经济增长。这个话题可能比较冷,正是因为比较冷,所以我前面主要是介绍性的,联系当前实际会有我的一些看法。

    2009-06-20 17:28:21

  • 卢周来:

    首先,关于军费开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庇古和凯恩斯。庇古在《国际经济学》出版的第二年就写了《战争经济学》,所以我们现在经常把庇古称之为我们的鼻祖。另外一个研究军费经济增长的是凯恩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通论》,我们非常荣幸聘请他作为我们的老总。但是他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军费开支扩张实际上是军事需求的增加,可以弥补总需求的缺口,所以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他有一个著名的话是“战争和开金矿一样,对人类有好处。”后来我们查了查关于凯恩斯的理论哪里来的,实际是里根政府的国防办公室的一个报告中提出的。

    2009-06-20 17:30:40

  • 卢周来:

    现在的研究主要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所以我介绍现代国防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最早是Benoit运用计量经济学的估算方法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国防负担重的国家通常具有最快的经济增长率,而那些国防负担轻的国家经济增长率往往最低。这个结论引发了大家的兴趣,从他出版的一个手册中,列出了29个典型性的研究。其中比较正式的模型有三个,一个是凯恩斯模型,这个模型强调了经济增长中需求与总供给的决定作用,尤其是强调了经济稳态增长时,军费开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09-06-20 17:34:14

  • 卢周来:

    他认为影响途径有三个,一个是创造总需求,二是挤出总需求,三是结构分析,影响私人投资、民用预算比例、技术进步、资本产出率等等。

    第二个是费德尔—拉姆模型,他是国防经济学家。分为民用部门与军事部门,他分析出军费开支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实际外部效应和要素生产率差异,是外部性的影响。

    第三个是公共产品模型。主要认为国防是一个纯公共产品,是靠税收。但是他也认为,国防的要素生产力有一个扩散效应,用这两个比较,就决定了经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09-06-20 17:35:37

  • 卢周来:

    还有很多经验研究,我提交了一个论文,将来大家会看到。尤其是公共产品模型值得讨论,它包含了几个结论。第一,如果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国防工业基础,这个国家就具有研究与发展的潜在民用效应,起积极的规模效应会变大。第二,在发展中国家或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箫条时期,往往存在失业现象,这时军事部门扩张对经济增长有好处。第三,如果一个国家处于大量的资本闲置状态,军费开支增加也是有好处的。

    关于中国经验成果研究。应用这些模型研究中国的军费开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本结论认为中国的国防开支促进了经济增长,国际范围内基本是这样一个结论。国内的研究成果是从2001年,第一个研究成果是社科院陈渤、李双杰完成的,他们运用费德尔—拉姆三部模型,得出结论是中国的国防指出对于民用非公共经济部门的经济成长有积极作用。他认为国防部门的开支对经济增长有好处,但是非国防公共部门的开支对经济增长有坏处。

    2009-06-20 17:37:47

  • 卢周来:

    首次运用凯恩斯模型分析的是中央财经大学国防与经济管学院的陈渤博士,他的模型结论比较意外,他认为中国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存在负效应。作者承认结论比较意外,因为中国的国防负债很低,不应该有负作用。他找的解释是可能是我国的军民一体化程度不高,国防性发挥的外部效果不够造成。

    陈渤的上述结论得到了胡鞍钢和刘涛雄的支持,他们用两个部门模型做了序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国防开支的规模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正向,也就是说,国防开支大小对经济增长影响是正的,不存在挤出效应。但他也认为,外部性是负的,认为是军民兼容度不够造成的。在这之外还有一些学者用计量角度,比如陈渤还做了一个检验,他认为军费开支与经济增长在中国没有长期联系。

    但另外一个成果是魏汝祥的成果,他做了一个研究表明,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是非常明显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除了对中国经济研究之外,还有一些人利用对中国经济研究发展的模型,尤其发展比较大的,因为原来的模型都没有考虑到,把国家安全当成外向变量。正因为这样,胡鞍钢和刘涛雄把军费开支内需化,由国家安全环境防止国家掠夺来决定,把这个东西内存化。

    2009-06-20 17:41:00

  • 卢周来:

