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华:对中印的未来充满期待

    时间:2010年3月26日 9:30
    嘉宾: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亚非拉部主任 曾建华
    简介:印度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60年前的4月1日,两国的老一辈革命家以超人的胆识,在中印两个东方大国间建立起了超越意识形态、超越社会制度的外交关系。在两国建交60周年来临之际,中国网就中印关系发展等问题对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亚非拉部主任曾建华进行了独家专访。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 活动标题

    • 曾建华:我对中印的未来充满期待

    活动描述

    • 印度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60年前的4月1日,两国的老一辈革命家以超人的胆识,在中印两个东方大国间建立起了超越意识形态、超越社会制度的外交关系。在两国建交60周年来临之际,中国网就中印关系等问题对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亚非拉部主任曾建华进行了独家专访。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我们知道中印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都是发展迅速的新兴国家,但是两国民众间沟通与交流并不是非常充分。中国外交学会主要职能是同外国的前政要、社会活动家,以及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名流打交道。请问曾主任,今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外交学会在促进中印民间交流以及知名人士的互访上有什么样的安排?

      2010-03-25 14:17:54

    • 曾建华:

      和中国一样,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的历史很悠久,文化也很多元,人杰地灵。像印度圣雄甘地、尼赫鲁、泰戈尔,还有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等,都为中国人所熟悉。

      进入新世纪以后,印度经济的确发展很迅速,国际地位也日益上升,文明古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现在也成为举世瞩目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印关系在这几年双方共同努力下,尤其是在新世纪以后,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近几年,两国高层大力推进,高层互访非常频密。2005年是温总理去访印,开始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是胡主席访问印度,发表了联合宣言,制订了共同发展的十项战略;2008年印度总理辛格访华,双方签署了《关于二十一世纪共同展望》,把整个中印关系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双方的高层对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性和远景目光有着广泛的共识。两国领导有很大的战略和国际目标,相比之下,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以及彼此的好感度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2010-03-25 14:22:22

    • 曾建华:

      外交学会是由已故总理周恩来提议并创办的、和新中国同龄的第一个中国的人民外交团体,是中国和世界学术界交流最广的民间团体,也是和世界各国政要和社会各界精英来往最多的民间团体。外交学会在促进中印两国民间交流这方面做了一些事情,比如说新世纪开始之后,邀请了印度的前总统纳拉亚南,还有前总理高达,以及其他一些政府的高官访华。总体情况看两国关系还是比较平稳。另外我们还跟印度的知名智库也开展互访交流,共同研讨中印关系怎么发展,制定一些战略,向国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但是由于当时整个大气候还不是特别好,所以成果不是很明显,更多是在积累。最近官方往来特别多,两国关系开始慢慢升温。今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中印关系现在确实面临着一些发展机遇,也为民间外交提供了很广阔的工作空间。

      2010-03-25 14:30:48

    • 曾建华:

      像外交学会副会长蔡金标正在印度访问,和印度各界进行广泛接触,主要是民间高层人士。今年年底我们会长刘文昌也会率一个代表团去印度参加北京—德里讲坛,向印度的民间解读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中印和谐发展这种共同理念,为促进中印民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彼此的相互信赖,做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今年我们还会接待一些印度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给他们组成一个印度智库代表团。还有和一些重要媒体的高层人士,像社长、总编等,做一些感情沟通工作,邀请他们到中国来看一看,了解一下当代中国的发展,做一些研究。

      但是我想中印关系的改善,光靠外交学会一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国内的各家单位和重要的智库,像一些重要的媒体,像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搜狐、网易、新浪,这些媒体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坚持不懈,不断地积累,才能慢慢开渠、引流、灌溉、开花、结果,将两国领导人友好共事转化成兼顾两国社会和民意基础的具体行动,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2010-03-25 14:35:03

    • 中国网:

      的确,发展中印关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其中新闻记者在中印沟通和交流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印两国的新闻界对对方的报道还不够多,取材也不够广泛,以至于两国民众彼此感觉比较陌生和遥远,对对方的了解比较滞后和片面。曾主任,您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2010-03-25 14:40:28

    • 曾建华:

      中印的交往时间很长,有2000多年,从最早的丝绸之路一直到佛教的传播,像中国的玄奘、法显都到印度去取经,两国人民的交流确实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丰富和发展了各自的灿烂文明,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近代,两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过程中相互支持,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上个世纪50年代,两国领导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也成为了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2010-03-25 14:40:57

    • 曾建华:

      中印两国山水相连,但两国老百姓之间有些隔膜。拿一个可以量化的数字作一比较,中印两国加起来24亿人,去年我看到两国交往的数字,双方人员的来往只有53万。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中国和韩国,中国和韩国建交才18年,但双方人员来往去年是600多万。俗话说得好,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厚。人员频繁、广泛、深入的交往,能够汇小溪成洪流,能够成为切实改善双方关系的基础。所以,这里讲到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媒体,我觉得在两国人员交流量很小的时候,媒体责任非常重大。我发现媒体交往少,大家隔膜就很厉害;隔膜很厉害,交流就更少。为什么?因为大家不相信,双方媒体报道难免就会偏颇了。尤其是媒体缺乏道德的力量,这样很容易出现“三点式”新闻:为了增加媒体的知名度,就可以制造可看点;为了增加报纸的发行量,就增加卖点;为了吸吸引读者的眼球,就制造兴奋点。

