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论坛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定于2010年8月30日上午9时,在长沙市韶山北路20号中共湖南省委招待所举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论坛”暨《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2010)》首发式。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论坛

活动描述

  •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定于2010年8月30日上午9时,在长沙市韶山北路20号中共湖南省委招待所举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论坛”暨《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2010)》首发式。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张萍:

    各位嘉宾、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主办单位对各位的莅临表示衷心地感谢。下面,我把领导、嘉宾作一个介绍。

    今天,参加论坛和首发式的有: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于来山同志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刘莲玉同志

    省政协副主席 龙国健同志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国家气侯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潘家华同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谢寿光同志

    省委副秘书长 段林毅同志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湘舟同志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朱有志同志

    省政府两型办副主任 陈晓红同志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罗波阳同志

    参加会议的有长株潭“3+5”城市群八市有关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学、实际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工作者。

    下面,首先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于来山同志致辞。

    2010-08-30 08:37:48

  • 于来山: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教授、各位嘉宾、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暨《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2010》首发式在长沙的召开。在此,我代表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对各位专家、各位教授、各位嘉宾给予湖南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高度集中的精华区域,是全省经济的核心增长极。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此,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些年,是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扎实推进的几年,也是长株潭地区发展、变化最快的几年。我们高标准地完成了长株潭试验区顶层设计,启动了一大批改革,建立了部省合作,共建长株潭的平台和机制,特别是建设了一大批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了五区十八片示范区的建设。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把长株潭三市融合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对于湖南来说,就是要紧紧抓住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这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目标,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湖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2010-08-30 09:14:54

  • 于来山: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的试验区,理所当然的要在转方式、促两型上做出表率,创造经验,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坚持已经被世界证明是正确的基本原则、工作方法和创新精神,继续实现一化三基的战略,突出两型要求,发展两型产业,以两型带两型,继续坚持新型新事,不断加大投融资、土地、环保、节能、城乡统筹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继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三网合一、乡镇综合治理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大项目促进大融合,继续抓好部省共建、示范区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在推进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湖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开辟新境界、闯出新天地。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集中智慧全力探索,这一次论坛以转方式促两型为主题,既体现了中央的精神,又完全符合湖南的实际,很有现实意义。这次论坛,将为我们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同全国和省内的专家学者面对面的交流。

    至此,我们还有幸地请到了著名的专家潘家华教授为我们作专题报告,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我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围绕论坛的主题广泛交流,深入研讨,多为湖南的改革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出谋划策,传经送宝。

    最后,我预祝论坛和蓝皮书首发式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各位教授、各位来宾和同志们,工作顺利、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2010-08-30 09:22:07

  • 张萍:

    进入下一个议程,分段主持,下一段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罗波阳主持。

    2010-08-30 09:26:55

  • 罗波阳:

    谢谢于省长高屋建瓴、热情洋溢的致辞,下面进入第二阶段。首先,有请省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会长张萍研究员作主题汇报,大家欢迎。

    2010-08-30 09:28:38

  • 张萍:

    我就这一次论坛和蓝皮书的主题做一个简单地汇报。因为,在书的总报告中都已经写了,而且已经提交了。这一次论坛和蓝皮书主题的特征是什么?我就汇报这两个字“特征”。

    2001年,我们参照博鳌亚洲论坛的模式举办了长株潭经济论坛,至今已经第七届,出了五本书。“两型社会”建设以后,我们加以规范,开始出蓝皮书。2008年蓝皮书的特点,主题是研究一体化建设“两型社会”政策,去年第二本的主题是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如何突出低碳跨越式发展,也是中国从区域的角度,第一个批复发展低碳经济。

    今年是第三本,第三本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可以归纳成一句话,它就是“三结合”,它是把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和走绿色低碳道路,从总体上结合起来,这就是这本蓝皮书的特点,也是中国第一本“三结合”的蓝皮书。

    大家知道,党的十六大就强调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作为基本的国策,党的十七大完整地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

    为什么党中央把它作为一个基本国策?为什么批复建设“两型社会”?我想,“两型社会”是相对而言的。按照原来传统的发展模式,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知道,这种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高消耗,导致了环境污染 日益严峻,日益突出。因此,党中央把它提出来作为基本国策,提出来要建设“两型社会”。

    2010-08-30 09:29:14

  • 张萍: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要转变这种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就是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我们往往把“高污染”比喻作“黑”,用“黑”字来表示,由于这种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导致出现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最近一年多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在加快上下工夫。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大会上强调转变发展方式要快速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转变,我们往往把“环境友好”以“绿色”来比喻,我们从哪里转?从黑色发展方式转,向哪里聚?向绿色发展转。因此,湖南省提出把“两型社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和目标,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两型社会”发展的前提,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那么,要加快转,要刻不容缓,如何转呢?如何建呢?湖南提出来“四化两型”战略,它的基本路径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作为转方式促两型的基本路径。那么,这四化,每一化都有特定的内涵,每一化在转变中都起着特定的作用。但是,四化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从总体上概括是两个字,一个是“绿”,一个是“智”,“绿色化”和“智能化”。总书记在两院大会上讲了,现在各个国家都在追求绿色化,都在追求智能化,都在追求可持续发展。所以,四化的共同特征就是绿色化。

    就是绿色低碳道路。没有绿,没有四化;没有绿,没有“两型社会”;没有绿,没有转变方式。所以,道路从总体上说,就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总体的发展道路。所以,主题就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这就是这本书的主题特征。

    2010-08-30 09:36:39

  • 张萍:

    那么,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会面临许多挑战。但是,大家要知道,它也使我们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要大力发展绿色新型产业,要大力开拓有广泛前景的绿色产品市场,要大力增加绿色就业。因此,它不但会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产生重大的环保效益,社会效益。

    所以,只有坚持把这三句话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发展,这就是我对于主题特征的简单汇报。

    2010-08-30 09:43:27

  • 罗波阳:

    谢谢张院长富有激情的主题演讲。下面有请省政府两型办副主任陈晓红教授,介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总体构想,大家欢迎!

