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2013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5月19日上午9:0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报告厅举行《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2013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

活动描述

  •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5月19日上午9:0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报告厅举行《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史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上午好。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会现在开始。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单位向参加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嘉宾及媒体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介绍一下今天出席发布会的领导和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社科文献出版社副社长胡鹏光先生。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部分同志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等中央及部分驻京境内外新闻媒体记者,在此不一一介绍。再次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高培勇院长致辞。

    2013-05-19 08:47:06

  • 高培勇:

    尊敬的牛文元老师,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首先,感谢并且欢迎大家牺牲周末的宝贵时间来参加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是财经院的一次例行成果发布会,有两个意思:一,这样的成果发布会我们经常举行。二,城市竞争力报告为主题的发布会我们每年都举行,这是例行的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还有点不同于以往发布会的特殊意义,大家已经看到了,这本书的封皮上一下来就标识它是第11本城市竞争力报告。

    说到第11本,就说明我们已经在这个领域蹲守长达11年之久。作一个报告并不是很困难,刚才在休息室和牛文元老师聊过,他也表达这样一个意思,长期蹲守在城市竞争力的领域做持续研究,11年如一日,而且每年变换一个新的主题。今年用的主题叫做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至少说明一条,我们这项研究围绕着这个主题所出版的报告本身就是可持续的,本身也是有竞争力的,这是我想表达的一个意思。第二点想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主题的选定,一个是竞争力,一个是可持续性。如果说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当中去追溯这样一个词汇,可以追溯到十八大之后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全国经济会议,那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有重要的讲话,他讲到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到个位数增长阶段,在作出这样的判定之后他转而说,我们今后要实现的经济增长或者追求的经济增长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率、可持续的增长。我体会这几个字之间本身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比如说不尊重规律的增长肯定不能是可持续的增长,没有质量的增长也不是可持续的增长,没有效率的增长也肯定不是可持续的增长。

    2013-05-19 09:03:32

  • 高培勇:

    当把这样一系列新的用语表达和今天报告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之后,我们肯定会发现今天的报告用可持续竞争力这样一个标题,实际上是把它放在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新的治国方略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一系列新的变化这样一个宏观背景条件下定位、阐述、研究的。

    大家可能还没来得及翻阅,这本报告前面有一个简介,在这个简介当中对今天报告的主题从八个方面对可持续竞争力作出了一种描述。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它是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看到这八个方面的描述时肯定会有眼前一亮之感。从这八个线索或者八个方面出发做可持续竞争力的研究,并且从中提炼出若干关键因素,也就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有68个指标所组成的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又以这样一个指标体系来对目前的城市进行评价,进行排名,从而得出种种判断。我想这是我们今天这本报告呈现给大家的,算是有所贡献的东西,也请各位来评估,对我们这个报告品头论足。

    2013-05-19 09:09:23

  • 高培勇:

    第三点,这样一个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是拿出来了,但是下一步的问题也是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形成并且提升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我们的报告显然不能停留在仅仅是描述、仅仅是评估的基础上,关键是着眼于未来。作为一个城市,它的行为主体是两个:一是具体管理城市的政府;二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这两个行为主体合二为一实际上是今天所讨论的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的两大行为主体。我们知道政府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显然是要根据居民的切身利益来形成并且提出的,居民的切身利益又是根据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各方面形成的要求所提出的。作为一个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我们需要和城市有关的行为主体去推进,问题是在当前我们生活的城市,比如北京、全国的其他地方,究竟有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去实施具有可持续的城市建设与发展道路,这可能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有没有积极性?有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加以推进?说来遗憾,我个人感觉这恰是我们目前的软肋,不讲太远,就讲其中的一个指标,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的建设,怎么去推进?我想这样一个提法和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新型城市化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两者是相吻合的,是我们城市建设的目标,也是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的必由之路。但如果没有积极性,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推进,显然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是有诸多困难的。以眼前的北京为例,近一到两年,在党和政府所形成了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这样一个发展方略之后,其实我们是一直在朝着这方面努力的,但是在外来人口或者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方面,我们又有多少进展?这种进展的困难可以从多个方面去搜索,但恐怕最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或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动力去推进这样一个困难,可能是更为显著的。比如说从去年热炒了一段外来人口的异地高考问题,现在推进的怎么样了?外来人口的基本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社保问题等等。可能会想在其他的领域我们的改革不会像类似这样的领域遇到的困难如此之多,为什么在这些领域我们的新型城市化建设会变得步履维艰?你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去列出这些问题的清单,很多人提到的问题都把它归结到“钱”字上,就是没有钱,没有足够的钱,或政府缺钱。当然人们也做了研究,说一个外来人口转变为市民,我记得五年前有人提出一年要花2万元人民币。这两年又有人提出,像北京这样的城市10万元人民币也是不够的。

    2013-05-19 09:11:34

  • 高培勇:

    再加上今年又遇到财政收入的增速下滑,于是很多研究就把这样一个外来人口市民化问题的困难归结于财政资金的紧张,但我想这不是问题的根本。 问题的根本恐怕还在于制度的安排。我们经常会遇到缺钱的问题,但如果这笔钱是必须要花的,比如像我们这样的一个事业单位,如果哪个人得了病,即便账面上没有钱也必须花,因为是制度安排必须给的钱。外来人口的市民化方面我们所遇到钱的问题,其实是归结到现行的制度安排上和外来人口的市民化,外来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没有能够直接跟上,于是在这样的制度条件安排下,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外来人口对当地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的挤占,比如公共汽车,当你发现公共汽车的人变得多、变得拥挤的时候,我看到媒体上、网络上经常发出这样的声音,说是外来人口多了。当说自己家孩子就学的学校吸收农民工子弟时立刻变得不能容忍,我的孩子怎么能和农民工的孩子一起上学?他们一来把教学质量就变得相对下降了,如此等等。当看到更多的是外来人口对公共服务的挤占而没有看到其他时,很难找到积极性和动力,不仅是居民,包括城市,我们可以用地方政府、基层政府加以安排,很显然,一个积极性很难找到推进动力的发展路径,显然在推进上会遇到困难,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没有和经济规律相对接,我们的制度安排还不符合这样的经济规律,不尊重这样的经济规律,显然让人看不到它的质量、效益,当然没有效益、没有质量,没有和经济规律相对接的发展,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2013-05-19 09:18:00

  • 高培勇:

    所以,看起来还得在制度安排上为我们建设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铺平道路,这也是当前中国正在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经常用税收制度的三个比例来表达对这样一种制度安排的格局,中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具有由三个比例所构成的典型特征。第一个比例是70%,70%的税收都是流转税收,流转税是间接税,是要融入到价格当中转嫁的税,意味着大多数人通过购买商品或服务所对国家、对当地政府所作出的贡献,在价格的转移过程中被淹没掉了。第二个是90%,90%以上的税收都来自于企业的交纳,而不是个人。而企业实际上是个中间地带,我们讨论问题时更多是从政府和居民这两个中级点来考核,所以这90%的税收究竟归属于谁的身上?我们是不清楚的。第三个是6%,只有6%的所得税收来自个人。这意味着政府和居民之间在税收上的联系渠道是相当狭窄的,甚至大多数的居民和政府税收之间是没有对接关系的,即便有也是暂时的、偶然的、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持久的、长期的。在这样的税收体系格局条件下,当一个人从江苏、河北其他省市进入到北京时,他即便有满腔的热情想对北京市的公共服务建设有所表示、有所贡献,他实现的渠道在哪儿?他基本的贡献渠道就是在当地采购消费品,在当地消费各种相关的服务,然后由于他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当中包含了他交纳的一部分税收,在现行的分税制条件下对北京市的财政收入作出贡献。即便是理论上的,当然也是现实当中的,只不过我们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没有让它能够充分显示出来。

    2013-05-19 09:20:19

  • 高培勇:

