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经济每月谈: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68期“经济每月谈”定于2015年2月26日(周四)上午9:00-11:30,在中国职工之家A座22会议室举办,主题为:“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影响”。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经济每月谈: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影响

活动描述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68期“经济每月谈”定于2015年2月26日(周四)上午9:00-11:30,在中国职工之家A座22会议室举办,主题为:“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影响”。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魏建国:

    各位媒体朋友们,给大家拜个晚年,大家一大早赶过来,特别是媒体朋友们。我知道“两会”就要开始了,很多新闻需要报道,这是2015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第三次,也是第68期“经济每月谈”。经济每月谈今天的题目,我们在背景板上已经看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其影响。刚才我们四位在休息室里说,魏部长年轻,我说我是在座的年纪最大的,也可能是他们四个人当中某几位年龄的两倍,所以今天人口老龄化由我来主持,想给大家做一个榜样,看看以后大家能不能坐到这里,我是因为坚持跑步五十年了,所以身体稍微好一点。

    2015-02-26 09:01:24

  • 魏建国:

    但是我们在这里,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影响,很有意义地作为本次经济每月谈的主题,非常必要。我记得跟特里谢在G20财政部长南京会议上谈到,他当时是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也在,他们两位都同意,说未来二十年有两大情况是每个国家必须要应对的,这两个情况,一个是老龄化,一个是就业。你这个国家,不是老龄化,就是就业问题,像印度,像中国、日本,如果不是就业的话就是老龄化问题。也有老龄化和就业问题都存在的,他们当时也提出像美国,这些情况就非常明显。

    2015-02-26 09:05:51

  • 魏建国:

    其实联合国开发署在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里面给大家一个数字,全球现在超过60岁以上的有5亿人,占全人口的8%。205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8%还要翻一番,有16%、20%,增长到15.5%。特别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增幅最大,由2010年的7.4%增到2050年的22.2%,包括中国在内。其中还有一个我跟林毅夫的观点是一致的,他的观点中有一个论据,就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老龄人口所占比例是全世界最低的,是5%,也就是说未来非洲青年或者壮年的劳动力是最多的。

    2015-02-26 09:12:08

  • 魏建国:

    我们国家的老龄化形势最严峻,人口红利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统计局的数字,65岁以及以上的老人占的比重已经接近了10%,我们老年人口赡养比已经达到13.1%,意味着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就要负责赡养13.1名65岁以上的老人。而根据我们2013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的预测,再过15年,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8.2%,也就是说,5个人里面有4个人养一个。未来老龄化的压力是长期、持续增长的。对人口老龄化,刚好今年羊年,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非常高兴请来台上五位权威专家,我来介绍一下,他们是国家老龄委科技中心主任吴玉韶,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副巡视员郝福庆,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以及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我经常看他们的东西,也跟他们学习,在报纸上、网站上、论坛上,他们四位的观点都是一致的,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精辟的见解,以及他们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大家好好学习的。

    2015-02-26 09:13:41

  • 魏建国:

    今天的每月谈大概两个半小时,每位嘉宾有30分钟的时间来讲, 每个人讲半小时,剩下的时间,我们有半小时的互动,你们可以向他们提问,也可以向我提问。我们首先有请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副巡视员郝福庆同志给我们讲,他长期关注老年人口与社会发展问题,在老龄化的研判和分析上,有着独到的深入思考和见解,下面请郝福庆同志发言。

    2015-02-26 09:16:50

  • 郝福庆:

    谢谢主办方给我这次机会跟大家一起讨论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影响的话题。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也在思考。我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讨的题目是适应新常态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咱们从事养老服务业的同仁常常将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形象地称为“银色中国”,当下,“银色中国”告别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迎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借此机会,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对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新命题的粗浅体会。

    想谈三个话题,一是老龄化的现状和展望,二是老龄化对新常态的影响,三是新常态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这的确是粗浅的想法,一直在整理、梳理这方面的观点。

    2015-02-26 09:17:27

  • 郝福庆:

    第一,现状和展望。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老龄化现象与现代文明社会是相伴而生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率下降,人口期望寿命延长,一定会带来老龄化。发达国家如此,我们国家也不例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三高”(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转向“三低”(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期望寿命也快速提高,第六次人口普查,我们的人口期望寿命是74.83岁,现在已经五年了,我相信75岁以上一点问题都没有。六普的时候,像北京、上海人口期望寿命已经超过80岁了。

    2015-02-26 09:19:57

  • 郝福庆:

    总体而言,我国老龄人口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并且呈现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是总量大、速度快、不平衡、基础弱。

    总量大是指老年人口的基数大,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这个规模我们也算了一下,跟现在欧洲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人口总量是相当的。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可以预计,到本世纪中叶的时候,我们国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可能达到4.5-4.7亿,这取决于今后的出生率包括生育政策的调整。当然,我们的高龄老人还有失能、半失能老人也多,也是总量大的一个特点。

    二是速度快,既体现在老龄化优于现代化,未富先老上,也体现在老龄化增速快上。一方面,我们国家是1999年进入老龄化的,当时人均GDP也就一千美元,发达国家是平均5000美元到10000美元之间进入老龄化。我们国家去年GDP是636463亿元,人口总量是136782万人,这样算下来人均GDP按美元算的话,已经7500美元左右了。

    近年来,大家可能都感觉到,我们的老龄化离我们日常生活越来越近,速度也越来越快,身边的老人越来越多。但是,近几年的老龄化,实际上也只是初步迈入老龄化阶段,还不是特别严重。今后我们国家将经历一个急剧拉升的阶段。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我国老龄人口比重提高了3个百分点。研究显示,2010年之后的40年,每十年老年人口比重将分别提高4.7、8.0、5.2、5.3个百分点。2030年时,我们国家的老龄化水平和2010年的德国水平相当,204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老龄化水平和2010年的日本相当,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刚才我报了一个数,8.0个时候,每十年提高的百分点是2020年到2030年,是急速拉升的阶段。所以我们目前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所有工作,都在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急速老龄化做准备、长期老龄化做准备。

    2015-02-26 09:23:25

  • 郝福庆:

    三是不平衡。不平衡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城乡的不平衡,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城镇,这与我们国家城镇化相伴而生,也是六个数据,农村老年人口比重15.6%,比城镇高4.7个百分点。研究测算,到2030年可能达到33%,比城镇高11.7个百分点,我们的空巢问题会进一步加重。第二个是区域不平衡,东部快于西部,这也是跟我们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相对应的。上海在1979年是我们国家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而整个西部地区到2012年才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按照户籍口径,现在上海老龄化水平已经达到了27%,跟现在德国水平相当,大家都知道,我们很多制度是分割的,将来按照均等化的要求,也较覆盖到常住人口。而西部地区像西藏和新疆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三个是结构不平衡,我们国家出生人口存在大起大落的现象,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现象比较突出,老龄化进程也有明显阶段性的不均衡。刚才说,老龄化有急剧拉升的趋势,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1950年-1957年,第二次是1962年-1972年,第三次是1981-1990年,我退休那个时候就是第一次出生高峰和第二次出生高峰叠加的时候,一下子急剧拉升提高8个百分点,这是不平衡。

    2015-02-26 09:27:46

  • 郝福庆:

    再有一个特点是基础弱,突出表现为四个准备不足,一个是制度准备不足,我们的养老政策体系都处在初创和完善的阶段。近几年,我们做过统计,我们修订老年权益保障法,这是有代表性的,部门和各地出的法规规章以上的规范性文件有二百多项,这都是短短几年内提出的。虽然有这么多法规规章,但实际上在一些领域还是有空白,需要我们来建立和完善。第二个是资金准备不足,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项兜底的保障措施,按照当前的征缴和支出水平,以及欠费、统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局部地区存在收不抵支的风险,这个问题我相信后面还有专家专门论述,我就不赘述了。第三个是人才准备不足,特别是我们的养老和护理员工作,收入比较低,职业认同感比较差,而且由于我们的规范化培训尚未广泛推开,人才供需缺口比较大,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我们做家政服务的,找护理员是很难的。同时,养老机构的管理人才也较为匮乏,经验不足,从高级管理人才到一般的护工的人才队伍是短缺的。第四个是设施的准备不足,“十二五”期间,我们国家还是高度重视养老主体建设,国务院印发了养老主体规划,中央财政拿出了80多亿元,带动地方,加强老年养护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建设,到去年的时候,我们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总量551.4万张,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每千名老人20-30张的水平,发达国家是50-70张。这些床位里,还有一部分是社区照料中心一些非护理床位,而且政府投资占比较大的比例,社会力量的参与度还不高。

    2015-02-26 09:30:14

  • 郝福庆:

    第二,老龄化对新常态的影响。联合国有关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无声的革命,足以影响或改变未来。人口老龄化对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所有国家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毫无疑问,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国基本国情的组成部分,成为我们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长期的变量。当前,我们中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这个中央有专门的定义,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读。

    2015-02-26 09:33:31

  • 郝福庆:

    老龄化之于新常态增添了一些困难和不可控的因素——

    一是影响经济增长。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新常态虽然不能达到动辄像过去那样10%以上的增速,但是也不像有些发达国家从8%的增速一下子落到4%以下,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换挡稳定在中高速的水平上。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老龄化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下行带来的负面冲击。首先,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潜在经济增长率面临下行的压力。特别是人口红利形成的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下降乃至消失,将明显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利润。大家知道,2012年是我们劳动力供给的一个拐点,15-59岁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值的减少,那一年减少了345万。按照目前的趋势预测,2010年到2050年,我们劳动年龄人口将由9.4亿缩减到7.1亿。其次,老龄化使人口结构老化,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因而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由于退休金的替代率下降速度更快,最终导致全社会储蓄率下降,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也会使消费能力下降,导致需求不足。在此,政府财政面临收入减缓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双重挤压,将严重制约政府之间投资和间接引导投资的能力。目前我们财政增收减缓是非常明显的。