    2010-08-30 09:44:36

  • 陈晓红:

    尊敬的于省长、刘主任、龙主席、潘教授,还有张萍会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共同探讨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这个重要命题。在此,我代表两型办对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衷心地祝贺,也对第三次蓝皮书的首发式,对张萍会长带领的城市群学会的持续研究和跟踪“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也要表示衷心地感谢。

    我想汇报三个方面。

    第一,试验区的基本概况。

    从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2008年改革的总体方案同时获批,这是国家第一次把改革方案同时获批。至今约有三年左右的时间,试验区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要实现三个率先,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要努力建设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中部重要增长级,城乡统筹实现一体化,国际有品质的现代型生态城市群。试验区的范围有“3+5”,涵盖了长株潭、岳阳、常德、衡阳、娄底五市区域,总共是9.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是1255.5万人,湖南省委省政府把试验区的建设作为新阶段国家重大战略的布局。

    2010-08-30 09:45:08

  • 陈晓红:

    国内外很多专家和领导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送给湖南的一个最好政策红利,给了我们一个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区权利。作为富民强省的重大历史机遇,也作为科学发展观重大历史使命,省委省政府专题研究部署,先后出台了60多项政策文件,各项工作正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在全力推进。

    第二部分,关于试验区改革建设的主要工作和特点。

    第一,我们站在国际视野突出顶层设计,使试验区的改革建设一开始在高起点上有序推进。应该说,在这样一个国际视野、战略眼光、集思广益的统筹下,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行政路线图制定,涵盖了12个改革方案的实施,16个专项规划的推出,以及八市改革建设的实施方案,以及区域规划的下位规划同步推进。同时,我们积极推进了“两型社会”标准化体系建设,经常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作为国家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我们希望在标准化的设计上,在标准的引领上能够作出我们对全国示范区域的贡献,成为全国的示范。

    现在,我们已经联合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相关研究院所,共同推出了两型企业,两型产业,两型园区,两型社区,两型乡镇等等,六大标准还在制定中,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标准体系,到项目实施的基本机制。

    2010-08-30 09:47:07

  • 陈晓红:

    第二,突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

    我们按照六个一体化的要求来推进城市群之间的一体化融合,把交通作为一个重要环节从点线面全方位规划,水陆空两型立体的规划体系,这也是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立体交通网络的体系规划,当时是委托上海城市规划院一起来合作和制定的。

    对内启动建设七纵七横720公里核心区域的城市干道网,在“3+5”城市群推进一方八射760公里的城际铁路网,前段时间已经开始实施。力争实现3、6、9公共交通目标,长株潭核心区的通达时间在30分钟以内,至次中心城市90分钟。二是大力推进武广、沪昆高速的高铁建设,武广高铁全面通车,至广州两小时,至武汉一小时。长沙由节点城市变为区域中心城市,黄花机场去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100万人次,规划2020年达到3300万人次,湘江通航率由1千吨提升到2千吨。长株潭成为三网融合城市群,3G网络覆盖实现达到90%以上。

    第三突出产业支撑,着力构建两型产业体系。

    积极在长株潭区域内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设立了20支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有3支落户试验区,近期获得了国家投资产业基金,首期能实现100亿元的规模,这也是国家批复的第7支产业投资基金,类似于渤海基金,我们也希望能够把长株潭区域打造成P1和VC的高地。

    包括一系列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文化产业在快速成长,工程机械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6%,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为5.3%,文化动漫产业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同时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了石化食品等七个过千亿的产业,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在传统产业的两型化,低碳化改造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株洲清水塘国家工业园的改造,上游水口山衡阳改造等等,在湘江重金属污染一带四区的五大清理工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010-08-30 10:00:55

  • 陈晓红:

    第四,突出生态环境的治理。

    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群,实现水污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重金属整治行动等等,推进城市洁净工程,近三年,我们要达到长株潭区域内10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抓生态修复保护,突出招商的绿心,连接中心500平方公里生态区域实现保护利用,实现120平方公里禁止破坏生态的开发,这也是全国的首创,在城市群区域中心有这样一块绿心进行保护性利用和开发,构筑一个生态隔离的绿色屏障,突出湘江风光带建设,规划建设纵贯南北长达150公里,集生态、观光为一体的中国莱茵河。

    全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强在重点领域的改革示范,包括在土地管理、创新,耕地保护等制度形成五种节地新模式,推进资源节约的利用,实施民用建筑公共设施的节能《条例》,这在全国算比较早地推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推广长株潭公交电动化,实现可再生能源电价和可接触式水价,推进环境保护的市场化,实施流域的生态环境补偿,推行农村的户分类、村收级、乡中转的垃圾处理模式,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出台行政程序的规定和规范行政权利的裁量型办法。

    经过三年努力,长株潭城市群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核心增长级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三市GDP占全省GDP已达到42.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八市GDP达到全省80%,人民生活得到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是07年的1.24,1.28倍,现在仍在不断上升。

    2010-08-30 10:04:02

  • 陈晓红:

    关于下阶段的工作,一是我们在十二五时期纵深推进改革试验区的攻坚阶段,最近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对“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下一步将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的战略部署,以四化两型建设为基本途径,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在引领带动上见时效,努力实现优先发展、创新发展、人本发展。

    在改革上先行先试,全面推进产业改革,特别是在土地扭转征用,城乡服务统筹等等方面,努力形成一系列可推广的“两型社会”建设模式、经验和标准,要着力实施两型产业振兴,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的全覆盖,城乡统筹,长株潭公交一体化,三网融合等重大工程,以改革促建设,以建设促转型,建设好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

    各位,我们深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是两型社会研究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支撑,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真诚地希望在长株潭城市群改革试验中,社科院能够继续当好参谋,出好主意,一如既往地给予关注和支持,我相信有大家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试验区一定会早日展现出独特景致。

    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2010-08-30 10:05:45

  • 罗波阳:

    谢谢陈主任对“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改革建设情况的介绍。下面,会议进入第三阶段,请张萍会长主持专家报告。

    2010-08-30 10:08:26

  • 张萍:

    下面,请专家作报告。潘家华同志的职务不用介绍了,资料上都有。今年2月29日,潘教授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讲授应对气侯变化问题,并提出了建议,这是中国最有权威的应对气侯专家,我们请他作报告,大家欢迎!

