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中国网首页 | 观点中国
 
 

【中国网评】以“合”促“和”,中国国家安全观的独特魅力

2025-05-14 来源:中国网 作者:华章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评论员 华章

5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还是战争?繁荣还是衰退?团结还是对抗?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白皮书全面阐释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工作的创新理念、生动实践和建设成果,展现出中国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世界的不变初心,为全人类实现孜孜以求的繁荣安定美好愿景提供行动指南。

中华民族崇尚和平,讲求和合共生。“和”“合”二字道出了中华文明的处世之道——主张亲仁善邻,追求共同安全,进而实现自身安全。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全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理论贡献。

当下的世界,大国博弈加剧,地区冲突不断,归根结底就是一些国家依然秉持零和博弈思维,企图以牺牲他国安全为代价,追求本国的“绝对安全”。这种排他、煽动对立的安全观,已成为实现全人类共同福祉的障碍。而总体国家安全观摒弃了这些过时的安全观念,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安全治理理念。这种理念强调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模式,主张通过多边合作与对话,实现普遍、平等、包容的安全,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路。

2022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挑战,携手打造安全共同体。这一倡议顺应了国际社会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冲突战争的迫切需要,为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应对国际安全挑战、实现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不搞“从实力地位出发”的霸权操弄,始终坚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始终坚持以信为本、以礼相待,始终坚持以维护各国正当安全利益来共创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的全球安全观代表了大多数国家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安全诉求,为化解包括乌克兰危机在内的地区安全困境开创了新局面。

此外,总体国家安全观还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问题。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问题,从根源上化解全球安全局势的长期动荡。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为全球安全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为此,中国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的“零饥饿”目标,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向发展中国家推广1000多项农业技术,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了全球粮食生产能力,维护了世界粮食安全,促进了全球的可持续安全。

能源合作方面,中国通过一大批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积极拓展绿色能源领域合作,为所在国提供了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方案。中国企业投资建设的德阿风电项目每年为南非供应稳定的清洁电力约7.6亿千瓦时;卡鲁玛水电站助力乌干达成为区域电力供应枢纽;索西安地热电站提升了肯尼亚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些合作项目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

生态治理方面,中国推动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2022年12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2024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期间,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的首批9个小额项目获得通过,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为应对全球性生态挑战贡献力量,促进了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基础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及“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弥补人类“和平赤字”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应对百年变局下的全球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展望未来,中方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不断为全人类共同发展和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审:蒋新宇 张艳玲 蔡晓娟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