    所以我想,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回过头来这只是其中一个,还是要在改革当中去探索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的建设之路。令人欣慰,也特别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正处于新一轮改革大潮的孕育期,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会议探索,通过集思广益形成我们改革的基本思路,并且通过适当的渠道把它融入于改革方案的谋划过程中。我也相信,今天会议来了很多专家,很多媒体界的朋友,特别是有很多老朋友,熟悉我们的研究领域,熟悉我们这样一个研究报告的基本思维模式,我们一起来做这一件事情,肯定会形成好的、理想的、也是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2013-05-19 09:24:06

  • 主持人 史丹:

    谢谢高院长的讲话。下面有请社科文献出版社副社长胡鹏光先生致词。

    2013-05-19 09:24:59

  • 胡鹏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2013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正式发布了,作为该书的出版方,我谨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的主编、编委和研究人员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感谢,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关注皮书,报道皮书、支持皮书发展的新闻媒体表示诚挚的谢意和热烈的欢迎。

    皮书系列从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权威品牌,其原创、广视角、全方位、多品种的出版理念长期吸引着决策层、学术界、媒体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012年皮书系列整体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部分重点皮书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的项目,皮书作为当前我国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伴随着皮书的成长与发展已经11年了,过去的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见证了中国城市的开拓崛起和高速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城市水平总体有了大幅度提升,大量城市群发展规划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集群化、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区域空间布局的重要形式。随着城市化的稳步前进,资源也日益向北、上、广、深和区域性、全国性城市集中,这些城市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口,也成为地方经济的发动机。201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高达51.27%,首次超过了50%的拐点。这又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未来如何正确引导中国城市的发展?走一条什么样的既符合城市化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2013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应以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为目标,走新型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3-05-19 09:25:10

  • 胡鹏光:

    11年前本书的主编倪鹏飞博士在为山东省青岛市的领导讲城市竞争力专题讲座后联系到我们,由此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得以问世,并迅速扩大影响。作为该书的出版者,我们有信心和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的编辑团队一起在未来的10年、20年中继续提升城市竞争蓝皮书的质量,扩大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的影响力,以此引领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希望其他参与编纂的研究机构和个人继续以科学、严谨、全面的研究成果为本书增光添彩,另外希望到会的媒体朋友多多关注本书,并给予更多的全面而积极的报道。

    最后,祝发布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3-05-19 09:32:31

  • 主持人 史丹:

    谢谢。下面有请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城市竞争力主编倪鹏飞博士介绍主题报告。

    2013-05-19 09:33:25

  • 倪鹏飞:

    非常感谢今天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老师,感谢出席会议的新闻媒体朋友。今天第11次城市竞争力报告的主题是“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报告和新闻通稿已经发到各位媒体的手上,由于时间关系,我想在这里就报告的基本内容做简单的介绍。接下来还有几位课题组的成员就具体方面做介绍。刚才我说了,今年的主题是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这样一个主题?过去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起了很好的引领、激励和决策参考的作用,面对未来10年新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认为无论是给研究者还是给决策者都提出了新的命题。去年,我注意到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表了2030年不一样世界的报告,其中的许多观点与我们对未来的判断有非常相似之处。同时我们也搜集研究了全世界有关未来发展的许多重要的报告,包括世界银行对中国未来发展预测的报告。

    我们发现,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城市的世界,2030年人类面临不一样的未来,当前中国已进入中等发展收入水平的国家行列,也进入城市的中国社会,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2050年要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所以我们正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上。纵观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发现在城市化的中国和世界里,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资源的稀缺使城市社会不仅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冲突,更面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可持续的挑战。全世界不仅是国家、区域、城市,不仅是企业,甚至包括人都同时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竞争的问题,一个是可持续的问题。因此,提升可持续的竞争力,是个人、企业、城市、国家,也是世界实现物竞天择、可持续发展的新命题。

    2013-05-19 09:33:41

  • 倪鹏飞:

    再聚焦到城市层面,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工业化加快的同时,城市化也逐渐迈入加速期,但是中国传统的城市化带来了许多问题。它的教训也要求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并逐步提升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必须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建设知识型、生态型、和谐型、个性化、多元化、开放的理想城市体系。具体来说,从城镇化的角度来说,新型城镇化的新目标是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过去半年时间我们在研究竞争力的同时也在研究新型城镇化问题,新型城镇化包括许多层面,其中有一个目标,我们把它确定为从城市的层面来看应该建立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从竞争力角度来看,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是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不仅当前行,未来也要行,是当前和未来都行,当前和未来都具有竞争力,所以才是最具竞争力的,才是理想的城市。有鉴于国内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命题,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未来十年,课题组将以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评估原则和标准,进行理论、实证和案例研究,以此引领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今年的报告是这项工作的开头,所以我们的主题是着力构建可持续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和评估基准,并且进行简单的或者是简易的实证检验。

    2013-05-19 09:36:27

  • 倪鹏飞:

    这次的报告虽然只有400多页,但是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共包括四大部分:一、总体报告。除了近300个城市涉及各方面竞争力指标数据之外,还有从国家层面对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进行分析和对策建议。二、重点对可持续竞争力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对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以及评价基准。三、分项报告。可持续竞争力的8大方面。8个方面实际是分项报告,就是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8个分项报告。四、区域报告。我们对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34个省、市、区、特别行政区和地区进行了研究,形成34个区域的分项报告。

    再介绍一下报告的特点。这次报告和前10本报告有不同:一是全部的客观指标。过去10本报告中我们用了很多主观指标,对全国最具竞争力的50个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工作量要比现在的工作量大很多,投入的费用也要高得多。但是鉴于各方面的考虑,我们决定在未来10年尝试用全国的客观指标来刻画城市未来可持续的竞争力。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发展,统计指标越来越完善。我们想给城市提供一个更清晰、客观、简练的指标体系,以便于和他们对接,所以全部是客观的指标,这就避免了很多争议,有很多客观指标过去在发布时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以后的报告发表时我们采用的全部是客观指标,这些计算都是可回溯的,可公开的,我相信关于指标数据的争议应该会大大减少。二是以前的研究对象所讲的城市都是市区,不包括市辖县,就是狭义上的城市。鉴于城乡一体化,鉴于新型城市化的形势,所以我们这一次使用的数据是全市的数据,也就是对全市的近300个城市的比较。因此从今年开始,这个报告和以前的10本报告具有互相比照参考的意义,但不具有结果的可比性,因为研究对象不一样了,所以大家在报道时要注意。

    2013-05-19 09:43:39

  • 倪鹏飞:

    三是这个报告的价值。其实这个报告有待挖掘的内容很多,因为全部文献不可能展开,但是里面的数据非常充分,每次报告发布会许多城市的政策研究室都会在第一时间写出报告的解读,报告给有关城市的主要领导者。我们注意到了这个非常好的现象,所以也加大了报告的研究范围,比如过去我们只研究50个城市,这次我们是280多个城市,内地有数据的城市基本都在里面,还包括港澳台的一些城市,可以直接进行比较。所以报告详细评价了近300个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状况和理想城市实现的程度。如果一个城市的市长和市委书记想了解他这个城市在可持续竞争力、城市发展方方面面的情况,他可以利用这个报告,利用这个报告背后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开发,对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劣势进行挑战,他在全省的位置如何,在全国的位置如何,都可以从报告里进行很好的解读,不需要再花更多的时间另做工作。最近一些地方研究机构和我联系,他们要开发一个新的评价指标。其实这个报告中的68个指标加上解释的2个指标,70个指标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基本包含了,所以利用这个报告,城市的领导可以研究、分析经济、社会、环境等任何方面的问题,这是它的价值之一。对于具体城市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但还有待大家去开发,不是课题组去开发的。

    2013-05-19 09:46:58

  • 倪鹏飞:

    报告从总体上衡量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格局,以及有关方面距离理想状态的总体差距,这个报告不仅对于具体的城市,而且对于省、国家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状况、发展的格局、发展的差距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前许多国家部委的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的领导都和我们沟通,他们分别对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采用我们这个报告,或者是参阅我们这个报告。可持续竞争力我在设计时是把新型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竞争力三为一体设计,同时是衡量新型城镇化目标实现程度和路径选择正确程度的一套指标。所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时,国家在考量各地区推进城市化实现程度以及路径选择正确与否时,省在考量各城市的情况时,城市在自己考量自己时,都可以参考这套指标体系,依据这套指标体系和有关数据所形成的一些结论。我一会儿还会讲它的局限性,但是这些价值是有必要向大家做说明的。