    2015-02-26 09:34:51

  • 郝福庆:

    二是影响结构调整。完成压缩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都需要调整劳动力的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常理上讲,我们企业更倾向于向年轻的员工投资、对年轻人进行培训,老龄化将使劳动力结构老化,企业对人力资本提升意愿降低,从而影响产业转型升级。时政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个体的生产率呈现先增后降的发展态势,一般是在40岁达到顶峰,此后明显下降。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国家劳动年龄人口中位数将快速上升,到2030年45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四分之一,劳动力整体老化。

    2015-02-26 09:37:04

  • 郝福庆:

    三是影响创新驱动。新常态下,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相信大家肯定是有学经济学的,从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在我们生产函数决定产出的几个变量,这里面有个著名的公式,这个公式中,我们的资本和劳动力都难以像以往那样快速增长。刚才说了,我们的劳动力绝对数是在下降的,我们的资本,整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从前些年的25%下降到近两年的20%,去年到了15.1%,增幅都在减少。劳动年龄人口也步入了下降的通道,剩下的只能从全要素生产率上做文章,特别是在创新上做文章。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向西方学管理、学经验,我们的管理水平应该说还是有很大提升的,这方面的空间,未来的空间不是很大,所以只能在创新方面上做文章,简单一个公式,就把我们下一步走的描述出来了。

    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研究显示,人口劳动力老化影响社会活力,明显弱化全社会创新创造能力。从需求侧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而人口老龄化可能不利于消费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老龄越大,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就差一些,意愿不是那么强了,本来我要做一个PPT,一是时间太紧,二是有很多困难,也是老龄化的表现,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年轻人可能一年换次手机,我这样年龄大的,一个手机多少年不变。

    2015-02-26 09:38:31

  • 郝福庆:

    四是带来更多的挑战。首先老年人口增加将使政府保基本的压力很大,公共财政在基本养老金、退休金、保险费补贴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增加。据测算,2015年到2050年期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例将来可能会接近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人口老龄化改变家庭结构和规模,抚养比上升,削弱家庭的养老功能,过去我们都是家庭养老,几千年都是这样,导致家庭养老的风险增加,家庭的代际矛盾显现化。比如我们2013年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年轻人要常回家看看,目前“421”这样的家庭结构面前,比如过年的时候,可能涉及到回谁家的问题,看哪位老人,看谁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从全社会的角度分析,如果生育政策不变,未来我国的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之比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7:1发展到本世纪中叶不足1.5:1的局面。社会抚养结构的变化将深刻改变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格局,容易诱发代际利益分配的矛盾。有句老话叫“欲思其利,必虑其害”。

    2015-02-26 09:41:45

  • 郝福庆:

    以上分析是老龄化对新常态的不利影响,我们调转一下角度,老龄化也为新常态平稳换挡带来了机遇。我简单说一下,比如我们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短期内是有利于减缓就业压力的,比如说去年七百万大学毕业生,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老年服务性的需求增加,有利于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就业。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节娱购乐等需求不同于年轻人,这个需求都是刚性需求,老年人口在增长,它是刚性需求,一直在增长,为我们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这一块都是增量。

    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倾向于将储蓄代际转移,老年人舍不得花钱,有利于为社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降低资金的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如果能够妥善应对,反而能够倒逼劳动生产力提高,就是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特别是创新来促进我们经济增长,这样有利于我们转变发展方式。再有,老龄化社会相对而言是更加成熟、更加平衡,有利于社会的和平稳定。

    2015-02-26 09:45:24

  • 郝福庆:

    第三,在新常态下应对老龄化。如果说“新常态”抓住了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如何应对好“银色中国”也需要把握好几个关健词。

    一是谋长远。人口老龄化将伴随我国现代化的全部过程,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上对老龄化进行再认识、再把握,做好顶层设计,把老龄化作为一项基本国情,作为今后研究和处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出发点,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纳入宏观调控,纳入国家的规划。

    二是抓根本。人口老龄化已是必然趋势,不可逆转,要减缓过度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根本是要进一步研究、调整、完善人口的生育政策,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三是可持续。解决我们未富先老问题,根本问题还是要发展经济,使现代化步伐跟上老龄化的步伐,实现现代化和老龄化的相适应。

    我们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使我们的GDP保持合理的区间,不断积累社会财富,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把我们的蛋糕做大,才能打好老龄化的持久战。

    四是保基本。保基本是现阶段我们中国社会的底线思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一个完整的养老体系,应该能够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在这当中,政府需要履行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职能,织牢织密兜底网。现阶段重点是保障好三无老人,低收入、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也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提出的。

    以上是做好老龄工作的基本定位,这样四个关键词。

    2015-02-26 09:47:07

  • 郝福庆:

    当前还要抓好一些重点工作:

    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吸引社会投资,激发养老机构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使其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二是政府要加强引导,通过规划、财税、价格、土地、投融资、人才培养等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要创新政府投入的方式,通过政府购买PPP等方式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在开展初期,还应该降低社会资本介入的门槛。过年前,跟地方的同志谈的时候,发现一些问题,有的地方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把门槛提得很高,比如说有些社区服务的组织,可以上门服务的,服务对象有老年人也有残疾人,要求养老服务机构要有医疗支持。因为有一些可能是简单的生活照料,不一定都是医疗的康复护理服务,如果把门槛提得很高,就把一些社区草根的处于萌芽发展期的组织都排除在外了,不利于这些组织的发展,所以初期这个问题要慎重,尽可能降低门槛,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来参与。

    2015-02-26 09:49:16

  • 郝福庆:

    三是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统筹发展。从国情出发,要把发展居家和社区服务作为重点,解决居家和社区养老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误区,社会资本也有一种误区,认为我们发展养老服务业就是搞机构,而且有些偏颇是搞养老地产。想想我们的国情,三句话叫“居家是基础,社区是依托,机构作为支撑”。所谓机构支撑,当然很多地方讲把老年人分成9064或者9073,意思是90%以上是居家养老,6或者7是社区,剩下的4或3%是在机构里面,我们机构发挥的作用,我们希望是面向那些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像我们魏局长这样的,年轻,头脑又好,手脚又非常利索,完全没有必要到养老院去,还是居家养老,我估计还是喜欢自己居家的环境,我们理解,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家里没有人照料、社区没有人照料的情况下,需要专业的护理,才到养老机构去,那些都是失能、半失能的人。当然,我们的养老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有些高端人群可能就喜欢花个一万两万住到高端机构去,那是完全市场的,我们更希望从保基本的角度,把困难的老年人保起来,提供更多更好的居家和社区服务,让老年人在自己社区的环境里养老,不是大家都到机构去,大家想想,如果都到机构去,是什么样的图景。然后把农村作为重点,刚才说了,解决空巢老人和困难老人的问题,我们很多低收入群体在农村,把护理康复类机构作为重点,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社会化服务问题。把社会力量作为重点,解决运行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四是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业的制度、规范、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鼓励应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业态的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个性、高效的养老服务。

    五是促进养老与医疗、金融、文化、旅游等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充实养老服务业的内涵,开发深度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充分发掘老年人自身的价值,老年人自身的参与,使他们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发光发热,积极面对老年人生。

    2015-02-26 09:51:31

  • 郝福庆: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在座诸位,为了今天的老人和明天的老人,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建设好进入新常态的“银色中国”,共创美好明天。谢谢大家。

    2015-02-26 09:54:02

  • 魏建国:

    非常感谢郝司长的演讲,他是下了工夫了。郝司长给我们把整个的中国老龄化的概况,总量大、速度快、不平衡、基础弱、“三高”、“三低”,以及它的趋势,给我们讲到,如何变挑战为机遇,最后提出谋长远、抓根本、可持续、保基本,又提出了六项建议,给我们分享了他整个的研究成果,这是很好的智慧。我特别欣赏他最后那一段话,别看你们年轻,我们老人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为了今天的老人和明天的老人,我们要共同努力。所以我们大家再次以掌声表示感谢。

    下面有请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给我们演讲。吴玉韶同志长期在民政部工作,也是一个学者型的领导,担任过我们中国老龄协会的副会长,现在又是老龄办副主任,除了从事行政工作以外,对社会保障、老龄工作一直进行长期的研究,发表的论文和论著差不多达到150多万字,下面请吴玉韶同志给我们演讲,大家欢迎。

    2015-02-26 09:54:30

  • 吴玉韶:

    各位领导,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来讲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我作为专职老龄工作者,非常感谢大家对老龄问题的关注,对老龄问题的宣传,时间关系讲两个问题。

    人口老龄化刚才郝司长讲了是人口经济发展的一个常态,而且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什么叫基本国情,就是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老龄化的因素。而且老龄化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还不仅仅是老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养老问题,所以必须战略规划,必须战略应对。

    关于形势,我讲三个小问题,分三个阶段、五个特点、六大影响。三个阶段是从今年开始到本世纪末,把人口老龄化发展分成三个阶段,2015-2035年这20年叫急速发展阶段,由去年2.12亿增加到4.18亿,年均增长一千万。去年老年人口净增长990万,差一万就到1000万。所以老年人口比重从15.5%提高到28.7%。这跟上一世纪两次人口出生高峰联系在一起。第二阶段是2036-2053年,是缓速发展阶段,由4.18增加到4.87,每年平均380万左右,比重由28.7增加到34.8,这个时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高龄人口在急剧增加,80岁以上高龄人口从0.6亿增加到1.18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三个阶段,2053年-2100年,这是本世纪后五十年,是相对平稳发展阶段,老年人口与其他年龄段的人口同时减少,从最高峰值的4.87亿,缓慢减少到3.83亿,但是比重持续在32-34区间浮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高峰的平台。这是第一个问题。

