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发布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14年6月25日(星期三)上午9:0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举办“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发布会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发布会

活动描述

  •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14年6月25日(星期三)上午9:0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举办“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发布会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赵天晓: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由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以安全、融合、创新为主题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版发布会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现在正式开始。

    下面请允许我先介绍出席会议的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高翔;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的出版者,也是大力支持者,也是我们合作单位的领导,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新媒体发展报告的主编、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所长唐绪军;新媒体发展报告副主编、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院长吴信训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总编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匡文波教授;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教授;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价中心主任徐立军研究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罗自文教授;人民网研究院综合部主任唐胜宏教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教授;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的两位副主编黄楚新副研究员;刘瑞生副研究员;出席今天会议的还有我们邀请到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新闻社、中新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广播网、新浪网、千龙网、路透社等40多家媒体单位的朋友们,以及我院职能部门以及新闻所的全体职工。

    2014-06-25 08:29:56

  • 主持人 赵天晓:

    下面发布研讨会正式开始。首先,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高翔致辞。

    2014-06-25 08:59:46

  • 高翔:

    今天是媒体研究界的盛会,首先热烈祝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的第五届中国《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顺利出版,非常感谢这部新媒体蓝皮书的各协编单位、数据支持单位、出版单位和各位作者,以及关注中国新媒体发展的专家学者。传媒业界的朋友们,对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大力支持,我们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最近这几年在科研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业绩,展示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与在座各位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过去的一年,对整个中国人民意义非常大,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看,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改革发展确定了总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了更加监事的实践基础。

    2014-06-25 09:00:55

  • 高翔:

    过去的一年对中国的新媒体而言,也是党中央给予前所未有、高度重视的一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强调,新媒体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资产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的正确运用和安全。今年2月27日,中央又专门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组织编撰的这部《新媒体发展蓝皮书》反映了过去一年我国新媒体发展状况,对网络安全、网络布阵、新媒体移动化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社交媒体等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与去年出版的新媒体蓝皮书相比,选择内容、质量都有了较大提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术研究永远没有完美的时候,这就是学术的科学性所在,也是它的吸引力所在。我们的新媒体蓝皮书每年都有进步,这就是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对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客观反映。

    2014-06-25 09:02:08

  • 高翔:

    特别值得赞赏的是,这部蓝皮书较好地兼顾了学术性、前瞻性、现实性和知识性,不仅对新媒体发展现状的把握,同时也对新媒体发展的未来趋势作出了有理有据的预测,还提出了不少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这对相关部门的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今年发布会同时也是新媒体发展的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安全、融合、创新,我认为这个主题出得很好,既有互联网的新媒体,是一个新生事物,近年来发展迅速,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社会交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安全是前提,融合是过程,创新是出路,它可以保障安全,怎样有效融合,如何促进创新,这都是重大的学术研究课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持续地研究和探索。因为党中央政府对互联网络是新兴媒体的高度重视,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国社会科学院,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2014-06-25 09:14:34

  • 高翔:

    在中国社科院党组确定的经验创新工程五个重大研究课题中,新媒体管理和舆论导向问题研究是其中的一项。这项研究以新闻传播研究所人员为主力,联合我院、政治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法学研究所等单位协同攻关,可以说是结合了多学科的力量。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有关新媒体两大战略问题,一是如何建立现代科学与新媒体管理体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中指出,从实践看,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现存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同时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

    2014-06-25 09:15:33

  • 高翔:

    在研究中我们将着重对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我国新媒体管理上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用、管用、实用的政策建议,促进尽快构建起《决定》所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相适应的现代、科学的新媒体管理体系。其二是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新媒体舆论引导机制。这是我们这个重大课题研究的第二个重点。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网上舆论工作已经成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4-06-25 09:16:12

  • 高翔: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说明中特别强调,如何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我们的信息传播有助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我们面临的现实突出问题的解决。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与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存在巨大差异,尤其独特的规律性,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规律梳理清楚,为建立起科学的新媒体引导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目前,我们的这项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已经推出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比如收录这部新媒体蓝皮书的两篇,一篇是微传播科学中的强媒体,2013年中国微博发展报道;另外一篇是新技术与新应对,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分析。我们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对该课题研究给予关注和支持。新媒体要融合资源创新运用,我们的新媒体研究也要融合智慧创新思路。我个人认为,新媒体像空气一样越来越明显、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而辽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新媒体的繁荣发展要求,党和国家对新媒体的高度重视,使我们的研究走向深入的强大动力,希望新媒体的研究者们抓住当前这个宝贵的机遇,多研究重大问题、关键问题,为我国新媒体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最后,祝本次发布会和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4-06-25 09:19:37

  • 主持人 赵天晓:

    谢谢。院党组、院领导都非常重视和支持新闻所的工作,秘书长今天也是亲临会场,为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既有专业性又有理论性,同时还有指导意义的讲话。接下来请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教授致辞。

    2014-06-25 09:33:32

  • 谢寿光:

    各位专家、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兄弟单位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和我们共同举行新媒体蓝皮书2014年发布报告的发布会,作为主办方,我首先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唐绪军所长为首的研发团队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参与、支持这部新媒体蓝皮书原创的有关各方,特别是对上海大学的吴院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整个皮书系列中,我们新闻传播类的蓝皮书超过20种,每一部各有特色。两周前人民网互联网蓝皮书发布会时,我就问唐绪军教授,这两部蓝皮书的重合度,因为研究的方向往往是体制,我作为出版者,我最关心的是重合度有多高。这两部蓝皮书其实并不重合。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他们需要研究、关注的领域巨大,而且他们各自的方法,数据来源有相关性,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正因为这样,这部新媒体蓝皮书连续出版五年,刚刚秘书长说是越办越好,后面是有数据支撑的,我可以肯定地说,它所有新闻传播类的皮书中,这部蓝皮书是名列前茅的。

    2014-06-25 09:33:46

  • 谢寿光:

    今年这部蓝皮书的发布,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传统媒体在加速、加剧整合洗盘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又在加速融合的大势下推出的。以人民日报的客户端上线为标志,今天的传统媒体,如果还能存活下去的话,除非你有特别精准的客户群体和核心的用户群,如果不再和新媒体融合,我觉得传统媒体要存活下去还真是不太好。因为从大的方面说,图书出版行业,一般情况下它和报纸、期刊,因为它不是依靠广告生存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它的发展前些年也一直不如报纸和电视网络,规模都算比较小的。相应的,图书在中国的出版是有门槛的,受到的冲击相对要靠后一些,但我们今天已经明确地感受到,如果传统出版不加速转型,命运和遇到的状况和今天的相当一部分传统媒体是一样的,有的可能会死得更难看。面对这种背景,深入地去研究新媒体的发展,现在监控都不是以年度为单元了,而是到了周、到了月度的状况,如果不及时跟踪,深入地研究,加快调整,重新谋划,无论是企业还是产业,都会遇到巨大的危机。

    2014-06-25 09:37:59

  • 谢寿光:

    正是这样,这部蓝皮书的发布,它作为第三方研究者,以更加冷静、严谨的态度,通过数据的分析,对新媒体的发展状况给予全方位的、深度的关注,首先对于新闻传播界、对于我们这个产业来说,它的参考意义和价值应当说是巨大的。所以它不只是我们作为一项学术成果,其实是含有巨大商业价值的研究报告。因此,我们希望媒体对这部成果加以转换,广泛地使用,让更多业界人士、社会公众真正了解这部有重大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媒体在利用这样的成果时,我记得我在每次发布会上都会说到,因为研究只代表研究者的看法和观点,无论是结论、使用的方法、采集的数据,毕竟有自身的局限性,这时候要想正确地解读,我希望以更加客观、更加公正,不要对某些结论过多炒作,去年的新媒体蓝皮书,有一家媒体就有误读的地方,我们的研发团队及时进行回应,解答、辩证,也正是这样,客观上把我们这部新媒体蓝皮书的传播效应和社会效应进一步得到了放大。作为皮书的出版方,我们也会对他们课题组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不是说把书出版出来了,发出去了,你的任务就完成了,持续不断地对这些成果,对媒体的反映,对社会公众的反映进行观察、辩证、追踪,应当说既是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研究质量、研究报告,最终将完善智库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在这点上,以唐绪军所长为首的研发团队应该说是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今天皮书的合作方也可以进一步借鉴和吸取。

    作为出版者,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和新闻所加强合作,也和在座的各位媒体、各位新闻传播界的研究团队加强合作,按照今天会议的主题,融合和创新,这不仅仅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而且是不同研究机构、出版机构,我们是一个融合的时代,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时代。谢谢大家。