    在这方面,陈炳福也发表了文章,将国防支出、国家安全威胁作为一个内生变量纳入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之中。认为国防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另外他认为,军费开支有效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安全,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朝鲜战争该不该打,有很多争议,但是没有人说一个问题,朝鲜战争打了以后,中国维持了50年的和平环境,这50年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没有人做研究。

    2009-06-20 17:43:21

  • 卢周来:

    我重点介绍一些启示。现代国防经济学对于军费开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基本秉承并拓展了庇古与凯恩斯的思路。一方面看到了庇古所提出的负面影响,另外也看到了凯恩斯所提出的正面影响。与此同时讲外部效应,基本上军费开支和经济增长关系是有正和负的影响合成的结果。三个模型目前都有缺陷,其中共同的缺陷是把军费开支决定为最重要的因素,国家安全视为外生变量,没有考虑到军费开支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家安全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我们已经习惯了,和平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像空气一样,没有办法评价价值。

    2009-06-20 17:44:04

  • 卢周来:

    国外的经济研究往往采用大样本的面板数据和采用简单的线性方法,同意军费开支促进经济增长的只占9个,都是采用线性方法,这个也有缺陷。因为军费开支对经济增长影响是非线性的。三个模型中还有一个经济研究有共同的地方,什么情况下军费开支有利于经济增长呢?就是在总需求不足,总供给相对过剩的时候,比如说中国现在的情况;第二是大量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被闲置的时候;第三是军费开支导致的军事能力如果能与民用部门有比较好的结合渠道。这三个条件存在的时候,军费开支促进经济增长。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发展时期,资本始终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时,适度降低军费开始可能更有利与经济增长,但是当一个国家处于下降通道,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而被闲置时,适度提高军费开支有利于经济增长。

    2009-06-20 17:45:36

  • 卢周来:

    几乎所有的关于中国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军费开支规模并没有对经济增长造成挤出效应。绝大多数研究表明,即使考虑安全因素,中国军费开支总体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如果考虑过去60年间中国军费开支带来的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对和平环境,考虑进未来大国崛起过程中需要应对的安全环境复杂性,中国军费开支对经济增长不仅有利,而且必要,未来还有适度的增长空间。

    2009-06-20 17:46:43

  • 卢周来:

    当前的政策含义涉及到当前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导致世界性战争。按照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军费开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之一,历史上也是有迹可寻。比如190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1933年的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二战动员体制巨大的产能过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导致了朝鲜战争。1960年危机导致越南战争,1987年危机导致海湾战争。2000年开始的新经济泡沫破裂导致美国进入伊拉克和阿富汗。现在基本观念不是左派的观点,而是说金融危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三年危机的解决不是说罗斯福新政,而恰恰是罗斯福新政恶化产生的结果而产生的矛盾,而正好打了一个仗。二战是强制性的把过剩的生产能力消化掉,所以他们说战争是解决危机的方式,但是这个观点在历史上是处于左翼的观点,是他们说资本主义解决不了危机,必须用战争手段解决危机。

    2009-06-20 17:47:28

  • 卢周来:

    弗里曼也说过,只要国家不遭到大规模破坏,战争和衰退是不会并存的。军费开支会刺激经济发展,是二战而不是新政结束了大萧条。李杨翻译了一本《通货紧缩》的书,它讲到每当经济线出现箫条快于低谷时,就会出现一个拿着枪的美国大兵,枪指的地方就是经济上升到一个巅峰的地方。所以说美国打一次仗,就出现这样一个情况。

    我的最后结论是目前中国增加国防开支是必要的。谢谢!

    2009-06-20 17:48:43

  • 主持人 张平:

    谢谢卢教授的精彩讲演,使得我们一下精神振奋。下面有请杨春学主任发言!