    2015-02-26 09:56:32

  • 吴玉韶:

    第二个问题是五个特点,刚才郝司长都介绍了,我就不多说了,一个是基数大,二是发展快。这是柱状图(图),非常清楚。这是1982年,为什么把1982年作为一个点,1982年老年人口占5%,5%是什么概念,是成年型国家,就像在座很多同志30多岁,20多岁,年富力强,是非常好的时期。我们国家由成年型走向老龄化社会,只用了17年时间,这就是很重要的和其他国家老龄化不一样的地方。2025年三个亿,2050年最高峰的4.87亿,这个时候大家看到是怎么样的现状呢?就是人口结构当中的三分天下,老年人、青少年、青壮年各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这个时候是抚养比最高的时候,所以老龄化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经济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因为抚养比关系到经济问题。三是不平衡。四是“四化”并发。老龄化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老龄化当中内在的结构,特别是特殊人群,一个是高龄,到去年年底,80岁以上2400万,今后每年增加100万,一直到高峰期(2050年)达1.18亿,失能和半失能人口是4000万,基本上占19%,随着高龄化的加剧,失能比重越来越高,而不是越来越低。所以在老龄化中,一个是高龄,一个是失能是最最可怕的,低龄没有太大的问题。再有是空巢化和少子老龄化,少子老龄化就是孩子少的老龄化,特别是实施计划生育以后很多是独生子女,空巢化、未富先老大家都清楚。

    2015-02-26 09:59:19

  • 吴玉韶:

    第三个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全国老龄委做了一个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指出未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六方面影响。

    一是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持续增大。

    二是养老保障压力持续增加。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负担持续增重。现在老年疾病负担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2%,根据预测到2050年将上升到5%。所以医疗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四是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我们前面介绍了老龄化里面几个结构性的问题,特别是失能、高龄,高龄到最高峰的时候是1.18亿,而且这个数据我们取的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数据,这个数据只会多,不会少,因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欧洲发达国家预计现在出生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能够达到100岁,如果慢性病和癌症再有重大的突破,人均预期寿命会有更大幅度的增长。所以1.18亿,将近1.2亿的高龄老人对我们国家来讲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将达到1个亿左右,比现在增长近2倍。所以这几个数据对养老来讲、对社会来讲、对家庭来讲都有一个很大的影响。

    2015-02-26 10:08:36

  • 吴玉韶:

    五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难度持续增强。这主要是农村老龄化速度高于城市,农村本身的公共服务设施就差,农村老龄化速度又高于城市,所以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难度大于城市。这给城乡统筹发展增加了新的难度。

    六是社会管理服务要求持续增高。到2050年左右,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三分天下有其一,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利益群体,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意识形态、社会稳定、代际关系等等经济社会发展都会带来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这是我们的一个研究课题,指的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影响。

    所以人口老龄化,原来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讲,是一个无声的革命,也是联合国一个专家讲的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冲击不亚于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等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的经济与社会革命。所以我回忆一下我前面讲的,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问题,也不仅仅是养老问题,它是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的战略问题,必须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来应对,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2015-02-26 10:08:59

  • 吴玉韶:

    第二个问题,应对的策略。我们国家新修订的《老年法》,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基本提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包括这么几层意思,一是发展,一是保障,一是健康,一是参与,一是和谐。发展是根本途径,保障是重要基础,健康是重要支撑,参与是内在动力,和谐是基本要求。从指导思想上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包括这几层意思。

    具体来讲,要采取五大对策,建立五大体系:第一就是养老保障体系,第二是健康支持体系,地三是养老服务体系,第四是社会支持体系,第五是宜居环境体系。

    2015-02-26 10:10:24

  • 吴玉韶:

    首先是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问题,这个一会儿金所长要重点讲这个问题,我就不多说了。

    二是建立健全健康支持体系,实现健康老龄化。老年人在基本养老保障解决以后,最需要的是健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水平下降又是必然的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49个高收入国家人均健康寿命是70岁,我们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国家是66岁。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身体健康的比例超过60%,而我国只有43%左右,所以我们国家老年人健康水平下一个定义就是“整体上长寿不健康”,带病生存的时间比较长,这是我们未来一个需要应对的东西。

    所以我们讲的老年健康支持体系不是仅仅指治疗,包括三个内容,主要是健康管理、疾病治疗和失能护理,现在这三个层面唯一做的比较好的是疾病治疗,我们治病治的算比较好的,但是健康管理有很多的盲点,大家都知道现实的生活当中,老龄委这两年连续做了两年都是普及性的事。2013年,全国老龄办和卫计委联合编了一个小册子,叫《中国老年人健康指南》,教育指导老年人从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做起,你们现在看现实生活当中老年人为什么那么愿意买保健品,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愿意买几万块钱的保健品,为什么?渴望健康,渴望健康又不知道如何健康,这是大部分老年人的真实写照,所以近几年电视上的养生堂、报刊的养生节目,对普及养生知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对老年人的影响也很大,因为普通的老年人对健康知识是没有选择的,我开玩笑讲,中国很多老年人也挺可怜的,从早晨起来开始折腾身体,开始按摩,一直到晚上睡觉,一天不知道要练多少操,按摩多少穴位,其实养生堂某一个节目无疑是对的,但是不分什么节目,不分是否对症,都拿来用,这肯定是不科学的。我们现在全国国民的健康素养是百分之九点几,按道理讲,老年人生活了一辈子,他的健康素养应该高,但恰恰相反,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只是大概平均在5%左右,也就是一百个老年人只有5个老年人能够正确的生活,正确的对待疾病,还有大部分人是跟风,所以健康管理其实非常重要。我们把它定义成健康老龄化是低成本应对老龄化的战略选择。因为在老年人养老中,第一大块就是养老金养老保障,第二大块就是健康保障。对于普通老年人来讲健康管理应该非常重要,也意义重大。

    2015-02-26 10:11:30

  • 吴玉韶:

    最后疾病治疗大家都知道。失能护理也是刚刚起步,所以这是三个体系。我们有一个对中国老年人长寿的研究课题,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健康长寿六要素,首先是心态,其次是饮食,第三是生活规律,第四是适度劳动,第五是良好环境,第六是遗传因素。所以并不是像一些媒体所讲的长寿是由遗传决定,其实决定因素还是生活方式。这与世界卫生组织人类100%健康要素比重是吻合的,医疗占8%,遗传占15%,环境占17%,生活方式占60%。所以健康老龄化还是要从干预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做起。2014年老龄办跟公安部编了一个小册子叫《中国老年人防诈骗指南》,这本小册子卖的非常好,因为被骗的老年人太多了,现在对老年人的健康不是说多高的技术,像进口药,现在都要从最基础做起,从三顿饭怎么吃,从保健怎么抓,从这些做起,应该说潜力最大。

    (图)这张照片很有意思,是我2013年到广西巴马照的,广西巴马是世界的长寿之乡,这个女同志是国内最长寿的,当时是127岁,叫罗美珍,最难得的不在于她是长寿冠军,最难得的是,她是2014年去世的,128岁去世的,一直到临终前都能自理,而且脑子非常清醒,我们看她的时候,你看看我们照相,而且去的时候一开始不太搭理我们,因为那时候看她的人挺多,她一般不见,我们去了还是要见一见,也不理我们,我们走的时候给她一个红包,眼睛一睁,两个红包全抓了,高兴的说我跟你们照相,不仅每个人照一张相,而且还照了一张合影,最后说下次再来啊。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她在去年6月份的一天去世了,真正的无疾而终,这是我们说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老龄化,128岁生活都能自理,而且去世的时候是无疾而终,所以健康老龄化是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选择。

    2015-02-26 10:17:39

  • 吴玉韶: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特别是养老产业现在机遇非常好,而且未来的发展有六大产业前景是可观的。一是健康管理服务业,这是面对所有的老年人,高龄、低龄、健康、失能都需要。二是康复护理这是面对失能高龄的,我们把它定义为刚需,就是刚性需求,像买房子,不买房子丈母娘不同意,结不了婚,这是刚需房,养老里的刚需就是护理,一旦进入失能,失去了护理,你就不能生存了,所以这是刚性需求,包括家政、文化教育、老年宜居。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有效需求总体不足,盈利模式、政策创新、市场秩序等等。

    要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前面讲的都是一些设施、资金、体系,这些都当然很重要,但是老年人能否幸福安度晚年,仅仅靠设施、仅仅靠硬件是不够的,是需要全社会爱老敬老水平的提高,老年人需求的三个层面,一是基本生活需求,二是文化娱乐需求,三是价值尊严实现需求。这三个层面的需求,需求由低到高,水平越来越高,叫价值尊严实现需求,这是要相当的层次才能实现,但是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政府的力量越来越弱,这就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刚才郝司长讲的不仅仅是政府养老,仅仅靠政府是不够的,是需要市场、社会、家庭包括老年人自身,所以敬老爱老社会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未来的养老问题,随着养老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不是问题,但是精神关爱是重点,因为有一句话讲“孤独比贫困更可怕”,老年人的孤独尤其更加不容易。

    2015-02-26 10:21:34

  • 吴玉韶:

    建立健全老年人宜居环境体系,让老年人方便舒适生活。这个可能不搞老龄的人不太了解,其实宜居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公共设施、居家设施都是为年轻社会准备的,老年人占人口三分之一以后,这个社会结构变成老年型社会,所以这个时候这种社会对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居家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现在大城市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红绿灯、公交站台,包括室内的很多设施不适合老年人居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城市包括一些设施对于老年人来讲是问题城市、问题设施,这个问题更重要的一点在哪儿呢,因为建筑规划设计乃百年大计,建好了再来修改就不容易了。大家都知道,北京、上海这两年正在进行六层楼以下的加挂电梯的试点,但是进展得非常不容易,前不久北京一栋楼集资了16万多元自己做了一个自挂的电梯,因为北京上海不是在于钱的问题,而是在于老楼没有电梯井,没有电梯井要加挂电梯,五六楼三四楼有需求,一二楼没有需求,尤其是一二楼,挂了以后会遮光、噪音,所以你有钱也办不到,但是对于老年人,对于高龄失能老年人住在五六楼,确实对他们非常艰难,改造起来难度非常大,包括公共设施,所以建筑规划设计必须从理念开始,必须从规划做起。所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是等到以后改造,改造都没有办法改造,所以非常重要。

    2015-02-26 10:23:49

  • 吴玉韶:

    时间关系,我引用几句话跟大家共勉,第一叫做我们应该树立一个“穷养儿女,富养老人”的新的理念,现在这个社会太关注小孩儿,关注小孩儿没有错,但是过分关注小孩儿,对老人不太关注,像生一个小孩,有多少人在关注他,关注是没有错的,但实际上这个小孩不需要过度的关注,富养会养出问题,更需要关爱的是老人。第二是关爱小孩是自然行为,没有什么了不起,动物也会,所有动物都会,但是关爱老人是一个文明行为,一个地方、一个人爱老敬老行为的高低是这个区域和这个人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准。第三是既要优生也要优死,我们过去对生的问题非常重视,我们每年增加的老龄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大致是一样的,900多万,这其中死亡的大部分也是老年人,但是临终关怀和临终关爱的意识也是很薄弱的,所以我们提出既要优生也要优死,给生命两头同等的关爱,我觉得这个要求不过分。第四是只要父母还在,你就离衰老和死亡很远,因为你的父母如果100多岁,你80多岁你在父母面前还敢讲老吗?还有比你更老的,而且他的存在确实为你挡住了衰老、挡住了死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孝敬父母不仅仅是父母给予了生命,也因为为你挡住了衰老死亡。第五是一句古语,“种田得谷,敬老得福”,特别要感谢媒体对老龄事业、对老年人的关爱,你们关注老龄人也会得福的,“种田得谷,敬老得福”,谢谢大家。

    2015-02-26 10:25:11

  • 魏建国:

    非常感谢吴主任给我们把一个非常厚的知识通过PPT讲薄了。三个阶段、五个特点、六大影响,这是他的总结。五大对策、五个体系、六个要素、心态、节制、规律等等,更重要的是最后五句话,使我们听完不仅有知识的增长,而且有一种哲学感,以最后敬老事业这块怎么做好的一个完整概念,我们再次感谢吴主任。

    下一个发言的是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同志,金维刚同志是北大社会学系的社会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在国外是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很多国际名人都是社会学博士的学位,作为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的研究员和所长,他对中国的老龄化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下面有请金维刚所长谈谈他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看法和建议。

    2015-02-26 10:27:01

  • 金维刚: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前面郝司长和吴主任已经就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状况以及应对的策略谈了他们的观点,我都很赞成,他们讲的也非常好。所以第一部分我就不多讲了,他们讲的更清楚。我直接讲第二部分。

    在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面前,我们如何构建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目前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还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我这里归纳了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就这些问题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2015-02-26 10:28:27

  • 金维刚:

    一是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双轨制”问题,这也是近年来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今年1月份国务院出台了有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规定,这些问题从改革方面开始着手解决,但是离问题的解决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国家在构建养老体系建设方面面临着许多难题,而且这个问题之所以经过这么多年迟迟没有下决心解决,是因为这个问题太难了。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大家也都很关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这个问题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我们国家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第二年,也就是1992年就开始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由于前期改革试点都不到位,基本上只改缴费这个环节,所以虽然说去年为止全国已经有两千多万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已经参加了各个地方所进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但是双轨制度的问题没有解决,因为待遇仍然是延续过去我们计划经济时期的退休费的待遇,跟缴费没有关系,这个“双轨制”就是这样形成的。

    2015-02-26 10:32:32

  • 金维刚:

    在2008年,国务院当时已经出台了一个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案,这是从国家层面在推进这个改革,在五个省市进行试点,但是难度实在太大了。这次中央下决心了,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以后又经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通过,然后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可见难度之大,下决心不容易。而且为了解决双轨制所导致的待遇差,我们已经连续11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人提高10%,今年是第10年。连续调整10年以后,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水平人均达到了2053元,跟过去十连调之前,和2004年相比已经提高了,但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个方式不能治本,只能治标,导致出现新的倒挂,在很多地方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退休人员养老金比一些在职人员工资还高,基层的退休养老金比基层的事业单位退休金都要高,所以这种方式也不可持续,而且由于长期的连续调贷,很多地方养老保险基金压力非常大,很多地方出现收不抵支。这里所讲的就是在长期的收支压力之下,多数的统筹地区已经出现当期收不抵支,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方面,最近这几年,当期收不抵支的地区去年已经超过三分之二。

    2015-02-26 10:37:06

  • 金维刚:

    同时,各个地区的发展也不平衡,现在资金虽然有一些结余,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严重的资金缺口,过去历年的累计结余大部分已经被消耗。现在对于出现缺口的地区,主要还是靠中央财政支持,每年中央用于这方面的补贴基金数字千亿计,去年的数字没有找到,前年各级财政用于养老保险补助资金已经达到了2800亿,其中90%以上是中央财政拿钱。

    根据我们的测算,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未来我们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时候,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非常大。

    现在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越来越突出,2009年的时候,开始由国家推行新农保,过去老农保已经难以发展下去,当时是个人缴费,也缺乏集体经济的投入,老农保基本上持续不下去了,相对这种情况,2009年推出新农保。同时2011年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三年实现两个制度的全覆盖,到目前为止,全国参保人数超过5亿,发展非常快。

    2015-02-26 10:39:40

  • 金维刚:

    但是发展快的同时,我们要反思这个制度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我们目前的是基础养老金与个人帐户构成的,基础养老金由财政支付,个人帐户主要由个人缴费以及财政补贴构成,具备保险的功能是有限的。我们现在的制度设计上,虽然是鼓励居民参保要多缴费、常缴费,但实际上,根据调查,90%左右的参保人选择最低档缴费,也就是说他就缴纳100块钱,包括去年把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为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以后,目前把缴费已经扩大为100元到2000元,现在80%以上的人还是选择最低的缴费,这会导致一个什么后果呢?我前面提到的这种结构,这个结构里基础养老金是政府拿钱的,如果将来个人帐户养老金缴费很少,会导致整个养老金的结构是失衡的。人均领取养老金是91%,基础养老金是82元,中央财政支付的是每人55元。如果还是按照低水平缴费的话,缴费满15年也就是1500元,个人帐户养老金占的比重还是会很小,所以这种方式会导致这种制度将来出现很大的制度上的问题。

    这几年,老百姓一直在呼吁,提高政府支付的基础养老金,但是为什么迟迟没有调整呢?因为这个制度建立的时候,对于后面制度的发展很多方面,其实当时还是缺乏充分的论证和预判,所以,当制度发展很快,一下子5亿多人参加,财政支付基础养老金带有福利性的色彩,这一块是具有福利刚性的,要说待遇水平提高以后,只能升不能降,所以财政在这方面是拿大头。这种提高对于财政的压力很大,因为绝对的人数太多,1亿多人,每人增加哪怕很少一点,一乘1.4亿,绝对数也很大了。所以最终中央决定是每人55元提高到70元,人均提到每个月15元,绝对数并不高,但是占的比例并不小。但即使这样,财政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

    2015-02-26 10:40:48

  • 金维刚:

    我们现在的退休年龄偏低,退休年龄政策一直没有作出实质性的调整,而且由于我们存在大量提前退休人员,现在很多地方提前退休人员占当年退休人员比例已经超过了20%,我们实际上平均退休年龄只有53岁,他退休以后,余命时间很长,缴费满15年就可以享受待遇,显然这种制度也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从抚养比来看,2013年是3:1,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高峰的时候可能就到1.3:1了,缴费的人少,领取待遇的人多,很难持续。

    我们现在的养老保险城镇这一块还是存在着空帐规模迅速扩大,在改革初期,当时改革形成的成本主要是由企业和职工来承担,所以导致养老保险的费率很高。过去职工或者退休人员没有缴费,这些负担都是由当期的企业和职工缴费来支付的。所以当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纳入到统筹基金不够支付的时候,就投掷个人帐户,导致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是空帐问题,我们已经演变成实质上了现收现付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本世纪初就开始进行落实个人帐户的试点,国家也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实际上问题解决的并不好。去年的数据看到,2013年的时候,我们做实个人帐户积累的资金4000多亿,只占个人帐户累计记帐总额(2.9万亿)的12%。落实个人帐户必须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在很多地方来讲,地方财政有限,中央给的补助也是一开始启动的时候给了,落实的越多,地方财政负担越重。率先进行落实个人帐户试点的辽宁省5年前就已经开始走回头路,每年都由政府向养老保险基金个人帐户来借资,已经借了500多亿,到现在也没还,所以辽宁省每年向国务院申请负债国家钱。

    2015-02-26 10:43:28

  • 金维刚:

    养老金待遇缺乏正常的调整机制。为了解决“双轨制”问题,已经连续调待,但是这种调待的负作用很大,像给人治病一样,要是吃一种药最后也会导致跟多副作用,过去养老保险有一套计划办法,但是现在每年按照这种计划指令性的这种来说,跟过去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这方面导致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凸显,难以为继。

    我们在企业年金发展方面是比较滞后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国际上来讲,是多支柱的,但是我们在补充保险方面,企业年金发展一直是短板,大家都知道水桶效应,最短的那个板就反映了整个保障体系的很大的致命缺陷。我们现在主要靠基本养老保险来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养老待遇,这样压力就很大。目前来讲,我们在企业年金方面,企业年金覆盖的人数不到7%,也就是说93%以上的企业职工是没有企业年金的,而且这些年增长的速度也很慢,非常缓慢。

    2015-02-26 10:47:05

  • 金维刚:

    现在养老保险基金缺乏投资运营渠道,导致绝大部分资金都存在银行里,而且存在银行的利息还低,就是居民的低年息的存款利率,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活期的形式来存的,并且是在财政专户里,所以导致现在的养老保险基金一方面有大量的积累,但是另一方面资金大量贬值,贬值1%一年就损失几百亿的资产,所以这个损失是非常大的。整体上我们养老保险基金整体收益率是低于通胀率的,所以整体处于缩水状态。

    现在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远远不能适应目前人口老龄化的需要,这是很大的问题,前面两位领导也都谈了这个问题。特别是目前,体系建设方面不足,另外针对目前日益增多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非常严重,有的老年人就住在医院里,有个老人在医院里住了6年,而且生活质量很差,没有任何尊严,也没有实质的幸福感。

    2015-02-26 10:52:49

  • 金维刚:

    三、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二是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很大的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使得这项制度更具有保险的性质,增强它的保险功能,起到保障的作用,这是今后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面对的非常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建立这样一种激励机制,同时我们要建立养老金正常的调整机制,几年不调也不是办法,但是如何调整,需要有个正常的调整机制。再有,总体上要调整养老金结构,逐步提高个人帐户养老金在整个居民养老金中的比重,防止过度依赖财政。

    三是实行城镇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这个非常重要,前面提到,现在已经有2/3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地区当期基金征缴收不抵支了,为了应对这个问题,除了采取措施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实行全国统筹。养老保险是按照大数法则来建设的,统筹程度越高,抗风险能力越强,这也是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中,目前正在制定全国统筹方案,筹资也是按照统一的筹资方式,同时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责任,这是将来建立全国统筹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2015-02-26 10:54:55

  • 金维刚:

    四是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借鉴国际经验,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是很多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采取的措施。这些要强调的是,我们国家不仅各个地区差异比较大,而且人群的差异性也很大,我是主张不要搞“一刀切”的政策来解决延迟退休的问题,而应当实行弹性政策。比如说我们要面对大量长期失业者、灵活就业人员,还有政策允许的提前退休的人员,还有人均期望寿命本身就比较低的残疾人,还有高寒地区的低寿人员,一些海拔高的地区,人均期望寿命还不到60岁,残疾人很多比正常人人均期望寿命要低10岁,这些人群如果拿一刀切的政策延长退休的话,显然会导致很多社会的阻力和风险,所以这方面要借鉴国际经验,实行具有弹性的调整退休政策的措施。

    五是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制度。这个目前也是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前面提到,我们做实个人帐户,如果不做实的话,将来通胀运行、现收现付,未来的制度运行的压力非常大,具有巨大的风险,这是进退两难的问题。目前这方面还是存在着争议,下一步究竟如何决策,还是要等中央最后拍板,这个问题关系到整个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走向,关系到未来制度可持续发展问题,不管是否做实,都需要采取一系列相关的措施,特别是如果不再继续做实,采取现收现付方式来运行的话,那么未来必须要完善个人帐户的管理制度。

    2015-02-26 10:56:30

  • 金维刚:

    六是建立养老金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这个现在已经刻不容缓,前面提到,我们经过调贷,已经遇到了很大的矛盾,某种程度上已经是骑虎难下,必须要加紧调整养老金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借鉴国际经验,都是根据物价水平和工资收入增长的情况来进行调整,同时兼顾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水平,在调整待遇的时候,必须要统筹兼顾。同时也要考虑到养老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确保基金收支在调待情况下实现长期收支平衡,使它能够可持续发展。

    七是促进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以后,将会同步建立职业年金,而且这种建立的是强制性的,跟企业年金是不一样的,企业年金是自愿的,前面提到,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企业年金,这完全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自主决定的,在目前经济形势不太景气,特别是现在企业经营面临很多困难的情况下,建立企业年金的很少,但是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以后,普遍建立了职业年金,在补充养老保险中产生巨大的反差,这一方面会倒逼企业年金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这两者之间也会产生新的矛盾。首先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企业年金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包括税收政策优惠问题,现在在企业年金建立管理方面还有很多制度方面的缺陷,都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政策扶持和改革力度,来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同时,在发展方向上来看,应当使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在适当时候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职业年金体系,使它能够更加协调发展。

    2015-02-26 10:58:40

  • 金维刚:

    八是加紧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这么巨额的资金,长期存在银行里,贬值很多,我们必须要加快出台基金投资运营办法,将会适时出台这个方案。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将会实行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运营。国家有很多公共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包括定向发行特种国债或者政策性银行债权方面,实现稳定的投资,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方面的监管。

    九是大力扶持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需要很长的时期,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发展起来的,而且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也带来机遇。从国际上来看,老年服务产业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人口老龄化不只是带来人口的压力、负担,同时对经济发展来讲也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国家总体上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是非常滞后的,所以它的发展空间更大。

    2015-02-26 11:00:27

  • 金维刚:

    这里面有个非常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数以千万计的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刚才吴主任做过预测,人口老龄化高峰的时候,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将会达到1亿人,现在全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都屈指可数,到时候中国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居然会达到1亿人,可以想像这个问题多么严重,这已经超出了我们家庭的承受能力,特别是我们在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家庭的养老功能已经大为削弱,必须要由社会相应建立这方面的养老保障功能,特别是如何解决大量的失能半失能人老年人长期护理照料问题,这是刻不容缓的。现在时机已经逐步成熟,需要通过这方面的政策来扶持,所以有必要研究和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现在这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包括其他原因导致需要护理的人员,他们现在的护理都是家庭来承受的,有少部分是医疗保险承担的,但是这些都是很难长期支撑的。所以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必须要加强建立相应的制度,包括建立长期照护制度。德国和日本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这方面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已经建立了这方面的制度,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探索这方面的制度。目前在青岛、上海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下一步应该是到国家层面上来研究在中国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的方案。

    以上就是我对目前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谈谈我的一些观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2015-02-26 11:01:28

  • 魏建国:

    非常感谢金所长给我们带来的非常完整的演讲,我总结为九大挑战、十项建议,作为一个智库,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把这三句话六个字做好并不容易,就是解惑、指路,每一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对金所长再次表示感谢。

    最后有请清华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女士来介绍,杨燕绥女士是我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对我国和世界上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有着长期的研究,她也是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出过14部专著和译著,在我们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等国家级的刊物发表论文,有100多篇,也是中国社会保障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权威人士。我是经常看到她的报道,所以也受到很多的启发,下面请杨教授给我们演讲,大家欢迎。

    2015-02-26 11:03:00

  • 杨燕绥:

    非常感谢经济每月谈主持者给我这个机会,把我们研究团队的成果作个汇报。前面几位专家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思考都已经非常完整,作为纯学术团队,可能更加注重的是数据。一个学术团队,要把事情搞清楚,在适当的时候把它说出来,如果有能力的话,再提点政策建议,这可能就是智库应该做的事情。以下把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跟大家作个汇报,跟前面大家讲的都是相互印证的。针对中国老龄社会问题,我们把问题先提出来,然后再看挑战,大家说挑战也是机会,把这些挑战提出来,我们看看机会在哪里。所以从两个角度,在问题中,把它归纳为老龄社会的时间表和倒计时的策略,为什么留学回国的人对这些问题都比较,因为大家留学去的都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就先行老龄化了,大家对他们在发达国家20年来在于应对这些问题是有感觉的,所以倒计时的策略还是非常明显的。从倒计时策略看中国确实慢了一拍,所以大家有一点着急,这些问题在这次人大,希望代表们充分提出来,也希望十三五规划中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这样才能给中国人民一种信心。

    对策是常态的问题,老龄化就要进入“银发经济”,“银发经济”有银发经济的常态,针对这些常态,我们需要研究,也需要把它变成策略和“十三五”规划,关于这些研究成果,这些年我们会通过年报,每年2月份发指数,每年9月份会发报告,有兴趣的大家可以跟这些报告来走。关于问题提出,我们想把前面所有老龄化的一些问题归纳为一个时间表,归纳为一个倒计时,因为这是一个未雨绸缪的事情,肯定是倒计时要解决问题的,国际上对于老龄化的认识已经比较充分了,我们可以看国际上的会议以国际来作为一个标准,我这里用的数据都是官方数据,我们还是用60岁,这个情况比我们研究的成果描述的还要严峻一点,因为我们用的是官方数据,官方数据已经相对保守。

    2015-02-26 11:04:48

  • 杨燕绥:

