闳中肆外 国尔忘家——毛泽东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9-07-02 09:20:51  |  来源:人民政协报  |  作者:汪建新  |  责任编辑:郭素萍

主讲人:汪建新

简介: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毛泽东诗词研究专家。10多年来,专注于毛泽东诗词的教学研究,著有《毛泽东诗传》《毛泽东的诗人情怀》等,主讲电视系列片《毛泽东的诗人情怀——阅尽人间春色》。2017年11月,人民网开设《汪建新专栏》,集中展示其毛泽东诗词的研究成果。

编者的话: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而且是杰出的诗人。他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诗词中所呈现出的豪气、正气、大气等,气韵生动,独具艺术魅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欣赏毛泽东诗词,感悟毛泽东的家国情怀。本期讲坛汪建新教授从毛泽东的韶山情、父母情、夫妻情、湖湘情和天下情等角度来解读毛泽东及其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感触和人生追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对家人的眷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对国家的期许;“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文天祥对国运的痛感。家国情怀世代流淌,绵延不绝,凝聚成岿然不动的民族精神。

韶山情:

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到“别梦依稀咒逝川”

少年毛泽东为了追求人生梦想而走出韶山。青年毛泽东立下拯救民族危亡的远大志向,“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投身中国革命之后,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同志东奔西走、南征北战,始终都矢志不移。这些诗词中,都表现出了毛泽东的家国情怀。他的家国情怀是20世纪最伟大最有代表性的精神符号,是近代以来中国改变积贫积弱,改变被奴役被剥削地位的时代最强音,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堂兄,也当过他的私塾老师。1927年元月,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回到韶山,毛宇居主持欢迎会,致辞说:“毛君泽东,年少英雄,到处奔走,为国为民。今日到此,大家欢迎。”1941年,毛宇居主持编撰《韶山毛氏四修族谱》。他在“毛泽东”条目下写了“闳中肆外,国尔忘家”八个字。新中国诞生后,毛宇居欣然写下《七律·颂导师》,赞颂毛泽东“一领青衫运远谋,手无寸铁敌王侯”“一腔铁血关天下,国尔忘家志不移”。

韶山,湘中灵秀之地。相传舜帝南巡至此,见层峦叠翠,不觉心中大悦,遂命随从奏韶乐九成,引凤凰来仪。东汉文学家王粲《登楼赋》云:“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走出韶山的毛泽东曾发出“我自欲为江海客”的豪言壮语,然而他始终满怀对家乡山水的不尽依恋。

1906年,毛泽东即兴写了一首《井赞》:“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青青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当时,毛泽东在井湾里私塾就读,无非是死记硬背《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毛泽东借此表达对旧式教育的不满,渴望离开闭塞的韶山。

1909年,“过激派”李漱清回到韶山。在他的影响下,毛泽东读到了讨论富国强兵之道的《盛世危言》。特别是在阅读了小册子《论中国有瓜分之危险》之后,少年毛泽东开始意识到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1910年秋天,他前往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表达了外出求学、四海为家的人生志向和坚定决心。

求学期间,毛泽东多次回到韶山,而走上革命道路后,他仅回过5次韶山。1921年春节期间,他回韶山为父母扫墓;说服全家人舍弃家业而外出革命。1925年2月,毛泽东携妻儿以回韶山,领导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1月,毛泽东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临别时,他对乡亲们立下誓言:“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了!”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韶山。他既没有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慨叹,更没有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张狂。他走村串户,接见了3000多群众,双手几乎都被握红肿了。毛泽东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倾情写下了《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历史长河中,32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在个人的生命中却是漫长的历程。1927年他立下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国的革命已然成功,韶山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2  3  4  5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