    2009-06-20 17:49:20

  • 杨春学:

    我想提出一个问题,1989年,福山提出一个观点,自由市场制度与政治民主制度的结合是历史的终结形态。今天的观点不仅是福山的,大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中国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创造经济增长,但是怎么到位,肯定和福山总结的有差别。差别在哪儿?大家为什么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感兴趣,实际处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人说崩溃论,还有人说通向强国之路的新模式,后面的模式当然是赞美的,但是西方的媒体对中国有一个总结,就是禁止自由加专制制度,但是中国学者不敢这样说。

    我觉得对中国的模式应该是三个,中国由三个模式构成,一个是经济模式,一个是政治模式,一个是社会模式。经济模式中有基本经济制度,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第二是要素市场的特殊制度性安排。现在劳动力市场相对比较自由,可以说是一种自由劳动市场。但是对土地来说,尽管有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但是政府对土地的强力控制,为什么说强力控制而不说国有制,政府现在对集体所有,相当于国家所有、全民所有一样,都是按照这种方式来处理的。另外还有金融市场,都是政府权利控制的。第三个方面是对外开放程度。

    2009-06-20 17:49:46

  • 杨春学:

    第二大方面,协调方式。中国的经济是以市场作为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干预为辅。政府干涉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以特别的金融制度安排来控制信贷流向,政府直接投资。目标: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

    政治模式中,我们要讨论政治决策的哪些特征和机制推动了经济增长奇迹的创造。我本人分为几个方面,一个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主义,我们说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为中心来发展。再加上后来的三个有利。我个人理解,只要不舍弃一党执政这样一个最根本的支柱,所有能够提高经济增长力的方式就是改造。它能够通过大规模的改造,但是它也有很多的问题,包括今天也有学者提到了。但是它本身会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改造一个城市,对旧城进行改造,以民主的方式改造,还是以强制的方式改造,效率肯定不一样。

    第二方面,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这也是属于导致中国经济为什么出现增长的重要方面,因为它是与发展主义相对应。我们对政府官员的提拔考核指标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对于地方政府官员,千方百计发展地方经济和他直接相关联的。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上仍然是中心问题,我们改革树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我们化解了很多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2009-06-20 17:51:49

  • 杨春学:

    第三大方面,以强制的方式开发和利用土地、矿产资源,以积累政府作为经济主体之一的资本。刚才我们说地方政府成了经济发展的主体,它对经济进行投资,它的钱哪儿来的?

    第四方面,实现以增长化解矛盾的政策:这种政策不重视社会福利,但却有利于民间资本积累。

    第五方面,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的互动。有人说近30年,中国的增长奇迹并非是人民以自由为代价换来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根本就没有自由,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是经济增长。我们说有公民自由、言论自由,我们的公民自由权利在不断提高,尽管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但是我们在进步。再说说政治自由,我们在政治自由方面,尽管政府和官员的选拔是一种制度,但是我们能发挥一点,进行公示的时候,你干了坏事老百姓投票你当不了。

    由此带来对经济增长的力量,我找不到妥善的语言,所以我个人认为是经济增长率不可能通过其它的方式来实现,这些都是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讲的。

    2009-06-20 17:53:35

  • 杨春学:

    下面是中国模式的社会行为层面。这方面我要讨论的问题有几个,个人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变化,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之间的关系变化,儒家文化是否是中国模式的价值基础。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不是还活在我们的心里面,我本人没看到。现行中国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经济子模式的问题,如何为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奠定基础。尽管我们不能实现共同富裕,但是为将来真正走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经济。第二是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增长。因为环境问题中和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有关,这个东西比较要命。现在我国对政治模式的讨论相当于讨论经济模式一样,原来我们讨论经济模式要讨论姓资姓社的问题,我们现在对政治的背景和所有的讨论方式是一样的。围绕自由和平等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平等和自由是普世价值,我们的体制改革还是应该为满足和实现普世价值而努力。另外一个观点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普世价值。我们中国有独特的价值,是通过中国的民主制度实现的,我们要从实际当中总结。

    2009-06-20 17:56:12

  • 杨春学:

    我们能不能像邓小平同志那样很巧妙的就市场的问题来解决它,“普世价值”存在了,自由、平等是属于普世价值。我们实现这个价值的方式是实实在在的来评价,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从理论深化它。

    第三,如何抑制贪婪的市场主义和日益严重的腐败。

    小结。尽管中国模式只是一种过渡形态,我们讨论的是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基本制度。尽管中国模式存在一些倾向,为什么它还是创造出经济增长区。这只能证明改革开放以前的制度太糟糕了,而不是说我的制度怎么完美。谢谢!