    2014-06-25 09:40:09

  • 主持人 赵天晓:

    新媒体发展报告能够得到它的传播效果,一方面有研发团队的功劳,更离不开出版者的辛劳,所以再次谢谢谢社长以及他的团队。下面请皮书的主编,也是我们新闻所所长唐绪军介绍2014版的主要内容。

    2014-06-25 09:46:16

  • 唐绪军:

    各位早上好,感谢谢社长这几年来我们配合得很好,出版社也为我们皮书的编撰质量的提升付出了很多辛劳,感谢各位作者、协助方以及数据支持单位,下面我概述一下今年的这本新媒体发展报告的基本概况。

    新媒体蓝皮书,我今天主要介绍的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新媒体蓝皮书的特色与亮点;二、中国新媒体发展之概况与态势;三、中国新媒体领域的热点与焦点;四、中国新媒体传播的影响与分析;五、中国新媒体未来的展望与建议。

    2014-06-25 09:47:54

  • 唐绪军:

    一、特色与亮点。这部新媒体蓝皮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关注新媒体发展状况的蓝皮书,系列出版,今年是第五次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编,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吴信训工作室、上海大学文化与繁荣新媒体发展研究基地协办,数据支持单位主要是北京缔元信。在这里我要特别对吴信训教授给予感谢,我们这本蓝皮书在初创时是很困难的,属于白手起家,但是吴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在此我提议鼓掌向吴老师表示敬意。

    我们编撰这本蓝皮书坚持的原则是五个方面,一是时代性,二是开放性,三是全面性,四是前沿性,五是专业性。去年也是6月25日,也是在这个报告厅,我对此做过介绍,我就不再展开了。我们研究的重点是五个方面:一是关于新媒体概况态势。二是分析新媒体热点和焦点。三是探悉新媒体传播影响。四是展望新媒体未来趋势。五是提出新媒体发展建议。正是因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定位,有我们自己的原则和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跟其他新闻传播类的蓝皮书就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2014-06-25 09:49:23

  • 唐绪军:

    (图)这是今年的蓝皮书,2014版。今年的蓝皮书主要确定了三大主题:一是安全。二是融合。三是创新。每年的蓝皮书我们都在为确定一个主题很费思量,因为新媒体发展很快,它是延续性的,怎么确定当年的主题,需要我们对各种现象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今年我们设置了五个板块,一是总报告、二是热点篇、三是调查篇、四是传播篇、五是产业篇。整个蓝皮书的作者队伍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汇聚了国内50多位新媒体前沿的观察者,形成的报告一共是30篇,内容涉及网络空间安全、微信、微博、社交媒体、舆情、传播媒体转型、新媒体产业发展、主流媒体舆情引导等等。

    2014-06-25 09:49:42

  • 唐绪军:

    二、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与态势。我们有一个总体的判断,四点:一是为传播成为主流的传播方式。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正在加速融合。三是新媒体的社会化属性不断增强。四是新媒体的安全成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

    基于这四个总体判断,我们把它分析了七大态势:一是移动化的趋势明显。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1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45.8%。这其中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总的规模达到5亿。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证明中国的新媒体应用正在向移动化方向发展。二是全面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支付、微传播,所有这些在2013年突然爆发蔚为壮观,出现了新媒体发展中的微时代景观。三是微信成为标志性特征,2013年是微信快速发展的一年,微信的用户已经达到6亿,海外注册用户超过了1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超过20种语言的版本,国内外活跃用户超过2.7亿。所以今年的蓝皮书中间专门有一个分报告是研究微信的。四是新闻客户端成为公众新闻接触新的入口。这里有非常多的现象昭示着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普通大众接触新闻、每天了解国际国内外大事的一个新的入口。五是社交媒体成为新的传播平台。集中体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集中召开的时候,这期间微信、微博对这次会议热烈讨论各种网民转发的信息数量非常多,社交媒体能够为政治传播提供一条深入民间、繁荣有序、润物无声的传播途径,拉近领导人与民众的距离,是政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重要工具和崭新平台。六是大数据加速推进应用创新。我们认为2013年是大数据技术的落地之年,尽管这个概念十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它一直没有具体的落实,2013年在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国内国外逐渐对大数据技术的使用渐起成熟,大数据市场的体量将进一步放大。七是4G时代开始了。2013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获得了4G牌照。我们认为随着我国4G的商用,将会给以信息传播业为主的传播行业带来重大的机遇和挑战。4G会大大促进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新的媒介以及应用也会蓬勃发展。

    2014-06-25 09:50:30

  • 唐绪军:

    三、中国新媒体领域的热点和焦点。对去年一年的新媒体现象进行梳理,我们概括了七大热点问题:一是移动互联网成为新媒体发展的新引擎。这和刚才我们的基本判断相一致,有很多的事实支撑着我们这个判断。二是发展新媒体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刚才高翔秘书长也提到了,中央新一届政治局在2013年密集地作出了多项加强重视新媒体建设的有关决策,这表明了党中央对新媒体的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怎么样发展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是全面看待和处理互联网各方关系的焦点。中央也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所以在这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三是新媒体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新媒体产业在全球经济的增长中显示了其强劲的发展态势,对中国而言,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换代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四是网络空间安全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2013年有两件大事:一件是美国棱镜门事件的曝光。二是中央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两件大事足以使得2013年以网络空间安全载入史册,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已经延伸到了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领域,而不再仅仅是信息安全的问题,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在美国的影响下,网络空间安全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其次才是社会问题,最后才是技术问题。五是各方合力整治网络传播秩序取得成效。2013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要求网络名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并提出了“七条底线”。最近国家信管办又在国际上提出了各国必须遵守的基本共识。这也说明,我们在推进网络使用以及网络管理是同步进行的。六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融合转型成为趋势。新媒体时代,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变革和挑战,是全球传媒业的一件大事,传统的传媒业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关乎传统的传媒业生死存亡的一个大的问题,所以去年以来,各种融合,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加速了这种融合的趋势。七是互联网金融及跨界渗透备受关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微支付,互联网金融不仅使网络金融有了很大发展,传统的银行业也在积极向互联网金融业进军。

    2014-06-25 09:51:57

  • 唐绪军:

    四、中国新媒体传播之影响分析。我们概括了五大影响:一是以国家发展制高点、顶层设计新媒体强国战略。2013年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高度融合,新媒体的移动化转型趋势明显,高度的网络化、社会化、移动化、融合化新媒体已经大大超越文化传媒产业,成为向诸多产业领域强势蔓延的支柱性产业,也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地和高地。我们国家不断出台新媒体发展国家战略,这对于新媒体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长期的推动意义。

    二是经济规模不断扩展,推动中国产业全面升级,2013年我国的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2.2万亿,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约10万亿,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6千亿,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059.8亿,网络广告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大关,中国网络视频市场规模达到128亿,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839.7亿元,移动支付金额9.64万亿元。新媒体在促进整个经济不断扩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微传播政治热兴,提升党的网络执政能力。去年以来网络反腐是最大的亮点,党中央加大了反腐肃贪的力度,尤其重视互联网的作用。2013年9月,新版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上线,接受网络信访举报,政微博在影响力、传播力、互动性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

    四是新旧媒体加强融合,共建传播格局。主流媒体新闻网站和商业新闻网站共生的新闻传播大格局已经形成。尽管有摩擦、有博弈,但是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五是微平台不断滋生新文化,微表达汇聚成能量。过去一年网络流行的新词不断,反映了当前社会转型期网民个性化、矛盾化自娱性、情绪化的心态。微传播成为新的文化载体,微信、微博等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成为新的拜年方式。基于强关系的微信群已经成为广大用户表达沟通的主要渠道。

    2014-06-25 09:54:24

  • 唐绪军:

    对于中国新媒体未来之展望,我们提出了十大展望,八点建议。十大展望:一是互联网普及率今年会达到50%,手机网民将大幅增长。二是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爆发期。三是新媒体资本市场将掀起新一轮上市并购的热潮。四是4G成为新媒体投资的热点领域。五是互联网金融进入深水区。六是电子商务开启新的商业模式。七是移动视频之争愈演愈烈。最近总局出台的文件也显示出了移动视频之中的一种现象。八是宽带发展提速。九是主流媒体加快微传播转型。十是新媒体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我们提出八点建议:一、高度重视新媒体安全,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二、充分把握新媒体发展机遇期,着力推进自主技术创新。三、加快部署4G基础设施建设;四、高度重视新兴媒体与经济金融行业的融合。五、推动形成开放有序、活跃的资本格局。六、主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七、充分发挥新媒体促进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作用。八、加强法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2013年中国新媒体经历了急剧的移动化发展,同时加速的社会化与融合化促进新媒体的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影响强势延伸。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强化下,中国新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新媒体超越传统媒体成为跨越诸多领域的超级产业,并进一步成为中国社会转型关键期的结构性因素,新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不断释放出正能量,中国正迈步从新媒体大国走向新媒体强国。