    国际上通常用60岁来比,把占到总人口7%、14%和21%的时候做一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时候把它称为进入老龄社会,第二个阶段是深度,第三个阶段是超级,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问题,所以它从广度、深度和速度上都是有变化的。第一个阶段显然老年赡养比10:1这个问题,人口统计自然就会出现后一个结果,到第二个阶段5:1,第三个阶段基本上2.5:1,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总和生育率必须在1.8左右,如果总和生育率下降这个比例就比这个还糟糕,这就形成了时间表和赡养比的问题。中国是2000年进入,2025年左右深度,2038年左右超级,但是这个时间应该是5年之差,因为你没有办法知道未来的生育率问题,这是一个时间表,但这是一个统计的时间表,这个统计时间表要看看实际赡养比,这就是我们团队的研究,实际赡养比就是把劳动人口中的学生、在校生、失业、低收入、早退休的,把这些人都减掉看看有多少人有能力缴费纳税供养老人,实际赡养比看2014年中国的情况真的比较糟糕,按说这个时候应该是8:1的速度,但其实我们是3:1。养老保险制度从90年代建立一直就是3:1,一直在扩面让农村人进来也就是3:1,但是这个3:1后面也很难维持了,所以实际赡养比跟统计赡养比的差异在于公共政策的滞后和政府的失灵。你针对这几个问题,第一个是不可逆转的学生,后三个问题都是可以逆转的,如果不逆转其实在加速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不等于社会老化,怕的就是没做准备,怕的就是政府失灵,实际赡养比的研究很揭示一个国家的政府失灵。

    2015-02-26 11:08:34

  • 杨燕绥:

    倒计时的策略是这样的,当你这个国家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必须养老保障全覆盖,而养老保障包括养老金、医疗、住房和护理,必须全覆盖,就是做好制度安排,到了深度老龄社会的时候必须有个好的支持结构,政府干什么?老百姓干什么,把它说清,理论上叫公共品、准公共品,这些都必须有好的结构,没有好的结构大家都去等政府,这是最大的政治风险,政府不负责任,都推给老百姓是最大的社会风险,所以到了深度老龄社会要调结构,到了超级老龄社会,时间和资源都到头了,只剩下强化管理。低效能、高效率的提供服务。这是规律总结西方国家走过来的规律,这就是倒计时的要求。

    按这个讲,中国现在正在实际进入老龄社会,这次应该进入结构制度调整的时候,可是我们还没解决全覆盖的问题,所以慢了一拍,所以就得加快速度。看OECD国家的数据,在2006-2010年的数据,OECD国家正是深度老龄化社会,有一些国家开始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所以在它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后大家可以看,他们领取法定养老金的年龄基本都在65岁,还有些国家正在向67、68甚至70延伸,而老百姓实际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就是大龄人员就业参与率也是在60-65之间,这两个问题都说明他们做好了准备。

    2015-02-26 11:12:01

  • 杨燕绥:

    我们要关注中国人口结构的拐点,三大事件都发生在最近,第一就是2012年劳动人口减少了,大家都在预测,社科院、人社部预测减少的拐点是不一致的,但是最后从统计看,2012年这个拐点出现了。另外一个拐点就是2013年。所以2013年发生的最大事件是,从2013年开始,1963年生育高峰,1959年-1960年三年灾害,1962年停下来,吃饱饭的中国人,1963年生孩子,一年就生出2800多万,我们看绿色那条线,生育高峰一下就上去了,那年生出两千多万,以后一直生,连续将近4亿人口出生了。1963年出生的人到2013年正好50岁,但是中国没有调整退休政策,所以中国就出现了女性50岁退休高峰,一下子就会导致养老保险、各种保险,缴费的人剧减,领取的人剧增,这样一个赡养比和基金平衡在2014年开始凸显,以后一路滑下去,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三年是中国人口拐点的三件大事。

    中国老龄社会的一些主要特点,现在联合国OECD联合国都有老龄化的报告,我们中心每年都跟着这些报告走,看他们在研究什么,针对中国我们该研究什么,这几个维度非常关键,就是年轻人赡养老年人能力如何,第二是老年人自己的红利贡献如何,即老即富的战略如何。从这几个角度来归纳中国老龄社会的特点,主要是反映出来是这样的,未富先老已经成为事实,当我们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人均GDP水平基本上发达国家老龄社会的1/10,这是没有办法改变了,既成事实。而现在中国老龄化的速度、深度、广度都是最快的。九十年代中国还是18个劳动人口供养一个老人,到2011年就10个,到2020年我们也剩5个,到了2030年我们也是2个,这个速度非常非常快,有时候开玩笑,就像刘翔,非人的速度就上去了,但是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痴呆的问题、健康状况问题等等都不乐观,深度、广度、速度上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快的。

    2015-02-26 11:14:47

  • 杨燕绥:

    美国从进入老龄社会,他们是在五十年代战后就开始进入,但是美国到深度是今年,所以他用了65年,而中国用了25年,再把失业的、低收入的、早退休的都减掉,实际赡养比看老龄化,中国其实2007年社会喊出了“民工荒”,当时就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了,实际赡养比统计赡养还要快,这是由于政府准备不足导致的,所以中国的速度从几个角度都是最快的。

    当然这也跟我们的生育政策和人口结构政策滞后,我们长期把计划生育理解成一孩家庭,其实西方很早就计划生育,马寅初提出间隔性的生二胎就是计划生育,所以计划生育不等于一孩家庭,我们这一点有点滞后,中国的计划生育应该是1995年结束,那个时候到现在如果能保持1.5-1.8,生育率人口结构现在应该还算合理,当然这个是比较滞后的。我们只注意人口总量,没有注意人口结构。所以关于结构问题的滞后也是导致中国速度加快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特点是看看两代人之间的和谐,中国老年人赡养负担是非常重的,统计赡养负担非常快,没有做好准备就上来了,实际赡养来看,失业的、早退休的太多了,也导致赡养负担承受不了。

    2015-02-26 11:20:16

  • 杨燕绥:

    第三个特点,老年人口购买能力不足。老年经济银发经济非常需要老年人口的购买能力,但是老年人口购买能力不足,为什么呢?从数据来看,衡量这个问题,国际上用从0岁到90岁,看这一个年度里谁在消费,我们看到蓝色这条线是美国,因为它刚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是25岁到70岁的人形成一个消费高峰,先行进入超级老龄社会的德国、日本、瑞典这些国家,你看看他们谁在消费,其实是50岁到80岁的人在消费,老年人口消费落拉动经济,其实他们这都是比较合理的,也就是他们是有备而老的。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我们看到现象非常糟糕,我们希望下一次人口普查的现象比这个要好。从0岁到90岁的人,中国人谁在消费呢?第一个高峰是12、13岁的人,显然是教育配置不公,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地付出附加费用。第二个高峰是最不象话的,就是30岁的人把基本上三代人的钱都花在这个点上了,显然是为了结婚买房,一个美国人跟我说,在中国结婚已经不代表幸福,而是代表房子的平米。如果住房政策不健全,会引导畸形消费,然后影响整个消费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其实是一个癌症,三十岁花这么多钱,确实是中国整个经济社会癌症的状态。它导致中国的劳动人口不消费,甚至低消费,所以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危害性大家都可以想像,竞争力从哪里来。第三个点是70岁,显然是老年人,中国推行了全面医疗保险,这个点还不太高,更糟糕的是70岁以后,医生会说,别看了,回家养着吧,从消费上一万到不足两千,形成了严重的老年人口消费不足,就决定中国银发经济的常态下消费不足。最后到临终去世,你看消费又翘尾巴了,中国人是薄养厚葬,临终慰藉和墓地费用比较高,这个线来看是畸形怪状,非常不好。非常希望中国在下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终能够看到这条线有所变化。

    为什么导致老年人消费不足?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大龄人员就业参与率不足,由于五险一金和其他各种杂费让企业负担太重,迫使企业让老年人早退休,我们形成现在女性到40多岁就出去了,所以到了60岁,女性还在就业的参与率已经不到20%,男性到60岁参与就业也不足50%,所以中国一个极端的现象,正规市场越来越小,大家跑到非正规市场去了,我们管这个叫先搭公共便车,然后下车打草搂兔子,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庭要破产,小家庭先小康,最后锅里没水没饭了,碗里也没饭了,这是很大的社会风险,说明我们就业市场和养老金市场治理都有些问题,才导致这样一个极端的现象,这也就使我们的大龄人员就业不足、养老金资产积累不足。

    2015-02-26 11:22:49

  • 杨燕绥:

    关于养老资产的积累状况,国际上评价的方法是从三个角度,第一是转移支付,你作为一种权宜,你交费了,老了年轻人养你,转移支付。第二,自己劳动经营收入。第三,资产积累,就是老年的财产性收入能够获得资本利得,是从这三个之间的比例来看的。倒数第二个国家是表现最好的,这是美国,各自1/3,这是进入老龄社会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我们国家2010年人口普查问了一下这样的指标,老年人的收入是非常糟糕的,49%的人说靠家庭供养,5%的人说继续领低保,24%的人说有政府的养老金,20%的农村老人说靠自己的劳动,随着城镇化,这20%慢慢的也就少了,所以年轻人就变得非常可悲了,49%在家里养老人,还有29%出去养别人的老人,将来年轻人的税和费会超过他们收入的70%,这就是现在日本年轻人对日本没有信心的问题。但其实我们的老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我们农村老人应该有土地,我们城市老人应该有房产,这些存量怎么能变成流量,流量需要大金融,在流量当中增加他们的财富而不是剥夺他们的财富,这是中国能走出未备先老的唯一途径。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2020年的时候中国应该做到养老保障全覆盖。但是养老保障有四大指标的,要做到养老金能覆盖上一年度的消费支出,就是老百姓平均上年度花了多少钱,那是实打实花的钱,养老金必须覆盖,否则社会就有危机。至于个人退休前收入最理想的是70%以上,国家这部分到底有多少?政府要承担多少,参照系怎么办?现在都没有统一的认识,一股脑地让政府发,发多了还是发少了,没有标准,剩下个人储蓄怎么办?所以第一个问题,我们存在问题。第二是持续的医疗保险,其实到最后退休,还要承担医疗费应该不超过10%,因为按世界卫生组织一生个人承担不超20%,退休的人不应该超过10%,那90%,基本医疗做多少,商业做多少,怎么能实现这个目标?第三是居住,其实30年我养房,年轻的时候买一套房产,让老百姓都有一套房产是个战略,到了高龄失能阶段,房养我,到了高龄阶段拿养老金买服务是不可能的,这涉及到老年人的财产跟年轻一代劳动之间的价值怎么对等的问题,所以房产非常重要,政府的住房政策应该是助贫租房、限价买房、允许投资买房、抑制投机,但中国有点颠倒。后边是高龄护理,这里就要关注服务需求、服务供给和购买能力之间的平衡,这是有四大指标。这些问题中国在2020年的时候都没有解决,甚至到今天也还没有解决,正在努力。我们到十八大才提出了全覆盖,差距很大。所以为什么说倒计时策略慢一拍。老百姓感觉到未备而老,就是从这而来的。

