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解读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5-03-16 09:42:39    来源: 观察者网    作者: 林毅夫    责任编辑: 张林

非洲如果承接了,他们也会出现十年二十年的高速增长。这有什么好处呢?非洲国家在西方主流的理论之下,经过两三代人的努力,还不能摆脱贫困。如果说我们的产业转移,跟我们的招商引资、改善基础设施的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起来,那就代表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反而能够增加我们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所以我觉得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非常有必要在2015年的时候保持7%左右的增长,而且最好是右,而不是左,不仅是在2015年,应该在2016年到2020年,这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保持在7.0%左右,而且在工作当中力争超过7%。这是我认为必要的。

三个认识误区:雾霾 投资 政府搞基建

实现7.0%左右的经济增长,从我前面讲的理由来讲是合理的,因为我们有这个条件。但真正要落实起来,我觉得我们要解决几个思路性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有一些思路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比如说雾霾的问题,确实雾霾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但是我们好像在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发展很快,雾霾很严重,就认为雾霾是因为发展快造成的。

雾霾是经济增长快引起的?

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看法,大家都希望有比较好的环境,认为经济增长慢一点,提高质量,那是好的。但是不是这样呢?雾霾确实需要解决,但雾霾是不是经济增长快造成的?

我刚刚拿印度来对比,印度1979年的时候人均GDP是227美元,我们的人均GDP是182美元,印度比我们高出15%。但现在来看印度的人均GDP,2014年印度是1626美元,我们是7572美元,它不到我们的四分之一。就代表过去它这36年,经济增长速度比我们慢。

但我们现在关心的雾霾问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2012年印度的雾霾问题比我们还严重,所以这样一对比,马上就发现并不是我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三四个百分点,我们的雾霾就会好。

仔细分析一下,雾霾确实严重,我也不喜欢,但雾霾是怎么造成的?我想有三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跟发展阶段有关。因为我们像这种中等发展中国家,都是在制造业为主的发展阶段。我们知道制造业能源使用密度高,排放密度也高,那环境相对于农业社会,或者是相对于高收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制造业,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中国是这样,老工业化国家,英国、德国、美国,在制造业阶段的时候环境也差,这是共同的,除非你不要制造业阶段。

第二个原因,我们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的,跟以天然气和以石油为主来讲,煤炭更污染。

第三个原因,跟环境值有关。

当然我们要想解决的话,这个问题会缓解。但煤炭要变成一个清洁能源,这是相当缓慢而且代价高的过程。那是不是把经济放缓雾霾就好一点呢?如果像APEC的时候把工厂关掉,还是可以,但如果一直关掉的话,我们就回到八十年代的水平了,那大家也不接受。

所以实际上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进入到以服务业为主的高收入阶段,那就会使我们停留在制造业的阶段更长,这样做实际上环境污染、人民受害的时间就越长。高速发展十几年,让我们知道了雾霾的问题。如果你到欧洲去,他们在快速发展的时候也就是3%的增长,他们环境恶化都持续了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

所以我觉得用牺牲速度来解决雾霾的问题,这是一个初衷非常好、但不针对问题本质的方法,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对环境恶化所要忍受的时间更长,我觉得这是第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产能过剩是投资造成的?

第二个,我们现在有很多产能过剩,有一种观点认为,产生过剩都是投资造成,所以认为应该降低投资,变成以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我觉得这个看法似是而非,因为我们现在过剩的产能是什么?我们现在过剩产能是在钢筋、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上面,这些都是建材,都是不能直接吃进去的。如果说我们投资降低了,对这些建材的需求就少了,就会造成产能更过剩。所以并不是说增加消费、减少投资就能解决产能过剩,这个说法不正确,没有分析我们产能过剩的地方在哪儿。

比如你说,现在的钢材水泥很多了,再去投资这些产业,可能会造成产能过剩更严重,这我同意。但如果你去投资我前面讲的那些产业,产业升级的部分,或者是我们基础设施不足的部分,环境改善的部分,城市化的部分。那些方面并没有产能过剩,投资怎么会导致过剩产能呢?反而是在补我们的短板,所以观念上面要纠正。

实际上我并不是说投资不需要,任何地方都不是乱投的。主张“投资”当然是指有效的投资,能够提高我们生产力水平的,能够让我们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有效投资。如果能够有效投资的话,就业和收入就能够增长。这种情况下,投资会拉动消费,经济会保持比较高速的增长。

经济下行,政府该不该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个似是而非的观点,就是政府现在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不该采用一些缓周期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不该降息,不该降准,这些措施可能会增加信贷的风险,或者不该用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支持一些项目的投资。很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

比如说有一些很严肃的学者,我很尊敬他们,他们做宏观分析,发现2008年到2012年,我们的财政政策最多的时候,那段时间政府投资项目的回报率比企业的回报率低,所以我们应该支持企业的投资,政府不应该采用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并不完全正确。

第一,你要问问为什么2008年和2009年,政府为什么积极用财政政策?如果企业做,政府就不会做,因为企业不愿意做,政府才做,这是第一点。

第二,计算基础设施回报的时候,它的周期可能是三四年,是比较长的。一般企业投资的周期比较短,所以在投资的时候是没回报的。然而你这种回归分析都是把它加在一起。基础设施投资,很多主要是有外部性的,你把路修好了,对民营经济有很多外部性。汽车轮胎的损耗少了,成本低了;排队和交通拥挤少了,就节省交通时间和成本了。但一般在分析里面是不包括这个的。

第三,即使你把这些都算进去,到最后你发现政府的投资回报率比较低,那这些基础设施你要不要做?如果政府来做回报率低,企业来做基础设施,除了少数几个有垄断的项目之外,大部分基础设施长期回报是比较低的。这种情况下企业是不会去做的。比如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世界银行一直在强调说基础设施,如果他有回报,那让企业来做就好,政府不要做。导致的结果,到2000年左右, 他们发现过去30年里,只有一项基础设施,民营经济非常积极,就是移动通信。除了移动通信以外的基础设施,谈了30年基本没人做。

所以你今天到发展中国家去到处是基础设施的瓶颈,那就增加了民营经济的成本,经济发展就不好。所以政府应该对基础设施有责任,即使他按照正常的回报可能低一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必须政府来做的话,你就要考虑是什么时候做,是在整个经济下滑的时候做好,因为这时候民间投资不足;还是现在经济已经非常热了,政府再去做。 如果在经济很正常、很热的时候,政府再去做基础设施建设就是火上加油,经济过热。所以当经济下滑,各种建材的成本比较低,民营投资不足的时候,政府来做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活动是最好的。

我2009年在世界银行当首席经济学家的时候,一直在提倡这个观念。当时呼应的人非常少,我很高兴看到去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出的《世界经济展望》里面,讨论说在经济下滑的时候,是政府来做基础设施建设最好的时候。我很高兴现在在国际上已经开始对此形成一个共识。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把我们的有利条件用起来,我相信在2015年实现7.0%左右的经济增长,完全是有可能的,是合理和必要的,并且很有可能是在7.0%之右,而不是在7.0%之左。谢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 论

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