    微传播改变中国,新动力促进发展。详细内容请大家参阅我们的这一本新媒体蓝皮书。谢谢大家。

    2014-06-25 09:56:27

  • 主持人 赵天晓:

    绪军所长用20分钟的时间把这一本书的重要内容作了导读,谢谢。下面请报告的副主编之一,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吴信训院长发言。

    2014-06-25 09:57:52

  • 吴信训:

    尊敬的各位学者、各位嘉宾,媒体朋友们,大家好。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今年已经走过五个年头了,出版第五届,作为一开始就共同谋划发展的一员,出席今天的发布会既高兴又淡然。高兴的是一度致力于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学术研究报告,坚持五年,而且不断在内涵质量上提升,还获得了全国皮书系列二等奖,实属不易。淡然的是,今天皮书已经成了燎原之势,新媒体也已经无处不在,所以思维中更多是冷静。我们的新媒体发展报告怎样才能始终在引领实践中保持应有的活力,我们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工作室的团队曾经也比较多关注移动阅读终端产业,数字电视产业,IPTV,手机电视,数字报纸等媒体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我们注意到,新媒体已经越来越不是新媒体自己的事情,新媒体已经不再是在传媒产业发挥作用,而是在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国防以及节能环保等广泛产业、行业、事业中发挥公用。比如今年全球热衷探讨的主流话题—智慧城市,它与新媒体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

    2014-06-25 09:58:22

  • 吴信训:

    其次我们还需要指出,今天全球关注智慧城市还是片面的,我们可以预见,智慧这种图景也离我们不会太远。实际上,整个人类社会正在数字化浪潮中加速飞向智能社会的目标,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新媒体是人类智能社会的催化剂,但是新媒体将怎样催化智能社会,在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面前,中国如何赢得最主流的创造,产生最重大的产业经济效果,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幸福带来更多实惠,做出最杰出的贡献,这些都是摆在我们新媒体研究者肩上的重任。我和我的团队希望为此作出贡献、应有的努力和成绩。谢谢各位。

    2014-06-25 09:59:20

  • 主持人 赵天晓:

    我们今天的发布会暨研讨会分为三节,第一节发布阶段就告一段落。下面转入由楚新同志主持的研讨环节。

    2014-06-25 09:59:46

  • 主持人 黄楚新:

    非常感谢前面嘉宾对时间的良好把握。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记者、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一年一度的新媒体蓝皮书发布及研讨会又开始了,去年也是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举行我们的新媒体蓝皮书发布会,虽然我们新媒体蓝皮书发布会的研讨会是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可是新媒体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却为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带来很多变化,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学界、业界的很多专家学者聚会,和我们探讨新媒体一年来带来的重要变化。

    下面请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喻国明带来新媒体发展的精彩观点。

    2014-06-25 10:00:10

  • 喻国明:

    新闻所关于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的确是做了一件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因为中国的新媒体在中国社会发展当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渠道,是一个通路,是一个传播的平台,它更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基本的结构方式,或者是一种基础性架构,整个社会生活逐渐的或者正在和未来用新媒体的方式联结在一起,形成新的社会构成,形成新的社会力量对比,形成新的资源分配。我们这个社会正在由于新媒体的作用,它在发生着最为深刻和最值得关注的变化。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制度规制、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一定要站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新的逻辑上去实现新的社会治理和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简单用过去传统社会的法条、制度规约去对今天的现实来进行规管,我想这可能在相当大程度上不合时宜,就是所谓的按照过去的管理模式画延长线,会越来越艰难,成本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差,其实我们已经看得到。

    2014-06-25 10:01:00

  • 喻国明:

    我想举最近的一个例子,这两天在发酵过程中,就是所谓的今日头条和新京报等等媒体内容提供单位和新媒体之间的争论。我们从传统业出身,情感上自然会比较偏向于作为内容生产者的传统媒介,但是我认为这样一种关联本身是一种天作之合,今日头条如果没有优质的内容生产者,它的价值本身也是无可延伸的。但如果像新京报这样的媒体,如果没有今日头条这样懂得今天的用户,懂得今天的营销规则、最为现代化、基于互联网逻辑的终端建设,它的价值哪怕再好也行而不远。美国最顶尖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从西方世界价值评价角度来说不可谓不高,最为顶级的内容和价值生产者,如果不架构在互联网逻辑、不架构在互联网所提供的用户洞察和那样一种关系渠道的基础之上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今天就越来越难以实现,越来越难以变现为社会的影响和商业价值,实际这两者之间的结合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应该乐见其成。现在是在于这种收益分配如何进行新的创新,因为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我要用创新的方式来看,如何分配他们的商业价值,这才是这个问题解决路径所在。如果用传统货币回报方式来进行规范化回报,对于网络公方来说,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东西,它最为负极的解决所谓的导流和流量优势,如何把这种导流和流量的优势变现为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就是引领模式创新的关键,如果能把流量变成一种新的价值分配方式,也许互联网公司能接受,内容生产者也能接受。最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总局最近的表态,我觉得就是站在过去那样一个规则的立场之上在拉偏架,但事实上作为国家主管部门,应该站在产业、行业发展的更高高度上去协调不同的力量之间的创新,而不是用传统的规约去管它。

    2014-06-25 10:03:43

  • 喻国明:

    我们仅举这样一个小例子,在其他更加重大、敏感的问题上,其实我们政府规管部门、实际操作部门,都有同样一种错误的或者是不是基于互联网逻辑的操作,我想这可能恰恰是我们今天面对新媒体发展,尤其是面对新闻所推出的非常优质的研究成果时,我们重点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成果能够有助于社会发展向着代表时代、代表这个社会、代表技术发展方向的话,我想我们就在这个尽到了自己的心力,尽到了自己的绵薄力量,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非常感谢新闻所在这方面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也需要比较仔细的和深刻地消化新媒体报告当中的很多有益的、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把它划为在整个学术研究和对实践分析中的生产力,推动行业和领域发展的一种动力。我就说这些,谢谢。

    2014-06-25 10:05:00

  • 主持人 黄楚新:

    非常感谢喻国明教授带来的精彩观点,的确,他分析得今日头条和新京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关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如何共处,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挑战。有人说与新媒体合作是找死,不与新媒体合作是等死,专家教授在今后写蓝皮书时还要进一步探讨。下面请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总编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老师带来精彩观点。

    2014-06-25 10:05:51

  • 胡智锋:

    我说三句话:一是祝贺与感谢。非常热烈地祝贺第五本新媒体蓝皮书正式推出,而且这部是吸纳了最近国内皮书很多优秀的营养和成份,创新型的、结构非常完整和独特,又非常实用的皮书,所以我热烈祝贺皮书正式推出,我相信这部皮书不仅对新媒体本身的梳理,而且对我们从事学术研究和从事各方面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很有益的,类似于做年度报告的工作,这样一个全新的架构,我看了一下,有些是过去没有的,有些是重新打包整理的,现在的五大块梳理,还有刚才所长所说的若干重大问题的梳理,架构、思路清晰独特,又特别结合我们的需求,所以我说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报告模板,值得学习。也感谢给我一个参加这个发布会和研讨会的机会,能够得以跟这么多行家、同行一起交流。也感谢皮书的从业者,特别是几位主编,包括在座的唐所长以及书记的支持、所里的支持,吴信训教授,包括楚新和瑞生先生的辛苦付出,这种辛苦付出不会白白付出,一定会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这是第一句话。

    2014-06-25 10:06:33

  • 胡智锋:

    第二句话,我个人沿着喻国明教授的话往下讲,他刚才更多是从社会规制的角度来看新媒体对现在整个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冲击。我换一个角度,是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新媒体的发展,刚才除了我们从社会层面上,政治、经济、科技、产业等巨大的影响,我个人由于学科的站位,更多关注文化艺术方面的影响。我关注到,新媒体,特别是这几年新媒体的发展对整个文化生态和艺术生态带来了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个是在价值观层面,一个是在格局和生态方面,还有一个是在方法论层面,这几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从价值观层面来看,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类新媒体的出现,对过往的传统价值应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严重挑战。这个挑战从大家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来,在家里可以看到,夫妻两个人在一个空间、一个屋檐下,一人拿一个手机,可能一个人在卫生间,一个人在客厅,甚至是通过机器,而不是通过人在交流,大家对着机器在笑、在乐、在回应,但是这种人与人之间反而疏淡了,这带来了生活价值的巨大影响。过去的很多理念、价值观,比如说集体主义、比如说英雄主义等等价值,在今天可能遭到挑战,更多的是对更具个体价值的一些价值所取代,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重大变化。