    刚才我说了我们的主题是可持续竞争力,所以我想简单介绍一下关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这个问题我们经过10年的研究已经梳理得非常清楚了。关于可持续竞争力,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更能够确保当前和未来持续有效地创造财富,当然这个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世代居民提供更多福利。竞争力的形成或者是构建有一个机制,按照我的理论,它是三个层面:1.投入。竞争力的要素环境。2.过程。是在这个竞争力基础上形成的产业体系。3.产出。或者是创造的价值。环境决定产业体系,产业体系又决定价值的创造,反过来还有相互的影响,政治含义基本就出来了。如果这个城市要提高你的竞争力,就必须改善你的要素环境,提高你的产业层次,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

    2013-05-19 09:49:09

  • 倪鹏飞:

    当然,在开放的体系下,城市之间是互相竞争的,他们的要素、产业和价值也是互相流动的,所以这是一个在竞争之中形成的动态机制。从基本的概念框架进行了说明,目前各地正在从数理模型的意义上进行研究,希望能形成一个更规范的理论模型。下一次发布时数理模型我们基本就可以做出来了,这是从全世界的角度去看。

    刚才讲的是理论。我们的指标体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课题组通过长期的研究及试验,按照指标最小化原则,这次创新首先用了两个新的指标,叫经济增量和经济密度,有这两个指标来测度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或者是当前的竞争,或者是竞争力的产出方面。为什么要用这两个指标?经济密度实际是一个效益指标,规模、效率、资源利用程度等等,都包含进来了。竞争力不免会有增长,离不开增长,离不开效率,我们注意到大城市或者是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增长速度不可能有小城市快,如果按增长率来进行比较,我们经过研究,觉得用平均增量是比较准确的,所以我们用经济密度和经济增量这两个指标来抓当前竞争力最核心的内容。这两个指标其实在过去的研究中多次提到,但是一直没有尝试使用,这次进行了第一次使用,并且和以前的用更多指标的竞争力进行对比,发现具有一致性。所以我们才大胆地使用这样一个指标,这是产出的。投入的是是讲影响城市可持续长期发展的要素,我们从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全域、信息、文化这8个方面用68项客观指标构建了可持续竞争力这样一个指数,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2013-05-19 09:51:14

  • 倪鹏飞:

    一.遵循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规律。所以这些指标中许多都是涉及长期竞争力研究中特别强调的一些方面。二.它也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要素。今天我们请到了可持续发展中国和世界最著名的大师牛老师出席会议。我在做城市竞争力研究时,当时我上博士时深受牛老师的影响,牛老师可持续竞争力报告出来的时候我正在上博士,所以我们做这个研究可利用的国内的报告就是这个报告。一直以来,城市竞争力中的许多因素都含有可持续的内容。三.我们一直含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内容在指标里面。

    可持续的8个方面我就不展开了,指标体系我刚才也介绍了,产出竞争力主要是两个指标,还有两个参考指标,一个是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指标很重要,但是目前的数据很有限,出来的结果很不稳定,所以暂时没有采用。再一个是资源环境成本,这个是必须考虑的。我们以前两个指标为主,同时考虑资源环境的成本问题,对前两个指标形成的指数进行适当的调整,所以我们这个竞争力得出的指数是经过资源环境成本调整的竞争力指数。

    关于可持续竞争力的8个方面,指标体系我简单说一下。宜居城市,指标很多很多,我们强调的是关键因素,这个关键因素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基本框架分四个层面,十个指标。人口素质,以人为本的情况如何,最终要看这个城市的人口素质如何。这个基础上是以人为本的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条件,包括气候环境,政府投入。政府要么是物质投入,要么是制度安排,每一项指标里面至少要安排一个政府的指标在里面。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我们这次讲经济竞争力,没有讲产业,企业的情况,涉及经济的有两个:一是创业的环境;二是知识经济,或者说经济的素质,包括了企业的表现。宜商城市是从四个层面来说的:1.企业的表现。2.政府的服务。3.社会的服务。4.市场的需求。我注意到最近国务院召开的会议,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便利企业创业,便利居民创业,便利企业开办。这是我们强调经济的层面。所以我们在强调经济时不是强调经济本身,而是强调为经济发展提供的环境。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有政府层面的,还有结果层面的,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有七个指标。 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根据生态城市的定义,我们从三个层面:1.资源节约。2.环境保护。3.生态状况。从这三个层面来衡量。

    2013-05-19 10:00:21

  • 倪鹏飞:

    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三个层面:1.知识需求、2.知识投入。3.知识产出。不是讲科教本身,而是讲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所以实际上是在讲知识经济。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过去我们怎么衡量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不太好衡量,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城市有全市的,包括市辖县的,有市区的,包括市辖县的水平,还有单纯的市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收入、居民福利的差异状况来衡量城乡一体的状况。包括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和结构转换,必须是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叫做智慧城市,我们考虑到智慧城市有国际企业在里面,所以还是叫信息城市。这里只是初步的指标,包括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流两个大层面。

    最后是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四个层面:客体开放、主体开放、非物质文化、当地的文化。这四个层面来衡量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一共九个指标。尽管我们的指标统计数据,随着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了,但是还有很多很难找得到重点、准确的表达,所以这个指标体系还需要随着未来时代的发展以及课题组的努力,进一步完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有一个实证研究。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中国可持续竞争力城市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按照这个框架提炼出了八个方面,要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在现实建设中其实是舍本逐末。要建设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但实际是亟待转型的,在建设过程中有偏颇。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建设压力巨大,社会矛盾相当尖锐。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建设充满挑战,不仅充满挑战,我感觉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灾难、风险。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建设任重道远,许多地方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建设严重滞后,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刚刚起步,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亟待加强。

    2013-05-19 10:08:01

  • 倪鹏飞:

    怎么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刚才高院长提出了这个命题,我们在研究竞争力报告时就是既讲问题又讲经验,既讲存在的挑战的方面,又讲成就的方面。我们把全世界和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城市拿出来,看看他们的经验,每年报告我们都有最佳案例城市的内容。今年我们选择了18个国内外的案例,其中国际上9个,国内9个,我们认为国际标杆就是新加坡,国内标杆尽管香港是国际性城市,但是中国国内标杆就是香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究竟怎么协调,怎么配合?到目前也说不清楚,但他们两个是典范。新加坡是政府主导的典范,而香港是自由经济支撑可持续繁荣的典范。他们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我在研究时感触非常深,不管研究经济社会环境的任何问题,要谈经验时都会想到这两个城市,尤其是新加坡,几乎在所有的方面都有经验可寻,香港也是。所以这是总体来看。

    宜居城市,国际上我们选择了温哥华,国内选择了中山。宜商城市,国际上选择了丹佛,国内选择了广州。这都是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数据的检索发现的,比如丹佛在美国最近几年宜商环境评比中一直排在前面。和谐城市,国际标杆我们选择日内瓦,国内城市是澳门。生态城市,国际上选择了哥本哈根,国内是南昌。南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当时和农业部副部长在交流时,他非常明确城市生态建设,做了很多牺牲来保护环境,所以生态城市建设中国有典范。知识城市,国际上选择了波士顿,国内选择了北京。全域城市,国际上是巴伐利亚。国内是苏州。甚至农村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要超出了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国际上是纽约,国内是上海。开放多元的城市,国际是芝加哥,国内是北京。对他们的成就、经验和启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非常有决策参考的价值和启发意义。

    2013-05-19 10:09:43

  • 倪鹏飞:

