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研讨会暨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09年9月8日(周二)上午9:0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召开“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研讨会暨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研讨会暨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

活动描述

  • 2009年9月8日(周二)上午9:00至11:0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召开“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研讨会暨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谢寿光:

    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研讨会暨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现在开始!在会议开始之前,我先介绍就座的嘉宾。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就业司于法鸣司长;人口绿皮书主编、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张力主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教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汤敏副秘书长。

    2009-09-08 08:51:35

  • 谢寿光:

    今天的会议中我们邀请的专家人数不多,但都是在人力资源、教育等领域中重量级的研究专家。人口绿皮书是我们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皮书系列中很重要的一部,它以鲜明的特色在新闻媒体和有关决策部门都引起很大的反响。经过我们出版社和蔡昉所长所率领的团队十几年的精心打造,已经成为整个皮书系列中非常有特色的核心品牌之一。2006年,我们和荷兰布瑞尔联合推出部分皮书的英文版,其中就有这部书。人口绿皮书每年推出的版本是中文和英文同时推出,今年10月份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蔡昉主编还将在法兰克福用英文向西方的学者和媒体做演讲。

    2009-09-08 08:55:28

  • 谢寿光:

    今年这本绿皮书尽管出版的时间比其他皮书滞后一点,但它所要发布的信息意义可能巨大,而且这个时候出版应当是正当时。今天张力主任在这里,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我们国家正在制定《教育发展纲要》,而教育和人力资源将是中国保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转型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举措。从现实意义来讲,如何应对还在持续的金融危机,进一步从如何发展教育,如何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考虑,这本书是有很多重要的成果,有的成果将会在《教育发展纲要》中得到吸收和体现。

    到底这本书中有什么样的成果,我们先请主编蔡昉教授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解读,大家欢迎!

    2009-09-08 08:59:17

  • 蔡昉:

    大家早上好!我想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背景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大家注意看封面写着“第10集”,我们正好做了十年,2000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是第一本,这次正好是第十本,我们的提要中写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十年谢社长说是树一个品牌。

    我们皮书的特点和其他皮书不一样,其他皮书是就某些特定领域年年回顾最新的发展,但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如果说以往的发展是一里地,每年新的发展虽然有令人惊喜的地方,但它只是小的增量。如果你每年都要在同一件事情上写增量,其实会给作者和读者增加审美疲劳,所以我们每年都换主题,它的大范围是人口与劳动,但是我们围绕着人口与劳动就业的领域,每年都要出一个特有的主题。今年的主题也是结合我国正在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同时我们也接受了教育部委托的课题,把其中的一些子课题、子报告体现在这本书中。

    2009-09-08 09:01:29

  • 蔡昉:

    它的内容:第一,我们还要对一些新情况,2008年、2009年具有特色的新情况做一些反映。比如我们正在经历着金融危机,就业遭遇到了一些冲击,国家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我们在这方面也有所反映。比如就有专门的报告谈青年就业问题,研究显示,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首先尝试着把大学生就业的命题难点转化为青年就业难这样一个新命题。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青年人包括了大学生,不仅仅有大学生,还有其他各类学生,同时还有农民工,农民工也有80后、90后,这样我们应对的人群就广泛一些。二是大学生就业难各国都有,但是在各国表现的主要还是青年就业难。因此青年就业难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就业问题的共同课题。我们转化这个命题以后可以更多的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有两篇专门谈青年就业问题的专题报告,同时因为国家出台了以四万亿为代表的经济刺激计划,我们能不能把这种财政政策所体现的经济刺激方案变成一个就业友好型的方案,我们也专门做了一个报告,尝试对这四万亿的投入形成不同的领域和投资结构,就业效果会截然不同,为此我们专门做了一些模拟,得出了一些结论。

    2009-09-08 09:03:46

  • 蔡昉:

    同时,我们在过去的几次绿皮书中都谈到了中国人口红利问题,但过去谈给人一种悲观的感觉,好象过去我们如何利用了人口红利,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但是根据人口的预测,特别是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我们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出现转折点。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没有那么高,它不会增长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这次我们进一步做了研究,也专门形成了至少两篇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报告,就是如何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也就是如何使用劳动力,利用人力资本,同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成新的储蓄动机,保持储蓄源泉等等,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2009-09-08 09:06:59

  • 蔡昉:

    我们更多的围绕着教育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关系形成了若干个章节。大家知道,遇到经济危机时,历史上就有很多的经验。比如罗斯福新政,这个新政在不同的经济学流派中是给予不同的评价。我们有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个经验学习,但是他的新政中有很多是遭到经济学流派的批评。比如政府进行公共支出,形成工程,吸纳了就业,有人说这是挽救了美国经济,也有人说造成了比较坏的后果。但是罗斯福在应对危机时,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在发展教育中,特别是他的扩招,包括罗斯福之后,在30年代高中和大学的扩招,包括在战后美国士兵回国以后大学的扩招和职业学院的扩招,都大幅度的提高了美国的人力资本存量,使美国最后成为一个人力资本大国,而且保持着世界头号经济的地位。人们认为这都是在危机时候,作为应对措施解决了长期的建设任务。这个经验大多数人都不会否定的。

    2009-09-08 09:08:15

  • 蔡昉:

    因此,第一,这些经验使得中国在人力资本水平上,在教育发展水平上和世界发达经济还有差距,甚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差距。第二,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同时在正常的、稳定的儿童和留守、流动的儿童之间的教育差距也很大。在这种差距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缩小差距必须有一个迈进,所以我们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一个思想就是教育优先发展。

    除此之外,为了保持未来的人口红利,或者说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进一步的提升成为最关键的部分,如何用劳动力的素质来替代劳动力的数量,这个问题也给教育提出了很重要的任务。因此在后面的几个章节我们分别讨论了教育资源的整合问题、如何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公共投入的问题。教育深化问题,我们不提教育扩招,我们说是教育深化,教育深化也带有一定扩招,它是说我们也许不是直接扩大高校的招生,在这一阶段我们提倡扩大高中阶段,包括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实证研究,包括解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问题,以及探讨教育指标的使用等等。

    2009-09-08 09:10:53

  • 蔡昉:

    举一个例子。目前我们一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教育的公共投入要占GDP的比重达到4%,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3%,这个水平只相当于法国的59%,相当于德国的79%和英国的66%、美国的69%,这个差距还是比较显著的。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实国家和国家之间还不完全可比,因为对我们的发展阶段来说,特别是对我们的人口转变阶段的国情来说,我们应该受教育的儿童比重是比别的发达国家大得多。因此我们应该用这部分人口的比重来修正数字,它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有更高和更超前的投入。

    我们计算了一个新的东西,以6岁到24岁人口应该受教育为例,把这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一个修正系数,以美国为1,有的国家超过1,有的国家小于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超过1。因此用它去修正你的公共教育投入,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发现,经过调整,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从3.3%下降到了2.4%,相应的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通过一些统计上的新发现,支持了我们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应该教育先行,不是说发展阶段低、资源不足就有理由少投入,相反更应该加大投入。

    总的来说,每一个章节都尝试有一些新的、有意思的要点。我们随后会请几位专家和作者代表谈一些观点,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2009-09-08 09:12:50

  • 谢寿光:

    感谢蔡昉教授,其实他点的题很多都可以成为现在新闻报道的题目,比如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关于教育发展指标占GDP比重的深入分析,这些都是带有原创性的重要成果,包括如何走出这次经济危机,四万亿所带动的投资效益对于就业和教育的影响。今天出席会议的有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我们请张力主任发表讲话。到底这项成果和我们正在制定的纲要是不是有它的参考价值,有请张力主任!

    2009-09-08 09:15:30

  • 张力:

    谢谢谢社长,谢谢各位代表。刚才蔡教授把这本书的精华向大家做了概要的介绍,我认为他说的还是有保留的。因为据我来看,这本书所体现的创新点远不止他所说的这些。蔡教授也是一直参加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资深专家,所以他的子报告曾经在工作小组当中报告过,而且也得到了领导和各方面专家一致的重视。我相信大家阅读到这本书以后,会从中感觉到一些新意,而这些新意就是我们觉得它正好处于一个教育界外部的专家来看教育,用一种我们不常使用的方法来进行测算,这样得出的视角很可能与我们圈内的人所做的工作有一定的重合,但也有一定的不一致,我觉得这样一个创新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我始终觉得教育是公共话题,既然是公共话题,这种公共性由此会引发很多话语,有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公共话语,甚至媒体话语。这几方面话语的立足点不完全一样,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给大家很重要的参考在于它是用非教育类的专家,但又是用学术的语言来展现出他们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这是非常好的。因为在以前,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同界别的专家往往通过自己的个人体验来发表议论,这样有时候在决策参考当中很难借鉴。但是蔡教授领衔的课题已经完全超出了这个范围,对教育的专业化、民主化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2009-09-08 09:16:36

  • 张力:

    他刚才说到关于教育经费的折算,还有流动儿童以及留守儿童测算的比例都是有新的点,特别是通过1%的人口抽样并没有直接对流动儿童进行全样本的测查,实际对学前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全国数据统计是很好的补充。我看了数量集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还是能够靠得住,但中间可能会有一些不太相同的地方。同时,从圈内人来说也不叫留守儿童,我们一般指的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或留守子女。

    2009-09-08 09:18:38

  • 张力:

    书中其他的方法也很有意思,比如通过人口的变动趋势预测将来教育在办学条件方面需要进行的调整。作为改进的地方,我作为行内专家和蔡昉教授与他们的课题组一起共同讨论,一个是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当中有一个相对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对中国的教育研究者的文献关注度不够大。比如在谈职业教育问题时,基本上对职业教育研究圈内有名的专家的研究或者带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研究者没有关注到。还有一方面,就是在分析教育统计指标方面,目前做得研究还是相对比较浅层的,我指的浅层是现在有很多指标在设计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很大变化。从全球来讲,最有权威的指标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的教育统计所,他们的专家我们非常熟悉,但是我看到后面对OECD的指标比较看重。其实他们自己也承认,他们做的30国所涉及的指标并没有国际通用性,他们只是对准发达国家俱乐部的教育情况做一个测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其他国家来把OECD指标录用进这样一个范例,所以OECD的教育指标始终没有列入国际公开认可的教育指标的范畴,这一点值得加以改进。

    2009-09-08 09:19:49

  • 张力:

    从数据的基础来看,有的是用了2000年的抽样,可能数据基础稍微偏旧了一点,我也期待着用同样的方法作出更好的成果。因为人口和社会学所有一个非常强的数据分析优势,这一点可能需要再进一步追踪。

    另外,有些基本问题还需要在这里理清一下。第一个问题,对民办教育不同领域教育的开放度问题。实际上大家从第19页当中可以看到作者分析了财政性教育资源不对民办学校开放,实际上这里有民办教育促进法在管,财政资金对民办教育有什么样支持的力度,恐怕只有奖励的方式,而并没有直接拨付的方式。如果在义务教育阶段事先通过县级以上政府授权的民办义务教育,他可以得到一些生源经费的补贴。现在是一些地方并没有反映到国家对民办教育哪些地方开放程度低,哪些地方开放的程度高,最本质的原因在于这些民办教育的投资者和办学者他们是趋利的。这些地方恰恰在普通小学或者职业初中,或者普通初中方面,他们的生源空间不够大,而其他方面他明显的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包括非学历的职业教育机构办的很火,所以它当然有很大的生源空间。实际上政府对各个领域的开放度没有太多的限制,除了对普通高校需要通过设置委员会的审批把的比较严以外,应该说并没有完全开放度的问题。

    2009-09-08 09:23:20

  • 张力:

    第二个问题,教育券的表述。目前的表述也不是特别有国际背景的意义,在书中的159页到160页。实际上从世界来讲,教育现在世界有普惠型,不管家里穷还是富都给你一定的指标,还有排富型的,就是家庭富裕的没有份,只对家庭贫困的人。还有一种是按照不同收入拨付不同的教育,看来教育券在各国的实践并没有得到书中所说的推广地步。事情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事情的范围到目前为止仍然比较小。我国最有名的事情范围就是浙江的椒江,目前看来铺开难度也比较大。

    最后一个是关于对继续教育属性问题,这和文章当中说接近性混合物,实际上这和国际上不太一致。因为国际的定义是混合物,有些部分继续教育的确属于准教育,政府来支持资助,但是有些部分因为个人回报率比较高,它的确属于私人品,甚至是一个非常竞争的环节,就是说完全是在市场竞争中设立的。这就直接影响到继续教育属性的判断。

    2009-09-08 09:27:59

  • 张力:

    当然从中国的国情来讲,把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也是合理的,因为政府除了对准公共品能够给予资助以外,它还可以负责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托管服务,并不一定直接资助,这也是有意义的。但是你一定说是国际组织或者各级社会的经验可能略微论据有些不足。谢谢大家。

    2009-09-08 09:33:52

  • 谢寿光:

    感谢张主任对成果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有建议的意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下面有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汤敏副秘书长发言,大家欢迎!

