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李嘉伟
5月26日至28日,首届中国—东盟—海合会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峰会。当世界面临单边主义逆流与地缘政治动荡,这场覆盖21亿人口、占全球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三方对话,以“制定共同愿景,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可持续和安全的未来”为题,共同探讨应对世界百年变局的上善之策。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中国也通过该机制进一步深化与东盟、海合会的战略对接,展现了推动南南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东盟、中国和海合会国家构成了“全球南方”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东盟以年轻人口红利和数字经济潜力成为增长引擎,海合会凭借能源资源和主权财富基金占据战略要地,中国则以完整工业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关键支撑,三方形成“技术+资源+资本”的战略闭环。三方贸易网络已超越传统区域边界,形成跨印度洋—太平洋的经济大动脉。
此次峰会签署的联合声明聚焦经济一体化、互联互通、能源安全和数字化转型四大领域,提出建立区域性商务理事会、探索本币跨境支付、推动绿色能源技术合作等具体举措。三方将共建覆盖港口、铁路、能源管道的陆海联动网络,有助于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更将打通从马六甲海峡到霍尔木兹海峡的物流通道,重塑亚洲供应链格局。三方还计划联合开发氢能、碳捕集等新兴技术,这既呼应了海合会绿色转型战略,也契合东盟绿色增长需求,更彰显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中国与“全球南方”的合作始终以开放包容为底色,以务实合作为抓手。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的全面完成,标志着双方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规则对接进入新阶段。中国与海合会的合作则从能源贸易延伸至金融、科技等高端领域。此次峰会将双边合作成果升级为三方机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纽带作用,推动中国—东盟—海合会形成“双轨驱动”的合作网络。这种合作的战略价值在于打破传统地缘政治的界限,通过整合东盟的“中心地位”、海合会的“枢纽价值”和中国的“技术优势”,覆盖印度洋—太平洋的经济走廊,提供了一个非排他性、发展优先的多边合作模板。三方形成“资源(海合会)、制造业(东盟)、消费者(中国)”的“黄金三角”,将提升“全球南方”的集体韧性和议价能力,重塑全球资本和贸易流向。
三方峰会的召开恰逢“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的关键节点。近年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扩员、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扩大、“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话语权提升,共同勾勒出世界权力结构的深刻变革。此次三方合作机制的建立,正是这种变革的缩影,它不仅推动东盟、中国、海合会形成“南方合力”,更通过制度创新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联合自强的范例。
在全球治理层面,三方合作坚定捍卫多边主义。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发展—安全—文明”为联结,超越了西方的依附模式,聚焦切实的发展成果,尊重多元治理体系,赢得了“全球南方”的广泛认可。联合声明明确,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这与美国“对等关税”等单边主义行径形成鲜明对比。三方就中东局势达成共识,呼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支持“两国方案”,都体现了“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的转变。
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全球南方”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峰会向世界证明,唯有摒弃零和博弈,坚持开放包容,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携手走向一个“潮起南方,万象更新”的新时代,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选择。
编审:蒋新宇 唐华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