    基于前面的研究,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促进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的路径和对策:路径是八个方面:1.走防治结合道路,确保人居环境越来越好。现在我们已经得了“城市病”,所以未来我们既要防又要治,确保人居环境越来越好。2.走质量领先道路,创造营商环境的竞争优势。3.走绿色发展道路,确保生态环境的自然优美。4.走包容增长的道路,确保市民社会公平正义。要让增长惠及低收入居民。5.走创新驱动道路,确保城市引领未来。现在我们国家提出信息化来支撑工业化、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不管怎么绕都绕不过创新,没有创新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城市也是如此。6.走融合均等道路,确保城市反哺农村。7.走迎头赶上道路,确保城市沟通无限。在智能城市建设上我们完全可以走迎头赶上的道路,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城市。8.走一本多样的道路,坚持当地化,同时要包容国际化,确保城市的世界个性。

    发展战略应该实施均衡的社会发展战略。体制层面,我们建议要建立城乡一体以城主导的城市管理体制。千百年来,我们国家的行政体制是以农村为蓝本,必须进行重要的调整和改革。要在制度层面上建立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包括深化财税体制、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价格调节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土地占用机制、财政补贴机制和税收调节机制。我们从战略、体制、制度、机制这四个层面建议中央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方面采取一些新的政策。

    谢谢大家。

    2013-05-19 10:14:57

  • 主持人 史丹:

    下面有请课题组成员李超博士做专题报告。

    2013-05-19 10:22:37

  • 李超:

    各位专家、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按照课题组分工,下面由我汇报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现状与格局。

    首先从综合竞争力十强分布来看: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其中港澳台地区占3席,东南沿海占5席,环渤海2席。其中中西部没有一个城市能够进入10强,进入20强的城市中仅有武汉和成都,西北地区排名最考前的是西安,仅列第36位。从我们的观察来看,特别行政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他们的竞争力水平一般高于其他的地域城市,就是说在中国城市的行政等级和综合竞争力是正相关的关系。从区域分布来看,我们从表1(幻灯片)可以看出来,全国均值0.0878的水平下变异系数是1.1310,表明综合竞争力差异较大。港澳台地区、环渤海地区均值高于全国水平。西北地区相对较弱。其中中部地区变异系数是0.51是所有区域中最小的,表明在中部地区城市发展差距是相对较小的。】

    可持续竞争力情况:十强中也是港澳台地区和东南沿海、环渤海地区三分天下。中西部地区同样没有一个城市进入10强。20强名单中,中部地区仅有武汉、长沙、成都三个城市进入了可持续竞争力20强。西北地区的西安仅列第30位。我们可以看一下可持续竞争力的区域情况,从全国以及七大区域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西南地区均值水平最低,同时变异系数最高,这说明西南地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水平相对较弱,内部差异较大。还有一点是我们通过对比可持续竞争力变异系数得出,可持续竞争力变异系数相对较小,从2012年综合竞争力指数十强城市中对比发现,十强城市在过去10年中基本保持稳定,说明一个问题,城市竞争力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第二列、第三列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情况,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相对差距较大,从图上可以发现他们的相关关系,综合竞争力初期,可持续竞争力是随着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而迅速提高,之后趋势会相对较缓,之后会经历下降的过程,他们呈现倒U型的关系。从城市竞争力空间变化来看,通过纳入了287个城市的经纬度信息,可以体现出他们的主要变量,同时控制20—30项,可以得出空间变化规律,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数会增加,会呈现倒U型关系。这和空间经济学结论大致吻合。

    2013-05-19 10:24:14

  • 李超:

    从可持续竞争力贡献指数来看,排位依次是: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八个分项竞争力指数显著性程度均较高,贡献度的相对差异较小。可持续竞争力分项比较,我们以理想城市的标准设为1,可以看到,大部分八个分项均值水平都在0.5以下,可以说理想城市的相对差距较大。其中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均值为0.2028,变异系数高达0.1253,表明中国城市的城乡统筹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城市间的内部差距较大,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可持续竞争力的问题看八个方面的问题分析:

    宜居城市建设来看:中国城市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表象,轻内在的特点。过去十年,城市病在大中城市开始集中爆发,表现在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疫病流行,食品安全等等。

    在宜商城市中,招商引资策略上大部分城市是提供土地优惠,比如有竞争力的税收等等方面,忽视了商务环境的建设。一旦企业入驻之后,这些优惠政策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这点上应该引起逐步的重视。地方法规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招商引资主要采用抓大放小,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相对大企业来说比较困难。和谐城市建设方面,中国城市行政透明度不足,对群众和一些具体事件回应较少。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对各个城市政府的网站更新中可以看到,政府的网站更新速度相对较慢。

    2013-05-19 10:27:37

  • 李超:

    此外,犯罪率和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虽然中国城市整体犯罪率相对较低,但是上升趋势十分迅速。

    生态城市建设:最近环境污染引发的重大事件呈现爆发式增长。2013年年初弥漫全国华北地区100多平方公里的雾霾事件引发了国际广泛关注。规划理念急需改进,城市规划中一般会提到,如果是对空气有污染的企业会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或者是郊外,对河流有污染的企业会布局在河流下游,所以导致了公用地悲剧的频繁发生,中国的近海污染最近呈现上升态势。

    知识城市建设:58.4%的城市前要素生产率无任何改善。R&D占GDP比重的均值仅提高了0.6%。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2011年北京、上海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以及论文的发表量总体数量已经超过了香港,但是从总体上看,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全域城市建设方面,过去十年中城乡收入呈现出差距扩大的趋势,幅度不是太高。2002年中国城乡收入比是3.1:1,到2011年是3.13:1,城市化是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乡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从信息城市建设来看,我们发现中国的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覆盖率相对较低,在我们的报告中大致是0.02的水平。其中有24.5%的企业两化融合还处于发展阶段,43%处于局部的覆盖阶段,不同行业的融合水平差异较大。

    最后是从文化城市建设来看:中国城市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基本消亡,基本呈现千村一面的态势,东西部地区文化的开放程度和包容性差异较大。我们的对外开放仅仅局限于边境开放,中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开放程度,特别是文化开放程度今后有待提高。

    下面杨杰博士给大家介绍情况。

    2013-05-19 10:29:42

  • 杨杰:

    大家好,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2012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的主要情况。

    首先是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实际上就是城市当前创造价值、获取经济租金的能力。通过城市当前一段时间内的竞争成果体现出来,所以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就表现为城市产出的、当前的和短期的竞争成果,就是城市竞争力产出的、当前的和短期的方面。

    从城市产出的规模、速度和效率三个方面进行衡量。我们对中国293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总体分布如图所示。图上标出了综合经济竞争力前10的名称,前50个城市的用柱状图表示,柱越高表明城市竞争力越高。其余的城市用圆圈表示,圆圈越大表示排名越高。2012年度中国城市经济城市竞争力前20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佛山、天津、澳门、无锡、东莞、武汉、南京、青岛、成都、大连、沈阳、宁波、厦门。

    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就是城市在充分利用现有要素获取当前发展优势和增长的同时,吸引和积累形成城市未来发展优势和影响城市长期增长的要素的能力。因此,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就是城市竞争力投入的、可持续的和长期的方面。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是通过宜居城市竞争力、宜商城市竞争力、和谐城市竞争力、生态城市竞争力、知识城市竞争力、全域城市竞争力、信息城市竞争力和文化城市竞争力这八个方面来综合衡量的。根据这些方面的结果,我们对中国除台湾的城市外的287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排名,总体分布如图所示。2012年度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前20: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澳门、杭州、青岛、无锡、济南、苏州、南京、武汉、厦门、沈阳、宁波、东莞、长沙、成都、天津。

    2013-05-19 10:31:45

  • 杨杰:

    宜居城市竞争力,理想的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以人为本是指作为居民栖息之地的城市是最大化确保全体市民个体创造和分享幸福和发展成果的出发地和落脚地。在理想的宜居城市里,市民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生活幸福、素质文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私人服务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提供,确保大多数居民便捷、舒适的享用,促进居民的健康、快乐和幸福。我们从人口素质、生活条件、政府投入及气候环境四个方面共选取10个核心指标来衡量宜居城市竞争力。根据这些指标,我们对中国除台湾城市外的287个城市进行总体排名,总体分布如图所示。2012年度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前20为:香港、澳门、无锡、常州、珠海、苏州、威海、海口、镇江、中山、青岛、泰安、鄂尔多斯、烟台、扬州、杭州、天津、广州、徐州、南通。