    2009-09-08 09:34:44

  • 汤敏:

    我在三天前就拿到了这本书,感觉非常兴奋,因为这个题目非常好。关于教育问题我是业余爱好,在里面也有很多想法,特别是关于就业问题,这也是我们做宏观经济的人特别关心的问题。我觉得这本书有很多的亮点,这里特别提出,对我来说感到兴奋的就是这本书并不是仅仅作为学术上的探讨,它对于目前政府、社会上所关心的最热点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到底对中国有多大的冲击,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写的非常好。一方面证实了我们很多的猜想,它用丰富的数据,从数量上来证实。另外也解决了我们很多的迷惑,很多问题一直看不清楚,但是它用丰富的数据进行分析,解决我们一直想不清楚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点几点。第一,这次金融危机到底对中国的就业有多大冲击。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不同的议论,不同的数据满天飞。比如到底有多少农民工失业,农民工之外造成的冲击有多大。我们一直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数据,而且这个问题变化非常大,另外它是全社会的,不仅是正规就业,包括非正规就业。我看到蔡昉教授做的研究,专题报告四中有非常丰富的数据,他的研究说明:仅在2008年中国就有4100万人由于这个冲击造成了失业,远远超出我们目前在社会上所看到的数据。当然,这是一个推算,不是调查出来的,但这个数据给我们一个非常大的警惕,而且这个数据引起了我们特别关注。

    2009-09-08 09:35:16

  • 汤敏:

    这次金融危机到底对全世界影响多大,对就业影响多大也是众说纷纭。我看到一个数据,大概失业在5000万左右,甚至比这个数字多。当然这里可能没有包括中国的数字,假如没有包括的话,我们这4000万人几乎占了世界的40%,也就是说,中国承担着巨大的负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2009年尽管经济有些恢复,按照蔡教授的估算现在大概还有2300万人,好在我们有农村农民工有一定的缓冲机制,对于社会的冲击没有像其他国家那么大。但是如此大的数量却是应该引起各个地方的政府和社会极大的关注。

    现在我们看的比较多的是农民工的失业和大学生的失业,最近也有一些调查说,浙江和广东又有农民工短缺了,但是进一步调查发现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可能是农民工对市场反映不够机智。很多人调查发现,现在农村还有一些原来放假回去的,但是没有真正回城的人。这本数据非常具有启发性,非常有意义。

    2009-09-08 09:39:34

  • 汤敏:

    第二,这个研究提出了很多的政策建议,所以学者不仅把问题摆出来,告诉你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他们还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这些建议很多是具有突破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而且很可能作为下一步刺激经济计划改进的建议,比如他们提出了扩大内需是这次走出去危机的关键,这个话谈了很多。但内需从哪儿来,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投基础设施,大量的钱在支持着企业。这个报告提出来,内需远远超过这个范围,而且这里有几句话我看到后特别兴奋。他们提出一个观点:在回顾美国应对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时候,许多研究者澄清了罗斯福新政的核心不是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而是扩大教育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句话非常有意义。原来很多经济学者一直谈到的我们得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这个经验从美国以前的经验来的,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得来的。但是蔡昉教授的报告说,实际上基础设施投了一些,但真正把美国拉出经济危机是投资教育,投资社会保障,这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最近完成的报告观点不谋而合。在去年的年度报告中谈到我们要建立一个全民共享型的、发展型的社会福利体系,我们提出在这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仅去投资生产,仅在企业、生产和供给方面下功夫,这样往往是事倍功半的。但这个时候如果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减少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增加老百姓的需求,它对经济启动和经济刺激才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从这一点我们看到蔡昉教授报告的意义。

    2009-09-08 09:41:08

  • 汤敏:

    他们还提到一个观点,就是保增长,保8。保8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要保就业。我们说的很多,以前我们说要保经济增长,包括现在保8,大家都是为了保就业。但是看真正投资的项目,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和就业并没有什么紧密联系,甚至有些部门、有些地方心目中还是保经济增长、保财政收入,保就业都是说一说而已。蔡昉教授他们做了很详细的研究,用什么样的方式,四万亿能创造出多少就业,他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模式,一个是传统模式,在哪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采取刺激计划,增加四万亿的投资能创造出多少就业。第二是按照目前我们宣布的计划中的刺激经济计划,目前规划中的,现在正在实行的计划能创造多少就业。最后他们提出了就业优先方案下的四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这个能创造多少就业。而这里有巨大的差别,得出的结论是:以就业优先为主的4万亿投资方式比第一种的就业能够多出74%,比第二种组合,就是先行推行的组合多出53%,一进一出都是上千万的就业机会。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好。

    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些调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六条措施,马上各部门要提出促进民间投资的20条,这些从某种意义来说都是和这本书中所建议的方式非常吻合的啊。我们现在要向促就业、增加就业的方向来着力经济刺激计划,这样的话,我们能够既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很快的走出去,而且还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如果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解决了,我们的社会福利体系能够很快建立起来,我们如果能够把经济结构以就业优先,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优先,就不仅能走出这次危机,而且保住经济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持续的高速增长。我非常赞同这本书提出的建议。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谈到这里,谢谢。

    2009-09-08 09:45:06

  • 谢寿光:

    谢谢汤敏博士给了我们非常中肯的评价。下面我们有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司于法鸣司长讲话,大家欢迎!