    2010-08-30 10:09:04

  • 潘家华: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有关“低碳转型”和“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些问题。因为,湖南从来都是以“贵”而有名,高贵的,现在变成“富”了,非常富有。那么,在又富又贵这样一个时代里面,我们现在又在创新“两型社会”建设,又在打造低碳社会的建设。

    《蓝皮书》由张教授领先编撰了三届,应该说是见证了湖南又富又贵的进程和事实,正是在这样一个“富贵”兼而有之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了解国际社会进程中所关注的,对于中国影响又特别巨大的,对于我们未来可持续发展最有关键的一些问题。那么,气侯变化问题就应该是这里头的一个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关注的时间比较长一些,有十多年时间了,在国外工作的几年时间里,也是专门研究这些问题。这些年,联合国气侯变化的一些会议,不管是巴厘岛会议,还是哥本哈根会议,基本上是全程参与。所以,对有些情况了解得比在座的多一些。那么,也想借这样一个机会,就这些问题和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

    那么,我们要梳理一下,从哪些方面讲呢?我想,还是要从哥本哈根谈起,大家对哥本哈根了解得要多一些。在哥本哈根大会背后有一个认知问题,气侯变化是一个科学认知的问题,我想,还是要从哥本哈根谈起,大家对哥本哈根了解得要多一些。在哥本哈根大会背后有一个认知问题,气侯变化是一个科学认知的问题,由科学认知变成科学论证。中国的碳排放赶英超美,现在英国当然不在话下了,也已经超美了,超美以后,国际上有一个心态的调整,咱们中国人自己也需要有一个心态上的调整。以前,我们是害怕别人骂,但以中国现在的影响力和地位来讲,我们不应该怕别人骂。

    2010-08-30 10:09:34

  • 潘家华:

    那么,我们在国内怎么应对呢?实际上,将气侯变化从一个无关紧要的特殊问题,现在上升到了国家的总体战略问题,特别是中国在当今世界上地位日益凸显的情况下,不光是一个国内战略,而且还是一个国际战略,是双重的,这个变化特别明显。

    那么,我们讲了这样一些低碳和应对气侯变化的关键和核心就是低碳问题,有些胆大的提出了“零碳”概念,我们要科学地认识这个进程,怎样来解释低碳?我们提出的低碳转型和“两型社会”建设,究竟应该怎样来促进转型?最后,对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建设来说,也算是他山之石,有这么一点想法,也要和大家作一个交流。

    2010-08-30 10:15:50

  • 潘家华:

    一、“两型社会”与低碳转型的关系。

    “两型”转向低碳?还是低碳转向“两型”?我在读张教授写的皮书之后,就感觉皮书中间已经有了很多解答,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说,两型与低碳无非就是三种关系,一是等同关系,就是低碳转型。但是,好像又不尽然。因为,我们说资源节约和低碳,似乎还不完全一致。我们讲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这和低碳是一致的,资源节约型,节约,就应该是低碳的。

    但是,低碳好象也不尽然是这样,低碳很简单,只要是低碳,随便你怎么浪费,太阳能百分之百地利用都可以,没有说要你节约太阳能资源,有多少太阳能都可以利用,利用以后怎么浪费都行。所以,低碳就只考察一个指标,不考察其他的指标,很简单,这也说明中国人比欧美人头脑要复杂多了。欧美人对“和谐社会”、“三个代表”都不懂,只有咱们中国人懂。但是,“两型社会”欧美人懂的,他们的认识可能还没有达到我们的水平。

    2010-08-30 10:18:40

  • 潘家华:

    “环境友好”就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和低碳也应该是一致的。我们利用自然的禀赋来保护环境,这也已经是一致的。但是,低碳也不一定是那么绿色的。比如,在美国,大量搞种植业,在土地上种大量的玉米,将玉米变成燃料乙醇。巴西将大量的土地进行开发,这并不绿色,但它是低碳的,这是满足社会物质生态的需要;使用化肥农药,会破坏自然环境,但它是低碳的。

    所以,“两型社会”并不能够简单地等同于低碳。但是,我们应该说低碳转型对“两型社会”绝对是有促进作用的。如果我们现在实施低碳发展、低碳建设,对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绝对是有帮助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的概念,有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这些概念很多。那么,这些概念,大家听起来好象应该都是似曾相识,差不多的感觉,无非就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现在是一套班子五、六块牌子,好象创了很多名词出来,本质没有变。但是,实际上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是有区别的,生态经济主要指生产过程的减量、循环再利用,是将生态过程中对社会环境不利影响的最小化;循环经济主要指生产过程中,清洁生产是内核所在。那么,我们说生态经济,实际上主要也是从生产过程中考虑整个生产环节的要素,来进行生态工程设计,利用这样一种生态的、自然的链接关系来获得尾气排出和生态的平衡,那这个指标应该在生态产出的范围之内,也是在一个生态平衡的生产过程中有所获取。那么,涵盖了消费的内容。但是,还是一种生态系统的平衡要求。绿色经济,相对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来讲,它所涵盖的范围就更广一些了。它是从生产、消费两个方面来考虑现在这样一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需要,仅有生产绿色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绿色消费。

    2010-08-30 10:22:12

  • 潘家华:

    所以,在绿色经济中,内容就涵盖了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为什么“绿色”提得比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更为广泛,也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仅仅只有生产绿色怎么实现循环?不论你怎么生态,如果没有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行为,没有绿色消费,所有的循环经济是保证不了科学发展的。

    低碳经济实际上与以上各个方面之间都是是有共性的,它涵盖了绿色,涵盖了生态,涵盖了循环。但是,它有一个最关键的区别,就在于低碳,我刚才说了它是刚性约束,你可以用绿色和循环实现低碳,但低碳就是一个刚性约束。现在,国际上所说的减排目标,就是给你一个减排目标,至于你怎样去实现,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不管你怎么做,只要你的碳排放量在规定范围之内,就是低碳的。所以,低碳与前面所说的不一样,不一样就在于“刚性约束”,而且“刚性约束”越来越明确,等一下我会给数据给大家,我们的排放在2010年已经达到法国人的人均排放水平了,欧盟现在有强制性的减排义务,长株潭也应该有欧盟这样的碳排放水平。虽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有发展权,但地球只有这么大,我们不采取措施的话真的还不行。

    那么,不论是两型转向低碳,还是低碳转向两型,而是要利用低碳来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因为,在这些刚性约束下,我们要转变发展思路。为什么要转变发展思路呢?去年6月份,法国前环保部长,现在是萨科齐的气侯变化顾问,他到我办公室第一句话就是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是蒸汽机的时代;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是石油经济、汽车化时代。那么,21世纪应该是中国人的时代了,应该是可再生的能源时代。开始,我听了以后,不以为然。可再生能源和常规能源在价格、数量上都是有差异的,中国现在处于这样一个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可再生能源何止是杯水车薪啊?湖南这几年推行“两型社会”建设,年均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速度在15%上,去年还达到了20%,可再生能源能够保证吗?所以,当时我不以为然。

    2010-08-30 10:42:41

  • 潘家华:

    但是,后来一想,这句话真还是有些道理。现在,我们不得不转型,不得不发展。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环保的需要,你必须要做。而且,“低碳”有这么多的约束,它与这个法国人讲的“转型”好象还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当年蒸汽机的发明是一种技术引领型的转型,有这种技术的突破,它就属于世界领先了,后面的人可以跟着发展去进步,你不跟就会被淘汰,落后了。那么,这也是为什么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经济走向衰败,因为我们没有走向现代化,我们没有走向机械化。所以,我们曾在技术引领时代中被淘汰,这是一种技术型的引领。现在,也必须要做信息革命,长株潭的三网融合,也不是规定你在一年内要融合,这是我们一种自主的选择,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发展,为了符合自身利益的一种选择。所以,这样一种革命都是主动的,为了自身利益的,这与技术引领不一样,与低碳的转型不一样,不管你转不转,只有这么多,其他都不管了,低碳转型带有一种刚性约束,带有一种悲剧色彩。所以,现在低碳还没有一种可供解决的技术可选择,