    2014-06-25 10:07:15

  • 胡智锋:

    二是在生态和格局上,我们大的文化生态和艺术生态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介入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以艺术格局和生态为例,在过去我们会非常清晰地类分出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种类型的艺术类分,一直到电视艺术,但是新媒体的出现是把所有的艺术类型给冲淡和削减了。在新媒体舞台上,各种艺术几乎变成了一个看起来更立体化,但实际上更平面,这种情况使得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等等在新媒体的融入后,自身在快速转型,现在我们看到的美术,原始意义上的油画现在可能被新型的、所谓数字的设计所取代。原始意义上的音乐现在也被网络音乐所冲击,还有所谓的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说法,把整个艺术格局、艺术家族切割成传统的和传媒的两大类型,所以我正在领衔牵头在论证和推进一个学科,叫传媒艺术学,在传统艺术的划分基础上,根据新媒体的介入把整个艺术格局切分成传统艺术和传媒艺术,而其中根本的一个来源就是新媒体的介入,这是第二个问题。

    2014-06-25 10:18:48

  • 胡智锋:

    第三个问题在方法论层面。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我们对所有的研究,方法论层面可能质化或者量化研究,科学和人文的研究方法、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现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这个皮书报告本身的方法就是混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其实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在未来我们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所有的研究其实都可能因此而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做好准备。

    最后一句话,表态。因为我现在手头里一个是作为传媒大学长江学者的基地,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还有就是我主编现代传播。在这几个平台上,我一直在关注和推动新媒体的研究,特别是在现代传播,我们早在98年就开设了新媒体研究的专题,后来衍生出一个独立的专栏,我们也希望各位在皮书的引领下,尽可能给我们寄来大作,我会在第一时间积极回应,为各位大家和同行的精彩文章呈现,我们多做一点服务,做好我们的服务。我就说这些,谢谢。

    2014-06-25 10:21:52

  • 主持人 黄楚新:

    非常感谢胡智锋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观点,他从新媒体对价值观方面,生态格局以及方法论方面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下面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教授。

    2014-06-25 10:26:15

  • 崔保国:

    各位老师,首先是祝贺新媒体蓝皮书第五年发布,坚持五年下来,而且已经成了一个体系,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祝贺、敬佩的一件事情。今天在这儿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思考,就是我读新媒体蓝皮书,我觉得里面有很多亮点,给我一些启发,在这儿有很多传媒研究的大家,我觉得这本新媒体研究的蓝皮书是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透彻论述新媒体的问题,我最大的感受和思考是传媒研究也好,新媒体研究也好,需要我们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怎么研究新媒体,新媒体已经提了那么多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的框架,这个框架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值得我们去思考、探讨和改进。怎么研究新媒体?我觉得目前表面上看新媒体有重要的几方面:

    一是新媒体是改变整个传媒方向性、结构性的重要因素。新媒体的发展在今天的传媒研究来讲是有一个方向性改变的重大冲击,这是我们研究新媒体多少年来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新媒体给我们带来什么。

    2014-06-25 10:44:58

  • 崔保国:

    二是新媒体会改变传统媒体,好多年来我们主要的主题就是研究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新媒体在去年开始,我们逐渐看清了一个势头,新媒体不仅仅是改变了我们的传媒,而且新媒体可能会改变社会。新媒体对民主化进程,对整个政治决策的影响方面有了不少研究。另外一方面,新媒体实际上改变着传媒,改变着我们传媒的结构和生产方式,同时新媒体,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流通,新媒体又改变着金融。如果把流通金融、生产结构和一些产业结构,像IT产业、TMT的崛起,对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活都会发生影响。这是从大的趋势或者是前些年重点研究新媒体的热点和大的领域来,今后新媒体发展应该怎么思考?每年除了发布蓝皮书,因为我们原来也一直做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做了十年了,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像喻老师、吴老师、胡老师,都是我们传媒界的大师,是要制定框架和系统,这个系统总体上传媒研究是怎样一个体系,传媒研究里面新媒体研究一定是最重点和最前沿的一部分,新媒体研究应该是怎样一个体系。新媒体研究在传媒研究中,哪些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哪些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每年的发布,一方面是把新解决的问题确实是创新的,而且也知道未来要解决的问题在哪个地方,实际上我们现在太缺少这样一种有思想交锋的、有实质探讨的研讨会。当然,过去也做过不少蓝皮书的发布会,我觉得今天的新媒体发布会,以后一是分享思考,二是要有一种提议,希望通过发布新的成果,真正探讨实质性的内容,能够推动学术往前发展。谢谢。

    2014-06-25 10:45:45

  • 主持人 黄楚新:

    非常感谢崔保国教授,新媒体蓝皮书走过了五个年头了,再往下走的话应该在新媒体的研究方法当中,新媒体的研究系统当中怎么进行更好的创新,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崔保国教授的蓝皮书有共同的探讨。下面有请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教授。

    2014-06-25 10:46:19

  • 唐润华:

    大家上午好,首先祝贺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最新版本的问世,这个蓝皮书不仅对新媒体产业和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传统媒体的机构和从业者也有重要的价值,因为这本蓝皮书和今天研讨会的主题,安全、融合、创新,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现在融合是一个热词。从去年以来,从中央到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到具体的传统媒体机构,都在非常热烈地谈论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或者媒介融合在国外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而且学界,包括国内的学界也是多年来一直都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是从主管部门和传统媒体机构的负责人,热烈讨论媒体融合,这确实是值得肯定的,虽然他们比国外的业界和学界的研究晚了将近十年的时间。

    2014-06-25 10:46:54

  • 唐润华:

    我们的传统媒体机构和管理者对媒介融合或者是融合发展,现在把它提高到了这么高的日程,我觉得是因为新媒体的发展使传统媒体走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点,但现在许多传统媒体的负责人和一部分从业者他们对传统媒体的前景或者发展,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迷茫的,常常体现为两极化的趋势:一种是过于消极和悲观。除了传统媒体消亡论,特别是报业消亡论的广泛流行,还有一种说法,传统媒体转型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反正都是一个死,这体现了他们对自己发展前景的极度悲观。另外一种是盲目乐观,认为不管怎么样,传统媒体还是有比较美好的前景,现在的传媒生态不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此消彼长,而是会此长彼长,两个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对当今传媒的生态和传播环境的演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如果我们好好读一下新出版的新媒体蓝皮书就会发现,这两种观点可能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传统媒体现在确实是衰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欧洲和美国,传统媒体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的衰落已经非常严重,以美国为例,美国报业的广告收入近十年来萎缩了50—60%,就业规模萎缩了40%,现在如果还不承认传统媒体的衰落,这可能是不符合事实的。

    2014-06-25 10:47:10

  • 唐润华:

    但是衰落并不等于消亡,传统媒体影响力和它的规模生产量在急剧下降,但不会彻底消毁,不会出现等死或者怎么死这种极至化的局面。我觉得传统媒体萎缩到一定程度后,会有和以前相比比较小的生存空间,但是哪些生存能够生存下来,什么样的媒体能够有所发展,这可能是传统媒体本身要去探讨的问题,要走出一条创新的道路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如何走出融合发展的道路,这可能传统媒体以及传媒研究者今后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明年的蓝皮书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话题之一。谢谢大家。

    2014-06-25 10:48:19

  • 主持人 黄楚新:

    非常感谢唐润华主任,他重点提出了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对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尤其指出我们对待这些传统媒体转型的态度,既不能太悲观,也不能过于乐观,而且用大量的数据提出了佐证。每年新媒体蓝皮书的顺利出版都离不开每个行业当中、学界业界中的专家教授提供的富有很多实质性研究的非常好的报告,今天请来了来自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匡文波,为我们带来精彩观点。他写的报告是微信发展报告,最近我也看到大家都在议论微博和微信的关系,有人说微信用户中产阶级居多,微博是屌丝用户居多。我们看看匡文波教授是怎么解读的

    2014-06-25 10:48:31

  • 匡文波:

