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启智人——梁启超

    时间:2011年9月16日10:00
    嘉宾:梁启超先生的孙女 梁旋
    简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一段令人耳熟能详的话充满着对于国家的热爱,也充满着对于民族强大的迫切渴望。它的作者梁启超,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寻求中国的政治文化的进步和变革,他的一生也贯穿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将足迹深地融入了那一段历史。本期中国访谈邀请了梁启超先生的孙女梁旋女士,一起来聊一聊她的祖父,辛亥革命的启智人——梁启超先生。              [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当时梁启超说中国那时候生物方面发展不太好,以后应该能够很有前途,所以希望我三姑学生物。我三姑后来在加拿大也尝试了一下,但是她不喜欢生物,就写信给我二伯伯,我二伯伯和我爷爷通信时就说了这事。要是一般别的家长会说我让你学你就学,但是梁启超说你要是不喜欢,还是学你喜欢的。尊重她的兴趣,也帮她分析、引导,最后学了图书馆学。后来我三姑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图书馆学,成为我们国家比较早的图书馆学的专家。在兴趣方面,他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看他给我二伯伯写信也是,让他们以后学建筑等,让他们结婚去欧洲看一下,有一些感受,对一些好的建筑、好的城市规划有一些感受,更增加兴趣。这些也是对他们后来在建筑上有很多思想上的影响。

在我们家里,自上而下都有一个特点,大家全都去营造一种非常自然的爱,梁启超在写信时抬头都是“大宝贝思顺,小宝贝思庄,还有两个不甚宝贝的乖乖”、“对岸一大孩子们”等等,他当时在国内已经比较安定了,小孩都在国外,要不然就是留学,要不然就是工作在国外,他就写信,在信中像大宝贝、小宝贝、乖乖称呼的那些小孩当时都已经三十出头,二十多岁了,可以想想在当时社会中那种大家庭,有谁家家长这样称呼小孩,应该都是比较严肃、威严的。我这些姑姑、伯伯从小被这么叫大的,一看就是非常直白或者非常明显地去表达父爱,这在当时的家庭还是比较少的。这个环境对小孩心灵滋养,让他们能够有一个比较温馨、比较宽松的成长氛围,都会有很多益处。我觉得这些是我们家庭延续的家庭环境特点。

1910年,梁启超在日本抱着2岁的思庄和3岁的思忠。梁启超宽大的额头和浓眉,

以及嘴角微弯的“梁家嘴”独有特色,他的子女都继承了这种相貌特点。

中国网:您刚才说到的平等、尊重、自然的爱这三方面,梁启超先生在当时真的应该是很先进的一个想法,这三点在现在的家长可能也做不到。但是这三点用在现代的家庭教育里也真的非常确切,也非常实用。您父亲对于您的教育延续了这三点吗?

梁旋:基本上,我父亲从17岁就去美国,20多岁才回来,他的成长过程中,年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美国成长的,像尊重等方面肯定是这样,另外他更开放一点,肯定也很平等。家长对孩子的爱,现在都在这么宣传,但我觉得实际上不能为爱而爱,不能有意去表示,要是非常自然的,所以我特意地说自然的爱,人类繁衍,慢慢成长的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我爸爸对我们也是差不多的,在我们整个家族,我们家族也经常要聚会,像我三姑家,二伯伯家,基本上也都是这样的氛围。

中国网:刚才您也提到梁启超先生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纪念讲话中提到这样一句话,“虽然经过了千灾万难,但还是像小孩子一样处事带有几分幼稚”。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

梁旋:他当时讲中国历经千灾万难,但还是像小孩子一样,他说中国是这样的,是因为我们整个国民有一种觉悟,能够觉到自己民族是非常优秀的,不能屈服于别人之下,是一个整体。他强调一个觉悟,如果作为一个人来说,其实也是一样,如果对人生的意义、对社会的责任、对更加进步的文明,对于这些我们也要有更多的追求、向往,不懈地努力,在这些方面去探索的话,可能是对国家和人民有更多贡献的人的共同特征。

中国网:您的祖父一生也比较坎坷,但在老年时依然是非常乐观豁达的心态。

梁旋:是。大家也都是这么讲,我能够看到的,像我姑姑、伯伯也都继承了我爷爷这些性格,所以我自己分析,我们梁家的性格特质可能是比较乐观,对很多事情都能够以比较开放的心态,尽量去理解、包容,非常直率,没有太多隐瞒,是这样一种性格。

中国网:应该算是一种家族性格的遗传吧。我想在节目最后,您能不能从自己的角度,用几个词形容一下您的祖父梁启超先生?

梁旋:对于梁启超,要用几个词(形容)的话,我认为一个是“爱国”,一个是“慈祥的父亲”和“孩子们的朋友”。

中国网:非常感谢梁旋女士做客我们的节目,和我们分享了很多关于梁启超先生我们所不知道的故事,也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编:王瑞芳/主持:赵薇娜/图片:胡迪/导播:周姗姗 /技术:高聪 庞睿)

     1   2   3   4   5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