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解读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5-03-16 09:42:39    来源: 观察者网    作者: 林毅夫    责任编辑: 张林

另外,去年稳增长一直是政府的一个目标。在稳增长的时候也采取了一些政策,比如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里面包括定向降准、降息,可是我们希望这些降准或降息能够解决一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是后来发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因为宏观政策的使用而得到缓解。另外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各种不满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去年总的来讲还是可以的,但可以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关于2015年的经济工作安排,我想2015年总的来讲外部环境还会像政府工作报告所说,有很多不确定性,还会相对严峻。因为发达国家还没有真正从2008年的那场危机中复苏,最主要的指标就是关键的、结构性的改革,在发达国家普遍还没有真正落实。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的经济增长的总的基调未变,还是继续秉持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思路,像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报告认为化解各类矛盾和风险,并且实现现代化,基本上还是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有三大发展优势

这样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就是我讲到的中高速,2015年的目标是在7.0%左右。我个人的看法是把增长目标定在7.0%左右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我认为它是合理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也常讲,我们实际上还是处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因为你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那对于中国来讲的话,基本上即使是外部环境不好,但是靠内部需求的启动,包括投资需求跟消费需求的启动,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首先来讲投资。现在有很多人说,我们的产业过剩产能非常多。但实际上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即使现有的产业有产能过剩,或者有些产业比较优势不在了会被淘汰,但中长期下我们还有很多产业升级的空间。也就是总理在工作报告里面所讲的,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产业是中低端的产品,可以向中高端的产业升级,要升级就要投资,这有很多的机会。

第二就是基础设施,这么多年固然做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但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然后是环境,环境要改善大家都同意,但要把所有的工厂都关掉,回到1979年的生活,这是不可能接受的。那么在发展和生产当中解决环境的问题,你还是要投资新的设备,用新的生产方式。

我们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要进城,要改善住的地方。这些都是好的投资机会,还有高的经济回报。

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面对整个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下,有没有大量的投资机会,是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经济下行、衰退,从2008年到现在六年多了,它走不出去,因为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首先来讲产业是最前沿的,下一个是什么很难知道,有的话也只有一两个,顶多就把老旧的基础设施稍微改善一下,很难拉动经济增长。我们可以升级的产业非常多。环境也是发达国家相对好,城市化已经完成了。所以我们判断中国的发展前景的时候,不能简单拿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方法作为参考,因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优势条件,应该发挥出来。

第三,不仅是说有经济回报率和社会回报率高的投资机会,我们还有很多资源,有机会还要有资源。中国跟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起来,投资的条件相对比较好。我们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只有40%多,不到50%。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超过100%,发达国家也是。所以我们动用财政政策的空间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高得多。并不是我们政府积累的负债没有问题。

最近政府公布,今年用一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券来置换他在银行系统的欠账,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我们也一直在倡导,这样的一个建议被政府采用了。这样的话我们政府可投资的资源,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是相当大的。民间的储蓄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另外要投资的话,要进口机器设备,我们有将近四万亿的外汇储备。

这三点就是判断中国跟其他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不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国际周期性下行的时候,他应该也有很多好的投资机会,但是他经常受限于政府的财政情况不好。国内有钱投资还受限于外汇储备不足,因为你要进口一些机器设备原材料,而我们这些都是相对具备优势的。

所以我想把这些条件应用起来,有投资,就会创造就业机会。就业机会有了以后,机会能够得到保障以后,那么消费会增长,投资会增长,就会拉动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外部条件相对不好,我相信达到7%左右的增长,还是有可能的。

7%增长的必要性

另外我觉得维持7%也是很必要的。首先一个必要的部分就是就业,如果说我们不能保持一个中高速7%左右的增长,很可能就业就要变成一个问题。2014年的时候就业是相当好的,我们新增了1320万的城镇就业机会,比去年的就业机会还多。但如果说我们的经济增长放慢了,低于6%的话,大家可以想想看,企业的盈利状况会非常不好。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会变化,现在即使盈利状况不好,企业对发展有信心,他还可能把就业保留着。如果他对未来的预期不好,他可能就不保留就业了,就关门了。就会出现一些所谓企业的倒闭崩盘,这个危险总是要关心的,总是有可能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这是必要的。