    非常感谢,由于时间关系,我谈几点感想。我更多认为微信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就像微信的广告一样,它改变了生活方式。的确是这样。它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文章里也写了,我只谈一点,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实际我是一个非常坚定的纸媒淘汰论者,因为我们看媒介融合,实际上目前来说都是传统媒体被融合、被合并,都是传统媒体往新媒体方向发展,媒介融合是单向融合,并不是双向的。从感情上来讲大家不希望纸媒被淘汰,我们不从理论方向探讨,传统媒体的转型,比如盈利模式,实际上传统媒体的转型研究很多,有一个问题没法解决,盈利模式。纸质媒体发行量下滑,相应的广告在下滑,传统的广告已经大大低于网络广告,我们国家传统媒体做了很多尝试,全世界都一样,但是我们发现所有的尝试都没有带来盈利,比如过去的网站,如果独立核算会发现没有几家盈利。现在手机APP做了很多,根据我的调研,目前所有的媒体做的手机应用,新闻客户端,其实没有几个盈利的。前几年炒得比较热的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其实如果算盈利的帐的话是亏损的。很多传统媒体还热衷于做微信的公共平台,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大家都通过微信的平台去做,假如传统媒体能够通过微信平台找到一条活路的话,我觉得只有一种可能性,到最后恐怕所有的传统媒体等着被腾讯收购,很简单,因为你用了人家的渠道。从媒体发生的角度来讲,尤其从新媒体盈利角度来讲,实际是渠道为王,并不是内容为王。传统媒体的优势在内容,但我们看看中国移动,前几年大家都做彩信报,做了半天都是给中国移动打工,3块钱一个月的时候,结果有2块钱是交给中国移动的。做了半天我们发现彩信报做到最后,三个电信运营商的彩信报的用户是最多的。说到大家一窝蜂地去做微信平台,像很多传统媒体所说的,一旦对腾讯的渠道形成依赖时,恐怕就等着被他收购了。

    2014-06-25 10:48:50

  • 匡文波:

    说来说去,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说到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其实就两种,我们可以探讨,一类是免费下广告,就是免费使用,免费阅读,加广告。传统媒体的网站,手机APP等等,包括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在访问量、用户上和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社交网站等等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所以从广告上来讲不可能和他们相提并论的。第二类模式是收费模式,互联网开辟了一个免费时代,要想在网络上收费是相当难的,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你提供的信息或者说你提供的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才有可能收费。苹果为什么收费?苹果商店非常成功,道理很简单,你用一部苹果手机,对不起,如果你不想让你的苹果手机变成功能手机,很多时候你是必须要去苹果商店付费下载的,否则的话大量的游戏、大量的应用是没法获得的,因为它提供的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苹果的系统是封闭的,封闭的系统带来的一种垄断性。很不幸,我们绝大多数传统媒体提供的内容不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想去收费是相当难的。我发现新媒体产业链上,做内容的,尤其是做语言的是弱势群体,卖不出去什么价钱,尤其在中国的互联网,有一个很特殊的状况,版权保护非常薄弱。百度文库是赤裸裸的侵权行为,打开百度文库,本来在座各位老师的书和文章去下载是商业行为,应该付费,但不可思议的是,在中国还能存在下去,这也是很大的问题。报纸的网站,只要有一篇信息,有一篇新闻是独创的,60秒之内肯定会背拷走,我们的内容生产者在整个新媒体产业链上是一个弱势群体,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对中国版权保护极为不利。

    2014-06-25 10:49:41

  • 匡文波:

    最后一点,中国传播媒体转型我认为比西方的传播媒体转型可能更困难一些。因为中国的官方媒体都是政府办的,转型中还面临体制上的阻碍,这恐怕是我们背负的一个新包袱。刚才谈了传统媒体的未来,谈到微信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实际上微信给我们带来便利时也带来很大的挑战:一是网络舆论的研究,网络舆论的管理上又面临新的挑战,因为微信的管理比微博要更困难,不可能像去年政府大力整顿大V的方式去管理微信,微博是大众传播,而微信属于人际传播加群体传播,微信的传播中,如果政府采取类似于去年管理微博的管理方式去管理的话,会面临一个法律问题,微信的传播属于个人通信范畴。每个公民都有个人通信的自由,如果政府去严格管理微信的话,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政府有没有权力去管理个人通信,在不涉及到国家安全的情况下,有没有这个权力,这是一点,带来更大的挑战。

    2014-06-25 10:50:30

  • 匡文波:

    二是安全的问题。我看到今天的报告第一篇文章就是安全,的确是这样。手机媒体的发展带来一个很可怕的个人隐私的问题,大家都觉得其实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一点不遥远,只要你使用手机,每一条信息,包括你的短信,包括手机的QQ,包括你的微信记录,所有的信息都存在腾讯的服务器上,政府要查每一个人的信息是非常方便的。大家不要觉得离我们很遥,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没有隐私权的,而且手机还带来很可怕的一点,就是能给你定位。微信其实有位置信息,还有一款类似的软件,叫陌陌,定位功能也很强大。过去位置信息掌握在移动运营商手里面,现在有位置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软件掌握位置信息,就带来很大的难题,个人隐私保护怎么办?比如我查一下在座的各位老师现在在社科院开会,是个良民,可不可以查一下老师是在哪儿过夜的?所有的信息其实都可以被查到,在中国来讲,其实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信息的安全,形成的挑战远远超过西方国家。我们不是旁观者,其实我们也一样。

    2014-06-25 10:51:13

  • 匡文波:

    微信还带来一个问题,恶意的使用。很多软件本身,包括微信在内,其实软件本身是中性的,但是你也可以通过微信的定位功能去找一夜情等,如果把微信打开会发现,如果不把提示音关掉,这一天什么事都不用干了,会响个不停。

    实际上所有的产品,包括新媒体在内其实都是双刃剑。现在流传一句很有名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就是面对面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发微信。谢谢大家。

    2014-06-25 10:51:23

  • 主持人 黄楚新:

    谢谢匡文波教授,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信息。虽然匡教授是研究新媒体的专家,可是他也是捍卫传统媒体发展的坚定捍卫者。他今天给我们带来的微信发展报告应该是内第一篇比较全面的,在大城市中作为一个问卷调查比较系统的调查报告,对微信的用户群体、结构、年龄、收入等等各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调查统计,同时对微信的发展出现的问题也作了很多建议。下面请另外一位新媒体蓝皮书的作者,从去年以来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是全球关注的话题,方兴东教授是我们国家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也是近几年非常关注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的专家,下面有请他为我们带来的相关观点分享。

    2014-06-25 10:51:53

  • 方兴东: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蓝皮书的发布,我是写了其中安全这一章,这个内容我就不具体讲了。5月底我们国家成立安全方面的协会,我们用微信大概三天时间,汇聚了这个领域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大概是两个500人的群,16个300人的群,两个500个人的群三天就爆满,16个300人的群有12个以上爆满,三天时间,整个协会与传统的协会组织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6月初讨论一个话题,关于银行区IBM的话题,当天晚上8:30—10:30,围绕这个话题一共讨论整理的纪要大概有2804条内容,有50多个专家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仅仅两个小时时间,这种传播方式,我觉得在微信之前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包括今天早上我在路上来的时候,因为参加新媒体研讨会,所以我在车上建了一个群,是300人的群,一下拉了250人,关于新媒体方面,大家可以加我的微信,98837,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起码从我的感觉来说,如果你不在微信上,好象这个人已经不存在了。

    这些说明什么?大家都在谈互联网思维。什么叫互联网思维?说白了就是我们要前看,要走在这个趋势前面,不要过早被这个趋势打趴在地上,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从媒体来说,冲突应该是最剧烈的,尤其是2013、2014年,我觉得是各种冲突真正爆发的转折点。一方面,为什么微信、微博这么发达?因为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同时在线的时代,QQ是有2亿的同时在线,微信基本上没有下线的概念了。有的同时在线以后才真正形成了虚拟空间,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社会。所谓的网络安全,不是说我们一个国家网络本身的安全,而是一个国家在网络里面的安全怎么保证。我们研究传播,通过网络怎么进行传播,而是在网络空间中我们的传播应该怎么做?大部分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中是没法传播的,所以必然是要被边缘化,要全军覆没的。

    2014-06-25 10:53:00

  • 方兴东:

    这些说明什么?大家都在谈互联网思维。什么叫互联网思维?说白了就是我们要前看,要走在这个趋势前面,不要过早被这个趋势打趴在地上,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从媒体来说,冲突应该是最剧烈的,尤其是2013、2014年,我觉得是各种冲突真正爆发的转折点。一方面,为什么微信、微博这么发达?因为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同时在线的时代,QQ是有2亿的同时在线,微信基本上没有下线的概念了。有的同时在线以后才真正形成了虚拟空间,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社会。所谓的网络安全,不是说我们一个国家网络本身的安全,而是一个国家在网络里面的安全怎么保证。我们研究传播,通过网络怎么进行传播,而是在网络空间中我们的传播应该怎么做?大部分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中是没法传播的,所以必然是要被边缘化,要全军覆没的。

    这个过程中怎么寻找新的定位?去年斯诺登的事件,包括今年的网安小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8月8日,如果顺利的话,阿里上市,市值大概2千亿美金,以前我们一直认为美国是全球互联网的绝对领导,但是阿里上市之后基本形成了中美两强的格局,大概在资本上来看,中国的互联网网民是他的2.5倍,但是从整个资本的市值来看,阿西上市之后也基本形成了5千亿美金比8千亿美金的势均力敌的格局。原来美国独霸天下,一下子出来一个跟他齐驱并进,而且可能三五年迅速超过他的格局,这个巨头肯定不愿意接受。这个冲突远远比南海冲突会来得影响大。

    2014-06-25 10:57:36

  • 方兴东:

    昨天晚上和美国的一个传播学院长在讨论。因为今年的全球网民是30亿,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所以下一个30亿网民,就是八年、十年时间会彻底改变目前的互联网格局。目前包括美国也好,他们根本就没有做好基本的思想准备。本周五我们要开一个研讨会,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原创到底是什么,源头是来自于今日头条,刚才喻老师也说了,这能反映各路人在转折关头、变革关头人的心态。不管是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好,还是产生媒体也好,还是传统的互联网公司也好,还是传统的学者也好,在这个事情上表现的东西,再过三年五年之后再来看,我觉得是会让大家比较羞愧的事情。

    我昨天也发了一条微博,如果说原创,谁是真正的原创者?互联网里面他转发了我十多年文章从来没给我过稿费,但我发文章不是为了收稿费,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我的文章,我相信绝大多数原创者是为了让更多人传播,而不是为了更好地收费。版权保护的内容我觉得已经是很边缘的东西,但是我们用一个很边缘的规则要来管理整个互联网,这个东西到底应该怎么办?现在搜狐每天新生产的内容有没有1%是真正原创的?所以我们研讨一下,互联网时代的原创到底谁是真正的原创者,原创者到底希望拿到钱还是希望作品更大范围传播,规则应该怎么制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新媒体这么多专家学者,以后能多有一些碰撞,三五年以后趋势性的东西多争论,以后每年总结、盘点过去一年的内容时会有更多新的发现。接下来如果要多交流的话,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加我的微信。谢谢大家。

    2014-06-25 10:58:52

  • 主持人 黄楚新:

    非常感谢方兴东教授,新媒体最核心的就是分享信息,我们可以探讨任何感兴趣的话题。刚才方教授也提出了,在网络安全当中提出了很好的观点,尤其是关系到版权保护的问题。全球的网络空间安全会议会在伦敦召开,这次报告中方兴东教授对网络空间安全提出了很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值得大家一读。下一位有请来自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价中心主任徐立军,也是一位来自业界的研究新媒体的专家。

    2014-06-25 11:03:03

  • 崔保国:

    我问一个问题,至今为止,咱们对互联网的出现都是赞扬的,这本蓝皮书,包括我们过去做蓝皮书都是赞美互联网,或者是客观描述互联网,基本上都是互联网狂欢的状态下研究互联网,我觉得这个态度和这个思考在学术界是不正常的。共产主义来的时候我们狂欢,资本主义来的时候我们还狂欢,市场经济来的时候我们狂欢,WTO加入的时候我们狂欢,但是30年以后会不会互联网来的时候我们狂欢,30年以后坐在这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都是傻瓜。刚才方兴东讲,未来几年可能会再增加30亿网民,真的会这样增加下去吗?如果再增加下去,人还能活吗?这是我们学术界该有的思维,刚才说要思考两三年以后的问题,腾讯说无法思考半年以后的问题,互联网界和传媒界没法考虑半年以后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学术界还是要考虑30年、20年以后的问题。谢谢。

    2014-06-25 11:06:57

  • 方兴东:

    崔老师的观点我很认可,确实有很多问题是需要研究的,但是大方向来说,中国在八年之内进入10亿人同时在线的时代,这是必然会到来的过程。10亿人同时在线之后,彼此间怎么传播,大家怎么生活,包括我们国家各方面的安全怎么保障,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崔老师有不同观点,但我还是很乐观,10亿人在互联网空间中能做的事情,限制空间是远远不能达到的,这肯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人类肯定会往进步的方向发展。但是这里面确实会有大量的问题,但是问题我们研究是比较少的。

    2014-06-25 11:08:36

  • 主持人 黄楚新:

    新媒体的确发展非常迅速,有时候不是用一年时间衡量,我们学界的心情可能会更迫切一些。崔教授认为三五年太久,我们等得太久。的确,我们以后对新媒体当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有请来自学界、业界的大腕们有机会进行探讨。下一位有请来自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评价中心主任徐立军。

    2014-06-25 11:08:56

  • 徐立军:

    谢谢。我复议一下方兴东先生的意见,从电视人角度来说,我们非常关注中国另外6亿网民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会在哪里出现。我注意到方兴东在电视研究上发表的文章,关于智能电视的发展,也说下一个中国6亿网民将在农村,将在三四线小城市出现。作为电视人,我非常关注,这些人目前是电视观众。

    今天非常荣幸参加这样一个发布会和研讨会,刚才听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非常的受启发。我站在一个传统媒体,也是传统电视媒体的立场上来说一个意思。

    第一,刚才新华社的老师也是说到了,现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国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国家级媒体相当紧迫的政治任务,也许今年年初以来传统媒体的转型将迎来一波新的行情。今年春节一过,2月份和4月份中央领导同志专门连续两次召开关于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座谈会,确实也用到了一些非常重的词汇,比如说救亡图存,传统媒体到了救亡图存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也是如此,年初全台的工作会议上,我们的台长从来没有过的在整个报告当中用6页篇幅在讲新媒体,作为电视台的台长用6页的篇幅讲新媒体,以前在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中有半页纸讲新媒体。刚才提出了用一到两年打基础,用三到五年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甚至提出来努力达到国际一流媒体的水准,我个人感觉体制内的最大推动力来自这里,如果以前的传统媒体对于新媒体转型和互联网的话,有的可以看一看,有的可以等一等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了不得不做、而且非常紧迫的政治任务,一波新的行情,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转化,可能会有一个新行情出现。

    2014-06-25 11:10:45

  • 徐立军: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体蓝皮书的发布,其实是我们非常急迫等待的一项东西。电视人现在非常焦虑,刚才有专家说一方面是盲目乐观,一方面是盲目悲观,还有一种感受是非常极度的焦虑。确实,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进军,传统媒体作新媒体,从现在来看中国没有一个例子成功的,何况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刚才方兴东也提到了,目前中国真正的互联网或者新媒体做到全世界一流水平的,从事实来说可能只有腾讯和即将上市的阿里巴巴,千亿美元以上的水平。我们传统媒体人在做新媒体这个事情上面临着成堆的难题,都亟待得到解答,比如说PC时代我们已经跟不上了,传统媒体想追上是很难的。移动端能否赶上,都想弯道超车,恐怕这是非常大的难题。比如我们都想做入口级和平台级的产品,PC机已经被互联网占领,手机也被互联网占领,下一个互联网的入口可能会是电视机,或者是汽车,作为传统的电视媒体,有没有可能通过什么方式能够在这样一个智能电视或者是电视机成为互联网的一个终端入口时代,我们能不能占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包括我们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到底是借船出海还是自己造船出海,传统媒体都做自己的客户端、APP,做自己的网站,前不久中央卫视、芒果TV实施独播的策略,不再分销他的节目,这在市场上也引起热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到底是搭自己的平台还是借已有的互联网平台来出海,这也是刚才方兴东提到的,电视节目到底是在自己的网站上传播、独播,还是借已有的手段来传播?

