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井居者

城市底下的选择

“坐井观天”非他愿
 

聚焦

  • 一则关于井下蜗居的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52岁的王先生家住怀柔农村,在北京市区靠洗出租车为生,有三个孩子要供养,为了省下房租,他在朝阳区一个地下井里一住就住了近20年。如今,将台乡政府已经派人开始用水泥将住人井井口封死,并将井内东西掏出。

     

  • “井居者”何去何从?

     

     

     

    在高房价高房租的逼仄下,住不起胶囊公寓,再不济也只听说过隐居山林的,或是搭窝于屋顶的,没想在井下还能觅得一处安身之地,还真是闻所未闻。说是创意无限,似乎有点调侃过度了,而且是对于在井下居住长达近20年的一家人,这样的境况无疑是让无数人动容的。

     

    在四平方的井下是如何住下一家人的,他们在黑暗的井底下,是如何顽强生存的?

     

    接下来,他们将面临的,无疑是两种选择,一是被送往救助中心,然后被遣送回家;二是被幸运地安置到“温暖”的住处。如果是前者,对井下居住者算是福音吗?显然也不算,他们不是城市流浪者,也不是精神异常的意外走失者,他们虽然处境艰难,但是显然是揣着一个城市梦而来的,有为孩子的教育而来,有为更好的生存而来。如果就这样把他们遣送回家,他们勇敢地进入城市的意义又何在呢?如果不是因为对城市有更好的期望,他们还至于舍弃家乡,蜗居井下呢?[详细]

     

  • 封堵只是暂时的

     

     

     

    位于朝阳区丽都广场南门附近的多个热井,不少酒店工作人员正在用水泥方块将井口封死。经过探访附近十多处井下发现,每个穴居井盖有两个出口通向地面,堆置着各类生活用品,例如吃剩的馒头、用过的被褥等等。

     

    如果仅仅发现一处“井底蜗居”的现象,那么只能说明这是一则新闻。然而,如果发现很多这样的“井底蜗居”现象的话,就不得不进行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人们选择这样的蜗居之地。而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对于这样的“井底蜗居”者,难道只有封堵井口这样的一条道路可以选择吗?

     

    城市管理者动辄封堵的措施,多么像广州为了驱赶流浪汉而在大桥底下浇筑的锥子之地呢!在两者之间,相似的点就是城市管理者非人性化的管理,只是看到眼前的问题而忽视了长远的问题,只是为了表面的好看而选择了这样的逻辑。试问,将流浪汉驱逐到大桥底下之外,难道就不会去别的地方了吗?同样的道理,将井底居住的人封堵起来,他们难道就不会选择其他的免费居住的地方吗?肯定需要。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井底居住的这些人,竟然很多被遣送回家。如此一来,难道他们就不能再回去了吗?如果回去的话,问题难道就不是问题了吗?[详细]

     

  • 救助管理制度很难帮忙

     

     

     

    井口被封死之后,在此居住的“井底人”们不知去向。而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不能对“井底人”进行强制救助,但如果他们提出需求,民政部门将提供食宿和返乡的交通凭证。也就是说,有关部门对井居者的帮助,只限于保证他们不住在危险的井下,至于出井之后,或许可以按照救助管理制度的要求,给他们提供一个星期的食宿,和一张回家的车票。但也仅此而已。

     

    可这些并不是他们想要的。这些井居者之所以来到大城市,无非是谋求一个就业的机会,或者说图个温饱,一旦离开,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来源。

     

    更何况,救助管理制度本就不是为了类似“井居者”的群体而设。救助管理制度的服务对象是“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而王先生们或是洗车或是拾废品,早上7点多“出井”,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回“家”,从始至终都是“自食其力”。日子过得虽不体面,至少规律。

     

    因此,这些“井居者”们并不同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临时性的食宿服务满足不了他们的居住需求,他们需要的不是一顿饭或是一次借宿,而是长期的营生。这大概就类似于国际上有名的“贫民窟”,他们在大城市工作,却没钱解决居住问题,只得在权衡之下凑合凑合,当大批的人聚居在一起,就形成了“贫民区”。[详细]

     

  • 如果没有富裕的机会,请给我贫穷的权利

     

     

     

    无论是“立锥之地”还是“井底蜗居”,当权者们当然会有各种充分的理由来解释,所有理由最终汇得的结果都是这里的人民好逸恶劳,政府部门热情博爱。然后我们所有人都懵了,为什么人们竟如此脸谱化到无法理解,谁身边存在这么“纯粹”的人们啊?

     

    一个社会应该提供公平的机会,公正的决策和公开的政治,这些由透明作为首要属性的素质会给这个社会带来繁荣。繁荣并不是飞升的GDP,也不是在奢侈品店里驰骋的中国大妈,它应该是每一个人肉体的温饱和精神的富足。从现今的情况来看,我们不仅缺少正确的机会富裕起来,甚至连贫穷都要“因贫受罪”了。

     

    每个社会都有贫穷和富裕的A面B面,它是否够好并不是要所有人能够大腹便便地坐在一起大把地数钞票,也不是让人们统一地去背一本“道德经”,而是要让人们有的选。如果谈底线的话,就是要让人们在没有富裕机会的时候,至少还有贫穷的权利。[详细]

     

    (编辑:杨公振) 

结束语

王秀青11岁的小儿子说,“平常上下学走在路上,看到井盖时,就会想起来,我爸就是在那底下住着的。”这位孩子心声,管理者也该有所启发。由井下之民联想到的,不应该只是对于城市光鲜形象的“影响”,不应是不惮于在寒冬里施行驱赶,而是如何去照亮那些井下的城市“背面”。

调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