    2009-09-08 09:48:11

  • 于法鸣: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次研讨会,同时也是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绿皮书的发布会。这不仅仅是因为蔡昉是我的好朋友,最主要的是因为在和蔡昉交往的过程当中,他以及他带领的团队,也就是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给政府层面上的工作,尤其是我本人的工作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他们很多研究的观点、思想在影响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而对我们来说,是影响我们在研究制定政策,甚至指导、推动我们的一些工作。特别是今年,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到目前为止,蔡昉和他的团队研究的一些问题和一些成果基本上都收录在这本绿皮书中。所以我说这本绿皮书对我来说是一个思想库,是一个绿色的智慧通道,在这里到处可以看到我所需要的那些观点和思想。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有三:

    2009-09-08 09:48:28

  • 于法鸣:

    第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百年不遇,我们计划经济时代不存在这个东西。入世以后,我们与世界接轨,而且经济全球一体化了,接轨以后很多限制性的障碍已经全部打通了。在这个时候,我们恰恰碰到了美国的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来势突然,影响之深,涉及之广,蔓延之迅速,至少像我这样的政府职能部门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我们下去调研,一些媒体报道,我们还觉得不太可能,顺着媒体报道的线索一看大吃一惊,真的“狼来了”。但是手中没有武器,如何打狼,如何应对,这个时候我想到了蔡昉。我说你赶快给我们讲讲课吧,到我们部里把所有从事就业工作的业务司局和研究机构,以及一些工作推动的事业单位全找来,请蔡昉同志给我们开开窍。

    蔡昉一来就把金融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在美国是怎么发源的,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最后形成了全世界的就业危机,当然对作为已经入世的中国肯定不会独善其身,就如何应对给出了一些点子,讲了一些观点。用最通俗的语言讲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最深刻的道理。我说这是大家,大家就是把老百姓不明白的道理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话讲,让老百姓豁然开朗。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按照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研究制定了一整套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应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就业局势保持了基本稳定,这里有蔡昉和他的团队的一份功劳。这是绿皮书中闪烁的一个亮点。

    2009-09-08 09:50:26

  • 于法鸣:

    第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最深的是三个困难群体,首当其冲的是农民工,外向型经济中、加工业中更多的是大量的农民工在从事折价工作,订单没有了,资金链断了,岗位自然就流失了。刚才汤秘书长讲到的农民工的影响是最大的,我们统计,在春节前有7000万农民工返乡,而且是提前返乡,所以流速之快、流量之大是任何一年也没有遇到过的。对于农民工的影响,进而波及到高校毕业生,因为需求没有了,需求在减少,所以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渠道是企业。据我们了解,历年有70%的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去,这是主渠道,主渠道的岗位需求丢了,高校毕业生自然就慌了,就业的压力自然也就来了。所以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蔡昉分析,农民工也好,高校毕业生也好,归根一点是青年就业,青年就业是世界难题。没遇到金融危机,青年就业也仍然是困难的,更何况金融危机让他们的就业雪上加霜。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难题。

    还有一个群体是城镇的就业困难人员。像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庭,政府对这些困难人员肯定要伸出援助之手,但是目前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他们归结到青年就业。现在我们针对青年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国务院既开常务会议研究,又开视频会议部署,还研究政策去落实。到目前为止,按教育部给的数据,到7月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68%,和去年持平。也就是说,金融危机来的这么迅猛,影响这么大,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我们还达到了去年的水平。但是今年的基数和去年不一样了,基数是611万,去年是549万,所以基数不一样,和去年的就业率持平,我们没就业的数量就大了。所以按照蔡昉他们的研究,世界各国青年失业率都在10%以上,有的甚至高出两倍,在中国也差不多,按蔡昉的研究是9.48%,远远高出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这说明了影响是非常大的。而这些研究都在绿皮书中体现。

    2009-09-08 09:53:11

  • 于法鸣:

    第三,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什么?书里做了回答,改变教育。青年从哪里出来,他的人力资源的能力,他的就业能力、择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从哪里来的,是教育给他的,提升他们的能力,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完全是教育给他的能力。教育改革靠什么?这本书里面的观点很明确,就是靠市场,引入市场,引入需求,来引导教育,就是要建立市场导向型的教育,教育同时要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其实,教育部的同志们早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只不过因为体制上的原因改起来很难。我们的教育部周济部长公开宣布,中国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多好的理念,只是在具体的过程当中它仍然还是用粉笔末来填补学生,还是在黑板上告诉他知识。所以教育改革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这是绿皮书里面掷地有声的观点。

    今天这个绿皮书的发布会,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这本书,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像我一样从中受到启发,在书里能够找到工作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谢谢大家!

    2009-09-08 09:54:14

  • 谢寿光:

    感谢于法鸣理事长对这本书中问题提出的解决,我想如果社会科学一项成果对整个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实施起到作用的话,这就是它的科学研究的最大价值所在。下面有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教授讲话,大家欢迎!

    2009-09-08 09:55:18

  • 胡瑞文: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蔡昉教授主编的绿皮书的发布会,我是这本书的长期读者,我想说几句话。2002年,蔡昉所长主编的第一本《人口与劳动经济问题报告》出版以后,当时教育部的主要领导看到以后就提出来,教育也应该出一本。当时提出要出一本教育人力资源发展问题的研究报告。我想这本绿皮书对教育的影响很大,后来北大又出了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报告,教育研发机构也在出一本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这本绿皮书的启发。我想蔡昉教授和他的团队是把人口问题、劳动经济问题、就业问题、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和教育问题做一个系统的研究。这本书的主题是提升人力资本的教育改革,正好配合当前教育纲要的制定,我觉得这是很有价值的。我刚刚拿到这本书,读了一下,觉得这本书对于推动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改革的看法,我觉得很有价值,很值得一读。

    2009-09-08 09:55:38

  • 胡瑞文:

    我的体会有几点:第一,这本书提出了人口红利是过去30年人力资源总量的优势,这是劳动力转移的优势和义务教育的特点带来的整体提升的优势,对我们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拐点来了,我们的人口优势还有没有,我觉得大量的分析提出来了,就是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果,劳动生产力提高比劳动工资的提高要快,就是单位劳动产出的成本,技术上保持了优势。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就是中国的经济能不能继续每年以7%—8%的速度发展,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在减少,这一点可以很好的说明。

    进入长期来说,提出来我们要增加人力资源,就是要教育深化,也就是用教育年限的扩展青年人口、下一代,包括已经在劳动的人的培训,然后来提升劳动资本的质量,就是通过整个全国受教育年限的总人员来提升人力资本,增强国力资本。从这一点,来提出要创第二次人口红利的优势。我觉得这一命题值得很好的宣传。我刚刚说了,国家在全世界综合竞争力,除了劳动竞争力以外,更多的是要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还要加强继续教育。通过增强整个人力资源的优势,因为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物质资本资源,就是我们的设备和技术方面在全世界没有优势,唯一的优势是人力资源优势,同时也对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佐证,呼吁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都要重视教育。