    宜商城市竞争力,理想的城市是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创业至上主要是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公私人服务的建设和提供一切以最大化确保居民自由创业、企业自由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想的宜商城市包括企业的良好表现、广阔的市场需求以及优越的创业营商环境。表现为外资纷至沓来,新企业层出不穷,当地市民创业高涨,中小企业蓬勃向上,大企业持续发展,经济充满活力。在此我们以建设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为目标,我们从企业表现、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及市场需求四个方面选取10个核心指标来衡量宜商城市竞争力。根据这些指标,我们对中国除台湾城市的287个城市外的宜商城市竞争力进行排名,总体分布如图所示。2012年度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前20为:香港、北京、上海、广州、佛山、苏州、深圳、武汉、青岛、杭州、济南、澳门、长沙、南京、天津、成都、无锡、沈阳、石家庄、宁波。

    和谐城市竞争力,理想城市是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公平是指政府确保为每一个居民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均等的公共服务。包容是指让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让优者得到奖掖,使生命之花自由绽放。和谐城市是指城市里的全体市民相互包容、相互关爱,和谐相处,充满亲和力。主要包括政府善治、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和福利,社会安全等四项内容。我们从政府善治、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及社会安全四个方面选取7个核心指标来衡量和谐城市竞争力。根据这些指标,我们对除台湾城市外的287个城市进行和谐城市竞争力进行排名,总体分布如图所示。2012年度和谐城市竞争力前二十:香港、澳门、济南、西安、深圳、青岛、威海、大连、厦门、宁波、沈阳、怀化、长沙、北京、鞍山、湘潭、武汉、无锡、广州、成都。

    2013-05-19 10:33:12

  • 杨杰:

    生态城市竞争力,理想的城市是环境友好的生城市,环境友好是指天人合一,人类作为生态的有机构成部分,利用知识、道法自然。理想的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乐趣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集地。主要包括低能耗、低污染和生态系统良好。我们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生态状况三个方面共选取8个核心指标衡量生态城市竞争力。我们对除台湾城市外的287个城市进行生态城市竞争力排名,总体情况如图所示。2012年度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前20:澳门、香港、南昌、随州、上饶、黄山、景德镇、烟台、九江、广州、威海、深圳、杭州、长沙、中山、长春、大连、沈阳、鄂尔多斯、河源。

    知识城市竞争力。理想的城市是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知识型产业逐步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商务。市民享受知识,致力于创新,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对经济的增长质量、居民的生活、环境的保护程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知识的外溢形成规模经济来重新构建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成新的城市圈,为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

    我们从知识需求、知识投入和知识产出三个方面共选取了10个核心指标,来衡量知识城市竞争力。根据这些指标,我们对除台湾城市外的287个城市进行排名,总体分布如图所示。2012年度中国知识城市竞争力前20: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南京、杭州、广州、天津、武汉、大连、长沙、合肥、济南、成都、沈阳、厦门、西安、宁波、无锡、太原。

    全域城市竞争力,理想的城市是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城乡一体是指以城市为本底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理想状态的全域城市是工业园区化、农业现代化、土地集约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市田园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合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城市乡村组合体。城乡居民在天愿般优美的环境中享受着现代城市所提供的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基础设施。

    2013-05-19 10:38:19

  • 杨杰:

    我们从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及结构转换四个方面选取6个核心指标来衡量全域城市竞争力。根据这些指标,我们对除台湾城市外的287个城市进行全域城市竞争力排名,总体分布如图所示。2012年度中国全域城市竞争力前20为:香港、澳门、深圳、上海、东莞、北京、广州、苏州、珠海、无锡、杭州、厦门、宁波、佛山、中山、克拉玛依、南京、天津、大连、大庆。

    信息城市竞争力,理想的城市是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城市主体与城内外的主体质监能够利用最先进的交通和通讯工具,使物质、知识、思想、信息能够自由边界的交流和交换。信息城市包括企业生产信息化、居民社会生活信息化以及政府服务信息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在理想的信息城市状态下,市民交流更加便捷,生产模式更加高效,城市规划更加合理,政府服务更加便捷。

    我们从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流两个方面共选取了8个核心指标来衡量信息城市竞争力。根据这些指标,对除台湾城市外的287个城市城市竞争力进行排名,总体排名如图所示。2012年度中国信息城市竞争力前20:上海、广州、香港、北京、深圳、杭州、无锡、南京、重庆、青岛、济南、宁波、天津、东莞、太原、温州、武汉、福州、西安、成都。

    文化城市竞争力。理想的城市是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自由开放体现在能够汲取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精髓,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多元包容体现在能够柔和不同的文化,形成独有的城市文化特色。理想城市的历史文化厚重久远,现代文化枝繁叶茂,外来多样文化兼容并蓄,当地文化独具特色,在开放和多元的环境下,各种文化碰撞、交融和交相辉映。以建设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为目标,我们从客体的贸易、主体的交流、多元性及影响力和历时与现代的个性四个方面选取9个核心指标进行衡量。2012年度中国文化城市竞争力前20:香港、上海、北京、苏州、广州、杭州、青岛、天津、南京、佛山、深圳、西安、成都、宁波、泉州、武汉、重庆、东莞、珠海、济南。

    以上是2012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主要情况。谢谢大家。

    2013-05-19 10:40:07

  • 主持人 史丹:

    下面有请课题组成员邹琳华博士做专题报告。

    2013-05-19 10:41:43

  • 邹琳华:

    尊敬的专家、新闻媒体的朋友大家好,很荣幸向大家介绍中国城市竞争力区域报告的内容。中国城市竞争力区域报告总共分为七大板块、34个分报告,由于时间关系,在此仅重点介绍东南地区五个分报告。

    首先是广东报告。经济竞争力看广东省板块之间差异较大,珠三角城市群表现突出。广东省均值表现为0.144,居全国第9位。深圳、广州、佛山居全省经济城市竞争力前3位。从可持续竞争力看,广东省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优势有望继续保持。广东省可持续竞争力均值0.481,居全国第9位。深圳、广州、东莞居全国可持续竞争力前3位。从广东省可持续竞争力8项指标来看,各指标均处于全国较好的水平。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水平很高,相对较弱的是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指数,广东省各项指数大体向增,基本做到了均衡发展。未来广东省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粤港澳高端合作的优势,加速产业转型,发展高端服务业,升级传统制造业,给予外来人口同等市民待遇,改善居住环境,缩小省内城市发展水平差异。实现珠三角城市的一体化,桐城化,将珠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群带。

    福建报告。从经济竞争力看,福建部分城市表现突出,但是城市群效应没有充分体现。福建省各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数均值0.092,居全国第12位。厦门、泉州、福州经济竞争力居前三位。从可持续竞争力看:闽北、闽中表现改善,区域差异缩小。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0.474,居全国第12位。从可持续竞争力八项指标看,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处于全国较好水平,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指数相对较弱。在福建省城市竞争力十项之间,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指数值较高,经济竞争力及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指数较低。未来福建省城市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生态优势、海洋优势,吸引海内外人士回乡居住,投资,拓展海洋经济,加大城乡一体化的力度创造规模优势,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将海峡西岸城市群带打造成为中国经济有影响力的一体。

    2013-05-19 10:41:51

  • 邹琳华:

    江苏省报告。从经济竞争力看,江苏省南强北弱,总体表现突出。江苏省各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数均值0.159居全国第8位。苏州、无锡、南京居省城市经济竞争力前3名。可持续竞争力:科技文化创新优势突出。转型升级谋新发展。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523,居全国第7位。无锡、苏州、南京居江苏省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前3名。从江苏省可持续竞争力各项指标看,都处于全国较好水平。其中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指数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相对较弱的是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指数。江苏省竞争力十项之间,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指数值较高,经济竞争力及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指数,总体较为均衡。江苏省城市未来的发展应在缩小苏南苏北区域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化、宜居、包容,创新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全国实现小康社会。