      前段时间,甚至国内某一家媒体,还制造新闻,把印度潜艇跟踪中国海军护航舰队这么骇人听闻的新闻都造出来。印度媒体就推波助澜了,完全出口转内销,外面传得很厉害,世界各大媒体开始转载。回到国内,国内就把这个当成真事了,相信是国内自己制造的。我觉得媒体应该是客观、全面的陈述事实,不要加上主观的好恶,添油加醋,甚至以猎奇的心态去造新闻。

      2010-03-25 14:48:21

    • 曾建华:

      我说的全面、客观,因为报道是多角度的,可以让受众能够了解到事实的真相。有一些西方媒体,你不能说他们不客观,他们挺客观的。比如说像照相一样,一栋楼,你照的话可以照整栋楼,这个楼是这个样子,但是有的人光照塔尖那一块。有的人就只照窗户那一块,说窗户安装有问题,窗户不是很过关等等。不能说窗户不能照,但是你得把整栋楼大概的情况说一说,再说这个有什么毛病。这样受众对于这个事情了解会更全面一些。

      我想中印两国本身就有误解,如果媒体在里面添堵、添乱的话,这个事就很难办了。所以,我觉得双方的媒体都有责任,要做一些化解的工作。但不是说他们不客观,但要从客观的角度做一些化解的工作。以前有一句老话,叫“有利于团结的话多说,有利于团结的事儿多做”。我想双方媒体这么做的话,才会引起对方的投桃报李,也容易培育互让互谅的气氛。

      2010-03-25 14:51:39

    • 中国网:

      谢谢曾主任。经贸问题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中印经济交流与利益互惠也是我们中国外文局主办的中印发展论坛的两大议题之一。那么,曾主任您对中印经贸关系是怎么看待的,我们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印经贸关系的发展?

      2010-03-25 14:53:43

    • 曾建华:

      去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中国超过了美国成为印度的第一大伙伴。其实中国一直是排在第二的,而印度是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去年的两国双边贸易应该说接近500亿,和中美、中日、中韩贸易之间的贸易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对于起步比较晚的中印贸易来说,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两国的经贸合作确确实实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利益和实惠。中印两国的国情不同,但是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任务。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两国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在农业、制造业、特区建设方面确实有独特的经验,印度也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印度在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业,生物制药、服务业都有明显的优势。我觉得主要双方充分挖掘合作的潜力,提高贸易的质量和多样性,就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2010-03-25 14:54:42

    • 曾建华:

      另外,中印贸易方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贸易摩擦,尤其是印度针对中国的产品贸易救济调查这方面还是比较多的,仅次于欧盟。我希望印度对于做好双方贸易作出更多努力,妥善处理合作中出现的一些摩擦。

      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双边贸易。两国总体的产品比较单一,相互的投资量也不大。你看像中国吸纳外资比较多,印度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双方之间的相互投资比较少,我想良好的贸易关系是促进政治关系向前发展的润滑剂。我对中印贸易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不管怎么样,大家都是互有需要的。

      2010-03-25 14:57:21

    • 中国网:

      刚才我们谈到了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经贸关系,以及民间交流。文化外交在总体外交中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中印文化交流,也是拓展与深化两国关系的重要领域。您对于加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有何建议?

      2010-03-25 14:59:01

    • 曾建华:

      谈到文化,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文化如水,润物无声”。的确,文化可以从深层次沟通人的心灵,文化也可以看到民族的灵魂,也可以看到思想深处的一些东西。文化的交流所产生的效应,不是一般的经贸活动、政治来往,可以替代的。另外,我觉得文化是可以滋润生命的,但是很缓慢、是慢慢渐进的。但是一旦进入心灵,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和深远的。

      我举一个例子,因为我上大学的时候,比较喜欢诗歌,所以读过不少泰戈尔诗集,像《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都是非常棒的诗歌。读他的诗,能感觉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爱的思索,充满了哲理。我专门摘了以前记得挺深的几句话,跟网友们分享一下。泰戈尔曾经在诗里写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还有他说:有一次我们梦见我们互不相识,醒来之后却发现我们是相亲相爱的;还有大家用的最多的是:让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还有:天空不留痕迹,但是我已经飞过了。这都是泰戈尔的名句,真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这些诗都滋润着我年轻的生命,影响着我的价值观,到现在都没有忘记,让我感觉沐浴在伟人的光辉之下,年轻的生命都会闪光。我想泰戈尔的诗歌是我们生命中很宝贵的文化财富。

      2010-03-25 14:59:51

    • 曾建华:

      我觉得文化确实是很有力量的。我看过印度不少电影,很多人小时候都看过,像《流浪者》《大篷车》《真真假假》、《奴里》、《拉兹之歌》等。流浪者的那首歌我们都会唱。现在很奇怪,现在的宝莱坞很出名,据说电影的产量超过好莱坞,但是我们最近好多年没有进口印度的电影,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我们之间文化交流少,自然就有隔膜,有了隔膜就肯定会有误会,误会多彼此肯定就不喜欢,这是很正常的事儿。