    2009-09-08 09:58:08

  • 胡瑞文:

    另外,我觉得在这本书当中,分别提出了城镇青年劳动力和农村青年劳动力,教育提升的目标和重点。而且从效益和公平两个方面,认证了公共教育资源要优先向农村青年教育倾斜,它认证了职业教育培训与再就业人口的培训。它还提出了大量的指标,就是为了推进教育公平,提升人力资本最基础的义务教育公平,是不是可以把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上移到中央。这个想法是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我觉得也借鉴了我国的经验,但是难度很大。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东中西地区不平衡,财政体制调整难度很大。但是从这个建议中可不可以制定一个路线图,逐步的增加中央承担中西部的财政,比如说中西部教育老师的工资大部分的增加了,现在已经做的特港教师,中央给予了支持。我觉得这几年应该说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现在是以县为主,这也是很大胆的设想。

    2009-09-08 10:02:32

  • 胡瑞文:

    此外,提出了整合社会政府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思路。我想说一点情况,因为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去研究,我国1982年的时候,这本研究报告提出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6年,2005年是8.4年。我们做过一个在岗劳动力的受教育年度测算,1982年是0.8年,到了1990年是6.8年,2000年是7.99年,就是8年。最近又做了推算,到了2008年已经达到了9.3年。所以说这个速度在加快,就是最近8年提升了1.3年。我们现在用了两种指标,一个是所有的在业人员,我们最近还用了一个测算,就是用了20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因为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是普及化的,25岁以前还没有毕业。我们国家是60岁要退休,大部分人20岁就毕业了,所以现在提出的目标是20岁到59岁同样要测算。我觉得的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整合,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由本世纪初的40%多提升到去年74%,预计再过两年可以提升到80%。一个是普通高中教育增加了3倍,第二个原因为了确立人口下降。有人说怎么一下从66%到64%,因为我们的虚拟人口在下。在这种情况下,蔡老师提出来,我们要通过教育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动力,增加人力资源,这个形势是乐观的。但不仅是数量,还有质量问题,这就需要更大的投入。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动员全社会的更多资源,这个问题可以讨论,我们觉得按国际口径统计,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经费按国际可比可计算,大概是4.8,国际上发达国家和重点发达国家一般在5.7到5.9,人力资源开发最好的像美国、韩国、以色列,我们还是有很大的缺口。

    2009-09-08 10:05:30

  • 胡瑞文:

    义务教育,小学按生均GDP的0.19,初中按0.23来算,我们义务教育大概在0.5—0.6之间。这样算起来义务教育要2.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要2个百分点,再加上幼儿教育,我们起码要6个百分点,再加上公共行政管理。因此我们现在确实有问题,教育的资源怎么样让政府、社会和家庭都增加投入,这个报告中也强调了这个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这个报告中还提出了关于通过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来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这也确实是教育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管理体制改革,提到了政府和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既是主办者又是生产者,还是管理者,应该变为应该是多元的主办者,而政府不要直接做生产者,义务教育除外,主要是做管理和监督、资助,这也是我们提高整个教育效率和质量很重要的方面。

    2009-09-08 10:12:30

  • 胡瑞文:

    我想通过这个报告,我个人觉得有很多启发,也提一点想法供参考。

    第一,对GDP的比例不能说我们超过其他国家,因为我们从教育本身来说,否则人家就说你的教育经费已经到了。我建议这个问题不轻易发表,说我们的教育经费GDP把公共和家庭、私人摆在一起已经超过比重,这个恐怕还值得研究。他们是把各级各类学校加起来,再加上政府管理一起来算。因为家庭的教育消费多数在培训,从老人到小孩所有的培训,美国的教育经费7%,企业的培训、CEO的培训也包括在其中。

    第二,我建议不提教育深化,而是教育的两头延伸。义务教育要向高中和高等教育延伸,一个是先学前教育延伸,这样可能和教育理念接近。提出新的概念也有它好的地方,但扩大规模我们的人口总量在下降,而且总的教育规模并没有减少。我们的初中教育在减少,高中教育人口将来也会减少,但是我们的普及率会增加了,在这个意义深是不是教育年限的延伸,所以教育年限的延伸是青少年,以教育普及率的提高来增加优质人才的方式。

    第三,不轻易提普及高中义务教育。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但是现在看来,我们光是义务教育,如果说把义务教育提高到省一级的城市水平,把农村的乡镇推向了发展。义务教育要缩小差距,达到标准,或者达到比较好的质量,我们还缺很多钱,公共财政首先应该向义务教育倾斜。高中教育的义务教育看来我们的财力远远做不到,如果要义务教育就会削弱,因为还有学前教育的花钱,要争取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这样的情况下农村也需要,所以总的来说,教育的目的和公共资源支撑差距非常大,我建议不特殊宣传关于义务教育,争议比较少的可以多说说,争议比较多的可以再研究。

    我就说这些,说的不对请大家批评,谢谢。

    2009-09-08 10:15:13

  • 谢寿光:

    谢谢胡教授给我们做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下面我们有请王德文研究员,也是作者,请他发言,大家欢迎。

    2009-09-08 10:17:03

  • 王德文:

    大家好!实际上蔡昉教授讲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中央已经出台了四万亿的投资,怎么样增加就业,我们做了一些分析。这个分析体现在这本书中用了十大部门的产出方法来分析,这个工作我们一直在做,现在是进一步来分析。除了这个工作以外我们做了相关的其他国家遇到经济危机以后,它的经济复苏和就业的恢复两者之间在时间上是不是有一个差别。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别,根据我们对一些国家前期造成经济危机资料的分析来看,一般来讲,经济的复苏往往是早于就业的复苏。我们把一些国家放在一起做了简单的平均计算,一个国家一般遭遇经济危机以后,它从经济上恢复大概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劳动力市场、就业恢复可能要更长,平均来看要八年左右。这是很多历史资料的平均计算。这里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如果单从经济层面来看,可能它恢复的相对比较快,但就业的问题恢复的比较慢。遭遇到经济危机以后,中国了采取积极的财政措施,推动保增长,保就业。但是怎么样使整个政府的财政措施更加对就业友好,这里面考察不同国家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差别也很大。比如美国上世纪大萧条期间,它的恢复可能比其他国家要快一些。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以来,美国也曾经遭遇了两次危机,它都出现了没有就业的经济复苏。实际上它采取了财政政策是不是和就业友好密切相关。