    浙江省报告。从经济竞争力看,浙江省草根经济面临新挑战,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应对产业空心化。浙江省各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数均值0.112,居全国第11位。宁波、杭州、嘉兴省各城市经济竞争力前3名。 可持续竞争力:充分发挥创新优势,未来发展仍可期待。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522,居全国第8位。杭州、宁波、嘉兴居省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前3名。浙江省可持续竞争力八项中,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相对较弱。未来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创新优势与创业环境优势,升级传统制造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产业与科技研发中心,拓展海洋经济,提高外来人口待遇,建设宜居城市,通过高铁网络促进长三角城市的全面一体化,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中保持其优势地位。

    2013-05-19 10:50:09

  • 邹琳华:

    上海报告。经济竞争力看,长三角龙头城市,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上海市经济竞争力指数均值0.682,居全国各省市第2位。经济竞争力指数居全国各城市第3名,列香港、深圳之后。可持续竞争力:作为现代服务业中心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具有先发优势,作为世界城市的软实力尚欠缺。上海科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817,居全国各城市第2位,全国各城市第2位。上海城市竞争力八项指标看,都处于全国一流水平。特别是交换便捷的信息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指数都处于全国前2位。相对较弱的是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指数。在城市竞争力十项之间相比,上海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交通便捷的信息城市指数较高,而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得分较低。未来上海的发展应充分抓住中国崛起之契机,以世界顶级城市为目标,加快制度改革力度,提高城市软实力,建设与高端服务业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改善生态环境,在外来人口同等社保教育待遇等方面先行先试,成为海纳百川的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极。

    由于时间关系,其他的各区域分报告不一一展开,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参阅蓝皮书。谢谢。

    2013-05-19 10:51:30

  • 主持人 史丹:

    课题组成员关于报告的主要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下面隆重有请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讲话。

    2013-05-19 10:52:28

  • 牛文元:

    尊敬的高院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一年一度中国社科院发布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会,我也非常珍惜。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对科研机构的基本要求有三项,第一出成果,第二出人才,第三出思想。出成果大家都很明确,两弹一星,新兴工业产业,突破各种关键性技术,这当然都是成果。出人才,大家也很清楚。出思想,在过去我们重视不太够,现在我觉得中国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期间,把握好这样一个巨大的列车前进的方向、道路,那是极为重要的,所以非常感谢社科院通过这样一个蓝皮书等等一系列的思想作品,给我们国家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也是我非常愿意到社科院来学习的一个心愿。通过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各个城市的竞争力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一个非常新的视角来探讨城市竞争力,应当说他们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从这些工作当中找出了一些规律,得出很好的结论。这对我们国家城市为的发展以及制定城市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来讲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我们十分希望这份报告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优异和有价值的成效。

    今天我有感而发,十八大精神、中国60多年走过的城市化来讲,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叫人的城市化。大家可以看现在各个主要的媒体,主要的理论阵地上,都在探讨什么叫人的城市化。这个问题本身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一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看到一个成体系的解释人的城市化非常系统的解释。我们可以说人的城市化是最近方方面面探讨的热门课题,因为最终城市的竞争力决定于人的竞争力,所以人的城市化不仅仅是要解决城市化中人的安排的问题,也要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竞争力如何表达的问题。这是城市化进展的关键。在总结6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后,所得出的核心命题就是如何实现人的城市化。但什么是人的城市化?什么是人的城市化的内涵和外延?什么是人的城市化的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大多语言不详,甚至于还没有破题,这给我们研究者、关注城市化问题的各行各业人士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城市化战略的历史进程和交错演替的背景下,结合中国城市化的特色,我们从逻辑上的思考,人的城市化应当依次按照次序分成四个板块来阐述人的城市化。

    2013-05-19 10:52:40

  • 牛文元:

    第一个板块,人的流动或者叫人的解放。如果没有这个,当然就谈不上城市化。这涉及到户口制度、土地制度,也包括了特大城市的逆城市化,例如北京、上海上千万人口,不仅是低层的农民工到城市来,也包括高层的城市人口和产业向低层、城市转移的问题,所以没有这些人的流动和人的解放,如何称之为人的城市化?主要要解决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从要素的板结到要素流动的转化,没有这一条,全世界都是如此,中国更是如此。

    第二个板块,有了人的流动和人的解放,必须解决人的就业。流动完以后干什么?要有位置。这涉及到人的培训、人的提升、人的能力建设,以及在创新驱动下城市形成的新型经济板块当中人如何能够占据生态位。如果没有这一条,人流动了,也安不下身来,所以主要解决从体能向技能、智能的转化,原来就是靠劳动力,初级劳动,如何进入到高级劳动,如何进入到技能和智能的提升,没有这个也谈不上人的城市化。

    第三个板块,人的融入或者是人的融合。进入城市有了工作难道就是城市的人了吗?还不是。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文化方式的融合,以及相应的社会民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没有这一条人即使有了就业,现在农民工在北京有的生活了七八年甚至十年了,有的还没有融入这个城市,主要是解决从移民到归划,这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从少数变为多数,从外来的变成本土,有的要经过两代三代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这是很不容易的,没有这个的完成就不能称之为城市化。

    2013-05-19 10:56:35

  • 牛文元:

    第四个板块,人的幸福。如果有人的流动、人的就业、人的融入,就要看人的幸福。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没有更好的生活,得不到更多的幸福,搞人的城市化干什么。这涉及到公平正义,国民待遇、机会平等,安居乐业,绿色幸福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完成城乡、城际和区域的一体化。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不能称之为人的城市化。主要解决从收入提高到精神富足的转化,主要解决城市病,如何建设绿色城市,提升城市质量的问题。建设绿色城市和智慧城市,破解全球共同面对的幸福悖论,就是你的收入提高了,等于你的幸福吗?如果没有这的解决,也不行。

    我们从人的解放、人的流动、人的就业,能够安定下来,到人的融入变成了真正的本土,变成了国民待遇,最后进入到人的幸福,这样我们才认为人的城市化基本上完成了历史使命。到现在我们非常迫切地想解决包括城市的竞争力,包括城市的发展和提升,实际上就是人的竞争力,人的提升的过程。我也希望社科院这次非常有战斗力的队伍能够把目前全国非常关注的什么叫人的城市化以及人的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的表现早日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享受一次更盛大的宴会。谢谢大家。

    2013-05-19 11:03:12

  • 主持人 史丹:

    谢谢牛老师的发言。下面请记者提问,然后有请李院长讲话。

    2013-05-19 11:03:40

  • 提问:

    今天倪鹏飞博士做的讲解非常精彩,我还想提一个问题。这个报告当中关于城市竞争力的问题,采用的全部是客观指标,客观指标我就产生了怀疑,客观指标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客观指标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客观指标的计算和衡量,是不是得出的结果能够客观反映当前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现实状况?除了客观指标之外,我们的主观指标是不是在研究时可以纳入进去?主观指标计算衡量起来比较困难,是否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的方式,特别对一定数量的居民进行社会调查,最后得出结果更能够符合要求?因为我看到结论和我们的主观感受还是有一点差距的,我觉得你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改进?谢谢。

    2013-05-19 11:03:58

  • 李超:

    主观指标我们在过去10年当中都有一定份量的调查问卷作为我们的参考体系,但是今年有所改进,主要是因为每次我们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时很多人会质疑,比如像幸福感的调查,比如像住房满意度调查,很多人会质疑你们为什么会这样评?依据是什么?调查可信吗?今年我们对指标体系做了系统上的变更,包括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两个方面,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我们纳入了60多个分项指标进行衡量,所以我们客观指标覆盖面是比较广、比较客观的,人民群众对他的质疑可能会比较小。在今后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我们会适当增加主观性调查指标,但是我们还是要以客观指标为基础。谢谢大家。

    2013-05-19 11:13:59

  • 提问:

    提问:我想知道和谐城市竞争力里面为什么北、上、广、深没有进入前十位?请解释一下。

    2013-05-19 11:14:39

  • 杨杰:

    为什么北、上、广、深没有进入前十,看指标体系可以看出来,有两个原因:一、目前的户籍制度。这三个城市的户籍制度比中小城市严格得多,中小城市基本是完全放开了户籍制度,但是北、上、广还是比较严格的。从人和人之间机会平等的角度来说,户籍制度越严格说明人和人之间的机会平等越差,机会不平等可能对和谐的程度影响比较大。刚才报告里也说了,社会犯罪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有正相关关系的,所以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犯罪率相对高一些,这两点对整体和谐程度的影响比较大。

    2013-05-19 11:14:58

  • 提问:

    根据什么客观指标来判断和谐城市是使用哪几个指标来判断和谐城市?