    在低碳的技术上走向零碳也还没有实现革命性的突破。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低碳转型有自身的特点,它是可以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推动方面,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说了,低碳是因为气侯变化,我们现在要讲气侯变化了,就要讲一讲哥本哈根大会了。

    对全球来讲,哥本哈根会议是范围最大的一次气侯变化公众知识普及。关于气侯变化谈判,应该说从1990年,国家气侯变化专家委员会开始组建并谈判,直到哥本哈根会议,有20年的时间,但在20年期间没有一次像哥本哈根大会一样有这么高的规格和这么大的规模,进到会场的有35000人次,没有进到会场的还有超过1万人,有110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到会。那么,在哥本哈根所出现的困惑和混乱,也是史无前例的。在国际谈判和政治争斗中,是从来没有的。所以,大家感觉到中间有很多的疑团。

    2010-08-30 10:49:13

  • 潘家华:

    不管是什么疑团,哥本哈根给出的信号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全球应对气侯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走低碳发展的道路,这是非常明确的,没有一个国家说“我们不采取行动”,只是在“采取行动”的程度、规模、资金上讨价还价,就和在国际上讲政治一样,你如果在国际上不讲气侯变化,那你就是不讲政治。在国际层面触及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都不谈,就谈气侯变化。

    那么,在哥本哈根上最后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很简单,就是气温升2度的上限,将来的温度升高,现在相对于工业革命以前增加了0.74度,我们要将温度升高控制在2度以内,这是一个共识,是没有人反对的。当然,对于一些小岛国来说,气侯变化、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将来这些国家都不存在了。所以,2度太高了,他们要把温度升高幅度控制在1.5度,控制在1.5度根本就是不现实,不可能的。最后,哥本哈根也只能说是研究、考察1.5度的可行性。在这个争议中间,以中国为代表的很多国家反对2度温升的上限,反对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定量目标,为什么反对呢?

    发达国家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定量目标为80%,中国为什么要反对?解振华说有些人“妖魔化”中国,为什么是“妖魔化”呢?就是因为中国在哥本哈根上明确反对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减半80%的目标,为什么反对呢?我们是有科学根据的,有些原因是出于自身利益的,应该说主要还是出于自身利益的,我们的反对是有理由的。

    非常简单地讲,2050年全球减半,发达国家首先要达到2020年的目标,按照巴厘岛的目标,是没有一个国家与减半的目标是相符的,第一步目标都没有做到,就讲第二步目标,那不就是虚的?还不如不要。

    2010-08-30 10:55:21

  • 潘家华:

    第二是公平问题,如果发达国家减80%,当前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是20吨,欧美是13吨,发达国家平均是15吨的水平。如果减80%,到2050年人均温室气体排放还有3吨二氧化碳,如果我们减20%,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也就只有2吨了,这笔帐一算就一目了然了,发达国家有人有技术,所有的基础设施、房屋存量都在那儿,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而从现在到2050年,发达国家永远是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发展中国家就没有机会利用廉价、高碳的化石能源来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这显然不公平嘛,对不对?你说,发达国家、欧盟、日本,他们还可以在哪儿建高速铁路?像长株潭的同城化建设,他们早就完成了,而我们现在在建的地铁、高铁,他们早就建完了,这些钢筋、水泥都是高碳排放,显然发展中国家不会认同这一点。

    这一条摆在桌面上对中国的影响更大,发展中国家人均2.5吨,中国现在已经是人均超过5吨了,让发展中国家减20%,谁来减?不能让埃塞俄比亚来减,他们国家只有人均0.8吨,没有服务业,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你也不能让孟加拉减,孟加拉人均0.28吨,要全部减掉?也没法让印度减,印度人均1.3吨,只有中国的1/4,要中国减?也减不了,这也是为了维护自身发展的利益。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维护发展权益;另一方面要低碳发展。所以,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不然,你看发达国家减80%,发展中国家减20%,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当时,在哥本哈根会议以后,英国的能源部部长公开发文章说“中国人劫持了哥本哈根会议”。当时,国内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反对这一条,这是有根据,是有理由的。

    2010-08-30 10:59:34

  • 潘家华:

    在气侯变化谈判中间涉及很多议题,应对气侯变化有四个方面的关键问题:第一就是减排目标,全球减多少?减排的义务怎样分摊?这是一大类问题。第二大类问题就是适应气侯变化,因为温度升高了,海平面上升了,气侯变得极端了,我们要适应这种气侯变化啊,如果有洪涝的话,我们要防洪,如果要旱灾,我们要抗旱,要适应气侯变化,这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一个利益诉求。

    对于小的发展中国家说,历史上几乎没有温室气体排放。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排放了200多年的温室气体,把整个气侯弄得变化了,气侯变化以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和灾难却要让发展中国家来承担。这样的话,在减排方面,发达国家应该资助发展中国家,没有钱免谈,这也是吵得很热的一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所谓的技术问题,不管是低碳发展还是所谓的适应气侯变化,都需要技术,有技术才能提高效率,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手段。但是,技术问题的谈判没有任何进展,从1990年开始谈判,让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但20年以来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技术又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技术是一个市场的问题。所以,到目前为止,技术没有任何进展。说到适应,也就是钱的问题,也是要购买发达国家的成果,使用他们的技术来支撑低碳的进程。

    2010-08-30 11:03:29

  • 潘家华:

    现在看来,低碳发展实际上就是减排和资金问题,实质就是钱的问题,技术也需要资金,有钱了可以研发技术,有钱了可以买技术。在这类问题中,资金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我自己也认为,在国家技术战略讨论中,发达国家认为资金不应该是问题,发达国家说发展中国家资金不是问题,像中国有钱,不应该说资金会成为问题,中国不差钱。现在看来,中国是不差钱,但钱真的不是问题的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那么高,美国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欧美3.5万美元,中国3700美元,他们有钱,还有这么高的排放,美国20万吨,欧盟30万吨啊。那么,他们把新兴经济体当作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对象,他们不可能拿着纳税人的钱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发展中国家想拿到发达国家纳税人的钱是基本不可能。

    但是,这又与巴厘路线图是相矛盾的,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道路上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现在,咱们还在极力维护发展中国家这顶帽子,如果我们要认定自己还是发展中国家的话,名义上这笔钱还是要的,不能放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还是要钱,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所以,这个关键问题最后就成了减排目标的问题。在哥本哈根谈判的进程中,2009年已经安排了共有六次谈判,每次谈判都是兴师动众,少则十天,多则半个月。谈判到最后,到哥本哈根,提出了什么样的减排目标呢?