    2009-09-08 10:17:25

  • 王德文: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国家来讲是百年不遇的大危机,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了四万亿投资的财政刺激计划,它对就业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做了一些模拟,用投入产出的方法来模拟。第一种方案,计划分配的方案。就是发改委宣布的对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项目进行投资。第二种方案,没有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的分配方案,也就是说我们按照过去的投资方法对产业进行分配。第三种方案,就业优先。我们充分考虑到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业拉动就业的效果之间差别非常大,然后再分配。

    这三种方案带来的就业效果差别非常大,根据最新的模拟结果来看,这三种分配方案在投资上有明显差别。比如目前的计划分配方案,主要的投资是搞基础设施,大型项目在一系列的建设,这种情况下它分配在建筑行业的比例高达60%以上。如果按照过去没有金融危机情况下的常态分配方案,它的就业率比例低一些,大概44%。如果按照就业优先来进行投资分配,就是第三产业,就是民生这一块的比例就非常高,应该接近60%。这三种不同的投资分配方案必然对保增长保就业的差别非常大。

    2009-09-08 10:20:20

  • 王德文:

    我们模拟的结果发现,这三种分配方案拉动GDP的增长没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计划分配方案下,四万亿的投资大概是9.4万的GDP,常态的分配方案可以达到8.9万亿的GDP,就业优先分配方案可以达到8.1万亿的GDP,在GDP的方面差别不是很大,但是就业的差别就非常大了。如果在计划的分配方案情况下,大概能够创造5135万个就业岗位,在常态的分配方案下能够创造4482万个就业岗位,在就业优先分配方案下能够创造7236万个就业岗位。如果把这三个就业方案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业优先方案比计划分配方案多出41%左右的就业岗位,比常态分配方案高出61%的就业岗位。在GDP之间它们的差别不大,在目前发改委宣布的方案下,比没有金融危机常态情况下投资方案高出5.6%,比就业优先方案高出15%。我们做了模拟以后同样说明在整个经济财政刺激计划情况下,如果我们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向或领域,对解决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有很大的差别。

    根据这样的模拟以后,我们形成了一些关于怎么样使得财政投资在今后更加友好的政策的想法和建议以及思路。一方面,要真正的把就业优先纳入到整个政府的目标中,实际上过去所有的政府投资决策、政府投资规划都没有把就业问题和投资问题放在一起来进行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使得政府投资在解决就业上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投资是政府运用财政的很有礼的政策工具,发挥政府投资解决就业效果,需要确定好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的关系。实际上有两种效益,政府投资可以拉动整个社会投资的效益,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产生挤出效益。政府投资以后因为采取措施不是很到位,或者领域不是很好,它可能减少了社会投资。

    2009-09-08 10:21:16

  • 王德文: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投资就需要从就业优先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到怎么明确政府投资的方向,它的领域。在这里面可能需要把当前我们对重大项目建设、产业规划、区域发展方面统筹加以考虑,一方面就要解决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需要把长远发展和就业优先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整个政府投资变得更加友好。

    第三个方面,如果我们有就业优先的原则,我们也确定了政府投资的方向和领域,可能就需要对政府投资的拉动就业效果进行全过程的评估。实际上在西方国家,他们对这方面有一套相应的制度和体制,来保障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怎么样能够解决就业问题。过去一方面我们没有遭遇百年的经济危机,过去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今后需要建立这样一套评估体系,对政府的投资加以评估。在这里面还有一块,可能需要我们对投资的概念进行深化的认识。实际上政府投资除了对物的投资,对工程项目的投资以外,对人的投资也是社会一个更大的项目和工程。尤其是对教育、保障、卫生领域的投资,实际是民生资本的一项投资。这项投资不仅在短期内有反周期的功能,它可以消除经济周期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从长期来讲,它可以使得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这是我们做这项工作的一项内容,这个工作我们会继续做研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成果推荐给大家。谢谢!

    2009-09-08 10:23:42

  • 谢寿光:

    感谢王德文研究员提出如何使政府投资更加友好,是一个很有创新意义的概念。尤其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要对四万亿投资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和评估,我想这本绿皮书提出的见解人大常委会的委员能够来看一下,会更有效果。我们也希望媒体告诉他们有这么一项成果可以进行参考。下面有请王美艳副研究员发言,大家欢迎!

    2009-09-08 10:28:40

  • 王美艳:

    谢谢大家。今天我主要和大家汇报绿皮书中关于普及高中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内容。刚才劳动部的司长在讲话的时候提到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他们请蔡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他们讨论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挑战,我也尝试用通俗的语言给大家把我们的研究讲清楚,当然做到这一点不是那么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争取努力做到。我主要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差距,另外就是中国内部存在的教育差距,第三部分是通过估计教育收益率对各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提出几点轻视和政策建议。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教育差距。刚才在发展中提到,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中国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中国低于其他国家。第二,中国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短,在2005年仅为8年,而同期美国和日本分别超过13年和12年。除了看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教育差距之外,我们来看中国内地存在的教育差距。其中最主要的差距是城乡差距,在图中我们给出了城镇和农村的16岁以上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其中第一根蓝色的柱子是城镇的劳动力,现在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38年,而农村平均是6.8年。从受教育水平构成来看,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农村劳动力可能还有51%仅仅是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大概有90%都在初中以下。而城镇劳动力现在接受过大专级以上教育在13%,接受过高中级以上的应该是在36%左右。

    2009-09-08 10:29:04

  • 王美艳:

    我们对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分别估计了教育收益率,试图从教育收益率中对于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一点启示。首先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到,不管是城镇劳动力还是农村劳动力,在每一个教育阶段上,如果受教育年限增加的话,劳动力的收入都会有显著的增长。其实从这一点来说,对我们的启示非常明确,那就是我们应该增加教育投入,使每个人都接受更多的教育。教育投入包括国家投入和家庭投入,假定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在短期内不变的话,要想提高所有人的受教育年数,应该从总量上加大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

    我们再回到教育收益率的估算表格中,从这个表格中经过一些检验我们还发现,对于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而言,在每一个教育阶段上,城镇劳动力的回报都被农村到时候更高,但是他们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从这个结论上我们这样说,实际上长期以来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接受教育上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这主要和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中,一些人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而无法接受更多的教育。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农村的办学条件相比城镇还有非常大的距离。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今后应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来自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2009-09-08 10:30:25