    2014-06-25 11:12:14

  • 徐立军:

    我个人在做的一些研究和探索,电视节目的新媒体传播的价值到底如何测量?以及如何兑现,也向大家汇报一个数据。今年年初,2014年央视春晚,在新媒体和电视传播上,我们拿收视时间来看,电视传播和互联网的了收视时间是100:7,电视上传播如果100分钟的话,互联网传播是7分钟。最近热播的世界杯,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比值已经达到了100:72,就是100分钟在电视上看,72分钟在互联网上看,世界杯的互联网收视已经达到4成以上。一个很具体的问题,电视节目新媒体传播的价值该如何测量,以及这个价值如何兑现,很多急迫的难题亟待得到解答,我们期待皮书包括社科院、学界给我们业界一些解答。

    最后一点,其实当在思考新媒体问题或者做新媒体战略或者顶层设计时,我们会发现自己都没有看清互联网,传统媒体的人想看清楚互联网简直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我记得柳传志先生说过,他们的企业家都习惯于做战略时往前看三步,踏前一步先试一试,如果能踏实再往前走。互联网思维时不断试错,快速迭代,所以身在传统媒体想做新媒体的战略规划和思考,确实是很难的,数据满天飞,我们到底应该采信谁的数据,谁的更靠谱、或者谁的观点更有远见?其实,社科院新闻所应该承担这样的角色,比如说社科院的嗲差数据,或者社科院认证采信的数据,我们是否更愿意来采信。从这个意义上说,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皮书来给业界以参考,最后祝贺皮书的发布和出版。谢谢大家。

    2014-06-25 11:13:19

  • 主持人 黄楚新:

    非常感谢徐立军主任,他给我们带来传统媒体,尤其是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电视台,他们对新媒体是怎么想的,以及所为,来自业界的声音的确为我们对新媒体的思考,新媒体不管以什么样形态出现或者存在,也得离不开传播媒体的根基或者基因。下面有请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罗自文给我们分享观点。

    2014-06-25 11:13:56

  • 罗自文:

    我简单说两句,非常感谢社科院新闻所给我这个机会,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看到新闻媒体蓝皮书里面精彩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在第一时间听到专家、大师级的人物对新媒体发展状况的梳理,给我一些启示。】

    我和大家分享一个小的切入点,大家前段时间都看了新闻,郑州的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因为戒网瘾虐死一个9岁女生。这个事件给了我们很多思考,我想提示的是,青年是网络最重要的群体,青年也是将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青年人怎么样使用新媒体,使用新媒体的青年人,他们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在哪儿?这是值得我们重要思考的。现在青年人很多情况下不使用传统的面对面沟通的方式,更多使用新媒体来沟通,青年人现在也很少参加社会的实体组织,更多是参与网上虚拟的组织。我们也知道,青年对社会观点和对观点的分析评价也很多是通过新媒体产生和形成的,新媒体和青年的关系,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作为学校或者社会、政府组织,怎么样通过新媒体的形态来引导青少年健康的发展,这可能是从事青年和传媒研究的学者需要关注的。

    最后预祝新媒体发展报告在第六届更精彩。谢谢。

    2014-06-25 11:14:36

  • 主持人 黄楚新:

    非常感谢罗自文院长,他跟我们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也发表了很多相关的文章。今天非常感谢来自学界、业界的各位专家,刚才我看了一下表,非常的准时,虽然专家们平时的工作非常繁忙,他们有很多研究成果,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在我们的论坛当中奉献更多研究成果,可是由于时间有限,但是把握时间非常精准,再次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的一场非常精彩的学术盛宴。第三个环节有请我的同事,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的副主编刘瑞生来主持第三个环节,媒体互动时间。

    2014-06-25 11:15:24

  • 主持人 刘瑞生:

    大家上午好,到了第三个环节,这个环节其实是我非常期待的,为什么?因为在第一个单元由高翔秘书长做了很高屋建瓴的讲话,接着唐所长很概括、很简练的语言把整个皮书最亮丽、最新的观点展示出来,还包括吴老师很精彩的讲话。在第二个环节,很有幸请到了来自国内的很多专家,他们都从自己的领域提出了对新媒体的思考,到这个时候,其实每个人都可能已经有了很多问题,我有很多,因为我关注到在微博、微信、网络上有很多互动,我希望把场外的互动也延伸到场内,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希望利用这个机会。我们的提问有两种方式:一是可以直接点专家来提问。二是可以提出问题,我来给您选专家。下面互动环节开始。】

    我先抛砖引玉,今天来出席发布会的有很多重要的嘉宾,我首先问方兴东博士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方兴东博士是博客网的创始人,中国互联网最前沿的深度观察者,在网络上有人称你为网络民族主义者。我想问您,今年是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国际互联网第二个十年,下面将迈入第三个十年,第三个十年中国要从新媒体大国走向新媒体强国,您认为我们首先要做好哪方面的工作?

    2014-06-25 11:16:48

  • 方兴东:

    这个题目很大,我们第一个十年基本完全跟着美国走,2000年的时候我们不到他的1/10,第二个十年出来一些本土有特色的。第三个十年应该更精彩了,下一个30亿网民,发达国家80%的人都已经上网了,下一个30亿网民可能90%都可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来说,可能下一个6亿网民基本在农村,三四线城市,谷歌也好、Facebook也好,美国是体会不到这些人的需求是什么样的,应用习惯、收入水平等等。只要中国不犯大错误,战略上不犯大错误,我们未来十年全球互联网空间中中国的崛起是势不可挡的,水涨船高,带着就起来了。2000年前,我们当时想做一个1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是很大的梦想,那时候微软、甲骨文是5000亿美金的市值,现在我们也出来了一两千亿美金的公司,美国这些公司目前领先的也还在三五千亿美金。所以从数据推算就知道,未来五到十年,我们的互联网一定会顺利超过美国。互联网是美国发明的,很多规则,包括服务器,很多东西在他手里,包括原创性技术,新旧霸主的交替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办?确实是需要我们国家最高层要有智慧。我们的很多政府部门,大家每天的辛勤劳动都是在国内,到了2013、2014年之后,我觉得我们真正的发展战略核心问题是中美问题,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发现我们原来折腾的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折腾自己。如果把国内的战略焦点,包括我们使用的力气,如果从国内跳到国外来看,接下来是中国走出去,更不能封闭,很多规则必须跟国际接轨,做网络强国,只要我们不封闭,遵循互联网精神,开放自由共享,我们一定会在各个层面上全面超越,只要顺势而为就行了,不需要我们多聪明、多伟大,只要能够跟对潮流就可以。

    2014-06-25 11:18:32

  • 主持人 刘瑞生:

    顺势而为,只要按照互联网规则去做我们自然能够成为互联网强国。

    2014-06-25 11:22:46

  • 提问:

    我提一个文化安全的问题,去年这个会的时候问到底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当时有一位专家回答说只要渠道畅通了,内容为王。今年是甲午战争100年,研究的历史来说,不客气地说很多东西是错的,最简单的例子,日本首先侵略哪个地方?我们的主要媒体,包括新华社,对甲午战争的回忆的事实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是互联网,所有的东西,渠道畅通了,那么内容上怎么保证我们的文化安全?

    2014-06-25 11:23:06

  • 唐润华:

    虽然我不能代表新华社,任何对新华社的信息都是欢迎的。这位嘉宾提出的问题,说实话,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还是讲讲内容和渠道的关系,我一直主张内容为王,就好象一个家庭,内容是王,但是还需要一个后,要不然生不出孩子。什么是后?就是盈利模式。只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的前提下,这个王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才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从文化的角度讲也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的文化传播,或者是以文化为基本内容的信息产品的传播,很多情况下不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而是通过行政的,或者是单向的灌输为主,如果能够找到一种合适的,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传播,可能传播效果会更好一点。

    2014-06-25 11:25:07

  • 主持人 刘瑞生:

    感谢嘉宾的提问和唐润华老师的回答,我觉得唐润华老师其实已经讲出了内容建设、文化安全方面的关系,这两方面其实都是需要加强的。接着提问。

    2014-06-25 11:26:16

  • 提问:

    我记得刚才匡文波老师说微博的用户是屌丝,微信用户是具有中等以上收入的人群,我想知道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什么样的研究,或者是什么样的评价?因为原则上说,只要你在网上注册账户,微信、微博都能够进行交流,都可以使用。但为什么同样是社交平台,他的用户会有这样的区分?为什么会这样?

