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首页 | 观点中国
 
 

【中国网评】“双11”火热依旧 中国经济复苏步履不停

来源:中国网    2020-11-14    作者:戚易斌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评论员  戚易斌

第十二个“双11”购物狂欢节落幕了。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一场年度消费大戏,今年的“双11”被寄予了促进消费回补、释放消费潜力的期望,其表现也成为国内消费复苏的风向标。

从11月1日零点至11月11日24点,天猫总交易额为4982亿元,京东为2715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据天猫方面的数据显示,今年“双11”参与品牌25万,参与商家500万,折扣商品达到1600万款,是去年的1.6倍。不断刷新的销售纪录,折射出“尾款人”“剁手党”的巨大消费热情和国内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国内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的背景下,“双11”购物狂欢节的到来可以说恰逢其时。

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壮大,“双11”从一项电商网络促销活动,成长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并且逐渐对国际电子商务行业形成重要影响。不管是成交额破纪录的最短用时、同比大增的成交总额,还是海外品牌和海外买家参与度、跨境消费数据流,无不展现了蓬勃的数字经济活力,也生动地反映出消费拉动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地位不断上升的现实。

今年的“双11”,各大电商消费新场景再次扩容,直播购物、AR试穿、3D逛街……都为“双11”这个传统风口增添了时代新助力。回顾“双11”十多年历程,其对消费端、生产端、技术端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而随着每年新元素的加入、融合,“双11”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振兴效果也在不断累积和放大。

“双11”首先是一个消费主题节日。从微观层面上看,在巨大的消费让利口号引导下,消费者享受实惠购物、快乐购物,通过“买买买”体验消费快感,实现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从宏观层面上看,消费者每一次点下“购买”键、每一次清空购物车,都是对这个国家经济活力的一种背书。今年电商平台采用了提前开售并延长售卖期、强化线上线下融合、让直播电商唱重头戏等新玩法,不仅代表着平台、商家对群体消费需求的迎合与引导,同时也代表着“双11”对中国社会消费潜能、商业动能的集中激发。

“双11”也是一个有关生产变革的节日。“双11”对生产端、产业链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对企业生产流程的优化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实体经济的扶持上。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企业触网可以及时根据消费端数据调整进度、改良产品,还大大缩短了资金回笼时间。头部电商平台今年加大了对中小商家的扶持力度,推出流量扶持和产地津贴,并联合地方政府共同发放定向消费券。众多中小企业则借助“双11”平台发力C2M(反向定制)模式,把“双11”的预售作为倒逼自身供给侧生产优化与定制化生产的手段。特别是,今年加入“双11”的还有30多万贫困县商家,从11月1日到10日,贫困县商家的成交额同比增长74%,其中尚未脱贫摘帽的52个贫困县商家的成交额同比增速达到122%。

“双11”还是一个反映技术迭代的节日。“双11”狂欢,有人尽兴花钱,有人全力卖货,背后仰赖的是互联网技术对这个庞大生态的保驾护航。11月11日零时刚过26秒,天猫“双11”的订单创建峰值达到58.3万笔/秒。这一数字是2009年第一个“双11”的1457倍,消费者体验丝毫不受影响——继去年“双11”核心系统“上云”后,今年的底层技术全面基于云端升级,每万笔峰值交易的IT成本较4年前下降了80%。此外,区块链“身份证”、智能分拣中心、AI快递员、3D互动等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无不表明“双11”也是一个技术大比拼的现场。 

2020年,疫情曾给经济按下暂停键,而充满活力的“双11”,再一次组织起跨越国界的社会化大协同,使得全球供应链都动起来,并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市场的魅力。为了赶制“双11”的订单,以色列美妆设备工厂4个月不放假,流水线24小时不停工。日本品牌雅萌也取消了欧美订单,直供中国。兰蔻今年特设“补给专线”,将货品从法国空运入华,保证充足供应……在刚刚闭幕的第三届进博会上,习近平主席许诺“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随之而来的“双11”无疑对此做了最好的注解。

从商业到物流,从内容生态到技术体系,数字新基建在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在不断优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快速更迭。人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数字化是不确定性时代里最大的确定性机会。“双11”展现的内需能量、发展韧性和创新活力,让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更有信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如今的“双11”不再是简单的线上消费,而是中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试验机会。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已经为“双11”搭建好了最广阔的舞台,而“双11”也必将在新发展格局之下不断汲取新营养、展现新活力、取得新突破。 (责任编辑:唐华 乐水 蔡晓娟)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