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记者从泉州市住建局获悉,住建局近来以“城市双修”试点工作为抓手,在泉州的中山路街区保护修缮采用低冲击、微干扰的“绣花”功夫,从建筑风貌、文化展示、街道环境、市政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提升,提升人居环境改善,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文化特色。


image.png

多方面着手修缮古建筑 打造泉州古城独特景致


据悉,泉州市住建局先后从建筑风貌方面、道路环境与交通方面、夜景照明方面、市政管线方面着手在保留古建筑的传统文化上提升人居环境。


具体在建筑风貌方面,上承专项规划,分级分类改善,下启现实问题,分层分项设计。通过建设年代、现状质量、建筑高度、商业业态等多项评价指标因子,明确建筑更新等级。同时,对建筑共性的元素进行统一精细化设计。在道路环境与交通方面,积极引导交通结构调整,形成以慢行为主导的出行方式。做好梳理区域交通和细化道路断面,完善空间功能。以及提升街道景观,重塑街巷空间。


此外,泉州市住建局努力做好提升中山路夜晚街道氛围的舒适性,在街道夜间场景的塑造中,突出原有街道的业态与两侧建筑的风貌特征,使之成为特色鲜明的泉州古城的夜景“名片”。在市政管线方面,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在摸清现状地下管线的基础上,以保护两侧传统风貌建筑为首要目标,明确开挖边界,采取最大效率利用地下空间的管线提升方案,解决中山路现状管线错综复杂,管位缺乏统筹,需对管线管位进行重新规整等问题。


image.png

进一步提升文化街形象 留住泉州古巷韵味生机


此次,泉州市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为契机,多部门联动,对街区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府文庙开展环境整治,优化文庙建筑群周边公共空间的功能布局和环境品质。同时,积极推进街区背街小巷微改造及老旧小区整治提升,致力于打造“街巷文化”,让街巷成为展示古城悠久历史和闽南文化的载体,进一步提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形象,增进居民幸福感,打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活样本。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前提下,留住古巷的韵味,进而焕发古巷生机。


金鱼巷位于泉州市的老城区,位于泉州文庙附近,与中山路交接,是一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巷,在泉州一直有很高的人气。早在宋代,金鱼巷被称作谢衙,因福建转运使谢仲规曾在此建宅。年久宅废,他的后裔在原地建造祠堂,造了一块匾,上书“金鱼世第”,所以谢衙就被称作了“金鱼巷”。


为了让泉州市金鱼巷充满闽南文化中最古朴、最真实的韵味,改造中不但使用传统闽南建筑十多项古老的技艺,所使用的一砖一瓦也都是真正的老旧材料。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建科负责人王顺福告诉记者,该处的胭脂砖是专门去各地收罗十万块左右,就是原来使用过的旧的胭脂砖,所以整个立面都是按照闽南的传统风格重新恢复起来,包括石板路也是去各地收集的老旧石板。


在泉州市金鱼巷的改造上,泉州市盼微改造能够让闽南文化在古巷中留存下来,让小巷更添文化韵味的同时没有失去熟悉的记忆。住建局秉持着“低冲击、微干扰”的原则除了对金鱼巷的改造,今后在泉州老城区的改造方面也会一直遵循该原则,做到最大限度的留住传统闽南建筑,包括传统闽南街巷的格局,做好留形、留人、留魂。除了对巷子的建筑进行留古修缮外,金鱼巷还形成了新的业态,例如休闲咖啡店、文创工作室等在巷子中的兴起,衬着闽南建筑特有的红砖、青石,雕梁等,既风格迥异却也和谐相融。


image.png

改造后令人流连老街巷 历史古韵更焕魅力新姿


“改造之前这一条巷子上面都是电线,什么都有,看起来错综复杂,现在改造完以后,从巷头到巷尾,都看得很清楚,路面也比较宽敞好走了”,来自泉州市的老居民郑卫治是金鱼巷的老住户,她在金鱼巷已生活了近30年,现在两边的房子都焕然一新,郑卫治表示十分欣慰。


据当地大多数居民反映,经过改造后的金鱼巷,生活环境变好了,走进来感觉整条路干净整洁,目前还有很多商家入驻,吸引了很多市民、游客前往观景旅游。“带着小朋友出来走走,在这条悠悠古街中感受浓厚的古韵风情,让小朋友从小感受下家乡泉州独特文化氛围”。泉州当地的陈女士带着孩子颇有兴致的游走在金鱼巷。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市金鱼巷有一家叫“海丝金凤”的店,该店几乎和郑卫治同时来到金鱼巷,郑卫治时常光顾。近三十年的时间,这家店成了泉州远近闻名的老字号。金鱼巷改造好后,该店完好的留存下来,并以全新的面貌继续满足附近的居民们记忆中的味道。“海丝金凤”的商家亦表示,老街的改造升级对商家们都有好处、都升级了,如今游客也日益增多。(林歆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