    2014-06-25 11:26:44

  • 匡文波:

    我们的问卷调查并没有发现微信的使用和收入有什么关联,因为微信的平台门槛是很低的,本身是免费使用的,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去年整个一年全球智能手机销售第一次超过了功能手机,所以智能手机的价格也在一千元以内,没有太多门槛问题,其实并没有发现和收入有什么关联。可能网络上有这么一种、有这么一种表述,我个人不认为和收入有什么联系。

    任何一个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微博的用户主体数量在下滑,中国互联网用户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微博在下滑。而微信正好相反,属于成长期,微博相对的衰落是微信造成的,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是两个生命周期的产品,一个是走下坡路,一个是走上坡路,而且两个产品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微博属于大众传播的产品,微信是人际传播。微博用户数量相对下滑,微信用户急剧增长,有人认为微博下滑是微信造成的,并不能这么简单的得出这个结论。

    2014-06-25 11:27:06

  • 主持人 刘瑞生:

    我补充一点,关于微信和微博用户的区别,其实有一个总结叫微信用户多中产,微博用户多屌丝。其实是一个很形象的概括,针对微信和微博这两种媒介,它处于不同的发展期,用户的基础,包括发展的特征,都还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微博已经成为相对更稳定的媒介方式,而微信还处于快速的发展中,所以会呈现出这么大的差异。

    下面一个问题。

    2014-06-25 11:27:46

  • 提问:

    各位老师好,我想提的问题是:新媒体的发展使我们走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但是一方面表达的渠道虽然畅通了,但是多了很多问题。涉及到媒介素养和舆论生态的问题,我的问题是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舆论生态进行优化以达到规制和自由的平衡?

    2014-06-25 11:28:00

  • 喻国明:

    关于微信和微博的区分问题,其实说屌丝也好,说中产也好,分类本身可能过于表象化。微信活跃的是社会关系资源丰富的人,圈子很多,微信各种各样的圈子很多,微博上对关系资源的拥有本身没有要求,这是按照关系资源来划分的。微信是咖啡厅或者客厅式的文化,无法进行外部检索,所以更大程度上是圈子文化,有人形象地说微博实现了人的言论表达自由,微信实现了人的结社自由,当然这是不严谨的说法。我们理解社交媒介,其实要从社会关系资源的多和少、类别的丰富和多样角度去理解、划分,可能是更加有效的区分方式。

    至于说到现在良莠不齐,就被经常拿这个事儿说事儿。我想第一点就是对中国的声音、老百姓的声音、社会的声音表达形态本身要有一种符合实际的认识,我是做舆论研究的,舆论本身就是众说纷纭的,这就是舆论的实态。让老百姓去表达,必然会伴随着所谓的良莠不齐、真假难辩,甚至要允许人们在那个地方胡说八道。如果没有这样的雅量,没有社会宽容度,每个人的表达都必须是正确的,是不能有偏颇的,那谁都敢张嘴说话,每个执政党也敢张嘴说话,因为执政党也经常说错话,就是在禁绝表达的一个理由。我想这就是对什么好的表达,什么是不好的表达,一定要有一个符合社会实际的认识,我们要允许大家说错话,我们自己都要说错话,为什么不允许普通老百姓说错话呢?

    当然,错到什么程度,比如他有现实的、直接的利益性和人身性的伤害时我们需要用规制的方式进行限制,但如果仅仅涉及到观点,仅仅涉及到看法,仅仅涉及到观念形态的东西,应该有更多的宽容度,毕竟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二十一世纪,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这样一个什么是好的舆论表达、意见表达的一种基本认识,我们不能够把每个人的表达都定成是一个哲学家、学者、基督式的,句句是真理,每一句都不犯错误。毛泽东当年在人民日报读者那篇社论里就说,要求人民日报一句错话都不能讲,一个错词都不能有,是做不到的,而且对我们党的政治影响也不好,毛泽东50年代中期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今天在管理舆论,让众说纷纭的表达能够释放出来的时候如果还坚持那样的观点,我想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观点。

    2014-06-25 11:28:19

  • 喻国明:

    当然,对于舆论上是需要有正能量的,我也赞成应该有健康的导向,但是这种健康的导向一定是在相对充分的表达基础上,什么是好的舆论形态,或者是社会表达意见形态,就是要有一种允许人们畅所欲言的形态。在这种意见的对冲当中,如果我们能够制定一个相对良好的规则,这种良好的规则并不简单压抑每一种弱势的表达意见,使他多多少少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样一种意见的对冲才能够真正产生所谓的社会共识,用一个主体,用自认为可以代表民意、可以代表中国声音方式去表达,一定是专制的、一定不是正确的,我想这是一个基本逻辑的问题。什么叫中国的声音?什么叫好的舆论形态?实际必须是在一种平衡的、相对充分自由的表达当中才有可能形成,不一定每次都能形成正确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充分的表达和意见的对冲,什么叫中国的声音?一定是被扭曲的,社会的最大公约束,社会的基本共识是难以形成的,这就是我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的基本认识。谢谢。

    2014-06-25 11:29:20

  • 主持人 刘瑞生:

    感谢喻国明教授的精彩回答。下一个问题。

    2014-06-25 11:29:44

  • 提问:

    我注意到今天的主题,第一个是安全,由细节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我想问一下报告的主编唐教授,政府对新媒体加强管理之后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因为我们是媒体从业人员,感觉从去年之后新媒体的表达自由还是或多或少受到了禁锢。

    2014-06-25 11:30:13

  • 唐绪军:

    我们提出安全这个主题,主要是基于去年出现的一个大事,斯诺登事件,大家都知道的的。斯诺登事件对整个互联网的影响,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对公权力在信息时代如何使用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这个影响是很深远的。因此,如何在促进新媒体的使用,让它推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也遏制使用过程中带来的负影响,这是管理者应尽的责任。管理者有几个方面的主体:一是政府。二是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三是媒体从业者。四是各个用户的媒体使用者个人。每个主体不一样,所承担的责任、负担的义务也不一样,政府有责任规制网络的使用,公民有意见表达的自由,但是这个表达的自由,它的前提是守法,自由是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之内的活动,而不是为所欲为。因此,政府在提出一些规制的规定过程中,可能有不符合实际的,可能跟现实有脱节的,我说过,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政府的规制是不可能跟上技术发展的,它总是落后的、滞后的,因此政府的规定我们是要遵守的,但是政府的规定也必须要与时俱进,这是两个方面。在不断地规制进步的过程中,共同保障网络使用的安全、健康。

    2014-06-25 11:30:37

  • 主持人 刘瑞生:

    时间有限,沟通无限。虚拟的沟通有限,而新媒体的沟通是无限的,我们沟通的渠道很多。欢迎大家在对新媒体蓝皮书的关注中把我们的沟通延伸到各个渠道中。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我们新媒体蓝皮书的发展。谢谢大家。下面有请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赵天晓作总结并宣布研讨会结束。

    2014-06-25 11:31:21

  • 主持人 赵天晓:

    从九点到已经接近两个半小时了,从整个会议的过程来看,应该说大家参与踊跃,发言积极,提出很多新颖的观点,同时互动交流也很充分。总结起来一句话,今天我们的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作为会议的结语。一是要感谢院领导,特别是高翔秘书长今天亲自到会,对我们新闻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感谢绪军所长、寿光社长,以及吴信训院长,对我们新媒体发展报告所作的精彩阐释。三是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深入研讨。四是感谢依然坚持在直播现场的以及有些已经开始离会准备发稿的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感谢他们辛苦的劳动。五是感谢新闻所的全体职工,也包括我们的学生们,他们为这个会在会前就做了很多准备,也保证了我们会议的正常进行。由于时间关系,所内的同志没有安排更多发言机会,我们回所之后将组织专门的讨论。

    去年6月25日,我们在这儿开了发布会,一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是6月25日开了2014版的发布会,在这儿我们提前发出邀请,明年不敢保证是6月25日,但肯定是30日之前,我们明年会继续开2015版的蓝皮书发布会,在这儿对大家提出正式邀请。

    今天的直播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4-06-25 11:31:38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发布暨新媒体发展研讨会现场。

    中国网 董宁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翔致辞。

    中国网 董宁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天晓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董宁

  •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致辞。

    中国网 董宁

  •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主编、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介绍皮书内容。

    中国网 董宁

  •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副主编、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院长吴信训发言。

    中国网 董宁

  •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副主编黄楚新主持研讨会。

    中国网 董宁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发言。

    中国网 董宁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总编辑、长江学者胡智锋发言。

    中国网 董宁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崔保国发言。

    中国网 董宁

  •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润华发言。

    中国网 董宁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匡文波发言。

    中国网 董宁

  • 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发言。

    中国网 董宁

  • 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价中心主任徐立军发言。

    中国网 董宁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罗自文发言。

    中国网 董宁

  •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副主编刘瑞生主持媒体互动。

    中国网 董宁

文字实录 查看全文  正序 倒序 刷新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