    2013-05-19 11:15:30

  • 杨杰:

    主要就是户籍制度,就是落户条件、落户途径,每个城市的情况来评价。再就是刑事案件,每万人刑事案件数,这是治安的状况。其他的方面是根据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对全国政府的网站做的测评,看他们在政府网站提供的服务,有很多的指数,看每一个指数的情况,可以间接反映出政府面向市民提供公共服务时的状况,有的政府网站内容基本都不更新,也没有什么信息,可见他在提供公共服务这块比较差,是用这个数据来举的。

    2013-05-19 11:16:35

  • 提问:

    杭州从过去这几年,特别是今年经济竞争力已经排出第20位了,是第21位了,不知道各位对这个城市有没有特别的关注?有没有给你们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前几年他们一般是在前10名,至少15名之前,现在下降比较快,能否简单解释一下?

    2013-05-19 11:16:58

  • 李超:

    杭州这个城市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我们经常会谈到,包括浙江模式,苏南模式,谈到模式概念时就会上升到一个高度,我们把杭州作为一个重点的观测目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在整个指标体系排名中也会适度关注。比如说刚才谈到去年杭州排第20,今年排第21,这个指标体系我们今年进行了系统性变革,主要包括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和可持续竞争力指标体系,一共是两个指标体系,对以前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大的变动和调整,这是在综合竞争力水平下排第20,今年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或者可持续竞争力排第21,前后1名的差距在我们指标体系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2013-05-19 11:17:26

  • 杨杰:

    之前报告时说过了,今年评价的数据和往年的数据覆盖范围不一样,因为往年我们主要考察市辖区,采用的数据都是市辖区的数据。考虑到城乡一体化,今年对这些城市的考察范围都是全市的,包括市辖区和下面的县,所以覆盖的范围是不一样的。今年的排名和往年的排名没有直接的可比性,因为覆盖的范围不一样。谢谢。

    2013-05-19 11:18:05

  • 倪鹏飞:

    和谐城市就是根据指标体系定的客观指标,大城市,尤其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过分聚集,大城市,特别是行政级别比较高的城市,过度聚集带来了一些负面性,给城市政府带来的挑战很大。这个问题并不一定反映城市政府所作出的努力比三线城市、二线城市小,而是过度聚集带来的问题更大,所以可能导致和谐城市排名不如二三线城市更好一点。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特别是新毕业的大学生,都集中到北、上、广,可能到中小城市会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其实这个报告不光是给政府做决策参考,也是给企业做决策参考,为居民就业做决策参考,这些东西已经反映出国际上的现象。比如在欧洲,并不是大城市就非常好,欧洲许多中小城市经济繁荣,环境也很优美,同时社会发展也非常好,他们就存在逆向均衡的趋势。我相信从居民的客观感受或者从报告最后的引领,都会使得城市未来的发展向着倾斜平台的方向前进。

    第二,客观指标是否可靠,客观指标当然是可靠的,这次之所以把主观指标去掉,其实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当时我们做的竞争力报告正是有主观指标,和同类研究相比是比较完美的。无论是竞争力关键因素来看还是全面的逻辑来看,都非常完美。但是它存在着一个主观数据的调查,有不稳定性,比如年度调查,今年是这样的,明年可能一个城市的波动会比较大,这是事实。另外一些城市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所以我们虚心接受,之所以改客观指标,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统计手段在逐渐加强,客观统计的数据在逐渐完善。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课题组有能力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来形成客观的指标。

    总的来说,这套指标的完美性未必比上一套好,但是它的客观性、稳定性、可借鉴性以及简洁性应该超越前一本,综合两个比较,我认为这个指标比上一个更好。谢谢。

    2013-05-19 11:19:54

  • 主持人 史丹:

    下面进行本次发布会最后一项,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教授发言。

    2013-05-19 11:22:47

  • 李扬: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第11次城市竞争力报告,这个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之一,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直致力于、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实际,服务于中央的决策,通过我们的研究,如果说有比较的话,就有排名,所以除了城市竞争力之外,还有十几个类似评分、排名的报告,这些报告算是一个尝试,肯定会有一些问题,但是我想这些年的实践看下来报告总的来说所研究的领域发展是正向的,比如城市竞争力的报告,恐怕在国内算是比较早的告诉了各级长官们、理论界有城市竞争力这样一个概念。系统性的知道城市是要竞争的,竞争有很多侧面,有很多因素影响城市竞争力,这个报告是功不可没的。一开始搞这个报告的时候,我们和欧洲有一个合作项目,大欧盟形成之后,更紧密的是欧元区形成之后大家忽然发现自己的边界、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现在成了几十个国家,区域发生变化之后,发现可做的事情变化了。有的过去不可做现在可做了,有的是过去可做现在不可做了,原因就是因为在一个新的范围内城市的优势、劣势发生了变化。应当说系统性研究是从欧洲那边开始的,我们很早就引进了这套研究的思路。

    2013-05-19 11:28:19

  • 李扬:

    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有这么多人关注它,表明它是有影响的。据我听到的反映,总体来说都是肯定的。从学理上来说,搞多少指标,这些指标分别用数量去刻画,有什么意思?意义就在于从理论上说,大多是被城市发展所证明的成功经验来说,一个城市要做好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在很多因素中应当特别注意哪些问题,这个报告是发挥了这样一个作用。因为要考虑到继续发挥这个作用,所以今年做了重大改革,进行了指标的调整,调到8个指标,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全域、信息和文化,这8个指标是不是非常合适,还是可以继续讨论的,刚刚听到几位对此也有一些看法,课题组回去还要继续研究。这个指标是一个引领,重要性在于让人们知道有这些线路,有这些领域在发展城市时需要注意。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事情,这个事情还是有价值的,为了使得这样一种价值做得更好,希望课题组可以在今后继续研究。这在国际上特别流行,国际上流行肯定是重要的,我们必须充分到这种状况以及背后的考虑,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符合中国的实际,国际上流行的,未必在中国一定可行,所以一定要考虑中国。刚才杭州的同志提出来,用这套指标杭州排第20位,就必须很好的说明,我有同感,特别是看到排在他前面的城市,想来想去比杭州好不容易。有可能你们的投资增长率下来了,不良率上来了。有可能是这样的,但是这些东西用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比如投资增长率是不是下来了,好还是不好?在这边肯定作为不好,但未必不好。这个事要进行研究。房地产这个东西到底反映的是什么?反映了强烈的需求,还是反映有非常恶劣的炒作。

    2013-05-19 11:28:43

  • 倪鹏飞:

    经济里面没有用经济比,其实用的只是环境。

    2013-05-19 11:28:54

  • 李扬:

    用的是投资,投资本身就有很多事。用数字说话肯定是对的,有一些人们感觉上的东西要相互印证。用国外通行指标时一定要考虑中国的适用性,中国的特殊性,我觉得这个是需要把握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刚刚几位提到用什么指标来说这件事,我想我们的研究无非就是指标,指标的意义是怎么去看城市竞争力。二是数量方面,这个指标数量的刻画,要分等级,要说它的好和坏要有数量刻画,是用公开指标,客观的指标还是用主观的调查指标?我觉得调查的指标和公开发表的指标之间的差别不在于谁更可靠,而在于它反映的内容是不同的。不是说我们调查的就没有统计局的可靠,也不一定,调查的也许可靠,也许不可靠,统计局公布的也许可靠,也许不可靠。讲这两种数据来源时不在于两种数据谁更好,而在于刻画的不同侧面,这点要注意。