    2015-02-26 11:26:50

  • 杨燕绥:

    其实按照老龄化的时间表,我们看西方国家,到了进入阶段,他们都完善了制度,到深度阶段调结构。调结构就要完成公共品、准公共品,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现在结构是非常不清晰的。刚才金所长讲到个人帐户,我觉得这里是非常基本的概念错误,社会保险如果作为养老保险第一支柱,这里就不应该有个人帐户,个人工资8%拿出来是社会保险,缴费还是税应该明确,但是如果太高把它劈开,而个人帐户完全是另一套运行机制,现在把基本保险里缴一个个人帐户,一会儿做实一会儿做空,其实是概念上的错误,反倒把中国发展真正个人帐户受托人制度养老金市场的时机给耽误了。

    从延退一个问题看中国老龄化和社会差。其实延迟退休从其他各国来看,他们到这个时间表上该做什么做什么,都做完了,中国已经慢了一拍,为什么现在还这么难?我们看到它的社会差,第一是时间差,整个政策滞后,倒计时策略慢一拍。第二是理念上的差距。其实刚才我给大家看了这个数据,领养老金和退休其实是两个问题,因为什么时候进入劳动力市场,什么时候退出劳动力市场,这是个人行为地不是政府行为。政府行为是规定领全额养老金的时间,这是代际平衡,这是收支平衡,在这个基础上早扣晚增,这是一个机制问题。

    2015-02-26 11:29:32

  • 杨燕绥:

    中国到现在把领养老金的时间和退休时间是捆在一起的,一些不想退的人也得退,一些实在延不了的人,或者都坚持不了领全额时间又不能早领,完全缺乏弹性的政策是不可能应对社会政策,社会政策不能是这样刚性的。所以其实建养老金早减晚增的机制是政府要做的事,而不是延迟退休问题,延迟休是自主的问题,什么时候退出劳动力市场是自主的问题,对弱势群体可能有一点保护,说不到40岁要提供一些失业补偿等等,这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我们的理念,从基本概念,个人帐户应该放在哪儿,我认为就是概念错误。到底延迟领取养老金还是延迟退休,退休谁决定,一些基本概念应该澄清。我们现在政策差非常大,我们现在检讨一下,所有的政策都是助长早领的,早领养老金的人是绝对合算,搭了便车再下车打草搂兔子谁家都合适,就是大锅没饭了怎么办,我们现在所有的政策都是鼓励早退休的。如果有人希望晚退休其实是吃亏的,老百姓也不傻,为什么要晚呢?二是忽略个人帐户制度建设,原来把它搁在社会保险里不伦不类,现在这次并轨了,又把8%捆到社会统筹里,个人帐户暂时又空白了,其实只有个人积累才能激励人们延迟退休,看看我给大家的时间表,那些国家领养老金的时间还超过法定时间的国家一定个人积累是见效的,因为大家做贡献是有限的,如果能在个人帐户里积累,我多干一年就能有几万养老金增加上来,谁都不傻,所以其实个人帐户作为准公共品的激励作用是非常重的,但是我们为什么忽略。前二十年就忽略,不伦不类,这次并轨完以后怎么办?这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实打实的个人帐户,没有人愿意延退,因为他多干了不见效。第三是大龄人员就业难,大龄人就业能不能不交住房公积金,能不能不交生育保险,给他三个胆儿也生不出来,为什么还要交,大龄人员就业,他从重体力的企业里出来,能不能对门就是养老服务业?这个桥谁来搭?这一块政府准备不足,很多相关政策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大龄人员就业难,养老服务没人去。大龄人员应该从重体力出来、从远距离出来、从全时出来,让他离家就近的近距离,而且可以选择时间,按小时交社保费,把这个桥搭好,他们可以做养老服务业,可是如果没有这个桥,我认为讲延退、养老服务业都是空谈,这些其实都是政策差。

    2015-02-26 11:30:52

  • 杨燕绥:

    文化差,五十年代三个诺贝尔奖说了一个问题,人在老龄化的常态下要学会终身自立,老一点依赖政府,一老点依赖孩子,养儿防老、回家看看都是不足的,终身自立的文化中国真的很缺乏。

    2015年养老金并轨提高了工资基数,新旧制度形成自然的待遇差,老制度不延领,新制度必延领,这是中国延迟退休不可多得的时机,这个时机如果再不抓住,我们将会面临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

    银发经济的发展战略。其实银发经济取决于社会稳定、经济发达,老龄化和现代化是关联的,银发经济的内涵,这种常态反映出的内涵是科技推动和消费拉动。到了银发经济也就进入了消费,你就要关注老年人的消费,不管是孩子出钱还是自己出钱,老年人的消费很重要,这个拉动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关注老年人口的需求,老年人服务的供给,还有老龄人口的购买力,按有效需求才能形成一个平衡,这三者必须同时研究。

    最后归纳银发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归纳为这样两句话,改善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以提高老年人的购买力,改善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以提高他的生产力,这样才能在老龄社会常态下代际平衡。

    如果说是一个有希望的老龄社会、绿色的银发经济,我们要关注老龄人口的人力资本、老龄人口的经营就业、老龄人口的投资能力、老龄人口的纳税能力、老龄人口的消费能力,当然我们中心也正在投入研究这几方面的理论,所以才能让大家看到,即使是老龄社会,它还是绿色的,一个小小的年纪,放着长长的杆子,看到远远的未来,这个未来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都是和谐的。非常感谢有机会把我们团队研究成果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非常希望老龄社会发展战略这两句话能够体现到我们的“十三五”规划中,这样我们还有五年要冲刺小康社会了,老龄化常态下实现小康社会,不关注老年人口的消费能力,它可能会做空,所以非常希望这个思想能够进入“十三五”规划。谢谢大家。

    2015-02-26 11:34:59

  • 魏建国:

    非常感谢杨教授这一番充满激情、非常清晰的演讲,她的最关键的一句话,你们一定要抓住,那句话就是当前是我国推行渐进式退休老龄的最好时机,这个渐进式不是说明天就从60岁变到65岁,不是,我们可以三年增加一岁,五年增加一岁,比如今年60岁退休,五年以后61岁,再五年62岁,渐进式的,这个讲得非常好。

    今天我们四位都讲得很好,我深有体会,老龄化的问题,我是外行,以前我们搞经济每月谈,我们经常说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但是我们通过今天这个经济每月谈,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说,我们使外行人通过学习入了这个门道,而内行人比门道,看谁的水平高超,我也有这个体会,我自己是搞外向型经济的,但是我同时在中心里面是这个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我就是把这些思想、把这些专家,把他们的一些闪光的智慧在这个时候以最大的能力往中央报,把他们的观点整合起来。我们杨教授这个演讲做了这么好的介绍,也看到郝司长、金所长,还有吴主任讲的这些,实际上今天,我很少看到媒体能够到12点了还一直坐在这里,而且大家都津津有味,更重要的是,你们还不是接近银发老人,都是年轻人,所以你们一定有强烈的报道欲望,你们有很多要问的问题,我最后就拿20分钟,请媒体向我们台上的几位专家、教授、学者提问。有个要求,每人一个问题,不要多,第二,提问之前,自报家门,你希望哪一位专家回答什么样的问题。

    2015-02-26 11:37:25

  • 路透社记者:

    金所长您好,您刚才说到养老金缺口比较大,这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能不能给一个具体的估计,缺口到底有多大?谢谢。

    2015-02-26 11:39:45

  • 金维刚:

    去年的统计数据现在还没有出来,没有办法说,再一个,缺口是个相对概念,不是绝对概念。我们现在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是以省级统筹来算的,我没有全国的数字,从统筹地区来讲,中西部地区缺口比较大,具体到每个地方差异性比较大。一个是当期的基金征缴和基金的支出,你要讲总体上的缺口,基金的来源,除了当期的基金征缴,还包括财政的投入,包括基金的收益。所以现在看是从什么角度讲,我刚才讲的是当期的征缴是有缺口的,我们有1/3的地方当期征缴是有缺口的。但是有缺口不意味着我们基金不能支付,我们还有财政的投入,财政的投入本身就是基金来源的一部分,另外你存在银行里面,购买国债也好,也有收益,也是基金来源的一部分。所以整体讲基金收支的缺口是讲大概念,才可能反映真实状况。我们国家社会保险,政府主办、政府兜底,应该说支付是没有问题的,就是说当期征缴缺口再大,都可以用财政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当期的发放问题,何况现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经累计结余了3.1万亿,基金本身有累计结余是可以动用的,每年都可以财政投入将近3千亿用于当期的转移支付。所以整体上讲,基金目前是能够确保养老金的支付,我讲的缺口只是就当期的征缴而言有缺口,但是整体上养老保险基金的收付是没有缺口的。

