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纪三代人的教师情结(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8-13 发表评论>>

两个世纪三代人的教师情结(组图)

1966年,杨立在少先队观摩会上给学生们讲授“学习刘文学”两个世纪三代人的教师情结(组图)

杨立
  

       1934年,18岁的杨富魁中学毕业,进洋学堂当了“先生”。他找到了归属感,因为先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精神,与家庭所秉承的向善、向上、文雅相契合。

      建国初期,杨富魁获得了一个二级教师的职称。此后60年,他的儿子、孙女相继成为老师。岁月改变的,是课本、学校环境、教师地位等教育载体。岁月改变不了的,是他们善良、进取、文明的教育情结。

      家庭介绍

      杨富魁:93岁,1934年起在宣武区西北小学当教师。

      杨立:64岁,1963年起在宣武区中恒街小学当老师。

      杨海燕:37岁,1989年起在宣武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当教师。

      他们祖孙三代的职业生涯,只有重合,没有间断。75年来,他们的职业生涯见证了教育事业的变迁。

      信任共产党

      杨富魁抱着四岁的儿子,从牛街走到珠市口,看共产党的军队从城南进入北平城。

      那是1949年早春,34岁的杨富魁是西北小学的校长。

      回到家,他看着箱子里的两根金条,做了新的决定,“把学校交给共产党管吧。”

      两根金条是学校的最后一笔资金。

      15年前的夏天,18岁的杨富魁成为西北中学第一届第一班的毕业生,随后在西北小学当了老师。

      此后十余年,风雨如晦,兵荒马乱。西北小学却在这城南一隅,微弱但坚持地生存了下来。

      平津战役胜利后,共产党解放了北平城。杨富魁看完解放军进城,思索是否把学校的前途交给共产党。

      不知喜忧之际,往事乘虚而入,给杨富魁带来一阵疼痛——日本军队占领北平时,不准学校开设语文课程,用刺刀威胁着学生们上日语课。每天,都有专门的人在门口望风,日本人来了,老师和学生马上做出学日语的姿态;日本人走后,再恢复到正常上课。

      妻子生下儿子杨立时,日本兵投降撤出,国民党入主北平,但教育状况改善不多。宣武区的很多学校,都是租用寺庙的便宜房屋做教室,随便用黑漆刷两面墙当黑板——

      “那样的条件下,学校都没有垮掉。如今代表老百姓的共产党来了,学校教育应该更不会缺失。”

      就这样,杨富魁把西北小学的账本和最后一笔资金,上交给了共产党。

      因为信任共产党,所以坦然无忧。

    

两个世纪三代人的教师情结(组图)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实习生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