闳中肆外 国尔忘家——毛泽东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9-07-02 09:20:51  |  来源:人民政协报  |  作者:汪建新  |  责任编辑:郭素萍
      父母情:

从“春风南岸留晖远”到“万端遗恨皆须补”

1959年6月26日,回韶山第二天的一大早,毛泽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给父母上坟。他把鲜花和松枝放在坟头上,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深情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山途中,毛泽东对大家说:“我们共产党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师长、同志和朋友,还得承认。”

在很多人看来,毛泽东与父亲之间充满矛盾与冲突。毛泽东对父亲的自私、专制的确心怀不满,但正是父亲的严厉,使他从小就能吃苦耐劳;而父亲供他读书,毛泽东更是难以忘怀。他在抄录《七绝·呈父亲》时,特意把原诗中“男儿立志出乡关”的“男儿”改成“孩儿”,表示对父亲的敬重;把“学不成名死不还”中的“死”改成“誓”,顾及父亲的感受。毛泽东对父亲的敬爱表达得深沉而又含蓄。

毛泽东母亲文七妹宅心仁厚,温良谦和,对他影响至深。1919年10月5日,母亲病逝,毛泽东赶回韶山冲。他跪守慈母灵前,含泪挥笔写下了他最长的一首诗《四言诗·祭母文》,尽情表达悲伤、思念、惆怅、悔恨、感恩之心。毛泽东在写给新民学会老同学的信中说:“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生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

毛泽东写好《祭母文》后,意犹未尽,又含泪写下两副挽联。其一为:“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其二为:“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毛泽东对母亲的高尚品德念念不忘。他曾说: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而他的母亲就是这最后一种人。痛失慈母后,毛泽东把对母亲的爱升华为对人民的爱、对民族的爱、对祖国的爱。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把无限的爱都献给了伟大的母亲——祖国。

<  1  2  3  4  5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