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智库观点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北京卷(2015~2016)精读

发布时间: 2016-08-05 09:00:18    来源: 中国皮书网    作者:    责任编辑: 毅鸥

 

2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助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积极探索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权利,推动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担保以及入股等,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的有偿出让制度。加快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平台建设,提供生态计量、认证、监测和交易,实现生态服务的标准化度量和评估。编制耕地、河湖休养生息计划,逐步将不适宜耕种并且有损生态环境的陡坡地退出基本农田。完善补偿机制,加大生态涵养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生态保护成效和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探索京津冀水源涵养区跨行政区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相关资金使用办法。对因生态涵养产业转型而失业的农民提供失业救济、就业培训、扶持创业以及提供公益性岗位等保障措施。推进延庆、密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主体功能区试点建设,支持门头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继续扶持生态涵养区发展,建设生态服务型沟域经济带,继续搬迁山区险村险户,改善居住环境。

3加大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治理农村散煤、高排放机动车和城乡结合部的空气污染,通过联防联控的方式,巩固治理成效。完成400个村清洁能源改造,将大约3000蒸吨燃煤锅炉改为清洁能源。淘汰20万辆高排放机动车,发展新能源车。深化治理城乡结合部,清退“小散乱污”企业。加强水源地保护,综合治理凉水河、清河等流域水系,提高污泥处理能力,重点解决支流沟渠“脏乱臭”等问题,建设27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生态养护,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雨洪利用工程,加快建设“海绵城市”。着力扩展生态环境容量。预计新建城市绿地400公顷,提高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新增造林16万亩,完善平原造林后期管护,完成山区森林健康经营60万亩。

(四)多种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加强覆盖城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就业。积极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建立农民分类选择岗位的就业机制。结合平原造林工程、生态林维护、农村水务等工作支持经济薄弱地区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社会公益事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加大农民转移就业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级财政出资的绿色生态建设项目和社会公共管理服务项目安置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多形式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及收益,确保农民的宅基地和房屋财产收益,探索实行“三权”抵押贷款,培育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集约利用集体建设用地,

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民分红水平,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新三起来”工程,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休闲养老、乡村旅游产业,继续强化集体资产经营,提高经营收益。支持农民从事与农产品相关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山区集体经济组织积极主动组建旅游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户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际效果,加大贫困地区资金投入。落实《北京市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高度重视低收入农户增收,进一步加大低收入户增收帮扶力度,安排低收入村开展特色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重点扶持低收入村和美丽乡村的公益项目建设,保障低收入农户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评 论

中国皮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