    2015-02-26 11:40:21

  • 经济参考报记者: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问题,您觉得这个机关事业单位的个人帐户以后会跟职工一样有做实的概念吗?还有个人帐户缴费以后,会对地方财政产生多大的压力?之前胡晓义副部长说可以做财务上的转化,一是本身这个转化怎么理解,二是我们自己调研,地方上做实帐户包括统筹帐户,都是压力非常大的,您怎么看这个事情?谢谢。

    2015-02-26 11:42:13

  • 金维刚: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个人帐户是不是做实的问题将来会跟整个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帐户做实的调整是采取一致的政策,但是目前关于城镇职工个人帐户是否做实的问题还没有最后的决策。现在的制度首先是缴费,缴费以后至于是否做实,是下一步整体考虑的,我们现在只是出了一个决定,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出台了以后,再实行征缴,征缴就目前来讲,肯定当期征缴的都需要用于当期支付,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更多是靠财政,所以这一块当期肯定不会有积累的,很快就会支付掉。至于说将来个人帐户资金是做实还是不做实,跟企业职工那一块统一采取一致的方式。至于改革以后地方财政的负担问题,这个肯定是存在的,我前面提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主要是靠财政支撑,一个是涉及到公务员,公务员完全由财政供养的,不管是单位缴费也好,还是个人缴费也好,都要纳入到财政,个人通过工资制度的配套改革,相应的把缴费的因素纳到工资结构里面,提高工资适当的是由财政承担,由于各个地方的差异性比较大,特别是很多地方属于吃饭财政,所以肯定有些地方财政压力很大,但是解决这些问题,会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另外现在事业单位分类制度改革不到位,如果将来分类改革到位以后,公益一类的就是完全由财政供养的这些,单位的缴费也是由财政来纳入预算的。另外,我们在职业年金方面,如果是财政供养的单位,单位缴费的8%是属于记帐式的,并不是直接缴费的,只是在将来退休的时候才兑现,这也是考虑到地方财政的压力,所以当期缴费的时候,尽可能减少这方面当期的预算和支出。

    2015-02-26 11:43:30

  • 经济参考报记者:

    您刚才提到记帐的是说名义帐户制吗,还是怎么理解?

    2015-02-26 11:48:15

  • 金维刚:

    单位缴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按照工资的20%,职业年金这一块按照8%来缴费,基本这一块是要直接缴费的,职业年金这一块如果是财政全额供款的单位是采取记帐式的,就是缴费的权益都记入到职业年金的个人帐户,包括利息,但是这个钱不是在当期就直接划到个人帐户,而是在退休的时候一次性做实,一次性兑现后期的待遇。

    2015-02-26 11:49:25

  • 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老师:

    特别感谢刚才四位专家的演讲,都特别受启发。我对这个领域还不是特别熟悉,但是我想提一个问题,提给郝老师。郝老师最后提的几个建议非常好,其中有一个,提到居家是基础,社区是依托,机构作为支撑,而且郝老师给了一个比例,我也非常同意,从目前我个人的体会,包括一些观察,我发觉这几个方面可能都非常重要,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但是我感觉,可能中国和西方不一样,社会、文化、人的观念,包括目前居家和社区以及机构提供的服务设施的基础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除了您说的这个比例以外,我的问题是,这三类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之间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相互配合的方式?比如说我希望把我父亲、岳父都到我们家,长期也好、临时住时间也好,但是他就不愿意来,因为他觉得这里没有老人聊天,他有很多问题,他如果住在家里,如果我们离他比较远,我们又很不放心,然后社区能不能给他提供一个比如说午餐或者晚餐的服务,又很成问题,大家都非常纠结,所以我非常想知道,关于不同类型的提供者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配合或者协调,或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好?根据您的看法或者国外的经验,能不能介绍一下?

    2015-02-26 11:50:21

  • 郝福庆:

    居家也好、社区支持也好,包括机构集中的赡养,还是能够提供相互支持。不管是居家还是社区,将来很多的服务队伍就是到社区去,就是通过社区的平台,深入到千家万户,给他们提供服务,而且我当时也讲过,过去我们都是提供传统的养老方式,比如说到家里看护,然后有什么需求,通过居委会、通过社区的草根组织把它连接起来,这个体系可能还要培育和发展,同时借鉴一些新的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和网络,或者家里可视的手段,看看家里是什么样的,通过这方面的情况,包括定期的反馈,其实有形和无形的网络,都可以连接起来,这是社区和居家层面。机构,我们也一直在提倡,比如说在农村,过去传统的敬老院,就是农村的五保户,现在都在变,我们提倡、支持这些敬老院走出去,覆盖整个的农村,就是你所在的乡镇,它变成一个养老的支持中心,通过你过去有这种传统队伍,因为在搭建的过程中,刚才说了人员不足,有的机构有这些经验,通过这些机构,形成网络支撑。可能将来我们的福利院,很多城市的养老机构,慢慢也应该打破机构本身的概念,辐射所在的社区,对很多的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支持,甚至上门直接服务,打破围墙的概念,这些支持还是有的。

    2015-02-26 11:51:48

  • 阿思达克通讯社记者:

    我问关于养老保险的问题,2013年国务院发了一个文件,叫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若干意见》,里面有个反按揭养老保险制度,但是这个制度从提出到现在声音越来越弱,到现在基本上听不到了,我们想了解一下,这个制度试点情况怎么样?是不是说不成功?另外,刚才吴主任提到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这又是一种新的制度,这个制度的试点进展,刚才说在青岛和上海正在操作,能不能稍微介绍得具体一点?如果想在全国推广的话,会不会有避免反按揭养老的尴尬?

    2015-02-26 11:52:52

  • 杨燕绥:

    35号文件讲的是以房养老,没有讲反按揭,其实以房养老是个很广的概念,买两套卖一套,卖大房子换小房子,城市中心换郊区,这是很广义的东西,你说的反按揭,就是说把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或者抵押给政府的公共机构,用这个钱支付养老金或者养老护理,其实这个看需求,美国做,是谁用得多呢?是军人、驻外机构,养老金积累不足,反按揭比较多。根据需求来看,中国最需要的是高龄失能老人,如果中国要做这件事,从需求看,最需要的是老龄失能老人,我们把它归纳为老龄、失能、有房没钱,这时候孩子也六十多岁,照顾不了八九十岁的老人了,他也就不惦记那房了,怎么办?所以这是中国现在最需求的,针对这种需求,你要是真能做出反按揭,这里有几个问题,一个是房子的产权超出70年怎么办?这个问题还好解决,第二是房子的价值,我们这些年房地产价格波动太大,评值和价值怎么确定?这需要一个很好的界定机制。还有长寿风险怎么办?像美国有再保险,对长寿风险超过平均寿命以后的这部分政府要补贴的这样的反按揭的机构,不管是公共机构还是商业机构才能真正做。对中国来讲,最需要的是高龄失能老人,就不存在长寿风险,房产的使用权也不大,中国现在想做的最大的还是房产残值的定价机制问题,最需要的是这个群体,但是一些技术问题还没解决,所以中国没有做起来,商业保险下了文件要做,也面临这些问题,也没有真正做起来,这就是我看到的状态。

    2015-02-26 11:53:41

  • 金维刚: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我们部委层面上还没有取得共识,所以现在只是少数地方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国际上也只有极少数国家单独建立这种制度,多数国家还是把长期护理和遗老保险方面连在一起,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刚才提到国内进行试点的地区,目前只有青岛是单独提出来做一个长期护理保险来运作的,但是它的资金来源也是来源于医疗保险,相当于医疗保险的附加险。上海没有单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是把护理的一些费用纳入到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所以就目前来讲,作为一个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在中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青岛这种方式,它的资金来源还是来源于医疗保险,所以也不是真正作为一个独立保险来运作。现在相关部委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我想下一步随着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深入,将来在这方面如果能够取得一些共识,可能会由国家出台一些政策来改革。

    2015-02-26 11:55:01

  • 郝福庆:

    我做句补充,这个文出了以后,媒体做了很多解读,包括刚才的问题,社会上有很多误解,实际上那不是固定的政策,只是政策的试点,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不是说今天出政策,明天就能解决问题,需要探索,它只是一种试点,我们在政策方面提供一种可能性而已,不是说将来政府不管我们养老了,要用我们的房子养老,不是这样的概念,因为维护老年人的权益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家庭、社会、个人都有责任,那只是一种选择而已。

    2015-02-26 11:56:18

  • 魏建国:

    还有很多问题要问,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超时了。我想,老龄化社会发展战略肯定在“两会”还是热门话题,只不过我们今天提前了,让在座的过了节以后有这个机会共同来研究和探讨,我相信今天我们的第68期经济每月谈开得很好,也非常感谢各位的参与,今天经济每月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5-02-26 11:57:01

图片内容:

图片大图: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第68期经济每月谈现场

    中国网 张若梦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68期经济每月谈嘉宾席

    中国网 张若梦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 主持会议

    中国网 张若梦

  • 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副巡视员郝福庆发言

    中国网 张若梦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68期经济每月谈现场

    中国网 张若梦

  • 国家老龄委科技中心主任吴玉韶发言

    中国网 张若梦

  • 国家老龄委科技中心主任吴玉韶发言

    中国网 张若梦

  •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发言

    中国网 张若梦

  • 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发言

    中国网 张若梦

  • 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发言

    中国网 张若梦

  • 路透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张若梦

  • 清华大学教师提问

    中国网 张若梦

文字实录 查看全文  正序 倒序 刷新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