    我们用公开指标,不管对他有多少责难,大家都是这样。我本人长期做分析的感觉是,将错就错,长了、多了,就不错了。这是经验,因为造假不能总造,经济事实在那儿,一定要用一种方式反映出来,所以不要质疑数字,要做的事情是用经验、理论、调查去分析数字的真伪,判断他们的可信度。有很多事情要做。

    2013-05-19 11:29:16

  • 李扬:

    第三个事情,这个指标转移我觉得是必要的,而且表明了要与时俱进。过去搞城市竞争力就是搞城市经济,始终是优先的,稍微显得静态了一点了,显得和与此相关的国家大的发展战略关系不太密切,比如说城市化、经济转型,研究城市竞争力干什么?不只是排名,当然媒体最关注的是排名,很多人也关注排名,但是我们想通过这个排名以及排名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变化反映的问题来阐释我们的经济发展,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或者说五大建设,我们的目标是这个,所以立足点要更多放在这上面。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你们是很与时俱进的。现在是广义的五大建设,我觉得很好,应当更针对性一点。有的东西可以归并,比如全域、信息,宜居、宜商、生态等等,包容性,我觉得可以再归并一下,还是最终服务于五大建设,非常清楚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要服务于国家最大的战略,而且要按思路调整指标,就应该更专业、更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把这个指标更有针对性,要不然大家拿你这个怎么学五大建设?需要给出这样一个架构和数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明年可能还会有很多事情要做,这个发布完之后立刻要紧张地工作起来,好好研究一下,按照新的架构和方向把指标进行调整,我本人觉得指标再调一调,用指标来刻画数字或者信息,有的不妨进行调查,究竟是人的事情,人的感觉很重要,而人的感觉有时候数字是说不清楚的,或者说数字反映人的感觉是相反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人的感觉要充分发掘出来。

    2013-05-19 11:30:14

  • 李扬:

    最后,希望这套研究和城市化推动连在一起,中国未来的发展,五年、十年、二十年,主要的引擎是城市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当下对于城市化大家有非常多的研究,这些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我们也注意到中央关于城市化的问题比较谨慎,曾经有一些领导说得比较多,但是最近这段时间说得比较谨慎,但绝不意味着这个事情不重要,而是太重要了,重要到我们必须把它搞清楚,搞清楚之后再说。最近中央在讨论第一季度经济形势时,习近平总书记有非常长的讲话,对经济工作他说了很多的内容,其中有一条就是这个,中国的情况现在很复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决策,但越是如此越是要研究,越是要谨慎,不要反复地调,不要一有事就动,没有想清楚用大气力,这都是问题,有一些领域就处在这种状况。想清楚了吗?没想清楚。很强的措施,很弱的智慧,这是要极力避免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的讲话要逐渐落实,我们研究机构要做的事就是帮助党中央、国务院,帮助各级政府,帮助人民群众搞清楚事实,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搞清楚事实,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我们能够在世界上,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安身立命就有助于你搞清楚事实,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

    2013-05-19 11:33:22

  • 李扬:

    关于城镇化,恐怕有很多问题要提出来,我希望透过你们城市竞争力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比如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什么关系,我觉得这是应当肯定的,而且要大家了解。现在大家在说百分之多少,但讲的是有百份之几十的人住在城里,总是不到百分之百,意味着还有人住在乡下。城里人得到的东西他们得不到,他生下来就得不到,因为他是农民,这肯定不是社会主义,不能这样。人生而不平等,我觉得这是反社会主义的因素。所以城市化最终是城乡一体化,再没有身份的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没有说这批公民可以享受什么,那批公民不能享受,不能这样。我看到你们在用城乡一体化在说城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一讲城镇化就讲城乡一体化,甚至说如果把城乡一体化搞好人就不到城里去了,这就是目标。最终不是达到百分之几十了,而是要让大家都过上现在定义的城里人的生活,体面的生活,享受很好的教育,有很好的医疗,所以我相信如果哪个城市在身份差别上越模糊,这个城市越有竞争力。越进不去,刚才讲到北、上、广,进不去,歧视人,不仅歧视农民,还歧视外乡人,这不是一个友好的城市。我希望能够把这个内容反映进去,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内容,我相信一体化的城市一定是这样的,因为进去很容易,那个城市欢迎我,当然这个城市就好。如果那个城市敌视我,让我流落街头,无论是客观指标,还是主观指标,这个城市都不会是好的。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到城市去聚集,经济上来说是有效率的,想生活得舒服等等,什么东西能够造成这样一种流动,使大家感到公平?就是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互为表里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在城市竞争力当中,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当是一个指标。公共服务均等化说了很久了,到现在均等化如何?党的好政策给的东西有人就是享受不到,因为身份不对,这是不行的,所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很重要的要求。当然公共服务有很多,其中哪些公共服务最重要?教育、养老,社会保障,包括医疗,这些很重要。最近广东省省长和我说,发改委要让他们制定城镇化规划,他说我们的城镇化规划就是广东城乡一体发展的规划。

    2013-05-19 11:35:13

  • 李扬:

    还要强调产业的发展问题。因为城市化,城市竞争无论怎么界定,产业发展肯定是最重要的,城市是怎么回事,城市是人们聚集的地方,人们为什么要聚集?因为聚集了就有生产率,生产率得以提高,有规模效应、规模经济产生,所谓经济就是要有产业,我觉得对于城市的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用新型工业化的指标衡量产业发展的状况,也应当进入我们的视野。有一些地方传统产业很发达,有些地方情况很复杂,应当进入城市竞争力的视野。

    还有一些城市化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事情需要比较快的形成看法,并且讨论清楚,才能推动城市化。中国在今后五年十年二十年主要的依靠还是城市化。现在很多人把城市化当做一个需求,在我看至少是片面的,如果城市化只是需求,城市化是人要靠它改变中国人的面貌,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改变人的身份被限制的状况,最终打破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做经济的人都知道二元分割和二元经济,中国特殊在除了经济意义上的二元经济,还有身份意义的二元经济,还有行政意义的二元经济。现在一说城市化很多人考虑的是县级、省级,先想变成什么级别,使得城市化迷雾重重。这些问题都应当被冲破,如果这些问题不说清楚,对于中国的城市化是不利的。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会是这个努力中重要的部分,我就说这些,希望下次更好。谢谢。

    2013-05-19 11:42:25

  • 主持人 史丹:

    李院长尽管繁忙,还是来参加了我们的发布会。感谢李院长对我们财经院工作的支持,在刚才的讲话当中,李院系肯定了课题组的工作和努力,但是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希望课题组回去好好研究讲话精神,明年拿出一个更好的研究报告。我有点体会,李院长的讲话和牛教授的讲话不谋而合,都是讲人的问题,城市化的核心是人。

    今天的发布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参与。

    (结束)

    2013-05-19 11:44:16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2013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即将开始

    中国网 寇莱昂

  •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史丹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寇莱昂

  •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高培勇院长致辞

    中国网 寇莱昂

  • 社科文献出版社副社长胡鹏光先生致词

    中国网 寇莱昂

  •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城市竞争力主编倪鹏飞介绍主题报告

    中国网 寇莱昂

  • 课题组成员李超解读分报告

    中国网 寇莱昂

  • 课题组成员杨杰介绍2012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中国网 寇莱昂

  • 课题组成员邹琳华博士做专题报告

    中国网 寇莱昂

  • 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讲话

    中国网 寇莱昂

  • 发布会现场记者忙拍摄

    中国网 寇莱昂

  • 发布会现场嘉宾

    中国网 寇莱昂

  • 现场嘉宾提问

    中国网 寇莱昂

  • 课题组成员李超博士回答现场提问

    中国网 寇莱昂

  • 课题组成员杨杰回答提问

    中国网 寇莱昂

  •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城市竞争力主编倪鹏飞回答问题

    中国网 寇莱昂

  •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教授发言

    中国网 寇莱昂

文字实录 查看全文  正序 倒序 刷新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