第二个,同样的情形,就是金融稳定性的问题。如果说企业对未来的增长预期不好,经济增长要放慢,那么肯定企业的经营状况就会更差。这种状况下,坏账会增加,坏账持续增长就会影响到金融安全。

第三个,我们十八大的时候提出到2020年,有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城乡居民的收入也要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国内生产总值要翻一番,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就要7.2%,我们前几年都增长得比7.2%高,那就代表着从2015年到2020年的增长速度可以比较低,6.6%就可以了。

我们还有一个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翻一番,有没有可能说GDP增长6.6%,然后靠再分配,让收入增长更快一点?那这样的话也许GDP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也可以翻一番,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会出现一个问题,现在企业的盈利状况已经很差了,那这种状况之下,如果说我们的增长是6.6%,然后靠收入分配往劳动者这边倾斜,当然我们也希望劳动者的收入增加,这个我完全支持。但导致的结果是怎么样?企业的盈利状况之差,可能企业要关闭的,要出现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更大。就会跟前面两个目标(就业和金融稳定)相抵触。

所以这种情况下,十八大目标的完成,我觉得比较好的情况,还是保持一个差不多7.1%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因为我们现在人口增长是0.5%,如果GDP翻一番,年均6.6%就能完成目标。最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也是来自于经济增长带来的。这样的话收入增长可以翻一番,有利于就业,也有利于金融稳定性。

印度如果抓住机会 GDP增速可能实现8%-9%

再来一个,上次我谈过,现在再强调一下,就是印度的竞争。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1月份的预测,印度会在2016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中国。世界银行最近又做了一个新的调整,因为过去印度在算自己的增长率的时候,是从投入增长多少,来推算他的经济增长率。但其他国家是用产出的增长,因为你的劳动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所以不能用投入来计算,用现在通用的产出增长来计算的话,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是在2014年时,印度的增长率就达到7.5%,比我们中国2014年的增幅高了。

我觉得这种趋势也许不是一两年,我想这种趋势可能会是相当长期的,而且不是0.1个百分点,或者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差距,可能是一两个百分点的差距。原因是什么?

我们回顾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任何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产业转移的时候,那些吸收产业转移的国家或地区,通常会保持二三十年高速的增长,日本是这样子。大家也知道,我们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出口产业,是比较优势。其他工资水平低的地方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可能就会实现我们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

印度有相当可能会抓住这个机遇,两个原因,因为印度现在的人均GDP不到我们的四分之一,工资水平比我们低。

第二个是新上台的印度政府,印度总理干了12年的首席部长,他推行的就是东亚的政策,就是招商引资,出口导向,取得的成绩也是跟东亚一样的 。他当年所在的邦人口只有印度的5%,但是出口占印度的25%。他现在当总理了,当然也在推动这个经验,积极招商引资,积极以出口为导向,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我觉得去年实际上是叶落知秋,如果他抓住这个机会,可能有十年二十年8%到9%的增长。

而我们已经进入到新常态,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我们有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从9.8%降到7.1%增长,不努力的话就降到6%了。

产业转移中国要积极作为

各位想想看,我们在过去30多年维持了全世界最高的增长速度,而且是唯一没有出现过经济金融危机的大国,但大家对我们的体制机制有很多信心不足的问题。如果这么对比的话,人家在增长,我们的问题出现了,那很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信心和发展秩序。那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有两种办法。

第一个就是我们比较快速进入到了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而印度的增速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速度更慢,所以这不是我们的体制和道路问题。

那怎样才能更快地进入高收入国家?如果说我们从2015年到2020年能够维持7%,7.1%、7.2%的增长,加上人民币升值,我相信到2020年人均GDP就可以达到12615美元,那就是高收入国家,印度就不是我们对比的对象了,我们就可以跟其他高收入国家对比了。这是第一。

第二个是要积极有为地帮助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承接的地方,就是非洲,因为我们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必然要转移。如果我们不做,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死在国内了。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帮助中国企业抱团出海,转移到可以承接的地方。因为如果我们不作为,印度很可能抓住,因为它已经在寻找这个机会了。 我们要积极作为,帮助中国企业到另外一个地方实现产业转移,比如说到非洲,非洲有十亿人口,工资水平现在跟印度一样,人均GDP平均不到我们的四分之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 论

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