    2010-08-30 11:05:54

  • 潘家华:

    发达国家中目标定得最高的是欧盟,说在2020年,相对于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20%-30%。大家知道,欧盟发达国家的减排是绝对量的减排,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不一样,对中国提出的40%-45%是强度,单位的下降,总量可以增加,强度下降,但发达国家是总量必须有绝对量的下降。

    美国是减17%,但基准年不是1990年,而是2005年,2005年美国的排放比1990年超过16%,如果美国在2020年相对于2005年减17%的话,实际上是相对于1990年只是减了3%-4%,还不到4%。

    那么,最后批准的京都议定书对美国没有用,美国新提的目标是至2020年相对于1990年只减4%。澳大利亚是在考虑中国、印度都减的话,我才可以考虑减25%。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俄罗斯由于苏联解体以后经济衰退,现在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要低1/3,但俄罗斯愿意相对比1990年减15%-25%。

    那么,发展中国家的期望是什么呢?像中国就希望发达国家必须相对2010年减40%以上,发展中的小岛国就希望减90%以上,印度希望发达国家相对于1990年减69.1%。的确,减排对发达国家的难度也非常大,不管难度有多大,目标是定在那儿的,他们定量,发展中国家也定量,中国拿出40%-45%的强度减排目标以后,印度跟进,南非、巴西也都做了减排目标的承诺。

    2010-08-30 11:32:11

  • 潘家华:

    所以,哥本哈根谈判最后是无果而终,但在最后达成了一个共识,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要减排是明确的,每个国家减的不一样,但“减”是一个共识,没有任何人挑战“减排”这样一个共识。

    为什么说减排是一个共识呢?还有一个科学上的认知进程,气侯变化委员会,就气侯变化框约进行谈话。后来,觉察到气侯变化归因于人类活动,气侯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到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再一次确认,人类活动造成气侯变化的可能性达到了75%,说气侯变化就是人类社会造成的。到了2007年,中国气侯变化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人类活动使得气侯变化,是有这么一回事情,温度上升了0.74度,海平面上升了18厘米,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提高了,工业革命期间温室气体浓度都在280个PPM,2005年已经上升到了349个PPM。而且,在最近这几年里面,二氧化碳浓度每年以2个PPM的速度在上升,海平面上升2毫米/10年。大家知道,洪涝、旱灾、冰灾、地震等都成为一种常态了。

    2010-08-30 11:32:58

  • 潘家华:

    所以,带有一种官方性质的科学评估认可气侯变化这样一个事实。但是,还有一些团体不认可这个事实。美国有些财团,出了1亿美元雇请了大批人专门做一些研究,其中一个比较大的研究就是雇佣黑客来找气侯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的漏洞,他们利用黑客手段将相关专家的工作(邮件)窃取过来,将研究的曲线进行更改,这些黑客就说联合国气侯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专家造假。不但如此,他们还雇请了很多人将中国气侯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总共三本),估计有五公斤重吧,逐字逐句挑毛病,最后还挑出很多毛病出来。他们说,报告中预测喜马拉雅的冰川在2035年将由50万平方公里缩减到10万平方公里,这绝对是错的。为什么呢?它把2350年给弄错成2035年了,然后张冠李戴。喜马拉雅冰川总共都没有50万平方公里,中国总的冰川才是50万平方公里。再加上2005年的冬天,整个北半球天气偏冷,使得整个北半球国家认为气侯变化不存在。

    还有一些国际上的专家说温度升高1-2度很正常,说时间不一样,以100万年为代表,100万年才升高1-2度是很正常的,如果以100万年为时间尺度的话,讨论的幅度就很大了,这是讨论的幅度不一样。

    我们说了,争论应该是有的。但是,气侯变化这个事实本身,我们应该宁愿信其有,这对我们并不一定有坏处。但是,从科学观测的事实来看,这种趋势是存在的。现在,有这么一些数据,像这几年,八月中旬在黑龙江的漠河开了一个会议,漠河说他们在6月份连续有几天温度超过44.6度,去年冬天温度最低零下51度,有些地方气侯确实不太正常,我不是搞科学的,对于这样一些事实,从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界的干扰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是认可的。

    2010-08-30 11:33:20

  • 潘家华:

    那么,现在气侯成了政治问题,是一个怎样的政治格局呢?很简单,就是南北两大阵营,中美欧三股力量,是属于多方博弈。南北两大阵营很简单,就是属于框架公约的附件1国家和附件2国家,附件1国家是77国集团+中国,中国虽然不属于77国集团中的一员,但每次在气侯谈判中,都是77国集团+中国在提议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表态,都是77国集团+中国的内部磋商。发达国家就是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发展中国家要求以“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发达国家率先示范大幅减排,给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侯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就是南北对垒,从1990年中国建立气侯变化谈判专家委员会开始,南北两大阵营就形成了尖锐的辩论。

    三股力量中,欧盟坚决要求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直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推动力量。当然,有人说欧盟提出这样的要求,主要是因为他们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且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比较高。欧洲那个地方,自然环境确实非常好,一到冬天,大西洋的暖流过来了,不可能到达零下10-20度,冬天也是零上5-8度,2003年的法国高温也不到25度,冬天也不结什么冰的。欧洲国家害怕啊,气侯因为暖流、寒流改变的话,欧洲将成为一片不毛之地啊。我在荷兰待了几年时间,他们的地表看上去很漂亮,但一旦挖下去就是沙子。当然,欧盟也做了很多研究,说气侯变化不会改变洋流特征,此地无银三百两,做了很多辩解。

    那么,美国的政策不是以世界利益和人类利益为准则的,所有的国家方针都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只要符合美国利益就做,不符合美国利益就不做。减排对于美国来讲,他们确实做不到。因为,要减的话,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要改变,老百姓不会干,美国要减排,竞争力就要下降,企业不干,美国要减排,政治家得不到选票。所以,在气侯变化问题上,美国一直有一股保守力量。

    2010-08-30 11:34:51

  • 潘家华: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和美国是彼此心照不宣,美国是不想减,中国是还要增长。所以,这些年我们是在美国大树底下好乘凉,只要美国不减,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现在已经超过美国了。

    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国家对于减排基本是持反对或保守态度的。去年在欧洲气侯变化论坛上,美国认可2度,又只减15%,我认为是虚的,既然认可2度,就应该减20%,他们却只减15%。