  • 王美艳:

    再回到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而言,都是更高教育阶段的教育回报也更高。我们以城镇劳动力为例,小学是2%左右,到初中提高到5%,高中是6.5%,大专级以上达到12.1%。这可能和一些国际研究,其他国家的状况有一些差异。但是在我们国家,目前对于这两类的劳动力而言,我们都是更高教育阶段,大概教育回报率更高。这个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不管对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都要加大对更高教育阶段的投入。但是因为城镇和农村的教育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具体而言,农村和城镇人口不同教育阶段的优先序不同,尽管他们都是更高教育阶段的回报更高,但是我们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对城镇和农村应该区别对待。

    对于受教育年限提高之后带来的教育收益做了几种假设情形来估算当受教育年限提高以后,城镇和农村的教育收益分别是多少。我们看到第一行城镇劳动力假定受教育年限提高至9年,也就是说大致相当于完成初中教育,这里是空的,因为城镇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已经在这个水平之上。下面分别是假定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也就是相当于完成高中教育以及提高至13、14年以后,城镇和农村劳动力需要提高的教育年限数,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收益。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两类劳动力而言,如果受教育年限提高的年数更多,它的教育收益率就更大。从我们的表中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另外,两类劳动力比较,不管是受教育年限提高到什么水平,其实给农村劳动力带来的教育收益都更高。

    2009-09-08 10:31:42

  • 王美艳:

    目前,城镇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大概是9.38年,也就是说,大致相当于接受过初中毕业再加0.38年的高中教育。从前面的表上可以看到,如果城镇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或14年,也就是说有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大专级以上教育的话,我们的教育收益大概平均能够达到29%和41%。因此,对城镇人口而言,我们认为现在除了要继续巩固高中教育阶段以外,应该大众化高等教育,让更多人接受大专级以上的教育。但是对农村劳动力而言状况有很大不同,因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6.8年,也就是说,相当于小学毕业再加0.8年的初中教育。所以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它的第一步首先是受教育年限如果能够达到9年,完成初中教育的话,这才能够达到我们现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如果达到这样的目标,他的教育收益大概是8.8%。

    除此之外,如果他的受教育年限继续提高到12年,它的教育收益大概是21%。所以我们提出,在农村首要的是要继续落实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另外要逐步在农村普及高中教育。刚才胡教授提出,我们国家目前的财力状况如果要在农村普及高中义务教育还是非常困难的,我想如果我们做不到普及高中义务教育,但至少要在农村普及高中教育,但不一定是义务教育。

    2009-09-08 10:35:28

  • 王美艳:

    总结起来,我们的研究对教育资源配置有四点启示。第一,每个人都增加更多教育,从总量上加大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第二,整合各方面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第三,对城镇人口而言,除了继续巩固高中阶段教育外,当然包括中专技校,还应该大众化高等教育。第四,对农村人口而言,首要的是继续落实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教育。

    谢谢大家!

    2009-09-08 10:36:08

  • 谢寿光:

    谢谢王美艳研究员用简洁的语言做了进一步的提高。下面请夏汛鸽同志发言。

    2009-09-08 10:36:31

  • 夏汛鸽:

    我说三点。第一,非常感谢组织者的邀请,同时我也非常同意几位主要发言人的评价,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在社会中和圈子里的反映很好。我刚刚才拿到这本书,我谈一些粗略的看法。这本书在我这个非常外行的人看来有一点不足,就是它没有从提升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无论从这个角度看还是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它对于专业结构对提升人力资本的作用,以及教育改革中专业改革怎么改,这个问题不是新问题,前几年也有讨论,这本书不是把它作为重点。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不管是从直接感觉还是现实感觉都是很严重的,这是学非所用。青年人失业,你学什么的,为什么失业,学文科失业的还是学理科失业的,这个问题有些研究,但是目前为止我感觉到没有很权威的研究,这个问题对青年就业的影响在哪里,我觉得分析研究的权威性的东西不够,或者调查不够。

    2009-09-08 10:37:33

  • 夏汛鸽:

    我刚到成都参加2008年—2009年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研讨会,太阳能展示,其中有一个同志是一个企业家,他大声疾呼,在人员危机、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的新能源要大发展。他说我们将来的新能源要超过火箭,超过传统发电,我们还要做到,我们将来产业发展不要电力储存,减少调度。大家知道传统的发电是调度,全国有多少个电网电站。他慷慨激昂的讲完了,很多人让他解释,我说你进一步的解释一下你的这个口号对解决就业是什么关系,对我国的长三角战略、珠三角发展战略、环渤海湾发展战略,对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老工业基地改造是什么关系?我对他的评价是哑然,下面的媒体记者朋友们都鼓掌。

    当一个新的挑战来临的时候,比如新能源、新技术发展对就业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国内有研究,但是书里的研究不够。前两年提出来扩招,但现在再不这么说,有不同意见,扩招对我国发展是有作用的,但是我们要研究专业结构的设置对提升人力资本以及教育改革的影响。不能忽视这个问题。这是我说的第二点。

    2009-09-08 10:39:11

  • 夏汛鸽:

    第三点,由于工作关系我参加过很多社科院信息的发布会,确实不错。今天这个会是我参加的最好的,没有任何溢美之词,因为这次会议寻求的是一种平等参与,但同时也有不足。我对这个会议的设置提一点意见,我很感谢被邀请,但是没有被邀请发言,这个结构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谢谢。

    2009-09-08 10:41:52

  • 谢寿光:

    非常好,现在是大家自由发言的时间。

    2009-09-08 10:42:25

  • 纪韶:

    我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的纪韶,谢谢蔡老师。我很关注蔡所长所带领的团队的研究成果,很有质量,我也很认可。这本书我还没有来得及看,但是我身在学校,我觉得这个选题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空间。我们最近做了一个调研,这个调研从6月23日开始,在全国除了海南、新疆和西藏,有169个调研点,107个村,47个镇,223城乡接合部、21个社区等等,我们做了关于金融危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态的调研。当时给我感受很深,我觉得2003年之后关于农村一号文件,到2006年的五号文件时,关于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就业、权益保护方面应该形成一个体系。如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评价就业政策的实施,它还能做什么调整的话,我觉得蔡昉老师所提到的教育培训应该首当其冲。

    2009-09-08 10:42:38

  • 纪韶:

    我们在调研中觉得,关于农村教育和培训的缺失,但是数据还没有完全出来。社科院人口所做出来的东西有很多对国家的政策影响很大,另外可以直接转换为生产力。这次调研我感受比较深的还有一点,90年代农民工进城,我们对他们的管理是问题人,治安管理,计生委管超声游击队,劳动部是就业管理,这个管理是当包袱的管理。听了这么多专家的发言,我感觉其中有一点,我们现在把包袱当做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政府的管理职能又变成服务职能,你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为什么,意义非常重要。今天的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就是明天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劳动数,这方面是不可缺失的。我觉得工业化、城市化的数量、速度和质量,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影响非常大,这三者之间其实可以变成一个传导机制和系统,各国的工业化对这个事都很重视。所以如何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政府的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我看了这本书以后体会更深刻。更多的问题提出来,我们的调研数据还没有整理好,但我认为这本书是很好的一本书。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2009-09-08 10:44:05

  • 谢寿光:

    还有哪位专家要讲话?

    2009-09-08 10:46:16

  • 王素:

    我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素。我也在从事教育研究,今天非常感谢有机会能参加这样的研讨会。首先,作为从事教育研究的人,这本书非常受启发。首先研究方法不同,从劳动人口的研究视角来研究教育问题,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这里面有两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一个是通过人口红利,它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提倡增加教育年限的问题,这个分析应该说和以往说要发展教育,提高增长教育年限的视角是不同的。

    第二是提出来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基本上他们会有一个并行的阶段,它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首先普及初等教育,然后是中等教育。但是中等教育之后一定会出现并行的阶段,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和高中教育普及阶段,这两个阶段不是顺序的,而是并行的。所以我觉得这里比较好的视角是,我们现在分析中国不同的人口受教育年限,然后从他的回报率的角度来分析到底应该优先发展哪个领域,这个视角还是比较新的。但是这个理念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从理论上分析是这样的,但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非常多的大国,可能它的教育资源非常短缺。在这个问题上到底怎么能够解决,这可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还有一点我想提出来和大家探讨,关于终身教育的问题。终身教育是70年代提出来的一个观念,可能它对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在理念上,还在实际当中的很多方面。在这里面延用中国继续教育的词汇,这个教育和国际上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在对这个理念分析的时候,重点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在校生的比例,这当然是终身教育很重要的指标。OECD也分析这个比例,这个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终身教育的方面。但同时,在终身教育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从学历教育转向制度教育。有一部分不是通过学历能够衡量的出来,它有很多职业资格的认证、培训,包括整个社会化的学习,这些东西可能是通过学历数据得不到的,但它又是终身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建议将来在分析这部分的时候,要从更多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更好。

    总的来说,我们真的觉得这本书对我们今后的研究是非常有启发的。谢谢!

    2009-09-08 10:49:37

  • 王欣梅:

    我是人口所的。第4页中间的一段话,我们提出两个概念,一个是平均劳动生产力,另一个是编辑劳动生产力。这里面有一个错误,它写的是最后一单位创造出的劳动力的产出,这是一个错误,编辑和最后、最先没关系,它只是分母每增加一单位,分子增加多少,这是编辑的概念,没有最后、最先的问题。还有教育一定要增加9年以上方面的投入,但是没有具体说应该增加哪部分。我们现实当中的问题是什么,大学生求职规律,人事部有这个统计。从2004年开始,这个就直线下滑,从0.4开始下滑。从求职规律上看,大学生的供给是过剩的,高过任何其他世界主要的经济发展好的国家。

    另外我们也看这个指标中,企业对各种技术工人的求职率远大于1,求人数比求职数高得多。同样需要增加投入,要具体分清楚,考虑往职业教育投还是往普通高校投,这个方面不一样的话,产生的结果差距是非常大的。具体考虑指标以后,我们对国家政策的指导可能会非常具体一些,而且可操作性强一些。

    第三,这几个概念稍微有些变化。专图1—2当中,分地区单位劳动成本,这里面少了一个例子。前面是单位劳动力成本,概念上不统一,容易引起模糊。或许原来的作者一开始用单位劳动力成本指的是有多少劳动力,考虑了教育的作用以后,就不是以个数来衡量劳动力投入,而是以劳动力的质量,包括质量统计在内,同样数量的劳动力按照数量来算的话可能高得多。所以概念要统一一下,不要一会儿用单位劳动力,一会儿用劳动。谢谢。

    2009-09-08 10:50:40

  • 胡瑞文:

    我提供一点情况。一个是根据OECD35个国家的统计,25岁到64岁,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大概是80%多,高中阶段是70%,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是56%。从长远来看,看来文化程度越高,可能就业的参与度更强一点。但是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的高职教育发展走的太快,它是用原来的精英教育的求职标准和期盼,因此很多人在半年里不愿意签约。他可以做这个工作要求低一个层次,或者先就业或择业。最近有一个调查,大概还有30%左右没有就业的,这是半年以后,但是过了一年就就业了,就是降低标准了。还有一部分5%的啃老族,家里面愿意养他。

    2009-09-08 10:55:09

  • 谢寿光:

    其实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这个研究成果怎么被社会所接受、所转换,媒体的作用非常大。我们出版社也有这个义务。比如关于今年我的出版社出版的有关教育的研究成果,里面对每一个专业的就业率、第一年的工资水平都有介绍,这个东西发布以后媒体反响很大。后来我给各个大学的负责就业指导的人发函,我说你们的确应该看一下。这些成果真正让社会认识到专家的作用,研究成果的作用路还长着呢。现在一方面社会科学成果的供给表现出来也不足,但同时又大量的由于流通渠道的不畅变成大量的闲置,或者基本上被搁置。所以我想今天像这样的会,夏老师提出我们讨论不够,当然会议的设计会进一步改进。我们希望有多方的参与,包括媒体的作用,政府部门的作用,才能让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价值最大化。

    2009-09-08 10:56:09

  • 谢寿光:

    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光临,谢谢大家热情的参与,下一个成果的发布会再见!

    2009-09-08 10:58:38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会前全景

    中国网 王锐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王锐

  • 人口绿皮书主编、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

    中国网 王锐

  •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网直播中

    中国网 王锐

  •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就业司司长于法鸣

    中国网 王锐

  •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研究院王德文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副研究员王美艳

    中国网 王锐

  • 专家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会议结束

    中国网 王锐

文字实录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