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林铎
近日,新西兰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彼得斯访问中国。在中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入第二个10年之际,此访是中新两国的首场高层交往,对双方推进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密切战略沟通,增进相互认知意义重大。然而,在本轮中新对话的大背景中也出现一些“杂音异响”。某些西方政客和媒体恶意曲解、大肆炒作近期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正常活动,企图在太平洋掀起波澜。
这些言论主要聚焦于两个事件: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舰艇编队在南太平洋公海区域进行实战化演训。对此,附近海域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部分政客,以及一些西方媒体渲染中国海军行动“威胁地区国家安全”,鼓噪澳、新等国应强化防御能力,提高防务支出,并诬称中方对演训的通报“不透明”“不及时”。此外,澳大利亚反对党在国内即将举行联邦大选的背景下,借机攻击执政党“应对中国不力”。
实际上,这些荒谬言论毫无立足之地。首先,中国舰艇编队演训的海域是国际公海,演训内容和安全距离完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通行做法。这一点已得到澳大利亚、新西兰领导人及防长、外长等高官一致确认。澳大利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马尔斯甚至颇具自知之明地向澳大利亚公众解释,“澳大利亚军舰靠近中国的频率远高于中国靠近我们的频率”。在通报时效方面,当前国际法对于在公海开展舰炮射击的通报流程、对象、时间没有具体规定。中国和相关国家也没有签署双边协议明确军演提前通报的时效。通报“及时”与否是不能依据主观标准判定的。中方在演训开始前就已通过国际认可的通信频率,对周围相关方进行反复告知,尽到了国际法和国际通行做法要求的义务。
至于个别政客借机为大选造势,翻炒的所谓“地区不安全”“政府对华不作为”言论,如不及时停止,则可能和澳大利亚前政府一样,走上对华交恶歧途,冲击中澳关系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强调“中国确实遵守了国际法,重要的是不能暗示情况并非如此”。这一表态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澳方不愿让事态升级的信号。
二是在太平洋岛国库克群岛领导人近期访华期间,中库签署一系列双边合作文件。新西兰领导人对此表示“震惊”“担忧”,称库克群岛在国防和安全等问题上“不透明”,新方“不知情”。一些新西兰媒体过度解读中库合作,渲染中方对南太地区的“战略性介入”。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这些言论根本站不住脚。一方面,中库合作是两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关协议公开、透明。如彼得斯在同中方的会晤中所强调的,新西兰与库克群岛具有“宪法关系”。但“宪法关系”不构成库克群岛的告知义务。库克群岛与新西兰有深远的历史和社会纽带,库克群岛宪法提及二者关系的特殊地位,但没有规定库克群岛“有事必报”的义务。库克群岛总理布朗回应相关言论称,“站稳脚跟应当靠我们自己的双脚”。如果坚持以“透明”为由头,挤占小国的主权独立和自主,才是真正打破地区和平稳定的行为。
另一方面,中国始终坚持“四个充分尊重”的太平洋岛国政策,中库合作充分尊重库克群岛的主权和独立,充分尊重其意愿,充分尊重库克群岛的民族文化传统,亦彰显对岛国联合自强、建设更美好太平洋家园的尊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长王毅在会见彼得斯时明确表示,中方尊重新方同太平洋岛国的传统关系;双方可通过南太事务磋商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加强沟通。这充分表明,中国同太平洋岛国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受到第三方干扰。在这些客观事实面前,炒作“不知情”并非因为“不知情”,而是内心的“不满意”乃至“不乐意”。其背后根源,是一些国家仍然“不适应”或“不愿适应”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存在,因而,即便眼前的海面风平浪静,但“观念的水位”早已波涛汹涌。
对于近期出现的“杂音异响”,王毅在会见彼得斯时明确指出,双方可通过建设性对话妥善解决具体分歧。与此同时,王毅在G20外长会期间会见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双方共同肯定中澳交往取得的积极进展;中新外长在北京深入交换了意见;中澳两军防务战略磋商机制时隔六年重启。这些都表明,中国始终支持同各方开展良好的沟通,在对话中不断增信释疑,为共同维护太平洋的和平与稳定注入动力。
随着中国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未来,中国在远海、深海等空间的经济活动与合作仍会持续增加,中国海军也将继续为维护全球海洋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中国并不是让太平洋“不太平”的因素,零和、排他、对抗性的思维才是真正的不稳定因素。只要心胸不狭隘,宽广的太平洋足以容下和平共处的每一个国家。(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