    澳大利亚要是有湖南的气派搞核电,减排效果会非常可观。湖南没有这个优势的,没有多少地儿,面积只有这么大,湖南也没有铀矿资源,资金相对来讲也比澳大利亚紧,澳大利亚这些年卖矿,都是以每年增加70%-80%的速度,赚多少钱啊!澳大利亚人现在很有钱,澳大利亚的铀矿占全球的40%。

    澳大利亚气侯变化水资源部的部长是在马来西亚出生的华裔,到澳大利亚当了部长,我问他为什么澳大利亚不发展核电?这么好的条件,如果发展核电的话,减排80%都可以做到。一是澳大利亚恐“核”;二是矿山都是露天开采,你们到澳大利亚去看一看才知道什么叫地大物博,镁矿都是露天开采,镁的品质也相当高。澳大利亚发电量每吨超过7千大卡,1吨原煤相当1吨标煤,中国1吨原煤才相当于0.7吨标煤,澳大利亚也是反对减排的。那么,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集团,是中美欧三股中的一股,中国这一股是代表77国集团+中国,发达国家说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极力要求分化发展中国家。现在,欧盟都提出了“非洲国家欧盟化”,要非洲国家都成为发达国家。现在,我们每年要给非洲钱,每年都要给,为了保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该给的还是要给。

    2010-08-30 11:35:17

  • 张萍:

    现在超过美国了吗?

    2010-08-30 11:36:10

  • 潘家华:

    2006年就超过美国了,这几年美国因为金融危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都以35%左右的比率在下降,中国每年以8%-15%的速度在增加。所以,赶英超美的指标不在话下。

    所以,在这三股力量中间,中国应该是第二股力量,日本并不是特别好过的,是很难过的。所以,大家要理解现代化,在减排中的压力确实比较大。

    在谈判中,除了气侯变化谈判以外,联合国环境会议,1992年纽约联合国环境气侯变化峰会就签署了气侯变化公约,2009年哥本哈根气侯变化峰会上也签署了哥本哈根协议,2012年将在巴西举行气侯变化峰会,将对气侯变化问题再做谈判。二十国集团中,只有以中国为首的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了,中国为什么坚持联合国精神呢?因为,联合国精神还有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大家可以相互呼应。但是,如果是二十国集团的话,中国就相对被剥离了,这也是美国人为什么让我们“不在联合国内谈”,说咱们就是一个大国俱乐部,一家谈就搞定了。所以,美国的战略家比中国的战略家真的要站得高,看得远得多。

    美国的世界银行是按股份投票的,美国占的股份最多,世界银行的行长永远是美国人,从1996年开始,中国在世界银行的贷款全部是最高利息。

    2005年,美国有一个战略家原来做过政府的副国务卿,提出过G2概念,就是两国集团,即中美,说只要中美联手,这个世界就搞定了。中国人当时很兴奋,很激动,美国人把我们当作这样一个对象来看待,当然这也需要冷静思考,不可以上这个当。后来,在2008年的时候,又有一个美国战略家又提出“中美国”(China-America)的概念,把中国和美国连在一起,进一步表明将来主宰世界只需要中美牵手。

    2010-08-30 11:36:28

  • 潘家华:

    那么,在哥本哈根协议中,实际上已经有了G2雏形,最后这个谈判就是奥巴马和“金砖四国”之间的谈判,“金砖四国”中就有中国;印度现在对于排放问题是无所谓的态度,发展水平远远滞后,巴西与我们的利益诉求也完全不一样,哥本哈根协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美联手的一个结果,联手妥协的一个结果,造成的影响当然非常坏。因为,欧盟被世界边缘化了,欧盟变成联手成为一个整体,被边缘化了,感觉非常失落。那么,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愤怒的,中国代表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有替我们说话呢?谈完了以后,奥巴马就发表声明,我们根本没有和发展中国家做沟通。当然,从哥本哈根协议的程序上讲,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

    可以说现在很多人对中美合作抱有很大希望,中美之间有经济对话、战略对话,但是,中国不可能从与美国合作中得到什么经济利益。因为,美国对中国明确的战略定位就是竞争性的伙伴关系。既然是竞争性的,就不可能给你经济基础方面的优惠和支持,这是不可能的,你总不能把这些东西给竞争对手吧?而且,中美贸易的顺差逆差问题,美国人把全球失衡归依于中国。

    2010-08-30 11:37:36

  • 潘家华:

    现在,美国失业率高,说是因为中国的廉价产品。他们自己感冒了,开处方让中国人吃药,确实是很霸道。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而且美国和中国不一样,它的财权在国会。你说我们要开一个市长会议,要求美国的市长来,美国的市长确实没有钱来开会,预算中没有这一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咱们中国的市长有权威多了,出去开个会议,钱绝对不是问题,其实财政里面也有企业的支持,对不对?在美国的市长,可没有这样一个能力。所以,我们要从这个方面向美国得到经济利益是不可能的。说到经济合作,那也不太可能,因为有知识产权问题。但是,中美合作是必须的。因为,要维护国际秩序,中美不联手肯定不行。比如在朝核问题上,中美不联手肯定不行。

    现在,政治进程也催生了国际立法的进程。1992年,通过了气侯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一个国际公约,是一个国际法,但这只是一个框架公约。它定了一些原则和目标,原则是一些空乏的原则,比如预防性原则,就是说我们宁愿信其有,采用无悔策略;还有政治上的“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我们要减多少呢?要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水平,控制在对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没有危险干扰的水平上,方向是明确的。公约以后就有了这样一个议定书,要在总体上减5.2%,刚好高于5%。其中,欧盟减8%,美国减7%,日本减6%,俄罗斯相对于1990年不增不减,像冰岛等一些国家还增加5%-8%。最后,京都议定书实际没有什么效果。京都议定书的有效期是到2012年,2012年之后再怎么办?咱们在2007年有了巴厘岛路线图,也叫巴厘授权,在2010年,咱们要拿出2012年以后全球减排的一个协定,这也就有了2008年、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谈判。

    2010-08-30 11:38:01

  • 潘家华:

    京都议定书虽然是一个国际协议,但没有国际法的地位,因为大会没有通过,当大会通过以后还要经过美国国会的批准,哥本哈根协议首先就没有通过,更谈不上批准问题了。

    在哥本哈根协议中,关于减排目标谈得比较多,我们也做了几个让步。一个让步是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度没有减少,这是我们的一个让步;二个是在尊重国家主权的情况上进行国际分析和磋商。最后,美国的媒体也说中国减排要接受国际社会的核查。当然,奥巴马也做了一些让步,在资金问题上,统一在2010-2012,发达国家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应对小国的减排。