    2009-06-20 17:59:22

  • 张平:

    谢谢春学的讲演,给我们做了思想体操,能够在纯的理论体系下奔跑。今天我作为主持人,感谢专家,也感谢诸位坚持到现在。我还想说两句话,来做一个简短的小结。

    2009-06-20 18:01:19

  • 张平:

    我是中午11点钟才从中东飞回来,对比两种转型地区,深感中国的经济弹性和在这么多年的积累是非常有其积极含义的。今天听了一下午的发言,我有很多感想。其中的一个重要感想还是讲干预问题。我们讨论这么半天,我们反思了资本主义的市场万能主义,同时也有很多人重新开始反思另一个问题,就是政府干预是不是也是万能的,是不是也会陷入另一种误区。今天,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因为现在面对危机,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是中国多年的存量在面对危机时的直接反映,而且也是非常恰当的反映。但是这个东西可不可持续,什么时候用完,怎么算这个帐,确实值得讨论。

    2009-06-20 18:02:09

  • 张平:

    我们的财政收入,原来我们说财政支出3%,但是以上半年的财政收支来看,我们怎么算是3%,原来算收入增长10%,财政下降20%,但现在的结果是上半年收入下降10%,财政支出增长30%。以此作为基准,我们能看到的数据是今年的赤字会达到5%,甚至更高。我们的底子也大,还有持续的发债能力,但是这种债持续下去,如果不能激起市场的自然力量恢复,不能够使经济增长回到没刺激时的正常增长,我们靠长期的刺激下来是越来越困难的。所以政府干预一直是我们进行赶超的重要问题,但是干预也会导致我们的增长模式难以转变,影响我们的增长。

    这是我今天听了很多人讨论中一个重要方面。

    2009-06-20 18:03:19

  • 张平:

    第二,我们要讨论的总结了三次周期也好,四次周期波动也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每一次周期在低谷的时候,有一大批资产在支持着中国的经济。比如1988年的农业部门衰退导致了1989年GDP下调。很快是南巡,再加上宏观架构的分税制改革、税率改革等等一系列的变化,所以每次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我们除了使用政府的动员经济能力均配有一个强大的改革资产。1998年加入WTO,启动城市化,金融坏帐的贴帐,允许消费信贷等等因素,都能看到它对未来十年有重要改革资产。

    这次我们面对危机,采用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央在寻找新的改革资产,支持中国经济能够继续向前。但是现在来看,难度还是比较大。比如税收改革、资源税改革,这个都提到了,但是还没有完全做起来。所以这次走出危机不但有自然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再次创造出未来十年能长治久安的改革资产,这是我们共同要探讨的。

    2009-06-20 18:04:39

  • 张平:

    第三,今天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在探讨结构的时候,有了更广泛的思维,不是过去的产业结构,不是比较狭窄的,而是有了广泛的结构含义,包括我们探讨的城镇化,现在讨论的其实是城乡问题,内外的大平衡更为重要。这里讲到了很多国际政策,我觉得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小金当时做过一个统计,像美国顺差90年,任何一个领导过世界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低于顺差过50年。为什么我们那么强调工业,中国这么多劳动力,不透过无疆界的制造产品进行扩张是很难吸收劳动力的,这一点很重要。只有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能够走出一个好的服务业,发展吸收劳动力的模式,否则没有足够的积累,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这些都是我们能看到的。包括产业结构如何升级,这些都是广泛的命题,包括要素分配,这些广泛的命题并不是一定要给我们答案,甚至只要提出一个问题,而且它是合理的事情都是我们经济学家进行理性思考的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我在这里进行一个简短的小结,以答谢大家对会议的支持。谢谢大家!

    2009-06-20 18:06:36

  • 中国网:

    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

    2009-06-20 18:07:53

图片内容:

图片大图:

  • 会前现场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网做好直播准备

    中国网 王锐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主持本次会议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致辞

    中国网 王锐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文魁致辞

    中国网 王锐

  •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郝如玉致辞

    中国网 王锐

  • 会议全景

    中国网 王锐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兆木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卓元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

    中国网 王锐

  • 国家发改委经济所所长张燕生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中国首席代表艾文耕做主题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发表演讲

    中国网 王锐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主题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主题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乃武主题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原所长杨圣明教授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社科院经研所研究院张曙光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李晓西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文溥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沈坤荣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胡永刚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建伟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吴国华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书记沈越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国防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卢周来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室主任杨春学发言

    中国网 王锐

文字实录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