      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随便拿出几片东西都是闪闪发光,毫无疑问。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在推广双方的国宝经典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与时俱进,一定要加进一些现代的元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些媒体产品,应该是针对双方的年轻人,是双方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东西,反映当代国家面貌的一些产品,用这些产品进行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才能慢慢在彼此的国民心中,尤其年轻人心目当中培养出“好感”的种子。交流能够消除隔膜,交流也能够消灭仇恨。我想,大陆和台湾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0-03-25 15:05:18

    • 中国网:

      目前中印关系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同为发展中的大国,您认为两国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哪些共性问题,两国在发展领域应该如何加强合作?

      2010-03-25 15:08:46

    • 曾建华:

      “新兴大国”这个词,显示这个群体现在已经崛起,是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特征。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成员,我想中国和印度在“金砖四国”、“基础四国”、“发展中五国”、中俄印三国机制,很多重要的合作平台都有富有成效的合作。一些新兴大国一起在“8+5”、G20这个框架之内,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提升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中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而在国际舞台上,中印两国对亚洲乃至全球事务中具有影响力。在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两国都有着很多相近或者相似立场,比如说在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的安全、粮食安全、多哈会谈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问题上,中印两国都密切合作,维护了自身的利益,也捍卫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当然,中印两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为两国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也多,两国国情相似,任务也是相同的,就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需要长期和平和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当然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两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不同,另外还有些历史的恩怨,产生的相互防范心理,还有现实的领土争端,这些都是双方的一些矛盾。

      2010-03-25 15:09:31

    • 曾建华:

      但我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模一样的,比如说存在问题是正常的,一点没有问题也觉得不正常。大家经常说的一个例子是,咱们牙齿和舌头在一块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应该说是和平相处的,但是也不时发生“牙齿咬舌头”的事。我觉得中印两国有问题,就解决问题,用谈判解决问题;暂时解决不了的话,先放在一边,等到以后有更有智慧的人去解决,不要让问题更加恶化。例如中印之间的边界问题,这是历史遗留的一些分歧,我觉得双方应该从战略的角度,从双方的大局角度考虑问题,相互尊重和照顾彼此的关切,这是一项非常艰难、也非常需要耐心、信心和决心的事,我想只要双方有耐心、有信心、有决心,就一定能够找出双方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但是在问题解决之前,双方应该共同努力,起码保持边界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2010-03-25 15:14:43

    • 中国网:

      从建交至今,中印关系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这60年也是非常的曲折,这期间既有蜜月期,又有兵戎相见的破裂期。而目前中印两国又都面临着崛起的机遇与前景。您能否对中印关系前景给我们做一些展望。

      2010-03-25 15:17:41

    • 曾建华:

      我觉得中印关系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但是有一些事情还需要做。比如除了刚才说的边界问题处理好以外,我觉得要加强交流,提高彼此的相互信任度。因为缺失交流少,猜疑就多,猜疑多了以后就更不愿意交流。中印之间应该减少猜疑,不断做工作来增强信任。千万不要有一种“一山不容二虎”这种思维方式。因为有些问题,如果换个角度看也许就不是个问题。比如说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就能把印度和中国放在一个山上呢?本身可能就不在一个山上,再说世界上的山很多,老虎也很多,彼此能够和睦友好相处的话,整个世界就和谐了。

      2010-03-25 15:19:01

    • 曾建华:

      另外在交流方面,我想再特别提一下,对中印关系来说,媒体交流尤其是现在迫在眉睫的。媒体交流非常重要,中印这次搞的媒体交流论坛非常好,而且非常及时。从媒体交流开始,跟着后面一步是精英和智库开始交流,再其次是青年一代开始交流。我觉得这些应该是一步一步做。因为现在猜疑太多,必须要先从媒体开始。

      我觉得中印关系实在是太重要了,已经超越了双边的范畴,已经具有全球和战略的意义,我自己认为中印的和睦、友好和合作,应该是两国的唯一选择,双方应该是互为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你想想两国加起来24亿人口,占全球将近40%,两国要共同发展起来,两个文明古国重新复兴,那是怎样一种磅礴气势,整个世界都为之改观。我想,真有这一天的话,不仅是造福两国,还会惠及整个亚洲和整个世界。我对中印关系充满期待,并将为之努力工作。

      2010-03-25 15:24:09

    • 中国网:

      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专访。从对曾主任的专访中,我们也对中印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们也期待,中印关系的未来会更好。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中国访谈节目,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 (责编 王瑞芳/摄像 王一辰/技术 杨掬)

    • 2010-03-25 15:24:13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jxz/zenjh.wmv

    图片大图:

    • 中印关系现在面临着一些发展机遇,也为民间外交提供了很广阔的工作空间。

      中国网

    •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亚非拉部主任曾建华接受中国网专访

      中国网 王瑞芳

    • 两国在推广双方的国宝经典时,一定不要忘记加进一些现代的元素。

      中国网 王瑞芳

    • 中印两国都面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任务,两国的经济也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