    欧美的态度非常明确,要哥本哈根协议获得国际法的地位,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这一点。那么,也有一些国家坚决反对,反对的主要有两类国家,一类国家是拉美,为什么反对呢?他们是处于反美的态度。现在,美国的后院也和中国一样有一些关键因素,美国的后院——拉美这些国家和他们唱反调,他们找的理由是“这是程序问题”。

    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是抹不掉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义务不要弄混淆了。那么,我们不便支持,也不便反对,反对没有理由,支持吧?就是等于认同哥本哈根协议中抹去“南北差异”这样一些表述。

    2010-08-30 11:38:32

  • 潘家华:

    所以,哥本哈根协议在最后表决的时候,拉美提出反对,中国保持沉默,不说话,不便支持也不便反对。最后,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多势众,加上美国政府真是没有多少的权利,国会没有授权,它也不敢推。所以,在今年4月份的哥本哈根气侯谈判会议上,非常明确地把哥本哈根协议否定了,就是说在这里不要讨论哥本哈根协议的内容,不要把协议法定化了。虽然不可能有实质性地进展,但方向还是在那儿的。

    2010-08-30 11:39:15

  • 潘家华:

    二、中国排放发展格局

    1970年,中国排放总量占世界排放的5.7%;1990年,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至1990年超过了10%;从1990-2007年, 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四十年时间,从排放不到1/10,到现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全世界排放水平的21%。2008-2009年,中国GDP和消费增幅每年都超过了10%。从2003年以后,每年新增温室气体排放量接近50%,都是来自于中国。中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真的是非常大,可谓突飞猛进。

    现在,中国人均排放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排放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只有美国的1/4、欧盟的1/3,还可以这样说。但是,现在我们要看一下,中国城市碳排放的数据,是2006年的数据。这是英国一批学者对全世界12个城市的碳排放做的一个分析,他们分析的结果是这样的,。美国华盛顿城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19.7吨,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英国的格拉斯哥,人均8.4吨,因为英国的格拉斯哥是工业城市,所以排放很高,比伦敦要多出30%。加拿大的多伦多人均排放8.2吨,上海在2006年和多伦多基本持平,是8.1吨;纽约才7.1吨,纽约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型城市,工业产业占比比较低,北京也差不了很远,人均有7吨的量。那么,日本的东京不到5吨,只有4.8吨。南朝鲜汉城只有3.8吨,

    巴西圣保罗也只有3.8吨。

    上海同济大学刚刚做了一个研究,他们得出的结果是,在2007年,上海由2006年的8.1吨增加了20%,达到了8.75吨。因为,上海主要以生产为主,纽约、伦敦主要以消费为主,他们没有多少生产企业,我们主要是生产型的排放,美国、纽约、伦敦是消费型的排放。

    我看了一下张教授领衔主编的蓝皮书,长株潭人均碳排放已经超过了法国的人均碳排放,法国是5.7吨,2006年-2009年增加了12吨,到了2008年,就与上海水平持平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一半,与欧盟平均水平大致相仿。

    2010-08-30 11:39:39

  • 潘家华:

    所以,我们看到了这些数据,在国际上可以找到一个位置,“两型社会”建设如果不纳入低碳内容的话,就会为时已晚,必须要纳入了。

    那么,在中国的格局中,有一点我要和大家说一下,整个国际上有一个心态调整的问题。因为,现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确实凸显得比较厉害,发达国家、国际上对中国的心态上有一个调整,中国也存在一个心态的问题。

    比如7月份国际能源所说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在2009年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中国消耗了22.651吨标油,比美国多消耗了0.8亿吨标油。然后是国家一些政府统计部门联合站起来说“没有”,咱们中国只是21.32亿吨,比美国还少0.3亿吨,我们没有超过美国。我们对国家的这个动作匪夷所思,中国第一怎么了?没有什么可推托的,中国在发展,中国要脱贫,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还要以国家政府部门的名义提出差0.3亿吨,没有与美国持平,这是什么心态啊?那么,在2010年,咱们要超过0.3吨,我们说对啊,是超过了,但是只超过了0.3吨,我认为是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无非就是说我们服务世界,经济发展,能源消耗有所增长,但我们更注重的是效率,更注重低碳发展,我们所有方面都做得比美国好,美国在哪一项都没法批评我们的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

    在皮书中讲了对湘潭钢铁的调研,一吨钢材能耗是0.6吨标准,欧美是0.66吨,我们比发达国家的效率还高出10%,他们没有什么可说的。

    2010-08-30 12:01:41

  • 潘家华:

    省里的领导们,以后在国际场合也要有大国风范,要讲这样一些道理,而且要有这样的心态。我们要向美国人学习,美国人怎么被批,批完了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的,中国现在也要有这样的心态,在国际事务中没有多少人是唱颂歌的。在哥本哈根会议以前,把40%-45%的目标提出来,本来全世界会为我们喝采的,结果遭来的是一片骂声。我就感觉奇怪了,我这么高的姿态,这么大的努力,怎么还遭来一片骂声呢?现在,以中国这样的地位和发展,以自杀性的成果表示也不会有人为你自豪的,反而只会遭到别人的加码。

    我们的钢消耗量去年超过6亿吨,占世界总消耗量的50%,水泥消耗占世界总消耗想的60%。说我们出口了,实际上我们没有出口,净出口绝对不到10%,都干什么了?长株潭一体化建设、轻轨建设、高速公路建设、三网合一,钢筋水泥都是碳啊。

    当今国际对中国也存在一个需要调整心态的问题。7月底我们到美国与他们的国安会等智库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感觉他们到了更年期一样,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和表态不予理解。他们说,美国要派航空母舰参加美韩军演,中国国防部和外交部表明的态度非常强烈,美国就认为,中国现在是算老几啊?你们敢跟我叫板?他们说,你们现在每年净购2亿多吨原油,进口5亿吨的矿石,海上安全是谁提供的安全保障?没有我们美国军舰的保护,你们一年10多亿吨的物资能够安全运到中国吗?我们没有收你们的保护费,你们倒还和我们叫板了。大家可以看看美国人现在的心态,这也是难免的。

    我们可以说,一方面要坦然;另外一方面是绝对不可以妄自尊大,我们现在和美国还没在一个量级上面,差得还远呢。现在,国内有一些人确实不知天高地厚,老是“老子天下第一”了,这确实可怕,我们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发展还是硬道理。

    2010-08-30 12:02:18

  • 潘家华:

    现在,中国在签订京都议定书以后,把气侯变化协调放到了国家发改委,在2007年巴厘路线图以后,我们把国家应对气侯变化领导小组升格,由温家宝总理出任应对气侯变化领导小组的组长,国务院总理任组长。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多,我们的目标也定得比较明确,就是2020年相对于2005年单位GDP强度要下降40%-45%,国家发改委也决定了在13个省市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产业,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工作,在这中间好象没有湖南,有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和保定,现在,已经全方位开展了低碳建设。

    2010-08-30 12:02:35

  • 陈晓红:

    湖南也报了,只是报得晚了一点儿,加上没有同步成立相应的机构。

    2010-08-30 12:03:04

  • 潘家华:

    是的,低碳发展在国内已经全部启动了。

    2010-08-30 12:03:20

  • 潘家华:

    最后,我想说说湖南的低碳转型,“两型社会”建设,是大有作为的。因为,我们至少可以把低碳内容纳入“两型社会”建设,蓝皮书已经非常明确了这一点,而且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一方面我们争取了国家试点;另一方面省里可以把长株潭作为“两型社会”中的低碳城市建设试点,这也是可以做的。

    我们在管理创新中,长株潭城市群进一步客观考虑低碳内容,在零碳发展上,在低碳产品的生产、低碳设备的生产、低碳产业发展的方面可以做很多的工作,在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方面都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确实要设置低碳门槛儿,要有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益,资金投进去以后有几年的锁定期,资金被锁定以后,如果发展得不好的话,今后的淘汰率是很高的。那么,在农业方面也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农业生产方式要转变,减少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高碳化肥的使用,化肥含碳是非常高的。在低碳交通方面,低碳消费方面也要做进一步探索,对碳的消耗也可以实行市场机制,对碳排放进行收费,我看到湖南有很多工作已经在超前做了。

    今天的材料本来有一个演示文稿,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是没有知识产权的,大家都可以用。

    讲得不对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0-08-30 12:03:41

  • 张萍:

    潘家华所长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国际谈判他参加了,哥本哈根会议他是顾问。 他的讲话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让我们从国际思维、大气势上来看待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应该怎么搞,低碳经济应该怎么发展,这是最大的一个特点,我们怎样来观察这个问题?从他所讲的来看,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处境是非常艰难的,它是一个发展问题,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处境非常艰难,面临国际国内双重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要以国际思维的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不能就事论事,我感觉对我很有帮助。

    二是在对上海等城市在将来的对比上。现在,碳排放总量是全球第一,但人均还是很少的,人均少的原因是农村落下来了,并不是城市的人均少,关键是在这里。刚才,他做了比较,长株潭也做了比较,长株潭的碳排放量还超过了发达国家城市的碳排放量,中国的总量占世界第一,人均却很少,人均少不是总量少,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人均也超过了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这就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我想,这个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我们怎样在“两型社会”建设当中,在绿色发展当中突出低碳?我们要有紧迫感,要有危机感,如何发展低碳,如何在“两型社会”建设当中,绿色发展当中,把低碳放在一个核心的位置,第一的位置来发展,这是一个很紧要的问题,从国际视野来讲,从现实来讲,从对比来讲,我们要有充分的危机感,要有紧迫感,潘家华同志做了很好的报告,再次鼓掌,感谢!

    2010-08-30 12:04:11

  • 张萍:

    下面这一阶段请晓红主任主持。

    2010-08-30 12:04:32

  • 陈晓红:

    下面是蓝皮书的新闻发布和赠书仪式。首先,有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同志讲话,欢迎!

    2010-08-30 12:04:49

  • 谢寿光:

    尊敬的陈主任、龙主席,尊敬的张萍会长,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应邀出席《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2010》发布会,首先作为蓝皮书的出版方,我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以张萍教授为首的研发团队表示祝贺,向支持、关心《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2010》的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表示崇高的敬意!

    皮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打造的一个出版品,它的历史已经有超过20年了,《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2010》是出版的第三本了,这三部蓝皮书的出版,真实地记载了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特别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状况,提出了包括低碳的理念和操作方案。应当说,对“两型社会”试验的建设,对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起到了理论先导的作用。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这部蓝皮书能够一年一年地持续出版下去,不仅仅是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对“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对实际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这个记录,这个研究的题目以年度为追踪,它将在人类文化史上、学术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所以,作为出版者,我们很愿意和湖南省,和长株潭三市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有关部门密切合作,把这部蓝皮书认真地、切实地打造好,让它成为像企业中的核心品牌一样,也成为一个皮书品牌,让它成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必备的参考读物。

    2010-08-30 12:05:03

  • 谢寿光:

    祝蓝皮书越办越好,也希望媒体都加以关注,让蓝皮书的成果能够最大化,能够不仅仅成为建设者、精英的读物,而且也成为市民的参考性读物,能让长株潭三市的市民,作为关注、追踪“两型社会”建设必备的读物,作为凝聚社会共识的一个载体,也希望专家团队认真地继续研究,进一步提升皮书的内容和质量, 拓展研究视野和触角,对“两型社会”建设中重大的、热点的、核心的问题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

    谢谢大家。

    2010-08-30 12:05:34

  • 陈晓红:

    谢谢谢社长的讲话,他的讲话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非常深远,我们做了“两型社会”整体低碳发展规划,是1+8,一个总体规划加上八个专项规划,也是希望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试点,包括蓝皮书的发布,我看去年的发布也突出了低碳两型的主题,相信对我们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下面,有请谢社长,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部邓主任一起,还包括张萍会长一起为八市和各厅局赠书。

    2010-08-30 12:05:53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中国网对此次论坛将现场直播

    中国网 曾志

  • 湖南省长株潭“3+5”城市群发展论坛会议现场

    中国网 曾志

  • 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会长张萍主持

    中国网 曾志

  • 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于来山致辞

    中国网 曾志

  • 论坛会场主席台

    中国网 曾志

  •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罗波阳主持

    中国网 曾志

  • 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会长张萍研究员作主题汇报

    中国网 曾志

  • 湖南省政府两型办副主任陈晓红教授介绍总体构想

    中国网 曾志

  • 湖南省长株潭“3+5”城市群发展论坛会议现场

    中国网 曾志

  •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莲玉

    中国网 曾志

  •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

    中国网 曾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

    中国网 曾志

  •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国家气侯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潘家华

    中国网 曾志

  • 湖南省委副秘书长段林毅

    中国网 曾志

  •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湘舟

    中国网 曾志

  •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龙国健

    中国网 曾志

  • 《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2010》首发式现场

    中国网 曾志

  • 《长株潭城市群蓝皮书2010》

    中国网 曾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讲话

    中国网 曾志

  • 蓝皮书赠书仪式

    中国网 曾志

文字实录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