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首页 | 观点中国
 
 

【中国网评】而立之年,中国-东盟合作开启新征程

来源:中国网    2021-06-11    作者:戚易斌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评论员 戚易斌

6月7日,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特别外长会在重庆举行。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和东盟成员国外长、东盟秘书长出席。王毅在会上高度评价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梳理总结了中国和东盟30年合作成果和经验。王毅指出,中国东盟要着眼未来30年,共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东亚特色的区域合作之路,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过去30年,中国和东盟坚持讲信修睦,谋求合作共赢,发展成为最大规模的贸易伙伴,最富内涵的合作伙伴,最具活力的战略伙伴。双方建立了领导人、部长、高官等各层级、立体式对话机制,及时就重大问题开展战略沟通,为双方关系发展构筑起坚实基础。中国连续11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也在2020年跃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向投资累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2019年,双方人员往来已超6500万人次,每周有近4500架航班往返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双方互派留学生超过20万,结成友好城市200多对。

尤其是过去一年,尽管面临百年变局和世纪大疫的叠加影响,中国-东盟关系依然迎难而上,逆势上扬,继续成为最成功的地区合作样板之一。在高层交往把舵定向基础上,中国和东盟相互支持,共克时艰,携手抗击疫情,力推复工复产合作,各领域合作持续深化,双方关系不断加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协定的签署,也为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展创造了新平台、提供了新机遇,为双方继续深化利益融合、引领区域合作开拓了新空间。

如今,中国东盟友好合作步入“而立之年”,各自发展也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双方关系迎来了继往开来、提质升级的新契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东盟肩负着共同开创地区和平、发展、合作新时代的重任,这对双方打造更高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中国-东盟关系也面临多重挑战——目前东盟地区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防疫形势依然严峻,疫情同时也重创东南亚经济。未来一段时间,东盟各国将持续面临政府收入减少、防疫及刺激经济支出增加、偿还到期债务等多重压力,陷入债务危机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美国基于地缘政治竞争,采取多种手段阻扰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如在南海扩大存在与直接干预,干扰破坏南海和平稳定;利用“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塑造小多边同盟,试图打造“亚太版小北约”制衡中国,以及企图分化中国-东盟经贸联系,实现产业链“去中国化”等,这些都将给中国-东盟合作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新形势,中国和东盟必须继续秉持伙伴精神,携手应对重大挑战。一是要深化抗疫合作,尽快彻底战胜疫情。王毅提出,中方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尽己所能向东盟国家提供疫苗,回应各国需要,并与各国加强疫苗研发、生产、采购、接种、监管合作,提升地区公共卫生能力。新加坡今年2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认为,在东盟对话伙伴中,中国是给东南亚抗疫帮助最多的国家。相信在接下来的抗疫过程中,中国仍将是东盟国家的最强助力。

二是要推动经济复苏,积极培育合作新增长点。中国除积极支持东盟稳步推动经济重启、巩固复工复产合作外,还应大力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打造务实合作新亮点。近年来,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驱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关键动力。疫情更是进一步凸显数字经济重要性,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中国和东盟要紧抓数字经济新机遇,加速探索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加强在数字技术防疫抗疫、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今年还是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双方可在生态环保、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减贫等领域创造合作亮点,不断注入合作新动能。

三是要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尽早达成“南海行为准则”。当前全球风险点和动荡源增多,亚太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中国和东盟各国要从大局出发,积极管控分歧,充实安全领域合作。王毅介绍,此次特别外长会期间举行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高官会,商定重启“南海行为准则”线下磋商。中国和东盟要趁势而上,继续全面有效落实《宣言》,尽早达成一个实质、有效、符合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国际法的“准则”,“向世界展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智慧共同维护好地区和平稳定”。

2018年,第2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通过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2020年,第23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发表了《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21-2025)》,这些文件为双方关系发展规划了蓝图,谋定了道路。未来中国-东盟要以落实《愿景》为主线,以《行动计划》为重点,不断充实战略伙伴关系内涵,推动中国—东盟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创造下一个更加精彩的30年。(责任编辑:唐华 李小华蔡晓娟)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